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全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转移性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21年5月期间收治的转移性肿瘤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接受全放疗以及全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较于参照组而言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实施全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转移性肿瘤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显著高于单纯实施全放疗患者,不良反应不会增加。

  • 标签: 全脑放疗 联合替莫唑胺治疗 脑转移性肿瘤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养血清颗粒联合西药对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卫生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共80例,依照患者入院单双号将其分为联合组和对比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比组患者使用传统西药进行治疗,联合组患者使用养血清颗粒联合西药进行治疗,比对分析两组的指标变化。结果:在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椎动脉血流速度、痴呆评分及智能状态评分方面联合组均高于对比组,组间比对分析具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显示92.5%,与对比组的77.5%相比明显更高,统计学分析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养血清颗粒联合西药对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且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养血清脑颗粒 脑供血不足 眩晕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球囊通道技术在深部病变手术中的应用对功能影响。方法 选择从2019年12月到2022年6月于我院中进行深部病变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分析组40例采用自制球囊引流管,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引流管,对比两组治疗结局。结果 数据显示分析组不良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比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脑神经功能评分均有所改善,数据显示分析组脑神经功能评分更理想,对比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球囊引流管 脑瘤 脑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891033一例DDV中毒患儿抢救的护理/王薇∥天津医学院学报.-1988,12(3).-76~78抢救:立即清除胃肠毒物,用2%碳酸氢钠溶液洗胃,至洗出液无明显有机磷药味且清亮为止。清水洗肠,促进毒物排泄。准确及时注入解毒药;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并保持其通畅,头偏向一侧,做好气管插管准备。给氧气吸入。观察与护理:及时准确测量BP、R及心率,1次/h并记录

  • 标签: 小儿疾病 洗出液 碳酸氢钠溶液 氧气吸入 呼吸道分泌物 解毒药
  • 简介:神经不通是因为神经有病,如果有病神经不通,病茎是神经不通

  • 标签: 疾病结构 结构理论
  • 简介:摘要中医自古将疾病分为三个阶段,专家目前将属于小病阶段、欲病之病的这个阶段称为“亚疾病”阶段,这是一个新观点、新理论。对于注重当今生活质量的大众,此概念的提出,有着极大的社会意义,从而能真正实现人们预防疾病、远离疾病的目的,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健康和谐。

  • 标签: 亚疾病 中医 调理 社会意义
  • 简介:炎症是临床常见的一个病理过程,可发生于各个组织和器官。日常生活中以感染性炎症居多,它是人体抵御外界有害病菌侵袭产生的防御反应。研究表明,炎症可发展为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

  • 标签: 感染性炎症 疾病 病理过程 防御反应
  • 简介:《黄帝内经》经脉篇中说,经络可以控制人体一切功能,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

  • 标签: 经络 健康 疾病 《黄帝内经》
  • 简介:~~

  • 标签: 疾病
  • 简介:一般来说,不论怎么睡,舒服最重要,可这种说法只适合于身体健康的人,那些有特殊疾病的人则要针对自己的病情,选择不同的睡姿。

  • 标签: 特殊疾病 睡姿 身体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营养与人体疾病发生的紧密关系。方法随机抽取150份病例作问卷调查及体检并分析。结果我院大多数病人都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一般为营养缺乏和营养不均衡,因营养失衡而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率较正常为高。结论膳食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平衡膳食对正常人来说是促进健康的根本保证,对患者来说是改善代谢、消除病因的营养支持,是缩短病程,进行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本文探讨的是营养对疾病的重要性。

  • 标签: 营养 疾病 营养治疗
  • 简介:“疾”、“病”两字都带病字头,其实病字头的本义是床的意思,在甲骨文中很形象,是竖起的床的样子,指人生病卧床。医生看病叫做临床,也是由此而来。

  • 标签: 疾病 保健知识 个人卫生 中医
  • 简介:<正>目前已比较清楚的知道,高血压、心脏病、感冒、胃十二指肠溃疡、肺结核、支气管哮喘、月经失调、某些皮肤病、精神病等的发病,确与精神因素有一定关系。但是不良情绪怎样致病,良好的情绪又怎样有利于疾病,其内在病理变化如何?虽经生物学、心理学等大量的研究,仍知道得不很清楚。现综合一些国外的实验资料,可能对我们正确认识疾病,对待疾病会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 标签: 高血压 疾病 心脏病 胃十二指肠溃疡 支气管哮喘 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