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丰富环境是区别于标准环境而言,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更多更丰富的玩具等增加身体活动和社交互动与感官刺激的环境。丰富环境可以改善缺血性脑损伤后的运动和认知等神经功能。有关丰富环境与缺血性脑损伤康复的研究已成为缺血性脑损伤康复的研究热点,在此将对丰富环境对缺血性脑损伤康复的作用及其可能存在的机制进行总结。

  • 标签: 丰富环境 缺血性脑损伤 分子机制 神经可塑性
  • 简介:摘要在社会完善建设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与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矿产资源的支持。我国占地面积较广,物产资源十分丰富,同时在我国国土面积之内,赋有较多地质复杂的地域,其中许多复杂条件下的地貌环境下都蕴含着大量的矿产资源,然而许多赋有矿产资源的地方,其地质结构及条件都较为特殊,这对资源的开采造成了不利影响。为了能够使现有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开采,必须对矿山进行实地勘察,通过勘察对矿山的情况进行具体的掌握,这有利于矿产资源的后续开采。由此可见,在矿山找的过程中,地质勘察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想要将对矿产资源的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还需要对找技术进行合理的使用。基于此,本文围绕矿山地质勘查及找技术进行探讨,以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 标签: 矿山 地质勘察 找矿技术
  • 简介:摘要分析了小青煤矿W2701采煤工作面的瓦斯来源和处理瓦斯的方法,提出了几种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法,对降低回风隅角瓦斯、保证采煤工作面的正常生产和实现矿井安全的长效机制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瓦斯 超限 原因 方法
  • 简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进程。矿产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目前矿产市场基本呈现的是供不应求的局面,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将对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探究。

  • 标签: 资源勘查 原则 找矿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SD大鼠牙釉质发育期摄入阿莫西林对牙釉质化的影响。方法选取18只新生SD大鼠,采用完全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3组,每组6只,对照组和两个实验组大鼠在出生后第3~17天内分别给予蒸馏水、50 mg·kg⁻¹·d⁻¹(50 mg组)和 100 mg·kg⁻¹·d⁻¹(100 mg组)阿莫西林,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况、肝肾组织结构、下颌第一磨牙及切牙釉质表面情况,X射线能谱仪分析牙釉质表面的Ca/P变化,扫描电镜观察1%磷酸酸蚀后的牙釉质表面形貌变化,HE染色观察大鼠下颌切牙成釉细胞的形态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50和100 mg组大鼠一般状况及肝肾组织结构均未见明显变化。各组大鼠下颌第一磨牙均未见明显的釉面白斑;50和100 mg组所有大鼠上下颌切牙唇面切1/3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白垩色改变。X射线能谱仪分析显示,在下颌第一磨牙1/3区及下颌切牙切1/3区,50和100 mg组的Ca/P(第一磨牙1/3区分别为1.51±0.03和1.52±0.02,下颌切牙切1/3区分别为1.46±0.01和1.43±0.01)均较对照组(第一磨牙1/3区为1.67±0.41,下颌切牙切1/3区为1.73±0.07)显著降低(P<0.05);在下颌第一磨牙和下颌切牙的颈1/3区,50和100 mg组的Ca/P(第一磨牙颈1/3区分别为1.59±0.05和1.57±0.04,切牙颈1/3区分别为1.47±0.01和1.51±0.03)与对照组(第一磨牙颈1/3区为1.56±0.04,切牙颈1/3区为1.52±0.02)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显示,50和100 mg组下颌第一磨牙和下颌切牙酸蚀处理后釉柱大小不一,排列紊乱,釉柱间隙均较对照组增大,部分区域甚至出现较大的凹坑。HE染色结果显示,50和100 mg组大鼠切牙成熟期成釉细胞细胞间隙较对照组增宽。结论SD大鼠牙釉质发育期摄入阿莫西林可能影响其牙釉质化。

  • 标签: 阿莫西林 大鼠,Sprague-Dawley 牙釉质发育不全 磨牙 切牙 釉质矿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褪黑素联合丰富环境对快速老化小鼠(senescence-accelerated mouse prone 8,SAMP8)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48只4月龄雄性SAMP8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丰富环境组、褪黑素组和褪黑素联合丰富环境组(联合干预组),每组12只。褪黑素组和联合干预组小鼠按8 mg·kg-1·d-1剂量皮下注射褪黑素,模型组和丰富环境组小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模型组和褪黑素组小鼠饲养于标准环境,丰富环境组和联合干预组饲养于丰富环境;共干预28 d。小鼠在干预前、干预28 d后进行老化度评分,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尼氏染色、TUNEL染色分别观察小鼠海马CA1区尼氏染色阳性细胞、凋亡细胞情况,ELISA检测小鼠海马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小鼠海马组织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1~42、在苏氨酸(Thr)205位点磷酸化的微管相关蛋白tau(tau pT205)、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qRT-PCR检测小鼠海马组织TLR4、NF-κB p65 mRNA表达水平。采用SPSS 22. 0进行统计分析,分别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老化度评分:干预后,各组小鼠老化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0.601,P<0.01),丰富环境组、褪黑素组和联合干预组小鼠老化度评分均低于模型组(均P<0.05),其中联合干预组小鼠老化度评分显著低于丰富环境组和褪黑素组(均P<0.05)。(2)定位航行实验结果显示:四组小鼠逃避潜伏期的时间-组别交互作用显著(F=30.524,P<0.001);第2~4天,丰富环境组、褪黑素组和联合干预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均低于模型组(均P<0.05)。空间探索实验结果显示:四组小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1.328,113.482,均P<0.01),丰富环境组、褪黑素组和联合干预组小鼠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29.45±1.70)s,(32.44±1.55)s,(37.48±0.84)s]和穿越平台次数[(6.44±0.61)次,(7.16±0.70)次,(12.60±1.23)次]均高于模型组[(15.07±1.28)s,(4.10±0.61)次],其中丰富环境组和褪黑素组小鼠在目标靶象限停留时间、穿越原平台所在位置次数均显著减少于联合干预组(均P<0.05)。(3)尼氏染色和TUNEL染色结果显示:各组小鼠海马CA1区尼氏染色阳性神经元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9.264,P<0.01),海马CA1区凋亡细胞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 060.583,P<0.01)。联合干预组小鼠海马CA1区尼氏染色阳性神经元数量多于模型组、丰富环境组和褪黑素组(均P<0.05),凋亡细胞数量少于模型组、丰富环境组和褪黑素组(均P<0.05)。(4)ELISA检测结果显示:各组小鼠海马组织IL-1β、IL-6和TNF-α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2.887,63.506,432.026,均P<0.01)。丰富环境组、褪黑素组和联合干预组小鼠海马组织IL-1β、IL-6、TNF-α含量均低于模型组(均P<0.05),其中丰富环境组和褪黑素组小鼠海马组织IL-1β、IL-6和TNF-α含量均显著高于联合干预组(均P<0.05)。(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各组小鼠海马组织Aβ1~42、tau pT205、TLR4、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2.349,98.934,201.635,116.553,均P<0.01),丰富环境组、褪黑素组和联合干预组小鼠海马组织Aβ1~42、tau pT205、TLR4、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其中丰富环境组和褪黑素组小鼠海马组织Aβ1~42、tau pT205、TLR4、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联合干预组(均P<0.05)。(6)qRT-PCR检测结果显示:各组小鼠海马组织TLR4、NF-κB p65 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913,102.446,均P<0.01),丰富环境组、褪黑素组和联合干预组小鼠海马组织TLR4[(0.63±0.05),(0.55±0.04),(0.42±0.03)]、NF-κB p65[(0.98±0.06),(0.82±0.04),(0.72±0.04)] 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0.74±0.07),(1.20±0.05),均P<0.05],其中丰富环境组和褪黑素组小鼠海马组织TLR4、NF-κB p65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联合干预组(均P<0.05)。结论褪黑素联合丰富环境可改善SAMP8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神经炎性反应,其机制可能与下调TLR4/NF-κB p65信号通路有关。

  • 标签: 褪黑素 丰富环境 快速老化小鼠 神经炎性反应 信号通路 学习记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丰富环境饲养促进脑缺血小鼠海马区突触重塑的作用机制。方法清洁级成年雄性小鼠(C57BL/6)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选取16只设为假手术组,剩余44只接受永久性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pMCAO)手术。将造模成功的32只小鼠随机分为标准饲养组和丰富环境组,每组16只。术后3 d行丰富环境干预,假手术组和标准环境组置于标准环境鼠笼中饲养,丰富环境组置于丰富环境鼠笼中饲养,持续干预28 d;干预28 d后,采用透射电镜技术及蛋白免疫印迹检测技术,分别检测和观察分析3组小鼠海马CA3区的突触数量以及海马区Wnt7a、Dvl1、β-catenin、突触素、PSD-95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标准环境组相比,丰富环境组海马区突触素、PSD-95、Wnt7a、Dvl1、β-catenin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与标准饲养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丰富环境组海马CA3区的突触数量亦明显高于标准饲养组(P<0.05)。结论丰富环境可以激活脑缺血小鼠海马区Wnt7a-β-catenin-Dvl1信号通路,从而促进脑缺血小鼠海马区突触重塑。

  • 标签: 丰富环境 脑梗死 突触重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亮氨酸丰富重复激酶2(LRRK2)对大鼠脑出血神经行为与神经元的影响。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干预组,每组10只,通过向脑内注入自体动脉血制备脑出血大鼠模型,模型组按照上述方法造模,假手术组脑内注射无菌生理盐水,干预组在造模6 h前腹腔注射LRRK2抑制剂GNE-7915。造模后第3 d,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分评价各组神经行为学能力,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脑组织中LRRK2蛋白表达量,采用尼氏染色检测各组神经元细胞大小,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各组TUNEL阳性细胞数。结果模型组LRRK2蛋白表达量、神经行为学评分、TUNEL阳性细胞数[(2.62±0.86)、(4.49±1.23)分、(6.22±2.48)个/视野]高于假手术组[(0.45±0.09)、(0.60±0.07)分、(0.92±0.06)个/视野](P<0.05),干预组LRRK2蛋白表达量、神经行为学评分、TUNEL阳性细胞数[(1.53±0.45)、(2.25±0.69)分、(3.59±1.45)个/视野]低于模型组[(2.62±0.86)、(4.49±1.23)分、(6.22±2.48)个/视野](P<0.05);模型组神经元细胞大小[(200.41±23.30)μm2]低于假手术组[(302.48±48.87)μm2](P<0.05),干预组神经元细胞大小[(248.36±32.26)μm2]高于模型组[(200.41±23.30)μm2](P<0.05)。结论抑制LRRK2能够减少脑出血大鼠神经元凋亡,改善神经行为学能力。

  • 标签: 亮氨酸丰富重复激酶2 脑出血 神经行为学 神经元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粒径大小对γ辐照中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中胶原结构的影响以及辐照保护剂的有效性。方法取同一供体的冻干皮质骨,依据Urist改良法制备不同粒径的(0.5~1.0 mm、1.2~2.8 mm、3.3~4.7 mm及5.7~7.0 mm)DBM样品,按照不同剂量分为:0 kGy、15 kGy、25 kGy及25 kGy(辐照保护剂),真空密封后储存于-80℃冰箱待用。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胶原表面形态,大体观察胶原表面结构损伤的程度;将样品按照0.2 g/ml生理盐水比例在50℃条件下72 h,利用浸提液颜色深度观察胶原被辐照损伤的程度;使用2,4-二硝基苯肼(吸光光度计法)测定样品中羰基含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钠凝胶电泳法(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测定样品中胶原分子量的变化;利用差示热量扫描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检测样品热变性温度以观察胶原热稳定性。结果样品浸提液颜色与γ辐照剂量相关度较高,未辐照样品浸提液颜色清亮,而在同粒径下随辐照剂量加大浸提液黄色逐渐加深,5.7~7.0 mm粒径组颜色相对较浅;25 kGy组相比于25 kGy+保护剂组浸提液颜色加深。扫描电镜观察到γ辐照导致胶原结构紊乱,纤维断裂,随着辐照剂量增大损伤区域增多,当粒径增大时,损伤区域有减少的趋势;相比于25 kGy组,25 kGy+保护剂组胶原结构性破坏减少。差示热量扫描法得出样品热交换曲线,随着粒径增大,热变性温度有增高的趋势,粒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F=189.4,P<0.001);同粒径间差异不明显。SDS-PAGE发现同粒径下γ辐照剂量愈大,胶原分子量愈小;同辐照条件下随粒径较小,高分子量胶原含量减少明显;225 kGy+保护剂组相比于25 kGy组,高分子量增多。羰基含量结果显示在同一粒径下,γ辐照使羰基含量增多,0.5~1.0 mm组(F=13.631,P=0.002),1.2~2.8 mm组(F=6.390,P=0.016),3.3~4.7 mm组(F=5.630,P=0.023),5.7~7.0 mm组(F=4.150,P=0.048)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粒径间随着粒径增大羰基含量逐渐减小但差异统计学意义(F=0.560,P=0.650)。结论γ辐照与胶原的氧化损伤具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随着γ辐照剂量的增加,胶原损伤程度逐渐增加;DBM的粒径大小影响着胶原对γ辐照的敏感度,随着粒径的减小,DBM颗粒更易被γ辐照损伤;辐照保护剂在辐照过程中对胶原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 标签: 骨基质 胶原 辐射 γ射线
  • 简介:摘要东宁太平沟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地处吉黑东部延边—东宁金(铜)成矿带东北端,其大地构造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吉黑沟-弧-盆构造活动带-太平岭弧盆系-老黑山断陷构造岛弧系内,区内岩浆—火山活动频繁,褶皱及断裂构造发育,热液成矿条件有利。复杂构造环境及多期岩浆活动,为该地区金成矿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储空间和成矿作用的动力物质来源。典型金厂式成矿模式,指出未来该区的找方向。

  • 标签: 东宁太平沟地区 金矿特征 找矿方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细胞/组织细胞丰富的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泰安市中心医院病理科确诊的T细胞/组织细胞丰富的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T细胞/组织细胞丰富的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免疫表型。结果患者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46~78岁;光镜下均可见淋巴结正常结构破坏,在小淋巴细胞和数量不等的组织细胞的背景下,散在单个大细胞;免疫组化显示大细胞CD20阳性,小淋巴细胞CD3阳性。结论T细胞/组织细胞丰富的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淋巴瘤,以在小T淋巴细胞和数量不等的组织细胞的背景下散在一定数量的不典型大B细胞为特征;临床及组织学表现均易与其他类型的淋巴瘤相混淆,掌握其共同的特征并结合免疫组化方能正确诊断。

  • 标签: T细胞/组织细胞丰富的大B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诊断学
  • 简介:摘要大兴安岭希聂山东金矿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玛铁帽山南、沃诺河和宽河上游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经多年地质勘查工作在该区发现了大中型金矿床多处。该区矿床与塔源-兴隆陆缘活动带活动有关,处于椅子圈中生代火山喷发间歇型弧后盆地-胡通河次级弧后盆地中。根据成矿的同源性特征,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分析了成矿地质特征,为后续勘查工作提供了找方向。

  • 标签: 旁开门西 金矿 地质特征 找矿方向
  • 简介:摘要淮北矿业集团早在1988年开始实行(厂)务公开制度,先后制订了《关于推行(厂)务公开工作的意见》,成立了(厂)务公开领导小组,形成了集团公司、(厂)、车间、班组的四级公开网络,(厂)务公开工作还被纳入党委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中,形成了党政工齐抓共管、各部门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现将工作中的一些思考与大家共同探讨。深化(厂)务公开是加强企业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依靠职工办好企业的内在要求;是搞好群众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建设的有力手段;是保障职工群众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的重要举措;是打造企业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有力保障。

  • 标签: 深化 厂务 公开 风清气正 思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狐猴酪氨酸激酶-3(LMTK3)蛋白和AT丰富结合域1A(ARID1A)蛋白在甲状腺癌及腺瘤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两者与甲状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20年11月临沂市人民医院和临沂市中医医院手术治疗甲状腺肿瘤患者的组织标本109例,其中25例甲状腺瘤组织、84例甲状腺癌组织,另选择18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上述组织中LMTK3和ARID1A的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χ2检验。结果正常甲状腺组织、甲状腺瘤组织和甲状腺癌组织中的LMTK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11%(2/18)、40.00%(10/25)和66.67%(56/84),两两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36、18.652、4.341,P<0.05);正常甲状腺组织、甲状腺瘤组织和甲状腺癌组织中的ARID1A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3%(15/18)、52.00%(13/25)和29.76%(25/84),两两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3、17.847、4.196,P<0.05)。LMTK3表达水平与甲状腺癌TNM分期、病理类型(χ2=9.860、5.469,P<0.05)明显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RID1A表达水平与甲状腺癌TNM分期、病理类型、颈部淋巴结转移、包膜浸润明显相关(χ2=9.370、7.593、4.942、6.02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MTK3蛋白过表达和ARID1A蛋白的失表达可能促进甲状腺癌肿瘤的恶性增殖和转移,联合检测LMTK3和ARID1A两项指标有助于判断甲状腺癌恶性程度、转移潜能以及预后。

  • 标签: 甲状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丰富环境对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模型(selective nerve injury,SN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及焦虑、抑郁样行为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6~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n=12):假手术组+标准环境组(假手术组) 、SNI+标准环境组(标准环境组)、SNI+丰富环境组(丰富环境组)。采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模型构建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丰富环境从术前7 d开始,持续至术后21 d。测定机械缩足阈值(paw withdraw threshold,PWT)及热缩足潜伏期(paw withdraw latency,PWL)以评估痛觉超敏及痛觉过敏行为,测试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新环境进食抑制实验以及强迫游泳实验以评估焦虑、抑郁样行为。采用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及前扣带皮质(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突触可塑性相关分子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及其磷酸化形式(p-CRE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突触后致密物-95(postsynaptic density-95,PSD-95)以及神经连接蛋白2(neuroligin 2,NLGN2)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测定CREB、BDNF在ACC中表达含量的改变。采用GraphPad prism 8.0和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WT、PWL结果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Tukey检验。结果(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PWT、PWL实验中,各组大鼠PWT的分组与时间的交互作用、组别主效应与时间主效应均显著(F=13.4,39.6,369.6,均P<0.05),PWL的分组与时间的交互作用、组别主效应与时间主效应均显著(F=3.8,10.3,58.8,均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标准环境组PWT[(8.0±3.5) g,(2.4±1.4) g,(2.3±1.1) g,(2.2±1.6) g,(1.6±0.5) g]与PWL[(8.6±1.3) s,(7.3±1.5) s,(7.9±1.0) s,(6.6±1.1) s,( 7.7±1.4) s]各个时间点均较低(均P<0.05)。(2)与假手术组相比,标准环境组旷场实验中进入中央区次数[(1.3±1.7)次]及停留时间[(1.6±1.3) s]显著减少(t=4.585,5.423,均P<0.05),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进入开放臂次数的比率[(8.0±7.8) %]及停留时间的比率[(1.3±1.2) %]也明显减少(t=4.682,5.202,均P<0.05),新环境进食抑制实验中进食潜伏期[(365.2±94.4) s]及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间[(127.6±24.3) s]显著增长(t=6.008,14.290,均P<0.05)。丰富环境组大鼠开放臂进入次数和开放臂停留时间均高于标准环境组(均P<0.05),进食潜伏期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均低于标准环境组(均P<0.05)。(3)与假手术组相比[CREB:(1.6±0.2),(0.8±0.5);BNDF:(0.8±0.5),(1.0±0.4)],标准环境组脊髓和ACC中CREB[(1.8±0.1),(1.5±0.2)],BDNF[(0.9±0.6),(1.4±0.3)]表达增多(脊髓:t=3.283,4.989;ACC: t=5.502,4.257,均P<0.05),ACC中突触标志物PSD-95[(1.6±0.2),(1.0±0.2)]以及NLGN2[(1.5±0.5),(1.1±0.2)]表达增多(t=4.257,2.214,均P<0.05)。与标准环境组相比,丰富环境组脊髓中CREB(1.3±0.3)、BDNF(0.7±0.4)、PSD-95(1.0±0.3)以及NLGN2(1.1±0.4)表达降低(t=5.007,2.166,2.358,2.322,均P<0.05)。与标准环境组相比,丰富环境组ACC中PSD-95(1.2±0.3)和NLGN2(1.1±0.2)表达水平也显著降低(t=2.674,2.944,均P<0.05),而ACC中p-CREB(1.7±0.6),BDNF(2.4±0.2)表达水平却显著升高(t=4.180,7.610,均P<0.05)。结论丰富环境可以改善SN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及其所致焦虑、抑郁样行为,这可能与干预脊髓及ACC中突触可塑性相关。

  • 标签: 丰富环境 神经病理性疼痛 焦虑 抑郁 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突触可塑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丰富康复训练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双重任务下步态障碍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TIA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纳入健康组。干预期间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降压、改善脑功能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丰富康复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分别对3组对象进行双重任务步行时步态测试、认知功能测试、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测定。结果治疗前2组TIA患者步态各参数、总体认知功能、执行注意功能、P300潜伏期及波幅、血清BDNF浓度等指标与健康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上述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上述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P>0.05),观察组步态各参数、总体认知功能、执行注意功能、P300潜伏期[(334.08±17.32)ms]及波幅[(19.98±3.88)μV]、血清BDNF浓度[(17.31±2.11)ng/ml]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丰富康复训练能提高TIA患者双重任务步行时步态测试成绩,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TIA患者血清中BDNF浓度及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有关。

  • 标签: 丰富康复训练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步态障碍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仿生化后的丝素电纺复合支架体内修复颅骨缺损的能力。方法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丝素电纺支架(非化组),通过模拟体液(SBF)浸泡法对支架仿生化(化组),扫描电镜观察其微观形貌。18只8周龄的雄性SD大鼠购自南京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采用随机数字表示法分为3组,分别为化组、非化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构建SD大鼠颅骨缺损模型,在直径为5 mm的骨缺损区分别植入化组及非化组支架,对照组不作处理,分别于术后4、8周取材,通过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苏木精-伊红(HE)及马松染色(Masson染色)比较评估不同支架的体内骨再生情况。应用GraphPad Prism 8统计软件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仿生化后的丝素电纺支架表面形成明显的羟基磷灰石矿化层。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术后4周和8周,通过对CT三维重建、HE及Masson染色的观察以及对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Tb.N),骨小梁厚度(TB.Th)和骨小梁间隙(TB.Sp)定量指标的分析结果显示,在化组和非化组均能观察到新骨的形成,且化组的修复效果均优于非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化组、非化组及对照组BV/TV在4周时分别为(22.880±2.324)、(12.600±1.965)、(4.967±1.580)%,F=61.838,P<0.05,8周时分别为(45.770±4.433)、(29.400±4.086)、(19.310±2.272)%,F=38.686,P<0.05;Tb.N在4周时分别为(0.029±0.001)、(0.019±0.003)、(0.008±0.003) mm-1,F=52.890,P<0.05,8周时分别为(0.053±0.002)、(0.037±0.003)、(0.023±0.001) mm-1,F=171.433,P<0.05;TB.Sp在4周时分别为(10.810±0.179)、(11.350±0.098)、(11.730±0.163) μm,F=27.655,P<0.05,8周时分别为(8.792±0.175)、(10.060±0.339)、(11.150±0.275) μm,F=56.807,P<0.05]。结论仿生化后的丝素电纺复合支架能有效促进骨再生,有望用于骨组织工程。

  • 标签: 支架 动物实验 骨再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树脂增强型玻璃离子粘结剂预防正畸牙面脱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实施正畸治疗的患者25例,所有患者均用直丝弓固定矫正器进行治疗,以患者自身为对照,左侧上下颌牙用树脂增强型玻璃离子粘结剂进行托槽,右侧上下颌牙用复合树脂型正畸釉质粘接剂进行托槽,比较两组正畸治疗后牙面脱发生率及脱严重程度。结果患者左侧上下颌牙脱发生率显著低于右侧上下颌牙(2.67%比17.00%,P<0.05)。患者左侧上下颌牙脱发生严重程度显著低于右侧上下颌牙(P<0.05)。结论树脂增强型玻璃离子粘结剂在正畸治疗患者中应用,能降低牙脱发生率及脱发生严重程度。

  • 标签: 正畸 牙面脱矿 树脂增强型玻璃离子粘结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T丰富结合域1A(ARID1A)和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大庆市龙南医院(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2015年4月至2020年10月病理学确诊的87例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RID1A和XIAP在上述组织中表达,结合相关临床资料行χ2检验分析。结果乳腺癌组织中ARID1A阳性表达率为47.13%(41/87)、对应癌旁组织ARID1A阳性表达率为81.61%(71/8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52,P<0.01);乳腺癌组织中XIAP阳性表达率为75.86%(66/87)、对应癌旁组织XIAP阳性表达率为6.90%(6/8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294,P<0.01)。ARID1A表达水平与乳腺癌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明显相关(χ2=4.370、7.214、4.827、4.879,P<0.05)。XIAP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组织学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明显相关(χ2=7.771、6.292、5.174,P<0.05)。结论ARID1A在乳腺癌组织中呈低表达、XIAP在乳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两者在乳腺癌的恶性演变进程中起重要作用,检测乳腺癌组织中ARID1A和XIAP的表达,结合相关临床病理参数有助于判断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 标签: 免疫组织化学法 乳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