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胃蛋白酶原、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的变化特点。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我院接诊的老年萎缩性胃炎患者40例作为萎缩性胃炎组(胃炎组),选择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老年人40例为健康组。根据是否感染Hp将胃炎组患者分为Hp阳性组及Hp阴性组。观察比较萎缩性胃炎组患者与健康组老年人、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胃蛋白酶原、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结果萎缩性胃炎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胃蛋白酶原、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低于健康组(P<0.05);Hp阳性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Hp阴性组(P<0.05),胃蛋白酶原、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低于Hp阴性组(P<0.05)。结论老年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胃蛋白酶原、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发生比较明显的改变,通过检测分析这几项指标,对判断患者病情的发展以及预测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老年萎缩性胃炎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胃蛋白酶原 叶酸 维生素B12
  • 简介:患者,男,36岁,口渴、多饮、多尿、消瘦6年,查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高,空腹及餐后2小时C肽均在0.5-0.6ng/ml,IAA阳性,诊断为“1型糖尿病”。多次因糖尿病酮症和酮症酸中毒人院治疗,无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史。初始治疗给予普通胰岛素,因过

  • 标签: 1型糖尿病 外源胰岛素 胰岛素抵抗 病因 治疗 胰岛素增敏剂
  • 简介: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成人费城染色体阳性(Ph+)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VDP(长春新碱、蒽环类、糖皮质激素)±C(环磷酰胺或异环磷酰胺)±L(左旋门冬酰胺酶或培门冬酶)方案诱导化学治疗(化疗)的12例Ph+ALL患者。初始诱导缓解患者在等待移植期间进行巩固化疗.并加用伊马替尼(400-800mg/d),与化疗同步或交替应用。初始诱导失败患者及巩固治疗期间复发患者应用Hyper-CVAD/LALA(大剂量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多柔比星、地塞米松或米托蒽醌、阿糖胞苷)方案联合伊马替尼或达沙替尼进行再次诱导。所有患者缓解后经白消安联合环磷酰胺(Bu—Cv)或改良Bu—Cv方案预处理后进行allo—HSCT。部分患者干细胞回输后2~3个月始继续服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结果:12例患者移植前均获得血液学缓解、7例获得分子学缓解。其中完全缓解(CR)1期9例、CR2期2例、初发难治性1例。移植前11例患者应用伊马替尼;移植后5例患者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中4例应用伊马替尼、1例应用达沙替尼。中位随访时间12.7(3-54)个月,7例患者生存.3例患者死于疾病复发.2例患者死于治疗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植入,移植后2年总生存率66.7%±13.6%;2年累计复发率40.6%±16.0%;2年累计非复发病死率16.7%±10.8%。首次缓解(CRl)后移植治疗的2年总生存率70.0%±14.5%;2年累计复发率40.0%±18.2%;2年累计非复发病死率20.0%±12.6%。结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能会使更多患者获得缓解.从而有机会进行allo—HSCT。CR1的生存获益更大。allo—HSCT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为Ph+ALL患者有前景的治疗方案。

  • 标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费城染色体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简介:通过对广西南宁市内的三级甲等医院和二级甲等医院护理人员的调研,了解目前医院对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护理技能实训的要求以及对护理实训教学改革的看法和建议,了解护理技能操作的具体过程、临床护士的技能操作能力,为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护理技能实训一体化教材提供依据。

  • 标签: 工作过程 护理技能实训 一体化教材 调查分析
  • 简介:目的探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联合仙灵骨葆胶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6年7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治疗且符合标准的118例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osteoporosis,PMOP)相关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2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对照组采用PKP联合传统抗骨质疏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仙灵骨葆胶囊,连续治疗6个月。记录2组治疗前后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三角骨密度(bonedensity,BMD)、腰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ore,VAS)、血清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activatorofnuclearfactor-κBligand,RANKL)水平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术后6个月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三角BMD均优于术前和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腰椎JOA评分及VA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血清OP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RANK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仙灵骨葆胶囊可显著改善PMOP相关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PKP术后骨代谢,提高患者BMD,改善腰椎功能,减轻腰背部疼痛。同时不良反应较少。

  • 标签: 仙灵骨葆胶囊 骨质疏松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代谢
  • 简介:目的探讨町C患者行甲状腺全切(totalthyroidectomy,TT)及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centrallymphnodesdissection,CLND)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简称“甲旁减”)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甲状腺外科因PTC行.TT及双侧CLND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6个月内的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分为正常组、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组(暂时性甲旁减组)和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组(永久性甲旁减组)。统计及比较各组间的临床资料数据,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寻找甲旁减的危险因素。结果468例PTC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正常组241例,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组227例,包括暂时性甲旁减组220例(47.0%)和永久性甲旁减组7例(1.5%)。单因素表明术中不使用纳米炭(P=0.04)及术中进行甲状旁腺自体移植数目≥1枚(P〈0.001)是术后甲旁减的危险因素,术中不使用纳米炭(P=0.047)、误切甲状旁腺1枚(P=0.04)、肉眼外侵(P=0.006)及cN1a(P=0.041)是术后永久性甲旁减组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术中不使用纳米炭(OR,0.437;95%CI,0.243—0.789;P=0.006)及术中进行甲状旁腺自体移植数目≥1枚(OR,3.025;95%CI,1.999—4.579;P=0.000)是术后甲旁减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不使用纳米炭(OR,0.197;95%CI,0.039~0.982;P=0.048)及肉眼外侵(OR,12-381;95%CI,1.432—107.036;P=0.022)是术后永久性甲旁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行甲状腺全切及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时,建议常规使用纳米炭甲状旁腺负显影辨认保护技术;虽常规移植至少1枚甲状旁腺会增加术后暂时性甲旁减的发生,但其可减少术后永久性甲旁减的发生;若术前彩超高度怀疑及术中肉眼见肿瘤腺外侵犯,建议重点与患者强调术后甲旁�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纳米炭 淋巴结清扫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分组的三阴性浸润性乳腺导管癌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定本院从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的321例受体情况三阴性且诊断为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的女性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正规手术治疗和术后放化疗。根据年龄分为3组:青年组(<40岁)、中年组(40~60岁)、老年组(≥60岁),比较3组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1~5年无瘤存活率和预后因素。结果321例患者青、中、老年组分别为94、151、76例。腋窝淋巴结转移率老年组最低11.8%,中年组最高17.2%,青年组居中13.8%。患者随访1~5年,青、中、老年组复发转移率分别为56.4%、53.6%、17.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在青年和老年组的淋巴结转移频率较低,在中年组具有相对较高的淋巴结转移频率;②青年组具有较高的复发转移率,预后相对较差,老年组的复发转移率最低,预后相对较好;③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可能和代谢相关;④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更易发生血性转移,早期的辅助性全身治疗可能比局部放疗和早期的腋窝清扫对年轻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更有益。

  • 标签: 三阴性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 血行播散
  • 简介:目的:探讨在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体内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中Las系统和Rhl系统的表达及与其生物被膜形成的相关性。方法:以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为研究对象,检测群体感应系统中Las系统和Rhl系统相对表达量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分析Las系统和Rhl系统表达量与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相互关系。结果:测定的120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菌株中.Las信号系统的Lasl和LasR基因相对表达与生物被膜形成均呈正相关fP〈0.001),其中第1天分离的临床株中Lasl和LasR基因相对表达量与生物被膜生成量呈正相关(P〈0.01).第14天分离的临床株中Lasl基因相对表达量与生物被膜生成量有密切正相关性(P〈0.001).LasR基因相对表达量与生物被膜生成量呈正相关(P〈0.05)。Rh1信号系统的Rh11和.R^艉基因相对表达量与生物被膜生成量密切正相关(P〈0.001).其中第1天分离的菌株中Rh11和Rh1R基因相对表达量与生物被膜生成量密切正相关(P〈0.001),而第14天分离的菌株中Rh11和Rh1R基因相对表达量与生物被膜生成量无相关性。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群体感应系统中Las信号系统和Rh1信号系统与生物被膜形成密切相关.在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起到关键作用.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 群体感应系统 生物被膜
  • 简介:目的探讨何种气管插管方式(经口或经鼻)更适合应用于婴儿先心病矫治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到2015年间175名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婴儿,年龄在22天~12月之间,根据气管插管方式的不同分为经口腔插管组(n=100)和经鼻腔插管组(n=75)。排除标准:21三体综合征患儿;鼻息肉、鼻咽部血管瘤、鼻中隔偏曲患儿;小下颌患儿。统计经口腔插管组和经鼻腔插管组患儿麻醉诱导期间低氧血症、再次插管、更换气管导管型号、术中气管导管移位、鼻出血和呼气末正压通气漏气的例数。结果经口腔和经鼻腔气管插管两组病人低氧血症和气管导管移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经口腔气管插管组诱导期间再次插管、更换气管导管型号、呼气末正压通气漏气和鼻出血发生率较经鼻腔插管组明显降低(P〈0.05)。使用不带套囊气管导管会增加更换气管导管型号和术后呼气末正压通气漏气的机率,且经鼻腔比经口腔发生率更高;经鼻腔插管且使用带套囊气管导管鼻出血机率最高。结论经口气管插管方式在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更具有优势;如果术后需长时间呼气末正压通气,带套囊气管导管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 标签: 经口腔气管插管 经鼻腔气管插管 带套囊气管导管 不带套囊气管导管 婴儿 先天性心脏病手术
  • 简介:目的研究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HCM)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联系。方法利用靶向捕获加二代测序,对1个HCM家系的先证者进行26个致病基因的筛查。二代测序发现的突变,利用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序进行验证,并对家族中其他成员进行该突变位点的筛查,并分析其临床表型特点。结果遗传筛查发现先证者携带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MYH7).c.1172A〉C(Asn391Thr)突变,该突变位于MYH7基因第12号外显子,导致β肌球蛋白重链的第391位氨基酸残基由天冬酰胺变为苏氨酸。该家系中接受调查的22例对象中8例携带MYH7基因Asn391Thr突变,其中6例患者均携带该突变,突变与疾病呈共分离,且在307名对照者中没有检出。携带者中有3例出现呼吸困难、心悸、胸痛、黑噱等心功能不全表现,所有患者发病年龄均小于40岁,其中Ⅱ9小于8岁(见图1)。家系中有4人早逝(〈50岁),其中3人确诊为HCM。结论MYH7基因Asn391Thr错义突变为HCM的一个恶性致病突变,携带该突变的患者应进行较积极的治疗和猝死预防。

  • 标签: 肥厚型心肌病 Β肌球蛋白重链 Asn391Thr 基因型一表型联系
  • 简介:目的:探讨上海郊区非糖尿病人群中低水平清蛋白尿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相关性。方法:在上海市嘉定区选取1548名正常清蛋白尿[尿清蛋白/肌酐(UACR)〈30mg/g]的非糖尿病居民,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和尿的生化检测以及baPWV检测,分析人群UACR水平与baPWV的相关性。结果:①按UACR值四分位分组,随着UACR水平的升高,UACR下四分位组到上四分位组的baPWV值分别为(1459±280)、(1506±311)、(1554±349)、(1621±349)cm/s;动脉硬化患病率分别为51.93%(202/389)、57.25%(221/386)、65.03%f251/386)、71.32%(276/387),组间趋势明显(趋势P〈0.0001)。②Pears013-相关分析显示,baPWV与UACR呈显著正相关(r=0.190,P〈0.0001)。③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糖化血红蛋白Alc/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估测。肾小球滤过率、高血压、目前吸烟、目前饮酒、是否大量运动等传统心血管影响因素后,与下四分位组相比,UACR位于第2、第3及上四分位组患动脉硬化的风险逐渐增高,比值比(0R)[95%可信区间(CI)1分别为1.50(1.04-2.151、1.63(1.12-2.36)和1.67(1.13-2.49),趋势P=0.0304。结论:非糖尿病人群中,UACR在参考范围内的微量增加与baPWv升高明显相关,低水平清蛋白尿是非糖尿病人群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低水平清蛋白尿 肱踝脉搏波传播速度 动脉硬化
  • 简介:目的探讨99Tc^m-MIBISPECT/CT融合显像及99Tc^m-MIBI平面显像半定量分析对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hyperparathyroidism,PHP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期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及甲乳外科怀疑PHPT的89例临床资料。以术后病检及随访结果为评价标准,比较SPECT/CT融合显像、99Tc^m-MIBI平面显像、B超的诊断效能。对99Tc^m-MIBI平面显像采用计算机感兴趣区技术测量并计算病灶与正常组织的摄取比值(T/NT),对不同病理类型患者的血清PTH及T/NT比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SPECT/CT融合显像、99Tc^m-MIBI平面显像、B超诊断PHPT的灵敏度分别为98.08%、88.46%、78.43%,特异度分别为82.93%、82.93%、58.82%;病理类型分别与PTH浓度、早期相及延迟相T/NT比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741、0.642、0.729)。结论99Tc^m-MIBISPECT/CT融合显像对PHPT的术前诊断价值优于99Tc^m-MIBI平面显像及B超,平面显像的半定量分析也为PHPT的鉴别诊断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原发性 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中国汉族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的药物基因组学关联因素。方法严格按照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连续募集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9月1日期间,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60岁以上患者,并给予常规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采用光密度比浊法检测患者服用稳定剂量氯吡格雷后第5日的腺苷二磷酸(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采用SnapShot基因分型法检测氯吡格雷的代谢和作用通路上的候选相关基因变异型(包括PONlQl92R,CYP2C19*2,CYP2C19*3,CYP2C19*17以及ABCBlC3435T)。结果在24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在候选的氯吡格雷代谢和作用相关基因变异型中,仅有CYP2C19*2基因型与氯吡格雷稳定治疗后的血小板反应性显著相关(P=0.001),其中CYP2C19*2携带者口服稳定剂量氯吡格雷第5日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46.1%±21.25%)显著高于非携带者(39.38%±19.44%,P〈0.001)。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经校正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合并疾病和合并用药等临床环境相关因素后,CYP2C19*2仍与患者稳定剂量治疗下的血小板聚集率密切相关,它能够解释22.2%的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个体间变异(P=0.001)。结论CYP2C19*2是影响中国汉族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的主要药物基因组学相关因素。

  • 标签: 老年人 急性冠脉综合征 氯吡格雷 抗血小板反应性 药物基因组学
  • 简介: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抗核抗体谱(ANAs)的检测结果。方法分别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免疫印迹法(IB)对113例SLE患者和57例其他结缔组织病(CTD)患者及45例健康体检人员的12种抗核抗体进行测定。结果IIF检测ANA结果显示,SLE患者ANA的阳性率为76.1%(86/113),其荧光染色模型主要为核颗粒型、核均质型和浆颗粒型。IB检测12种ANA结果显示,SLE患者的抗dsDNA、抗Sm、抗SS—A、抗nRNP/Sm、抗核小体抗体、抗组蛋白抗体及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与其他CTD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厢IIF和IB法进行ANAs体谱检测对SLE检测有一定的敏感性。

  • 标签: 红斑狼疮 系统性 抗核抗体谱 间接免疫荧光法 免疫印迹法
  • 简介:目的药物基因组学方程对华法林剂量的预测作用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其准确性仍受到种族和包括华法林剂量在内的多种临床因素的影响。本文旨在接受低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中国患者中,验证遗传因素对华法林治疗剂量的影响,并分析药物基因组学方程对华法林不同剂量范围的预测效果。方法在接受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目标INR为1.6~2.5)的中国患者队列(n=282)人群中,检测CYP2C93、VKORC1-1639A/G和CYP4F2*3基因多态性与华法林稳定治疗剂量的关系。根据华法林剂量将患者分为低剂量组(≤1.5mg/d),中间剂量组(1.5~4.5mg/d)和高剂量组(≥4.5mg/d),分别评估8个药物基因组学方程在各组患者中的预测效果。预测效果评估指标包括,剂量预测值位于实际值20%界限内的患者比例(20%内患者比例),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绝对误差的平均值(MAE)。结果华法林的稳定治疗剂量在各个基因的变异基因型携带者和野生基因型携带者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CYP2C9-3:P〈0.00l;VKORC1-1639A/G:P〈0.001;CYP4F2*3:P=0.025)。来自白种人群和混合人群的药物基因组学方程在华法林高剂量组中预测效果最好,而来自亚洲人群的方程在中间剂量组中的预测效果更好。所有方程对低剂量患者的剂量预测效果均不佳。结论CYP2C93、VKORC1-1639A/G和CYP4F2*3基因多态性均与中国人群华法林稳定治疗剂量相关。已有的药物基因组学方程尚不能有效的预测华法林各个剂量组患者的稳定治疗剂量。

  • 标签: 华法林 药物基因组学程 基因多态性
  • 简介:目的探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质子泵抑制药物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质子泵抑制剂(艾普拉唑)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疗程4周。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和PSQI评分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和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7.33%)显著高于对照组(8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质子泵抑制药物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可有效改善其焦虑抑郁状况和睡眠质量,治疗安全性良好。

  • 标签: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 质子泵抑制药物 焦虑 抑郁 睡眠质量
  • 简介:目的:观察预防性小剂量右美托咪定输注对既往脑卒中老年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161例既往合并脑卒中病史、术后入重症监护病房(ICU)的老年(≥65岁)患者,从入ICU起到术后次日晨随机接受小剂量右美托咪定[0.1μg/(kg·h),右美托咪定组,n=82]或安慰剂(生理盐水)(对照组,n=79)持续输注。采用ICU意识模糊评估法每日2次评估术后7d内谵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7d内谵妄发生率右美托咪定组(12例,14.6%)明显低于对照组(23例,29.1%,P=0.026)。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小剂量右美托咪定输注仍然是术后谵妄风险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OR=0.36,95%CI0.15~0.89,P=0.027)。试验药物输注期间低血压发生率右美托咪定组(35例,42.7%)明显高于对照组(19例,24.1%,P=0.012),但低血压干预的患者比例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既往合并脑卒中、术后进入ICU的老年患者,术后预防性输注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可以降低术后谵妄的发生,但需监测低血压的发生情况。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既往脑卒中 老年人 术后谵妄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和检测疫苗接种前后血清抗体滴度,评估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裂解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研究纳入148名医务人员,描述性分析疫苗接种后21d内发生的不良反应并评估其严重程度:通过血凝抑制试验检测疫苗接种后血清抗体滴度。结果:该疫苗接种后绝大多数不良反应为轻、中度,未见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局部不良反应和拿身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9.1%和22.1%.接种部位疼痛和乏力是最常见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接种疫苗后21d.血清抗体平均效价达1:95.27(95%可信区间(CI):74.94,121.12)1,101名接种者(82.1%,101/123)血清抗体滴度达到1:40或高于1:40,74.0%在疫苗接种后21d血清抗体转阳。结论:对于成人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灭活疫苗可安全接种;绝大多数在接种后21d血清抗体可转阳。

  • 标签: 甲型H1 N1 流感病毒裂解疫苗 安全性 免疫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