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凸显的悖论,其症结在于未能区分并科学对待市场经济的双重内涵——市场经济机制与市场经济精神。对市场经济的理解更多地停留于市场经济机制层面,而对市场经济精神及其消极影响未能加以足够警惕与限制。尽管市场经济精神有其积极意义,但就现阶段而言,个体的"原子式"存在状态与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导向,对传统民族精神、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价值观具有不容忽视的消解作用。因而,在贯彻市场经济机制的同时,必须努力规避市场经济精神的消极影响,二者共同构成了当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体性内容。

  • 标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整体性 市场经济机制 市场经济精神
  • 简介:在以往的研究中,马克思的辩证法要么因其"唯物的"性质而导向一种强调其唯物性质的研究,要么因其与阶级理论和资本理论的关联而导向各种社会批判理论。对唯物性质的过分强调,有时却使得这一辩证法沦为一种庸俗的经验方法;而对革命性批判性的单面执著,则忽略了辩证法之为方法论的各种前提性问题和复杂情形。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有意暂时悬置"唯物的"和"革命的"这两个维度,单单从纯粹方法论的角度考察马克思的辩证法,并试图以"抽象"为切入点重新阐释这一方法。

  • 标签: 马克思 辩证法 抽象法
  • 简介: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可以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实践维度和总体性维度这四个基本维度来把握经济学的历史感。而西方经济学坚持个人主义、形而上学和自然主义的态度,追求超历史的经济学,因此历史感缺失是西方经济学的典型特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鲜明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历史感,这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成为与时俱进、充满生命力的经济学。

  • 标签: 历史感 客观历史过程 实践
  • 简介:长期以来,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是从经济维度阐述的,几乎一切人类历史问题都试图从经济基础上加以说明,甚至包括共产主义这样的根本性原则问题。但就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批判了单纯从财产关系(也即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来解释共产主义。海德格尔已经认识到,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深度理论,有时间箭头,比萨特存在主义等更深入本质。相比之下,葛兰西真正推动了这一问题的深化,他明确指出,尽管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主义、历史经济主义有本质的不同,但只要其仍然植根于经济的基础,它就不可能是真正深刻的,为此葛兰西将历史唯物主义深入到无比复杂的文化维度,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哥白尼偏转"。如果说有什么是我们这个当代在现代性批判中最有价值的转变,这个转变正是从经济维度向文化维度的转变。

  • 标签: 马克思 葛兰西 经济 文化
  • 简介: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阐述罗莎·卢森堡关于工会问题的观点,特别是关于工会工资斗争方面的观点。罗莎·卢森堡一方面肯定工会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强调工会作用的局限性,认为它解决不了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罗莎·卢森堡关于工会问题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思考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很有益处的。

  • 标签: 罗莎·卢森堡 工会 工资斗争 劳动力价值
  • 简介:公正是制度应然美德与首要价值。然而,当代中国公共经济领域的财政投入制度、公共品供给制度、税费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等却存在"重城轻乡、重工轻农、重市民轻农民"的城乡二元态势,缺失了社会主义公共经济制度应有的公正德性与公共性特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平等权益。应通过调整政府财政投入结构,加大支农力度,推进财政投入公正;废除城乡二元税费制度,给农民同等税费待遇,推进税费公正;废除城乡二元公共品供给制度,实施城乡公共品供给一体化;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推进城乡居民就业权益一体化等路径加以矫正,以推进我国制度公正化。

  • 标签: 城乡二元 公共经济制度 公正缺失 矫正路径 制度伦理
  • 简介: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善一方面表现为唯物史观为剩余价值理论尤其是剩余价值理论史的研究提供方法论基础;另一方面表现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完成为唯物史观提供了最充分的证明。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结合中发展完善的。在这个时期,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都已经成熟,所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之间相互建构的历史关系已经和盘托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之间相互建构的逻辑关系也已经日渐清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新境界。

  • 标签: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理论
  • 简介: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对中国的崛起作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同时也对中国崛起中遭遇的矛盾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面对中国继续崛起所面临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等结构性矛盾,新自由主义开出了全面私有化和自由化的药方,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中国发展提供了良好引导。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含的一系列特点,使其成为分析中国崛起的良好理论框架。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新自由主义 中国崛起 社会主义
  • 简介:19世纪末20世纪初,希法亭、考茨基和布哈林分别立足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不同方面,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帝国主义理论。他们以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为理论出发点,从理论上说明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系列新变化。与此同时,他们分别运用马克恩资本批判理论关于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和世界经济体系的基本观点,形成了对帝国主义的不同理解。这种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西方马克思主义考察帝国主义现象的不同立场。

  • 标签: 帝国主义 金融资本 工业资本 世界经济
  • 简介:文章首先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资本论》的传播史和影响吏,指出随着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资本论》传播到全世界,成为世界文献;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史实际上是《资本论》1867年发表之后寸真正开始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体系,《资本论》对马克思主义作了科学论证。文章接着论述了资产阶级对《资本论》的四种主要攻击形式:(1)攻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身;(2)把马克思的哲学和黑格尔的哲学等量齐观;(3)把现象作为本质来阐述;(4)思格斯被说成简化者,贬低他对《资本论》所作的贡献。文章对这些攻击形式作了批驳,最后指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任务是创造性地利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学说。

  • 标签: MEGA《资本论》 编辑史 影响史 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