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对2014年夏季渤海湾51个站位悬浮样品中4种重金属(Fe、Mn、Si和Ba)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该海域悬浮中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显示,该海域中,重金属铁含量最高;硅含量最低;其他依次为:Fe>Mn>Ba>Si。钡的变异系数最大,超过100,其他重金属的变异系数在7.60-110.35之间。所有采样站位中,四种重金属的含量,从南到北,显示由低到高的趋势。硅的最高浓度站位在51号站位;其他均在50号站位。

  • 标签: 渤海湾 重金属 分布特征 控制因素
  • 简介:针对海道测量中侧扫声纳位置精度低的问题,利用GPS定位数据、单波束水深数据和侧扫数据,研究侧扫声纳扫海测量中海底障碍信息精化问题。海上试验数据表明:文中提出的多源水声测量信息联合扫测海底障碍的方法,可改善单一侧扫系统目标探测的精度,对海底目标扫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 标签: 侧扫声纳 单波束测量 GPS 目标探测
  • 简介:一个12周的饲养试验进行评估膳食水苏糖对生长性能的影响,消化活性和肠道结构的少年多宝鱼(大菱鲆)。五等氮(粗蛋白49.58%)和isolipidic(粗脂肪10.50%)日粮配方含有0(对照),0.625%(s-0.625),1.25%(s-1.25),2.5%(s-2.5)和5%(S-5)水苏糖,分别。随着水苏糖水平升高,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等多宝鱼,特定生长率,最终的平均体重,增重率和饲料效率,显著增加(P<0.05),然后稳定。鱼喂S-5采食量显著高(P<0.05)比其他组的鱼。活动关系的胰蛋白,肠酪蛋白,胃和肠道淀粉的水苏糖的显著影响(P<0.05)。胰蛋白和肠酪蛋白的活动的最高值是在s-1.25观察组,对照组以观察胃淀粉活性最高,肠淀粉活性最低。没有病变或损伤在所有处理鱼的远端小肠结构,而在远端小肠简单褶皱高度显著增加(P<0.05)时,1.25%或2.5%是在日粮中添加水苏糖。这些结果表明,中等水平的水苏糖(1.25%)改善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率,消化活性和少年多宝鱼远端小肠结构。

  • 标签: 消化酶活性 肠道形态 生长性能 水苏糖 大菱鲆 少年
  • 简介:对南海南部25个表层沉积样进行了生物硅的测定分析,试图揭示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生物硅的分布及其对现代海洋环境的指示意义,以便为古海洋学研究提供进一步的科学依据。研究发现,表层沉积中生物硅含量与其所处水深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782。陆架浅水区表层沉积中生物硅含量非常低,不能反映表层水体中硅质生物生产力情况,这可能与沉积类型和陆源物质输入影响有关。深水区表层沉积中生物硅的含量分布表明,其不仅能反映出表层水体中硅质生物的古生产力水平,而且还能指示上升流的强弱,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利用沉积中生物硅含量来追踪上升流发育和变化的有效性与可信度。研究结果还显示,在研究区域中北部表层沉积生物硅中放射虫和海绵骨针较硅藻占有更大的比重,这可能是由于硅藻易被溶解并易被其他生物体摄食的缘故。在有上升流发育的海域,放射虫、硅藻和海绵骨针基本上均表现出较高的丰度,这与高的生物硅含量相一致。

  • 标签: 南海南部 表层沉积 生物硅 上升流
  • 简介:研究了水下碍航信息的获取、处理、显示和管理等一整套技术方法,以水下碍航数据库为支持,实现水下碍航数据的获取、海图碍航信息自动入库、水下碍航可视化编辑、元数据信息查询和空间定位等功能,并实现以图片库和模型库为支持的海图碍航要素的三维空间表达,建立水下碍航三维可视化管理系统平台,为海洋测绘作业人员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技术支持和信息保障.

  • 标签: 海洋测绘 数字海图 水下碍航物 三维可视化 数据库
  • 简介:依据对长江口外表层沉积187个站位沉积样品的黏土矿物含量分析,研究了长江口外表层沉积黏土矿物的组合特征和分布规律。长江口外表层沉积伊利石为优势矿物,平均含量为60.3%;次之为蒙脱石,平均为14.9%;高龄石平均含量13.5%,绿泥石平均含量为12.3%。黏土矿物的组合类型以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绿泥石型为主,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蒙脱石型次之;长江口外表层沉积黏土矿物主要为陆源成因,物质主要来源于黄河和长江的供给。Q型聚类分析显示,现代黄河物质及老黄河物质主要沉积于研究区东北部北纬29°30′以北地区,长江物质主要在研究区西部及中部区域沉积。

  • 标签: 黏土矿物 分布特征 长江口外
  • 简介:根据2006年到2007年,908专项黄河口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的调查资料,研究黄河口海域表层沉积中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沉积中Cu-Cd、Pb-Cr、Cr-As3组元素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它们分别具有相似的元素地球化学性质和来源;运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系数法对其潜在生态危害程度进行评估,黄河口沉积的潜在生态风险的来源是镉和汞占据主要权重;运用生物效应浓度法对其生物毒性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As对黄河口海域环境中生物的负面效应偶尔发生,Cu、Pb、Zn、Cd、Cr和Hg暂时不会产生不良生物效应。

  • 标签: 黄河口 重金属 污染风险评估
  • 简介:根据冲绳海槽多道地震资料的处理解释,在16条地震剖面上发现了水合拟海底反射层BSR,经过AVO、波形反演等特殊的处理技术,首次直接利用BSR圈定了冲绳海槽天然气水合具体分布范围,直接利用数据得出了天然气水合稳定带厚度在冲绳海槽的分布趋势,认为海槽南部最厚,中部次之,北部最薄,并通过计算得出了冲绳海槽水合稳定带的厚度和水合物资源量,对今后海槽水合勘查和资源量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BSR 天然气水合物 稳定带 冲绳海槽
  • 简介:硫酸盐-甲烷界面在富甲烷和含天然气水合的海洋沉积区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识别边界。在硫酸盐-甲烷界面之上,沉积中的硫酸盐因参与分解有机质和甲烷厌氧氧化反应而被消耗,而界面之下沉积中的甲烷则不断生成,含量逐渐增加。根据该界面附近硫酸盐浓度和甲烷浓度的变化特征,可以判断该区甲烷流体通量的大小,从而指示下伏天然气水合的可能赋存状况。南海北部陆坡的柱状沉积孔隙水数据的分析显示,其硫酸盐-甲烷界面埋深比较浅,表明该海域的甲烷通量较高。这种高甲烷通量很可能是由下伏的天然气水合所引起的,并暗示着该区下伏海底可能有天然气水合沉积层赋存。

  • 标签: 天然气水合物 甲烷通量 硫酸盐-甲烷界面 下伏水合物
  • 简介:对大连湾、大窑湾外及其附近海域表层沉积进行了粒度分析,揭示了该区域大致的沉积特征。结合相关的地质水文资料,探讨了其控制因素,同时对沉积环境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区沉积粒度组分以砂(平均含量34%)和粉砂(平均含量52%)为主,粘土含量比较少(平均含量14%),且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水下台地之上,各组分相对含量呈东西向条带状分布,与地形分布趋势较为一致。北部近岸水下岸坡区,水深较浅,距离源区较近且水动力条件复杂,沉积粒度较粗;向南随水深增加水动力减弱,东部为一水下台地,沉积粒径偏细。分选较好,粉砂和粘土组分在该区域最为富集,沉积可能来自于通过东部海域自西向东进入研究区的远源物质;研究区南部水深增加,又出现一水下岸坡,其下地形趋于平坦,该区域在黄海环流体系的作用下,接受了较多来自包括山东半岛水下三角洲的粗颗粒物质。

  • 标签: 表层沉积物 粒度 大连湾
  • 简介:基于ANSYS/LS-DYNA动力学分析软件,采用非线性动力有限元法,对坠撞击海底管道的过程进行数值仿真。通过大量的数值模拟得出:相同坠落能量的情况下,悬空管道的凹陷损伤深度与裸露管道的相比偏小,且随着坠落能量的增加,其差值增大;随着坠落速度、坠落物质量的增大,管道撞击部位凹陷变形加剧,海底管道悬空段的最大振动幅值增大;相同坠落能量的情况下,坠落与悬空管道的接触面积越小,悬空管道的损伤深度越大;海床土体参数(剪切弹性模量、内摩擦角、密度)的变化对悬空管道的凹陷损伤深度及悬空段的最大振动幅值的影响较小。

  • 标签: 悬空管道 碰撞 凹陷深度 动力响应
  • 简介:本文阐述了对海底沉积样品在应力-应变过程中进行同步声学测量的实验工具和方法,分析了采自南海45个站位的海底沉积样品的实验数据资料,结果表明,沉积颗粒越粗、孔隙越小、无侧限抗压强度越大,声速越高。沉积样品在受力应变过程中,声速具有明显的随应力而变化的特征。进一步探讨了不同应变阶段沉积的声学特征以及应力所导致沉积微结构变化对其声速的影响过程,这一研究将在石油地质测井和海底工程基底稳定性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 标签: 海底沉积物 应力-应变 微结构特征 声速 抗压强度
  • 简介:研究了台州湾海域海水和表层沉积中15种多环芳烃(PAHs)的浓度水平,评价了表层沉积对多环芳烃的富集规律,探讨其可能来源。结果表明,表层沉积中PAHs的浓度范围为85.4~167.6ng/g,平均值为138.62ng/g,总多环芳烃的最大值是椒江码头。表层沉积中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和六环多环芳烃占总多环芳烃的百分含量平均值分别为7.8%,42.1%,33.3%,9.6%和7.2%,三环多环芳烃的含量最高;表层沉积对多环芳烃的富集系数为532.7~1068.9,平均值为807.5,单组分菲的富集系数最高为122.7,最小的是苯并(a)芘为2.7:台州湾表层沉积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燃煤污染,部分来源于石油烃类物质的直接污染。

  • 标签: 台州湾 表层沉积物 多环芳烃(PAHs) 浓度水平
  • 简介:β-N-乙酰-D-氨基葡萄糖苷与南美白对虾的食物消化吸收、蜕壳生长有着密切关系.海水里存在的有机污染将影响生理功能,从而进一步影响虾的正常蜕壳,严重将导致对虾的死亡.甲醛是常用的有机溶剂,故本文应用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南美白对虾β-N-乙酰-D-氨基葡萄糖营在甲醛溶液中以pNP-NAG为底物时活力的变化规律.表明在甲醛浓度低于2.0mol·L-1,的失活过程是可逆的,测得甲醛对抑制的IC50为1.05mol·L^-1.用双倒数作图法测定甲醛对的抑制类型,结果显示甲醛是的竞争性抑制剂,甲醛只能与游离(E)结合,底物对的失活具有保护作用.用底物反应动力学方法观测在不同底物浓度下在0.0、0.5、1.0、1.5、2.0mol·L^-1的醋酸酐溶液中的失活过程,分别测定了的微观失活速度常数k+0及复活速度常数k-0并加以比较,结果表明甲醛对的影响是缓慢结合同时导致失活的过程,比较微观失活速度常数k+0及复活速度常数k-0,结果暗示在高浓度的甲醛溶液中,将完全失活.

  • 标签: 南美白对虾 β-N-乙酰-D-氨基葡萄糖苷酶 失活 动力学 甲醛
  • 简介:β-N-乙酰-D-氨基葡萄糖苷与南美白对虾的食物消化吸收、蜕壳生长有着密切关系。海水里存在的有机污染将影响生理功能,从而进一步影响虾的正常蜕壳,严重将导致对虾的死亡。甲醛是常用的有机溶剂,故本文应用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南美白对虾β-N-乙酰-D-氨基葡萄糖苷在甲醛溶液中以pNP-NAG为底物时活力的变化规律。表明在甲醛浓度低于2.0mol?L-1,的失活过程是可逆的,测得甲醛对抑制的IC50为1.05mol?L-1。用双倒数作图法测定甲醛对的抑制类型,结果显示甲醛是的竞争性抑制剂,甲醛只能与游离(E)结合,底物对的失活具有保护作用。用底物反应动力学方法观测在不同底物浓度下在0.0、0.5、1.0、1.5、2.0mol?L-1的醋酸酐溶液中的失活过程,分别测定了的微观失活速度常数k+0及复活速度常数k-0并加以比较,结果表明甲醛对的影响是缓慢结合同时导致失活的过程,比较微观失活速度常数k+0及复活速度常数k-0,结果暗示在高浓度的甲醛溶液中,将完全失活。

  • 标签: 南美白对虾 β-N-乙酰-D-氨基葡萄糖苷酶 失活 动力学 甲醛
  • 简介:研究了台州湾海域海水和表层沉积中15种多环芳烃(PAHs)的浓度水平,评价了表层沉积对多环芳烃的富集规律,探讨其可能来源。结果表明,表层沉积中PAHs的浓度范围为85.4~167.6ng/g,平均值为138.62ng/g,总多环芳烃的最大值是椒江码头。表层沉积中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和六环多环芳烃占总多环芳烃的百分含量平均值分别为7.8%,42.1%,33.3%,9.6%和7.2%,三环多环芳烃的含量最高;表层沉积对多环芳烃的富集系数为532.7~1068.9,平均值为807.5,单组分菲的富集系数最高为122.7,最小的是苯并(a)芘为2.7;台州湾表层沉积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燃煤污染,部分来源于石油烃类物质的直接污染。更多还原

  • 标签: 台州湾 表层沉积物 多环芳烃(PAHs) 浓度水平
  • 简介:我们曾报道了短梗霉菌产生的高纤维素产量98。在这项研究中,羧甲基纤维素(CMCase)在培养的细胞。短梗霉98的纯化至均一,与的最大产量为4.51U(mg蛋白)-1。SDS-PAGE分析表明,纯化的的分子量为67.0kda。具有相当的敏感性为40℃纯化的的最适温度,比从其他真菌的cmcases低得多。该的最佳pH值为5.6,和活动的个人资料被稳定在一个范围内的酸度(pH5,0-6.0)。这种被激活Na+,Mg2+,Ca2+,K+,Fe2+和Cu2+,然而,它是由Fe3+,Ba2+,Zn2+,Mn2+和银离子抑制。公里和纯化的的Vmax值4.7mgml-10.57pmolL-1min-1(mg蛋白)1,分别。只有大小不同的低聚糖,羧甲基纤维素(CMC)释放与纯化的水解后。该基因编码的是A.霉98个克隆,其中包含一个开放阅读框(eu978473)意义。推导的蛋白质含有超家族的保守结构域(糖基水解家族5)。的N-末端氨基酸序列的纯化的是m-a-p-h-a-e-p-q-s-q-t-t-e-q-t-s-s-g-q-f,这与从克隆的基因推导一致。这表明,纯化的是由克隆纤维素基因在酵母编码。

  • 标签: 羧甲基纤维素酶 出芽短梗霉 基因克隆 海洋酵母 纯化 SDS-PAGE分析
  • 简介:从长江口沉积中筛选分离出了海洋反硝化细菌,模拟了该细菌对不同浓度水平硝酸盐氮的去除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出的海洋反硝化细菌能有效去除海水中硝酸盐氮,在硝酸盐氮的初始浓度为1mg/L,1d内硝酸盐氮去除率就达到了70%;在100mg/L硝酸盐氮模拟试验中,约在一周内能将90%硝酸盐氮去除.试验证明反硝化细菌的生长与水体中硝酸盐氮浓度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一旦生物修复过程完成,反硝化细菌就会大量死亡,水体重新恢复到清澈透明状况.

  • 标签: 反硝化细菌 生物修复 硝酸盐氮 去除
  • 简介:为了探索和揭示2.5MaBP前后东亚季风演变历史及植被演替对气候演化的响应,对南海南部大洋钻探ODP1143站(9°22'N、113°17'E)深海柱状样的上部135~95m(3.0~2.0MaBP)共146个孢粉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时间分辨率为7ka/样,孢粉谱显示沉积率变化显著,以2.6MaBP为界可明显分为两个阶段,与前一阶段3.0~2.6MaBP相比,2.6~2.0MaBP时段各类型花粉及孢子沉积率均有显著提高.该结果表明2.6MaBP南海海平面有显著下降,可与北半球冰盖形成、东亚季风增强相对应.2.6MaBP以后,各类型孢粉沉积率高低变化揭示南海海平面有多次上升和下降,代表了多次冰期-间冰期旋回.该结果与深海氧同位素分期相对应.频谱分析表明3.0~2.0MaBP存在0.1Ma(偏心率)和46.9ka(斜率)的周期.

  • 标签: 孢粉沉积率 3.0~2.0 MaBP ODP1143站 南海南部 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