学科分类
/ 14
276 个结果
  • 简介:韵律信息影响着副词在句中的解读。在有“都”的句子中,大部分研究都认为如果重音在主语上,“都”有甚至之意;如果重音在“都”上,“都”表示总括之意。这种说法依赖于语感,缺少实验的验证。本文以实验研究的方式研究了汉语母语和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解读带有不同重音的“都”字句的情况。研究显示,二语利用韵律信息解读“都”字句歧义的情况同母语存在着显著差异,这对目前强调语法的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了一些新的启示。

  • 标签: 焦点 “都” E—prime 二语习得 韵律
  • 简介:  初次见到罗莎·卢森堡这个名字,是在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上:革命领导人罗莎·卢森堡与卡尔·李卜克内西于1919年1月15日惨遭杀害.作为历史知识,我记住了这个名字和这个事件.很多年过去了,我再次遇见这个名字--这才是真正的遇见,真正的开端.……

  • 标签: 柔弱革命者 狱中书简 读狱中
  • 简介:朗读流利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现了学习的阅读能力和口语水平。朗读流利度包括朗读准确度、朗读速度以及朗读韵律三个要素。以初级、中级和高级汉语水平的韩语母语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学习朗读能力的发展过程,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从朗读速度来看,无声停顿时长在中级阶段已接近于汉语母语;无声停顿频率在高级阶段接近于汉语母语;发音速度和平均语流长度随语言水平提高变快、变长,但均未达到汉语母语水平。(2)从朗读准确度来看,在初级和中级阶段,字形识别和音段发音准确度的发展好于超音段;在高级阶段,字形识别、音段发音和超音段发音准确度之间无显著差异。超音段准确度的发展慢于音段和字形识别准确度。(3)从韩语母语的朗读韵律来看,小句边界处无声段时长逐渐减少,但仍显著长于汉语母语;小句边界前音节延长量到了中级和高级阶段已接近于汉语母语。声调对韵律边界前音节延长量有显著影响,轻声音节发展得最快,其次是阳平、上声和去声音节,阴平音节发展得最慢。

  • 标签: 朗读流利度 汉语第二语言习得 韩语母语者 朗读速度 朗读准确度 朗读韵律
  • 简介:自卑,是前进的障碍,成功的大敌。如果陷入自卑的心理泥潭.就会失去前进的豪气、拼搏的信心:灵性得不到张扬,才能得不到发挥,实力得不到施展。如何劝说才能让自卑昂起头来呢?

  • 标签: 自卑 自信 激将法 劝说方法
  • 简介:本研究通过可接受度判断和自控步速阅读两种方式研究母语和二语加工“从来”允准语情况,从而确定不同允准语的允准能力强弱,显性否定词和隐性否定词加工时间差异以及母语和二语加工的异同。研究发现,隐性否定词“只”的允准能力最强,可接受度判断和自控步速阅读结果都同“不”不存在显著差异,然而二语加工“只”存在困难。研究还验证,母语加工句子表现出了“句末整合效应”,二语表现为逐词加工。

  • 标签: 否定极项 从来 隐性否定 显性否定 允准能力
  • 简介:在一对一互动中,汉语学习能够注意到对话所提供的重述反馈,将之作为一种纠正性反馈,但是注意的水平受学习语言水平、重述句子的长度及重述句子与学习初始话语之间差异程度的制约。上述制约主要来源于语言偏向性和记忆能力的差异。本研究可为第二语言(汉语)教学和互动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 标签: 重述 注意度 反馈 课堂互动
  • 简介:文章结合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探讨了偏误研究的8个步骤:(1)语料收集;(2)偏误辨识;(3)纠偏;(4)偏误点选择;(5)形式描述;(6)规则解释;(7)原因探索;(8)教学建议。语料收集可分为开放式和聚焦式两类。偏误点选择和聚焦式语料收集,可以在不同阶段介入。当这两个环节介入后,某些步骤可能要重新进行。但是,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更高阶段的循环。由于选择后的偏误点,语料会更多更全面,相关的环节,如纠偏、类别描述、规则解释、原因探索,就会更为全面、准确,提出的教学建议也就更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 标签: 语法 偏误 程序
  • 简介:在民国所有名士中间,除了我的老乡——文学巨匠鲁迅,现在让我最熟悉的莫过于苏曼殊了。这种熟悉并非只对其身世和经历的了如指掌,而是以抵达其内心为衡量标准的。其实。在灿如星辰的民国名士中.苏曼殊算不上特别耀眼的一位,而作为既非苏曼殊研究,又跟其无亲无故的我。为何如此斗胆放言?那应归功于涂国文长篇历史小说——《苏曼殊情传》。

  • 标签: 苏曼殊 心灵史 孤独者 长篇历史小说 研究者 名士
  • 简介: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在1980年代指出:“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我想,这也许跟对待作文这件事有些不对头的看法有关系。不大对头的看法必然导致教学中不太合适的做法。看法不对头,教学的做法不太合适,训练的效果自然就不会很好,久而久之,成了‘老大难’。”我们认为,主要是对写作知识的看法不对头,只重视外显知识,而忽视缄默知识,相应地,教学中的做法不太合适,即只重外显学习,而忽视内隐学习。

  • 标签: 写作教学 缄默知识 内隐学习 作文教学 语文教育家 80年代
  • 简介:文章综合使用量化和质性两种方法对影响日本汉语继承语学习汉语学习的家庭和动机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发现,在日本华裔家庭中,祖父母对第二代继承语学习的语言保持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父母对语言的态度和语言水平直接影响日本华裔家庭的语言选择和使用。对于继承语学习来说,职业发展和交流动机是他们汉语学习的主要动机,自我提升和情感动机为一般动机,外在动机为次要动机。另外,与非继承语学习进行对比发现,外在动机是他们两显著差异所在。相对于非继承语学习来说,汉语继承语学习外在动机更强,而他们的外在动机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家庭。

  • 标签: 日本 继承语 汉语学习 家庭 动机
  • 简介:除了那种表演性的演讲比赛外,演讲在演讲过程中常要回答听众提问。有经验的演讲不仅不回避听众提问,而且还会匀出一部分时间,主动邀请听众提问。

  • 标签: 演讲者 听众 正确对待 演讲比赛 表演性 回答
  • 简介:内容简介:并列连词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但同时也是一个难点。目前为止有许多跟连词相关的研究,但是针对俄语母语的调查研究不多,这也是本论文的创新点之一。

  • 标签: 海外 华文教育 文化交流 汉语教学
  • 简介:  有人一直认为纸的发明就是蔡伦,这种说法并不十分确切.其实.蔡伦只能算是纸的革新.专家从1986年在甘肃天水市放马滩西汉墓中出土的绘有地图的麻纸考证,得出的结沦是:这些麻纸的年代应为文帝、景帝(公元前179-前141年)的两汉之时.而蔡伦大约出生于公元63年的东汉时期,由此可见,最早的纸并不是蔡伦发明的.他的贡献是组织并推广了高级麻纸的生产和精工细作,促进了造纸术的发展.……

  • 标签: 真正发明者 纸真正 蔡伦纸
  • 简介:基于会话修正理论,通过自建的初、中、高不同级别汉语二语学习口语语料库,综合运用量化描写和质化分析的研究方法,全面探究汉语二语学习的会话修正能力:元认知监控能力、填充词运用能力和会话修正策略运用能力,并尝试揭示汉语作为二语的学习会话修正认知心理机制,以期有效提升汉语二语学习口语产出的流利性、准确性、复杂性和得体性。

  • 标签: 汉语二语学习者 会话修正能力 元认知监控 填充词 修正策略
  • 简介:本文依据教学实验、问卷调查并结合教学实践,讨论汉语近义词教学的具体问题:近义词教学中应当抓住哪些重点和难点?具体有哪些策略和方法?这些策略和方法的效果如何?

  • 标签: 汉语二语学习 近义词教学
  • 简介:西装是一种国际流行、经久不衰、适用场合最广的服装,是男性服装中最受欢迎也最受看的一种服装。它方便简捷。潇洒精神,几乎为所有年龄段的人们所喜爱。但要穿得恰到好处,合乎礼仪。就需要有一番讲究了。

  • 标签: 交际礼仪 服饰礼仪 西装 衬衫 领带 皮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