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老舍和清阁相识于1938年的武汉。当时,进步知识分子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老舍是“文协”的理事兼负责人,而清阁是老舍的秘书。两人因交往频繁而滋生了恋情。清阁既有男子的豪气,也有女性的温婉,她独特的气质深深吸引了老舍;而老舍的幽默、睿智、勤奋也给清阁留下很好的印象,两人因志趣相投而相互倾慕。不久,因战事吃紧,日军逐渐逼近武汉,国民政府下令疏散机关工作人员。

  • 标签: 赵清阁 老舍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凄婉 美好 进步知识分子
  • 简介:毕摩文献《杉林神女》由经验丰富、博学睿智的大毕摩(祭师)在“招兵”仪式中念诵,目的是“邀请”“杉林神女”召集天兵天将为长期卧病、精神萎靡、身患顽疾的病人祛除污秽、解除痛苦。该文献的核心人物为杉林神女,招兵仪式也是围绕神女招遣各路天兵神将而展开的。然而,在彝族这样一个以父子联名制度为特点的父权社会中,怎会让一位女性成为招遣天兵的神将,护佑民间疾苦的神灵呢?为什么又赋予了她比男性更高的权力?且这样的文本是由男性书写、由男性吟诵的毕摩经籍。这种现象不得不让我关注经籍中女性形象的文学表述。

  • 标签: 彝族 毕摩 神女
  • 简介:作为一名高产作家,玫以其文中细腻的情感刻画、深邃的哲学思辨以及个性化的叙事风格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同时,她坚持以独特的女性体验为女性描摹生命的画卷,抒发女性自由的声音。进入新世纪以来,她没有减慢创作的步伐,依然保持着先锋的姿态和旺盛的精力。

  • 标签: 女性作家 赵玫 文学创作 叙事风格 人文思想 小说
  • 简介:作家清学同志坚持业余文学创作近50年,写出了大量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作品。他的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适合于反映本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丰富的斗争生活,也符合大多数群众的欣赏习惯,这恐怕是作品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在这里,我想谈谈他为少年儿童创作的《郭亮不死》一书。这本书是湖南、湖北、江西、陕西四省少年儿童出版社共同协作出版的《革命先辈的故事》丛书的一种。论字数只有十万字,谈影响却比较深广。这本书1982年8月出版,截止1991年共印刷了五次,总印数19万多册。国家教委和湖南教委先后向全国、湖南省中小学生推荐,列为“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用书。这本书获《革命先辈故事》丛书优秀创作奖。

  • 标签: 少年儿童出版社 协作出版 赵清学 革命先辈 欣赏习惯 民族风格
  • 简介:一、按照“愚人”的方式来写作我读作品属于逍遥派,喜欢像散步一样慢悠悠地读,然而,读瑜的这部新作,我却逍遥不起来——“寻找”的悬念撩拨着读者“欲知后事如何”的好奇心,使我以近乎奔跑的速度,将七八万字的作品一口气读完了。

  • 标签: 赵瑜 世界 好奇心 逍遥 作品
  • 简介:一、救亡与启蒙的断裂?——由胡适引发的问题众所周知,1980年代在甚嚣尘上的"启蒙热"之下,首先被思想界重估和再书写的,就是"五四新文化"。最为有力的解释框架,就是李泽厚的"救亡与启蒙双重变奏"说。按他的说法:"五四运动包含两个性质不相同的运动,一个是新文化运动,一个是学生爱国反帝运动。"这种解释,不啻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做了断裂。前者侧重于启蒙,后者侧重于救亡,而整段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就是救亡的迫切要求不断陵夷、压制启蒙主张的历史。既然今日救亡和革命不再迫切,重启被压抑的启蒙,岂非时不我待?就像李泽厚所说的:

  • 标签: 李泽厚 《东方杂志》 解释框架 全国性刊物 甲寅 汪孟邹
  • 简介:<正>2004年12月24日,是成阳市18万残疾人的盛大节日!雪后初晴,天寒地冻,北风凛冽,穿肤刺骨。可是,在咸阳市玉泉路西段,倍受社会各届关注、具有10大功能的成阳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奠基仪式会场,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欢腾景象:蓝天如洗,彩门如虹,彩旗猎猎,彩球飘飘,锣鼓铿锵,人流簇拥……在皑皑白雪环绕的主席台上,市委、市政府等6大班子领导,笑逐颜开。随着主持仪式的市委副书记胡志强一声令下,掘土机长长的

  • 标签: 风凛冽 赵书 皑皑白雪 成阳 玉泉路 胡志强
  • 简介:20世纪后期,随着西方诠释学思想的不断涌入,中国传统学术中的某些理论表达似乎已不言自明地成为“中国诠释学”的命题。在这种大而化之的逻辑之下,“依立义”也被定义为意义建构与生成的重要模式。然而,对于“依立义”的理论化与现代化.其首要任务是在“义意之辨”中“还原”其自身的意义场域。只有在这一基础之上并借之以西方现代诠释学.“依立义”的“生存论形式构架”及“诠释循环”的诠释学内涵才能够真正地向我们显现。

  • 标签: 依经立义 义意之辨 意义生成 生存论形式构架 诠释循环
  • 简介:很偶然的工作关系,我读到了清学先生写的《我的道路及文学创作》和三部长篇《郭亮不死》、《芳怨悠悠》、《咱这有个傻全宝》。尤其是《我的道路及文学创作》,娓娓道来作者生活、成长、战斗及三个时期的文学创作上的一个个故事。如此坦诚地交待自己,如此文思敏捷,如此机趣横生,还有如此一长串作品目录索引,都很难让我与一个“只给圣人叩过二年头,戎马生涯数十载”,而今已年逾古稀的老军人形象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有趣也有意义的文学现象,更吸引我把赵先生的作品细读下去。

  • 标签: 赵清学 文学创作 目录索引 机趣 爱情悲剧 晓风残月
  • 简介:《维摩诘》是印度早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在佛教般若思想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维摩诘是梵语音译,“维摩”意为“无污染”,“诘”就是“名声”或“评价”,故玄奘大师将其译为“无垢称”。维摩诘居士是《维摩诘》中实际的说法者,他深通大乘佛法,倡导解脱的关键在于主观修养而不在于出家苦修。

  • 标签: 《维摩诘经》 《世说新语》 士人 东晋 大乘佛教 般若思想
  • 简介:“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是孔子在原始经学时期提出来的一个重要且完整的经学诠释学命题。关于这个诠释学命题的提出,孔子是受动于血缘宗法制信仰的推动。而没有给出逻辑的论证,因此孔子以一个独断论的诠释学命题封闭了“六”文本。把“六”负载的意义在绝对的遵循中诠释为绝对真理——周公礼乐制度,同时也为自己塑造无冕素王的圣人形象提供诠释学意义上的必要性准备。西方基督教的释经学关于《圣经》的诠释有着重要的自解原则,中国经学诠释学对“六”或《十三》的诠释也有着在信仰上构成的自解原则。而经学诠释学自解原则告诉我们,“述”的字义与词义是“遵循”.“作”的字义与词义是“制作”与“兴作”。杨伯峻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过度诠释为“阐述而不创作,以相信的态度喜爱古代文化”,从而把一个经学诠释学命题降解为文学诠释学命题。

  • 标签: 孔子 中国经学诠释学 自解原则 独断论诠释学 信仰 误读
  • 简介:谭兴渠先生,以其花鸟彩墨画著称于世,是当代中国彩墨画领军人物之一。先生的彩墨画,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以其高超的彩墨技艺享誉海内外,得到众多艺术界人士和收藏鉴赏家的认可,为收藏家们所青睐、1990年应邀赴英国达比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并举办个人画展,多幅作品被收藏。

  • 标签: 彩墨画 艺术成就 大道 大师 中西 收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