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讨论乐镇痛陪伴分娩在促进正常分娩中的应用及护理观察。方法:选择 2020年 1月 1日至 2020年 6月 30日 在我院住院分娩的初产妇80例,分为两组,使用乐镇痛陪伴分娩的为实验组,使用常规分娩的为对照组。结果:两组的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以及疼痛评分,产后出血量,阴道分娩的人数相比,差异较大 ( P<0.05)。结论:在初产妇中使用乐镇痛陪伴分娩,有利于缓解疼痛,缩短产程时间,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率;减少手术分娩 率; 减少新生儿窒息率。

  • 标签: 导乐镇痛 陪伴分娩 分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性化护理在门诊医分诊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60例门诊患者,其中80例为对照组进行常规门诊护理,80例为观察组实施人性化护理。采用科室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对比2组患者挂号、候诊时间。 结果:经护理满意度调查,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观察组候诊、挂号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 结论:应用人性化护理在门诊医分诊中护理效果良好,具有良好实际应用价值。

  • 标签: 人性化护理 门诊部 满意度 导医分诊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苍附痰汤+针灸治疗痰湿性不孕不育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意愿参与本次研究的70例不孕不育患者进行观察,纳入时间2018年3月~2020年1月,依照抛硬币结果分组,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行苍附痰汤+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是94.29%(33例)、74.29%(26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见不良反应,对照组为11.43%(4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苍附痰汤+针灸治疗痰湿性不孕不育效果好,无不良反应,推广价值高。

  • 标签: 苍附导痰汤 针灸 痰湿性不孕不育 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乐分娩阵痛仪联合药物在分娩镇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2017年 1月至 2019年 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分娩的 10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分娩过程中采取药物干预镇痛,观察组加入乐分娩阵痛仪,比较两组镇痛效果、产程、分娩结局。结果:观察组分娩疼痛低于对照组,且第一和第二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 0.05);对照组顺产率为 82.0%,观察组为 92.0%,两组差异显著( P< 0.005)。结论:分娩过程中采取乐分娩阵痛仪联合药物干预模式可有效降低疼痛程度,改善分娩结局,值得推荐使用。

  • 标签: [ ]分娩镇痛 导乐分娩阵痛仪 顺产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多睡眠呼吸监测及呼吸机压力滴定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多睡眠呼吸监测患者 156人次 ,在经监测结果判读为重度的患者,并结合临床,对41例患者予行 呼吸机压力滴定。结果 治疗后症状改善35例 ( 85% ),部分改善 4例 ( 10% ), 无改善 2例 ( 5% );无 1例发生与睡眠呼吸监测及呼吸机压力滴定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多睡眠呼吸监测为睡眠呼吸暂停检测的金标准,呼吸机压力滴定安全,数据真实可靠,是呼吸机治疗的前提,在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 多导睡眠呼吸监测及呼吸机压力滴定 效果及安全性。
  • 简介:【摘要】为探讨思维图在临床医学专业课学习中的应用情况,本次调查以河西学院临床医学专业157人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以传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图的方法进行对照,并以最终药理成绩为例分析学习效果。最终得出运用思维图的实验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记忆力、掌握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p

  • 标签: 临床医学 思维导图 药理 学习方法
  • 简介:【 摘要 】 目的: 研究 12 联心电图在肺源性心脏病中的诊断价值 。 方法: 此次研究实验中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肺源性心脏病患者 70 例作为研究对象,在诊断过程中以 CR 胸片检查结果 为金标准,进行 12 联心电图检查,分析其在肺源性心脏病当中发挥的临床诊断价值。对比评估 患者的诊断结果以及肺源性心脏病心电图特点 。 结果: 12 联心电图诊断下,有 65 例患者确诊, 准确度、敏感性、特异性、阳阴性预测值依次为, ( 65/70 ) 92.85% 、( 61/65 ) 93.84% 、( 4/5 ) 80.00% 、( 61/62 ) 98.38% 。 70 例患者当中,检出异常者有 61 例,类型主要包括心律失常、肺型 P 波、 PtfV1 异常、低电压、电轴偏移、 ST-T 段改变。 结论: 在肺源性心脏病诊断过程中应用 12 联心电图诊断具有显著效果,准确性高、敏感性以及特异性较强,能够为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早期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对提高患者病情诊断准确性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12 导联心电图 肺源性心脏病 诊断价值   Study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12 lead ECG in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 简介:【摘要】目的: 思维图在提高消毒供应中心 手术器械包装质量的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 2019 年 1 月— 2019 年 12 月进行的 160 台手术进行研究; 2019 年 1 月— 2019 年 6 月为实施思维图前,共进行手术 82 台; 2019 年 7 月— 2019 年 12 月为实施思维图后,共进行手术 78 台;纳入研究的手术医师及护理人员共 102 人,比较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及手术器械的包装合格率等。 结果: 实施思维图后,消毒供应 中心 护理人员的临床配合能力、安全识别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等分值均明显提升( P <0.05 );实施思维图后,手术器械的消毒合格率、包装合格率明显高于实施前( P <0.05 )。 结论: 在 消毒供应中心 手术器械包装中合理运用思维图,可改善消毒供应 中心 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提升其消毒合格率、包装合格率等。

  • 标签: 思维导图 消毒供应 中心 手术器械 包装质量 包装合格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时丝意外嵌顿右心房的紧急处理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1月至2018年7月期间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时发生丝意外嵌顿右心房的5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2例完全嵌顿患者均在丝送入颈内静脉约20 cm时发现丝嵌顿,丝推送及回退均失败,丝无法移动;3例逆行性嵌顿患者丝可继续送入,但反复退至约18 cm处嵌顿。所有发生丝嵌顿患者,立即转至放射导管室行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丝嵌顿部位,显示丝均嵌顿在右心房近瓣膜附近区域。DSA下分别采用丝取芯抽丝法、多功能血管造影(multipurpose angiography,MPA)导管丝末端套取法和手法丝调整术进行紧急处理。结果1例完全嵌顿患者采用离断丝取芯抽丝术成功治疗,DSA下颈内静脉重新穿刺置入临时导管。1例完全嵌顿和1例逆行性嵌顿患者采用MPA导管沿丝套取丝末端,使丝扭曲变形的"J"形末端完全进入导管后将丝随造影导管一起退出右心房;2例逆行性嵌顿患者在DSA下经过反复推进丝,旋转调整丝"J"形末端方向后再反复做丝退出操作后,顺利退出右心房;此4例患者在嵌顿丝取出后,利用保留的丝调整方向后重新置管。结论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出现丝意外嵌顿右心房时,在DSA下通过离断丝取芯抽丝术、MPA导管丝末端套取术和手法调整术进行紧急处理,均能使丝解除嵌顿退出右心房,并顺利完成置管,取得较好疗效。对丝完全嵌顿患者,MPA导管丝末端套取术的操作相对简单,并且安全有效。

  • 标签: 肾透析 导管,留置 颈静脉 导丝嵌顿 紧急处理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分析探讨助产士全程乐陪伴护理在对无痛分娩产妇护理的实际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妇产科 2017 年 3 月 ~2019 年 8 月收治的无痛分娩的 80 例产妇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0 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采用助产士全程乐陪伴护理干预。观察两组产妇的分娩结局和产后出血的发生率;观察两组产妇的总产程以及婴幼儿的出生有无窒息及窒息程度,采用 apgar 评分进行评估。 结果 :观察组产妇的剖宫率和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 0.05 );观察组产妇的总产程明显低于对照组( P < 0.05 );观察组婴儿的 apgar 评分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 > 0.05 )。 结论 :为无痛分娩的产妇采取助产士全程乐陪伴护理临床效果显著,有效降低了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对于减少了剖宫产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保障了产妇的生命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无痛分娩 助产士全程导乐陪伴护理 剖宫产 常规护理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分析内科临床教学中 PBL 教学法结合思维图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院内科实习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 67 人,将其分为两个组,既对照组( 34 )与试验组( 33 ),两组实习生所授课程内容相同,但是授课方式不同,对照组学生给予常规教学模式,试验组学生给予 PBL 教学法联合思维图教学模式,观察对比两组客观题与病例分析题以及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客观题与病例题指标得分高于对照组实习生,试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 0.05 ) ,具有可比性。结论 PBL 教学法联合思维图教学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内科知识理论和内科实践操作能力。

  • 标签: [ ] PBL教学法 思维导图 内科临床教学 专业知识 技能掌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植入人工面神经恢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兔轮匝肌闭眼功能的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将人工面神经植入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兔体内,于术后第7、28天,监测患侧轮匝肌刺激闭合阈及患侧与健侧轮匝肌运动的同步性,并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人工面神经植入术后第7、28天,实验兔患侧轮匝肌的闭合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观察期间,刺激健侧眼睑20次诱发健侧闭眼,未发现健侧未动而患侧运动的情况;植入第7天和第28天,患侧与健侧同步运动的同步率在19/20~20/2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人工面神经系统具备工作状态稳定、刺激运动效果同步性高的特点,能够较好地恢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动物的轮匝肌的闭眼功能。

  • 标签: 面神经 面神经麻痹 植入式电刺激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疗效 .方法:选取 2018年 5月至 2019年 5月接受治疗的 5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取人工晶体植入和房角分离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人工晶体植入和房角分离术治疗后,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将不同手术方式运用在急性闭角型青光合并年龄相关的白内障治疗中具有可行性,可以有效的促进患者的眼压恢复。

  • 标签: 不同手术方式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 健 康教育在青光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及对满意度 进行分析。 方法 本次研究回顾了 2019 年 3 月至 2020 年 4 月期间在本院进行了青光治疗的 90 例患者治疗期间资料,将所有的患者随机性分成了对照组 (n=45) 和观察组 (n=45) 。对照组中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健康教育方式,在患者护理完成后对比两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结果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观察组患者,数据对比存在意义 (P < 0.05) 。 结论 对青光患者进行护理时,在常规护理上增加健康教育措施能明显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探究循证护理用在青光手术后的价值及对护理质量和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19年 7月至 2020年 7月在我院接受青光手术及预后的 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表法平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 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 [1]。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以此评判循证护理用在青光手术后的价值及对护理质量和满意度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2.31%)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14.67%),且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 96.85%)高于对照组( 89.67%)。( p< 0.05)。结论 :在青光患者术后实施循证护理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上推广研究。

  • 标签: [ ]循证护理 青光眼 护理质量 满意度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忻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合并白内障患者120例,依据房角分离处理方式分为两组,每组60例。A组给予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A方式治疗,B组给予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B方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眼科相关参数、房角粘连(PAS)、术后并发症与远期随访情况。结果A组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眼压、PAS低于B组(P<0.05),中央前房深度(ACD)及远期随访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评分高于B组(P<0.05)。A组未见PAS,患均不同程度开放;B组部分患开放不充分,仍存在PAS。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0%(3/60),低于B组的16.67%(1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7,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显著,且A处理方式的临床效果更佳,安全性高。

  • 标签: 白内障 超声乳化 房角分离术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 作者: 陈思静 宋建勋 符念霞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2-27
  • 出处:《磁共振成像》 2020年第12期
  • 机构:广东医科大学,湛江 524023,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核磁共振室,深圳 518100;广东医科大学深圳宝安临床医学院,深圳 518100,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核磁共振室,深圳 5181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慢性期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房角功能。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青光眼中心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慢性期合并白内障患者37例(37)。患者为青光急性期发作后经药物治疗3~14 d,术前眼压高于21 mmHg(1 mmHg=0.133 kPa);房角关闭范围>2个象限;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示前房变浅,周边虹膜根部与小梁网贴附范围>2个象限;晶状体核混浊度≥Ⅲ级。所有患均行常规双切口小梁切除+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房角分离术,术中均未使用抗代谢药物,巩膜瓣常规可调节缝线密闭缝合。术前术后观察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前房角开放程度及滤过泡形成情况。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对各项观察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7 d时眼压为(18.8±1.7)mmHg,较术前明显下降(t=16.562,P<0.001),15例患者形成滤过泡。术后1个月眼压为(15.5±1.8)mmHg,较术前明显下降(t=20.529,P<0.001),仅有5例患者存在功能性滤过泡。术后半年,眼压为(14.9±2.4)mmHg,23例患者术后眼压<16 mmHg,14例患者术后眼压介于16~20 mmHg之间,较术前眼压明显下降(t=24.458,P<0.001);UBM示所有患者术后房角重新开放范围>2个象限,术后眼压与术前房角粘连程度无相关关系(r=0.016,P=0.926);术后中央前房深度较术前加深(t=-25.195,P<0.001);33例患者术后BCVA较术前提高,4例患者术后BCVA较前无改善,术前术后BCV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017,P<0.001);5例患者术后上方结膜可见功能性滤过泡形成,32例患者术后未见明显滤过泡,UBM也证实结膜下无有效滤过泡形成。结论:对于急性闭角型青光慢性期合并白内障患者,行双切口小梁切除+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房角分离术可有效降低眼压。眼压的下降很可能是房角区小梁网功能的恢复,而不是依赖于外滤过通道的建立。

  • 标签: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慢性期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 房角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