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遗传咨询患者中罗伯逊易位的发生率及其对优生优育的影响,探讨罗伯逊易位与物种进化的关系。方法:回顾2011年送检的913例外周血标本,通过染色培养技术,G显带,显微镜下进行核型分析。结果:913例遗传咨询患者,就诊原因主要为胎儿畸形、体格或智力发育迟缓及不良孕产史等,共检出罗伯逊易位17例,检出率为1.86%(17/913),并发现罗伯逊易位家系1例,申报世界首报核型1例。结论:罗伯逊易位是导致胎儿畸形、智力低下、不良孕产史等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检出罗伯逊易位携带者并对他们进行生育指导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罗伯逊易位也可为物种的进化提供选择材料。

  • 标签: 遗传咨询 染色体 罗伯逊易位 双罗伯逊易位
  • 简介:目的:评价脱落细胞学、DNA异、肿瘤标志物检查联合诊断恶性胸腹水的应用价值。方法:贝克曼公司RS-6500流式细胞分析仪,观察DNA异,以DNA异≥10%作为阳性标准;涂片染色,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特征;肿瘤标志物检查使用Combas6000电化学发光仪测定。结果:39例恶性肿瘤,DNA异分析有21例阳性,阳性率53.9%,70例良性肿瘤仅1例阳性,阳性率1.4%;细胞学检查,39例恶性胸腹水以找到癌细胞为阳性,阳性16例,阳性率41.0%,70例良性胸腹水中,未找到癌细胞;肿瘤标志物(SF、CEA、NSE、CA-125)检查,恶性阳性率为74.4%,61.5%,64.4%,72.0%,良性阳性率为15.8%,21.4%,12.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项联合检测,以任意一项阳性指标作为阳性判断,可将敏感度提高到92.3%。细胞学、DNA异与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其联合灵敏度为87.0%,联合特异度为77.7%,灵敏度明显提高。结论:脱落细胞学、DNA异、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大大提高恶性胸腹水的诊断阳性率。

  • 标签: DNA异倍体 肿瘤标志物 细胞学检查
  • 简介:目的:分析各种治疗性采术对患者血液中的相应成分分离和去除效果。方法:对19例治疗性采患者采集前后血常规检测数据进行分类统计,比较采集效果、患者主观感受和临床诊断资料。结果:治疗性红细胞采能使患者体内红细胞计数平均降低22.1%,血红蛋白平均降低25.0%;治疗性血小板采患者体内血小板计数平均下降44%;治疗性白细胞采患者体内白细胞计数下降33.1%。结论:治疗性采能够快速改变患者血常规检测值异常升高的状况,安全可靠,患者主观感觉好,是一种有效的临床对症治疗手段。

  • 标签: 血细胞分离机 血液成分 单采术 治疗 血常规
  • 简介:目的:对2种不同白细胞过滤血小板采集方法进行比较。方法:检测2种不同采集方法血小板捐献者采集前后相关指标以及采血小板计数和残留白细胞量,并计算采集效率。结果:994CF-E组采集的采血小板残存白细胞量明显低于994-EF组,而血小板产量和采集效率高于994-EF组。结论:在采血小板采集过程中连续过滤去除白细胞,进一步降低血小板成品中的残留白细胞量,并提高采集效率。

  • 标签: 血小板采集 方法评价
  • 简介:目的:观察分析红细胞采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对符合国内PV诊断标准的19例患者,运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异常增生红细胞采,配合临床药物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常规中Hb、RBC、Hct、WBC、PLT均值变化,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观察依患者公斤体重和Htc设定红细胞采集量,次采集后Hct降低情况及首次采集前后Hb均值变化与再次采集前后Hb均值变化的差异。结果:治疗后血液Hb、RBC、Hct均值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8例完全缓解,7例临床缓解,4例好转,有效率为100%;次采集Hct平均降低幅度为16.11%。结论:红细胞采在PV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次采集应考虑PV患者血容量绝对增加的情况,根据患者病情和对红细胞去除的耐受情况适当增加采集量。

  • 标签: 红细胞单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血细胞分离机
  • 简介:观察白血病患者输注单人份机采血小板的临床效果,影响血小板的临床效果,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因素。1资料与方法2007-2010年收治白血病患者、71例,其中急性白血病患者53例,慢性白血病患者16例。5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均表现为中(重)度贫血和严重出血倾向,为了化疗的正常进行,或缩短化疗骨髓抑止期,

  • 标签: 白血病 骨髓抑制期 血小板校正增加值
  • 简介:血液制品是一种特殊医疗用品,输血是治疗某些疾病和抢救治疗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我国多地出现用血紧张,临床用血短缺成为某些地方的常态。作为综合性医院,提高科学、合理用血水平,保证输血治疗安全,使每次输血治疗尽可能取得预期效果,将血液效用达到最大化是输血科的责任。

  • 标签: 输血申请单 输血病历 规范化管理 科学合理用血
  • 简介:目的:了解吉安市近5年来无偿采血小板献血人群的结构及分布特点。方法:用我站唐山现代工作软件血源管理系统中献血者档案统计模块收集2009-2013年参加无偿采血小板献血人群的档案信息资料,用EXCEL软件分别对年龄、性别、学历、职业、献血次数和血型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9-2013年参加无偿采血小板共有3509人次,其中男2843人次(81.02%),女666人次(18.98%);捐献年龄集中在25~45岁,共有2639人次(75.21%);职业以从业人员及不便分类的其他人员为主,共有2631人次(74.98%);学历以专科及高中为主,共有2463人次(70.19%);捐献次数≥5次共有2141人次(61.02%),其相对应的采集治疗量占总采集治疗量的64.09%;血型分布特征为O型〉A型〉B型〉AB型。结论:吉安市无偿采血小板献血人群以男性为主;25~45岁的年龄段捐献率较高;学历以大专及高中较多;军人、农民工、学生及职员(包括医务人员、公务员、教师)的捐献率较低。提供一支稳固、及时、有效的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应策划针对性的宣传招募方案,扩大无偿采血小板队伍,保证临床成分用血安全。

  • 标签: 单采血小板 捐献 献血者队伍 招募
  • 简介:机采血小板由于纯度高、输血传播疾病及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概率低,其临床疗效好于手工采集血小板。因而,机采血小板日益受到重视〔1-2〕。但是,机采血小板体外循环血量大,并且需要输入一定量的抗凝剂和生理盐水,一部分献血者会出现献血反应。

  • 标签: 单采血小板 体温
  • 简介:目的:探讨血液稀释疗法联合羟基脲等药物治疗真性红细胞真多症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评价。方法:对我院收治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采用治疗性血细胞采术去除红细胞2~4次后,立即给予羟基脲等药物治疗。结果:经治疗性血细胞采术去除红细胞后,患者外周血中红细胞计数明显下降,临床症状好转,再经羟基脲、阿司匹林等药物联合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改善。结论:治疗性血细胞采术联合药物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显著疗效。

  • 标签: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治疗性血细胞单采术 羟基脲
  • 简介:目的:探讨骨折患者血浆D-二聚(D-dimer)升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集235例骨折患者的血浆标本,在SysmexCA-7000型全自动血凝仪上采用胶乳增强的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dimer,并分析性别、年龄及病情严重程度与D-dimer之间的关系。结果:骨折患者组D-dimer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与D-dimer增高无关(P〉0.05)。年龄小于25岁的骨折患者血浆D-dimer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D-dimer增高明显,特别是大于50岁的骨折患者其血浆Ddimer含量是对照组的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骨折部位、伤情分轻、中、重3度,单纯闭合性较轻微的骨折患者其D-dimer变化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骨折病情严重程度增加,血浆Ddimer增高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肢体2处及2处以上骨折伴有血管损伤或脏器损伤的严重骨折患者。结论:骨折患者应例行测定血浆D-dimer,对于年龄较大、病情比较严重的骨折患者应特别注意其血浆D-dimer的升高,及时抗凝,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 标签: 骨折 D-二聚体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