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长期天气预报以时效长而受到领导决策部门和广大用户的欢迎.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增强了科学管理意识,为了有效安排工作计划及工程建设,对长期天气预报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都希望进一步提高时间空间的精度、增加预报项目、加强服务的针对性.特别是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有重大影响的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按中国气象局规定,长期天气预报由省地二级发布.省台制作全省范围的长期天气预报,地(市)气象台以省台预报为指导,对本地负责的天气区作解释预报,并结合地方经验和技术方法,对省台预报作出补充、订正.目前,我省长期天气预报一般分赣北、赣中、

  • 标签: 长期天气预报 长期预报 预报评分 业务工作 技术方法 体制改革
  • 简介:利用西北地区16个甲级辐射站1961~2007年的总辐射资料,和1961~1992年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资料,研究该地区地面太阳辐射的长期变化特征。发现,从1961~2007年总辐射的长期变化经历了"维持"、"变暗"、"变亮"和"回落"4个阶段。其中从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总辐射持续"变暗",之后开始转折"变亮"。"变亮"过程持续到90年代中期基本停止,之后振荡"回落"。各个季节总辐射的长期变化都表现出"变暗"和"变亮"这两个明显特征,其中冬季的"变暗"过程持续时间最长,"变亮"过程持续时间最短。从1961~1992年,直接辐射的变化过程为先下降后回升,散射辐射则是先上升后下降,两者的变化趋势和相对幅度决定了总辐射在不同阶段的变化趋势。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是西北地区直接辐射下降的主要时期,直接辐射和日照时数的下降过程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差异,表现为省会城市和冬季的下降百分率最显著。这种特征表明气溶胶排放的增加或许是影响该地区直接辐射和日照时数减小的因子之一。

  • 标签: 太阳辐射 变暗 变亮 气溶胶
  • 简介:利用新疆51个观测站1961-2005年低云云量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新疆夏季低云量的长期变化特征,并对500hPa环流指数与新疆夏季低云量做奇异值分解,重点讨论了极涡对新疆夏季低云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5年新疆夏季低云量增加趋势显著,并在1987年发生突变;新疆夏季低云量存在243年、准6年和准11年的显著周期;环流分析表明新疆夏季低云量与副热带高压、极涡及青藏高原高度场指数关系密切,当极涡面积减小、强度减弱时,西亚高空急流偏弱,新疆上空高空急流偏强,而低层大气主要表现为南风增强,水汽输送辐合加强,因此新疆夏季低云量偏多,反之,低云量偏少。

  • 标签: 新疆地区 低云量 小波分析 极涡指数
  • 简介:从自治区中西部农区汛期降水的长期预报角度着手,通过对前冬500hPa高度场上的西北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下称副高)、亚欧纬向环流指数(下称纬向环流)和当年太阳活动、厄尔尼诺事件与汛期干旱的统计分析[1],利用集合预报方法建立了汛期降水的长期预报思路.并对1998、1999、2000年试报,效果比较理想.

  • 标签: 大气环流 集合预报 汛期 内蒙古 农业 降水预报
  • 简介:利用1958~2014年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客观分析海气通量项目(OAFlux)的月平均潜热通量和相关气象要素数据,以及NCEP/NCAR再分析表面气压数据,通过Trend-EOF分析方法,本文研究了西太平洋—南海地区潜热通量的长期变化趋势。发现西太平洋—南海地区潜热通量整体呈上升的趋势,其中冬季上升趋势最强。冬季潜热通量趋势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特别是在南海地区,南海北部为上升趋势而南部为下降趋势。南海北部以及菲律宾海地区冬季潜热通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海气比湿差的增大,而南海南部潜热通量呈下降趋势,在东侧主要原因是风速减小,在西侧主要原因是海气比湿差减小。南海潜热通量长期趋势的南北差异是风速和海气比湿差的共同作用造成的。另外,研究发现风速变化趋势受到局地环流变化的影响,在表面气压下降中心线以北地区为上升趋势,在其以南为下降趋势,而海气比湿差的变化趋势则主要取决于海表温度的变化趋势。

  • 标签: 南北差异 潜热通量 长期趋势 南海
  • 简介:一、粘虫(一)二代粘虫1.一代成虫迁飞降落与天气系统关系依20年蛾峰观测结果,前2天至当天有降水27次,占93.1%;无降水2次,占6.9%.从850hPa,等压面图分析,一代成虫常在盛行偏南气流引导下北迁,而在锋面条件下降落.这是因为:夏季锋面气旋移到本地时,常有降水天气出现,由于雨滴的拖带对成虫飞行不利,加之锋面后部有较强的下沉气流,迫使粘虫蛾降落.为了弄清粘虫在我县活动高峰的时间,我们从1983-1984年6月期间共观

  • 标签: 降水天气 中长期预报 偏南气流 锋面气旋 喀左县 等压面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