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多模式CT指导下静脉治疗对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并对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100例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多模式CT的指导下重组组织型纤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变化、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脑出血的发生率。 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7 d、14 d的NIHSS评分比对照组更显著地改善,两组出院后30 d、90 d和6个月的mRS评分明显降低,治疗组降低更加显著。对照组和治疗组的脑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针灸联合多模式CT指导下静脉对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神经功能预后、致残率及死亡率均有改善,且安全性良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针灸,静脉溶栓,多模式CT,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探究急诊科过渡时间就诊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将本院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10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就诊时间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2例。结果:见下面分析。结论:急诊科过渡时间就诊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有不利影响,临床要诊断相关问题高度重视,并予以改进。

  • 标签: 急诊科过渡时间 就诊 急性缺血性卒中 溶栓治疗 影响
  • 简介:〔摘 要〕 目的  研究重组织型纤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联合中风醒脑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使用rt-PA与中风醒脑液口服联合治疗,对照组使用rt-PA治疗。通过Wilcox检验比较两组治疗治疗前、治疗后24 h、7d、14 d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差异,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后14 d预后良好(mRS评分0~6分)比例的差异。结果 两组治疗前基线情况均衡,治疗后治疗后24 h、7d、14 d格试验组Glasgow评分及NI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14 d预后良好比例高于对照组(χ =4.932,P=0.023)。结论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风醒脑液联合rt-PA治疗可促进患者意识恢复,改善预后。

  • 标签: 〔〕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中风醒脑液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病例均为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时间段内所收治,发病时间小于4.5小时的100例CIS患者,其中对照组50例(家属不同意)与干预组50例(阿替普酶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凝血指标水平、生活质量评分及总不良反应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治疗所取得的总有效率更高,干预组经过治疗后所评估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更低,干预组治疗后的凝血指标更优,干预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干预组的总不良反应率无明显升高。结论:CIS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治疗中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治疗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前后应用瑞舒伐他汀,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4月-2023年4月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比组,各20例。对比组在进行静脉后应用瑞舒伐他汀,实验组进行治疗前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用药前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用药后实验组卒中量表分值低于对比组,P<0.05。用药前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用药后实验组炎性因子数值低于对比组,P<0.05。结论:静脉前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能够更加显著的降低患者卒中分值及炎性因子数值,达到更好的用药效果。

  • 标签: 静脉溶栓 瑞舒伐他汀 急性脑梗死 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士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静脉护理模式的优化需求。方法:于多家医院的卒中救治中心选取17例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收集资料,了解卒中急救护士对AIS静脉护理的优化需求。结果:根据对17例卒中护士的访谈资料分析看,其优化需求集中于配置卒中急救护士的需求、规范化培训卒中护理人员的需求等5个方面。结论:在AIS静脉护理模式中,优化急诊护士配置、规范培训卒中护理人员、构建智能化信息平台等需求十分必要。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需求 质性研究 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整体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治疗期间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4月至2023年9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研究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研究组开展整体护理,就两组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护理满意度等进行评定对比。结果:护理后研究组患者自我感受负担量表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护理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治疗期间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提升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整体护理 阿替普酶 溶栓 自我感受负担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在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联合重组组织型纤酶原激活剂动脉治疗时的效果。方法 将本院自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当作研究对象,根据电脑随机方式进行分组,每组37例。给予参照组重组组织型纤酶原激活剂动脉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研究组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血管完全再通和血管再闭塞情况以及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对比血管完全再通率,研究组再通率为97.30%,明显高于参照组;研究组血管再闭塞率为5.41%,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能力评分没有较为明显的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在使用血管内介入治疗联合r-TPA动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时候,可以将治疗效果有效提升,减少对患者生活的影响,可以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血管内介入治疗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动脉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介入治疗与静脉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3月-2021年12月收治的7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双盲法分为对照组(n=36)与观察组(n=36),均给予静脉治疗,后组另采用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颅内出血情况和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静脉治疗基础上,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实施介入治疗,可明显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有效减少颅内出血,降低临床死亡率。

  • 标签: 急性脑梗塞 介入治疗 静脉溶栓 治疗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优化绿色通道护理流程对急诊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时间节点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1月至8月收治的12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63例)与观察组(64例),对比两组患者前后7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与就诊至应用阿普替酶中位数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对照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中位数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结论 对于急诊缺血性脑卒患者,优化绿色通道护理流程能有效缩短中位数时间,为患者恢复神经功能与改善意识障碍提供了有力保障。

  • 标签: 绿色通道护理流程 急诊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时间节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治疗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8年10月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4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前伴C反应蛋白和/或降钙素原增高患者归入观察组,40例静脉前C反应蛋白和/或降钙素原正常患者归入对照组。于患者入院后静脉后12h、24h、48h、72h测定患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以及进行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静脉后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和NIHSS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NIHSS评分与各时间段的PCT水平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均呈现正相关(r=0.767、0.589,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患者治疗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的变化与患者的NIHSS评分密切相关,上述指标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起到判断依据。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变化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依达拉奉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 2018年 2月至 2020年 2月收治的 106例发病 4.5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 5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 NIHSS、 BI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 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 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更为明显,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 标签: 依达拉奉 联合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治疗 急性脑梗死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探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直接介入治疗与后介入治疗两种方法的实际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4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借助于随机表法,将其列入观察组(共计40例)与对照组(共计40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行直接介入治疗与后介入治疗。结果两组血管再通率、心电图ST段下移率、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病死率对比,观察组40例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4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与直接介入治疗相比,后介入治疗能够显著地优化疗效,可普及。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直接介入 溶栓后介入
  • 简介:  【摘 要】目的:分析在治疗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时应用阿替普酶静脉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9年7月-2020年7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10例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当作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与观察组(阿替普酶静脉治疗),每组各55例。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NIHSS评分变化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而言,阿替普酶静脉具有更佳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脑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治疗期间,全程优质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接诊的78例脑梗死静脉患者为对象,将患者均分成对照组(n=39)及研究组(n=39),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则接受全程优质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方式护理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与生活质量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接受护理后的NIHSS分值低于对照组,SF-36分值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接受静脉治疗的脑梗死患者,让其接受全程优质护理的效果较好。

  • 标签: 脑梗死 静脉溶栓 全程优质护理 生活质量 神经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局部动脉内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致靶血管早期再闭塞的可能性、时间及其相应处理措施.方法217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或爱通立(rt-PA)行局部动脉内治疗,发生靶血管早期再闭塞3例(1.38%).结果颈内动脉末端、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各1例;重度伤残1例,死亡2例.结论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治疗过程中可并发靶血管的早期再闭塞,可能与后破碎栓子、斑块随血流移位栓塞远端的血管及局部的血栓再形成有关,靶血管早期再闭塞有较高的死亡率.

  • 标签: 脑梗塞 血栓溶解疗法 早期再闭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4月到2015年6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120例患者随机分为A和B组,每组60例.A组患者采用尿激酶治疗,B组患者采用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比较A、B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情况.结果.B组患者的完全再通率(76.7%)和再通率(86.7%)明显高于A组患者的完全再通率(46.7%)和再通率(63.3%),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血16例,心绞痛26例,心力衰竭6例,再次心肌梗死2例;B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出血以及再次心肌梗死患者,心绞痛8例,心力衰竭2例,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6.7%)低于A组(41.7%),比较差异明显.结论.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关键词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54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455-02

  • 标签:
  • 简介:目的对比超声引导下和无引导置管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2015年8月至2016年4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6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A组)和无引导置管(B组)两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动静脉瘘发生率,患肢前后周径差、静脉通畅改善率,并统计患者远期深静脉通畅率、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结果A组均为1次穿刺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5.4±3.2)分钟,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为3.33%,穿刺部位无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发生;患肢前后周径差平均(49.47±2.484)mm,静脉通畅改善率(77.00±2.603)%;术后12个月深静脉通畅率80.00%,PTS发生率10.00%。B组平均穿刺成功次数5.9次,平均手术时间(30.8±6.6)分钟,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为26.67%,穿刺部位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发生率均为6.67%;患肢前后周径差平均(28.40±2.856)mm,静脉通畅改善率(57.23±1.8283)%;术后12个月深静脉通畅率46.67%,PTS发生率36.67%。两组在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患肢前后周径差、静脉通畅改善率,深静脉通畅率、PTS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置管治疗急性下肢DVT的疗效优于无引导置管,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超声引导 溶栓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气压泵(IPC)联合置管术(CDT)治疗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共84例亚急性下肢DVT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CDT组)和实验组[CDT加用间隙性气压泵组,CDT/IPC组)],各42例,两组均先给予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CDT。对比两组患者时长、术后症状改善率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CDT/IPC组与单纯CDT组相比,时长明显降低[(62.14±13.97)小时vs(73.85±13.89)小时,P<0.05],术后症状改善率提高[95.24%vs78.57%,P<0.05]。CDT/IPC组与单纯CDT组的血栓溶解率分别为52.38%和45.23%,术后6个月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分别为16.67%和21.43%,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PC联合CDT治疗亚急性下肢DVT疗效显著,可有效减少时长,并改善症状。

  • 标签: 气压泵 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置管溶栓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