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9 个结果
  • 简介:实践美学的元范畴是"实践"。"实践"是与人的"劳动"紧密相关、甚至二位一体的概念,而"劳动"曾被界说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实践"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并反映"社会关系"的,所以,人的特性、本质又被界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两种观点是万无一失的吗?如何准确理解二者的关系?本文就此展开重新检讨,希望对实践美学反思赖以立足的元范畴是否逻辑自洽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 标签: 劳动 社会性 意识性 根本特性 亚特性
  • 简介:<正>黑格尔说:"当综合的力量从人的生活中消失时,当对立失去了它们的生动的关系和它们相互作用的力量并获得了独立时,那么哲学需要的感觉就产生了。"卢卡奇的总体美学的建构正是在这种氛围中起步的。作为一名哲学家,他总是力图把自己的历史人

  • 标签: 卢卡奇 现实主义理论 黑格尔 美学思想 现代主义 美学体系
  • 简介:<正>迄今为止,不少美学著述中异口同声说,美学首先要研究现实中客观存在的"美",即"现实美"(包括"自然美");其次才是"艺术美",因为艺术美仅仅是现实美的"反映",等等(这类著作大都为高等院校的美学教材)。如果按照上述原则,这些著作中的主要篇幅本应探讨"现实美",但事实却相反,他们仍主要探讨艺术美,有的甚至根本不去研究现实美。

  • 标签: 现实美 美学理论 审美意识 “物质” 改革刍议 客观存在
  • 简介:<正>美好像是一个很简单的观念,但是我们发现:美可以有许多方面,这个人抓住的是这一方面,那个人抓住的是那一方面;纵然都是从一个观点去看,究竟哪一方面是本质的,也还有很多争论。(黑格尔《美学》第1卷,21页)黑格尔把"美"定义为"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形而上的定义并未直接显现人类审美活动与人类劳动的关系。然而黑格尔美学的具体论说至少触及了两者间的生成关系,人类劳动是黑格尔美学观的聚焦点之一,我们把这个聚焦点称为劳动本

  • 标签: 美学观 《美学》 感性显现 朱光潜 人类劳动 西方美学史
  • 简介:本文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思想为理论基点,从"美的规律"的角度对人的"二重性"与现代性问题进行重新思考。认为,马克思的关于"美的规律"的思想,从人类学的意义上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合理性,也是在人类学的意义上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被一种更合理、更符合人性的生产方式所取代。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技术中心主义不合理的同时,也从人的对象化机制的二重性和历史辩证法的角度,清醒地看到科学技术对于社会进步以及未来社会可能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包括文化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思考和把握未来提供了重要的实证科学的基础。在美学和人文学科研究中,引入当代人类学等实证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方法,诸如数量统计与分析、田野调查、精神分析方法和自然科学研究中的新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把人文学科的问题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尽可能结合起来,从而对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审美、伦理、信仰等一系列社会危机和文化问题做出深入研究,就有可能找到解决这些问题和危机的可能性及其途径。

  • 标签: “美的规律” 现代性 美学 跨学科 实证科学
  • 简介:王杰教授主编的《美学》教材是一部既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又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的美学教材,是体现了中国学者本土美学建构诉求的大胆尝试。它从人的属性即人类学视野出发,在动态的视野中审视审美经验与艺术经验,突破了康德以非功利和静观为核心的美学信条。这部教材既具有鲜明的当代性和国际化的学术视野,又紧密结合中国与东方美学的问题语境,有自觉的本土意识。

  • 标签: 《美学》教材 编写范式 突破
  • 简介:<正>朱寿兴近年在美学研究上十分勤勉,学术成果斐然。去年,我读到他的新著《人的美感性存在研究》,今年他又完成了博士论文《美学的实践、生命与存在——中国当代美学存在形态问题研究》,并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而今这部厚重的力作即将出版,值得庆贺。我一直认为,审美活动是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美学作为对审美活动的认识、理解、规范的学术作为,始终应当从人类学的角度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朱寿兴

  • 标签: 美学本体论 中国当代美学 审美活动 博士论文答辩 感性存在 唯物主义美学
  • 简介:本质主义美学观念已为后现代思想所摒弃,然而后现代的宠儿——身份政治和权力历史的美学批评却也在文化研究中遭遇了尴尬。以本尼特和亨特为代表的反美学立场使得美学彻底沦为权力历史的工具,从而有悖于他们思想来源的马克思主义辩证立场。简·朱茀在肯定他们的反美学观点为后现代思想解放做出贡献的基础上,以一种福柯式的方法和激情,检讨了西方性爱文学的合法化历史,探究美学在其中固执与嬗变、规约与反叛的种种情形,析出了色情美学最终导向过度实践、超越道德主义规训的自由基质和历史效果,从而使得权力理论意义上的非法历史具有了朝向自由的基础合法性和进步性。

  • 标签: 美学 文化研究 过度实践 自由
  • 简介:后儒学美学是当代儒学美学的存在方式与表现型态,它具有切近当下现实与未来可能性的充分场域,具有在场域中转换与生成的本体论幻象逻辑。后儒学美学幻象逻辑在幻象呈现的结构特点方面,以密实的幻象为网络结点,体现儒学致密性的内在追求;在本体驱力方面,幻象是一种特殊的、具有衍射力的心性能体,它通过涵摄场域中的"多"本体因子来实现本体驱力效应;在终极价值方面,幻象本体追求"化境"的能量与气度,主张美学应向文化、学术、生产等场域进行深入掘进,让超常能量的迸射与主体意志、客观势能相协和,幻化出后儒学美学的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超越境界。

  • 标签: 后儒学美学 幻象逻辑 致密性 衍射力 气度
  • 简介:自从现代美学诞生后,审美与自由的关系就成为美学与文论研究中的重要议题之一。文章将现代主义美学主张的审美自由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所理解的审美自由作一番比较,指出,现代主义所倡导的审美自由与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审美自由,二者的哲学基础不同,前者建立在现代主体性哲学话语基础上,后者建立在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上;二者的理论指向和目的不同,前者企图以精神和感性的超然来对抗现代主义的秩序化和同质化,带有浓厚的审美乌托邦幻想色彩,后者主张通过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来反对资本主义异化和物化现实对人的奴役;二者对待现代性的态度不同,前者简单地批判反对社会现代性,后者从历史进步的高度于批判中赞成肯定社会现代性。

  • 标签: 审美自由 马克思主义 现代主义 非功利 实践
  • 简介: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的本质,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式,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首要问题。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根植于深厚的唯物辩证法,即抓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根本社会矛盾并深刻阐明其运动发展的规律。本质论中的五个本质规定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各层次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在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三个原则: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须以生产力的一定解放和发展为基础;坚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 标签: 邓小平 社会主义本质论 历史唯物论 历史辩证法
  • 简介:政党执政方式的合法性,是大多数公民对政党执政方式的自觉认同。一个政党获取执政方式合法性的基本途径,是构建一种支持该执政方式的同质文化、证明该执政方式有效的业绩和合理的政府组织结构。苏共执政方式的种种弊端,最终耗尽了执政的合法性,这是导致苏共失去执政地位的重要内因。

  • 标签: 苏联共产党 执政方式 合法性 政治学
  • 简介:本文通过对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发展的梳理,结合国际货币体系下的权力和利益关系状况,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转嫁的过程和机理,并进一步揭示出世界石油危机和粮食危机是金融危机转移过程中的一种现象。最后,总结了美国金融危机及其转嫁的本质和对中国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

  • 标签: 金融危机 转嫁 通货膨胀 政治经济学
  • 简介:柏格森的哲学对于20世纪初期西方的文学和艺术思潮曾经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在柏格森哲学中,直观的重要性仅次于绵延。要理解柏格森的美学思想,必须深入到其哲学内核,特别是结合其直观概念来加以考察。科学所依赖的知性,所把握的只是通过空间呈现的表象,不能够把握真正的时间、绵延和生命。只有借助直观才能认识和把握绵延,而哲学直观和艺术直观则是两种不同的直观方式。通过艺术直观,借助于形象,文学家和艺术家得以揭示出绵延和生命。

  • 标签: 哲学直观 艺术直观 绵延 形象
  • 简介:<正>弄清马克思美学思想研究史上的基本状况,是推动马克思美学思想研究跨入新世纪的一个前提。任何真正的科学研究,总应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达到更高层次的综合水平。从总体上看,马克思逝世后,对马克思美学思想的阐释与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马克思逝世后至二战前为第一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

  • 标签: 马克思美学思想 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学说 马克思主义者 社会主义运动 美学史
  • 简介: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面对当下纷纭复杂的艺术实践,譬如既有抽象、暧昧、观念性的先锋试验,也有感官化、生活化而不无媚俗嫌疑的大众文化,怎样的理论描述或阐释才算是较为恰切和有效的呢?时至今日,艺术与理论似乎正不可避免地遭遇着一场尴尬:一方面,艺术越发变得莫名其妙,包括"过去的精神创造,艺术和历史,不再属于现在不言而喻的内容而是委弃给研究的对象";而另一方面,理论又愈加独立甚至制约着艺术,玩起了自足、自我阐释及阐释循环的游戏,其"对象接近于零",而其自身"却接近于无限"。在这种情势下,倘使延续一种理性、透明的形式主义批评,或者喧嚣地展开各式浮光掠影、言之无物的文化研究,那只会使天堂和地狱变得更为人烟稀少。可能的办法也许是:回到经验现象,返归艺术语言本身,寻找切入艺术实践的理论话语的新的可能。

  • 标签: 修辞阐释 意识形态和合 美学意识形态
  • 简介:本文梳理了从19世纪至今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历程,厘清了马克思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论述,以及马克思主义谱系中各位思想家对经济基础与作为上层建筑的美学之间关系的不同观点。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 简介:欧根·希穆涅克的《美学与艺术总论》以列宁的反映论作为研究艺术的方法论原则,从艺术受现实和作者思想-审美意向的制约方面来研究艺术现象,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音乐美学思想。首先,希穆涅克认为音乐是一种风格化的模仿,是主客观的统一;其次,他用音调去分析音乐的题材结构,认为音乐创作是通过一定的音调方式对人和现实的某种情感态度进行描述和音乐的'典型化';最后,他认为音乐活动是一个'语义化'的过程,其中包含了意义的生产和人的发展两个方面,并最终指向对社会的认识和改造。希穆涅克音乐美学强调了积极介入现实的基本立场,但也包含了反映论美学的固有问题——对作为个体的人的创造性和意识主体性的忽视。

  • 标签: 欧根·希穆涅克 《美学与艺术总论》 音乐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