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无症状的高危人群中进行改善生活方式和控制危险因素的一级预防,可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建立ASCVD的风险评估技术,在无症状人群中筛选出ASCVD风险程度较高的亚组并进行强化干预,已成为ASCVD一级预防的关键。本文系统阐述了ASCVD传统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和限制性以及可预测ASCVD的多组学和影像学技术的新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这些研究将进一步强化ASCVD的预测体系,在无症状人群中实现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精准预测。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 多组学 影像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颅内支架CT血管造影(CTA)成像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6年7月—2019年10月颅内动脉置入支架、均行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7例,年龄37~83(60.6±7.9)岁,共留置支架35枚。以DSA为金标准,将CTA对支架情况的评估(成像质量)进行分级,并将分级结果与支架部位相关解剖特征(置入部位颅内动脉的直径及其是否紧贴颅骨走行、邻近弹簧圈存在与否)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DSA为金标准,CTA的成像质量分级结果的Cohen's Kappa系数为0.826 (95%可信区间为0.638~1.014),一致性好。CTA的成像质量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管直径Youden指数为2.505 mm,曲线下面积为0.933;支架所在动脉的解剖部位是否紧贴颅骨走行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2, P>0.05);邻近支架部位是否存在弹簧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820, P<0.01)。结论对于颅内留置支架的患者,当支架所在动脉直径>2.5 mm时,CTA的成像质量较好;颅骨骨质存在对CTA成像无明显影响;弹簧圈的存在会导致CTA成像质量的下降。

  • 标签: 血管成形 血管支架 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CT血管造影 弹簧圈 伪影 成像质量 直径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2020年8月6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罕见肝巨大吻合状血管瘤患者的诊疗过程。患者女性,59岁,主因"查体发现肝占位1周"入院,查腹部增强CT及普美显增强核磁提示肝Ⅳ、Ⅷ段富血供肿物,考虑血管肉瘤可能。行肝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肝吻合状血管瘤。

  • 标签:
  • 简介:摘要低氧作为高原环境的主要特征,可引起机体红细胞过度积累,血液黏滞度增加、血流阻力增大,易造成微循环障碍,导致多系统微血管增生。久居高原居民的"多血质面容"为微血管增生的典型代表。近年来,高原低氧微血管增生机制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因此,现就高原低氧微血管增生相关通路及基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低氧 微血管增生 遗传调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青斑样血管病网状青斑和紫癜性皮损的特点、分布规律。方法回顾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2017年7月至2020年10月诊治的64例青斑样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4例中男23例,女41例;年龄13 ~ 54岁,发病年龄7 ~ 51岁,48例25岁前发病;病程6个月至10年。49例夏季发病或病情加重,皮损基本表现为坏死性不规则紫癜、紫癜性皮病样红斑、不规则溃疡、网状青斑、毛细血管扩张、不规则的白色萎缩性瘢痕和色素沉着。64例溃疡和坏死性紫癜多为不规则形,发生于足背和踝关节周围。40例有紫癜性皮病样的皮损表现,其中32例表现为色素性紫癜,8例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性紫癜。4例出现麻木刺痛等神经末梢受损的症状。结论青斑样血管病的皮损表现多样,对于出现广泛网状青斑、紫癜样皮病样皮损、麻木等症状的患者,需做好鉴别诊断。

  • 标签: 网状青斑 紫癜 皮肤溃疡 青斑样血管病
  • 简介:摘要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管壁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异常膨出。自从2002年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 ISAT)试验证实了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来,介入材料及治疗理念不断创新,血管内治疗已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一线治疗方法。文章对用于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介入材料及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手术 栓塞,治疗性 支架 气囊阻塞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血管性认知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是由脑血管病或血管危险因素引起的进展性认知功能缺损,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认知损害类型。VCI可由多种信号通路和代谢途径引起,其核心是脑血管病变对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脑血管内皮细胞共同构成的神经血管单元造成破坏。文章对目前已知的VCI机制进行归纳和讨论,以期加深对VCI分子病理学过程的了解,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思路。

  • 标签: 认知障碍 脑血管障碍 痴呆,血管性 血脑屏障 氧化应激 炎症
  • 简介:摘要基于复习国内外研究进展并结合长期临床研究与实践经验的思考,作者对急性脑小血管病诊治与研究提出以下新认识:(1)脑小血管病可分为急性和非急性。急性脑小血管病指在脑小血管支配区域发生的急性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腔隙性脑梗死)和出血性(高血压相关脑出血和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脑出血)。(2)急性缺血性脑小血管病过去主要以梗死大小(腔隙性脑梗死)进行定义,目前认为是多种病因的综合征,但小动脉硬化仍是其主要病理改变。病理机制认识经历了由最初尸检所见,到通过危险因素推理,再到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对小动脉形态直接观察的历程,影像技术进步为脑小血管病病理机制研究带来新机遇。(3)急性脑小血管病患者可伴或不伴非急性脑小血管病症状或影像标志物。(4)根据急性脑小血管病发病机制进行个体化治疗是未来研究和治疗的方向。降低其发病、复发和主要严重结局(死亡、残疾和痴呆等)是预防和治疗的主要目标。

  • 标签: 脑出血 脑淀粉样血管病 脑小血管病,急性 腔隙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229例儿童IgA血管炎腹部受累的诊治过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肾脏风湿免疫内科病房229例IgA血管炎伴腹部受累患儿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疼痛数字评价量表分为轻度组(161例)、中度组(52例)、重度组(16例)3组,比较不同腹部受累程度患儿各指标变化。结果患儿腹痛程度越重,住院时间越长(P<0.001),血便出现率越高(P<0.001)。随腹痛加重,肠壁水肿占比增大,其中重度组最高(P<0.001)。重度组肾脏受累比例较非重度组明显增大(P<0.001)。3组中肠壁水肿伴白蛋白降低患儿共20例,予输注白蛋白后再行静脉激素治疗,均无肠道并发症出现。与轻、中度组相比,重度组患儿血白细胞计数升高、白蛋白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间血红蛋白、血淀粉酶、血脂肪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C-反应蛋白值均高于正常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度组患儿白细胞介素(IL)-6较其他两组升高(P<0.05),而IL-2、IL-4、IL-10、IL-17、肿瘤坏死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上,40例应用丙种球蛋白、4例行血液灌流治疗。3组患儿糖皮质激素静脉使用平均时长与腹痛程度相关,其中重度组最长(16.00±6.91)d,轻度组最短(6.71±3.75)d。结论IgA血管炎严重腹痛患儿部分炎症指标升高、白蛋白降低,需要及时行影像学检查评估肠壁水肿情况。如患儿白蛋白降低、肠壁水肿明显,建议输注白蛋白后予激素治疗,防止肠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出现。对于重症腹痛患儿,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必要时可采取丙种球蛋白、血液灌流治疗快速清除异常免疫物质以减缓病症。

  • 标签: IgA血管炎 腹部受累 儿童 诊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肠转移性上皮样血管肉瘤(EA)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例小肠转移性EA的临床资料,进行光镜及免疫表型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报道的3例小肠转移性EA。结果小肠转移性EA发病年龄36~80岁(平均62岁),男3例,女2例。临床出现腹痛2例、黑便2例、贫血及钡灌肠异常1例。原发病灶2例来源于大腿软组织,2例来源于脏器-肝和肺,1例原发灶不详。病理组织学改变与原发性EA病灶相似,均表现为巢片状或索状排列的上皮样细胞,异型性明显,可见核分裂像、核仁、血窦及血管网结构。免疫表型4例表达CD31,3例表达Fli-1、ERG,2例表达ⅧRAG、CKpan。结论小肠转移性EA临床少见,预后较差,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黑便及贫血等消化道症状,各部位EA均可转移,临床诊断较困难,但病理组织学改变有特点,结合临床病史及免疫组化染色血管内皮相关抗原呈阳性有助于诊断。

  • 标签: 小肠肿瘤 上皮样血管肉瘤 临床病理特征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P-EHE)的诊疗水平。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20年7月就诊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确诊为P-EHE的16例患者,其中男8例,女8例,年龄24~66岁,发病中位年龄47.75岁。总结分析影像学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案、生存情况等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中多数(9/16)经体检发现,部分(7/16)出现咳嗽、咳痰、气促、咯血、胸痛等呼吸系统症状。多数患者(11/16)肿瘤局限在肺部,1例出现骨转移,1例发生淋巴结转移,4例发生胸膜转移。12例患者经外科胸腔镜获得病理组织并确诊,胸部CT影像表现为双肺多发结节为主,结节直径大多数<2.0 cm,并可见钙化;孤立结节及块影表现较少,胸膜转移可表现为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病理镜下可见界限清楚的嗜酸小结节,结节中可见不规则状排列的巢团状结构;结节中央细胞少,外周细胞丰富,呈乳头状伸入肺泡腔内;肿瘤细胞呈上皮样,异型性小,个别瘤细胞胞质内可见空泡和红细胞;瘤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细胞标记CD34、CD31、FⅧ、VIM相关抗原。随访0.5~11年,死亡4例,失访2例,其余患者情况良好,中位OS 4.58年。结论P-EHE是一种罕见的肺低度恶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结合胸部影像及病理免疫组化可诊断。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多数预后良好。

  • 标签: 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临床特征 影像特征 病理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的临床表现,探讨其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深圳市人民医院2002年9月至2020年1月确诊的17例肝脏PEComa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17例肝脏PEComa患者中女性13例,男性4例,发病年龄为22~54岁,平均发病年龄为34.8岁。无临床症状者占82%(14/17),15例为单发病灶。B超、CT、MRI等术前影像学诊断率较低。术后病理切片分析中,见肿瘤组织多以上皮样细胞为主,其胞质为透明或嗜酸,瘤细胞间有丰富的血管,此外部分病例还可见脂肪组织。免疫组化显示其黑色素瘤抗体HMB45及Melan-A阳性率皆为100%。全部患者经手术切除治疗,随访均未见肿瘤复发、转移及死亡。结论肝脏PEComa好发于青年女性,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影像学均难以明确诊断,少数患者影像学表现为有脂肪组织可有助于术前鉴别。术后病理结合免疫组化结果能够明确诊断。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方法且能够获得良好预后。

  • 标签: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 肝脏 临床分析 预后 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疣状血管瘤(verrucous hemangioma,VH)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2005—2020年VH病例28例,进一步分析其临床及组织学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相关指标表达情况,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PIK3CA基因突变情况(第9、20号外显子),并随访患者。结果28例VH男性13例,女性15例,男女比例1.0∶1.2,年龄10个月至56岁(其中<18岁25例),平均年龄9.7岁,中位年龄4.5岁。17例发生于下肢,7例发生于上肢,4例发生于躯干。28例皮损呈不规则红色斑片,缓慢生长,部分可见红斑疣状增厚,表面凹凸不平,呈浅粉色或红白色。7例病变范围广,皮损上沿至臀部,向下至足背及脚趾,呈暗红色至红褐色,表面粗糙坚硬,条带状分布并形成铠甲样外观,周围可见卫星灶。镜下见28例病变累及范围较广,自真皮乳头层至深部软组织均可见不同程度扩张畸形血管;其中,真皮乳头层主要由大量增生和扩张的薄壁毛细血管和海绵状血管组成;真皮网状层及皮下筋膜层可见散在分布薄壁小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不明显,偶见乳头状增生,筋膜层内畸形血管与宿主脂肪纤维组织混杂呈小叶状分布;表皮疣状增生,上皮角延长并相互融合。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血管内皮细胞均弥漫强表达CD31、CD34、ERG、WT-1,GLUT-1真皮浅层血管内皮细胞阳性表达,深部绝大部分阴性。13例行PIK3CA基因检测,结果显示第9、20号外显子均未发现体细胞突变。获随访25例,随访时间5个月至10年,7例由于面积较大行多次手术切除及整形修复,8例复发。结论VH是一种极少见的先天性静脉畸形,婴幼儿及儿童多见,大多出生时即存在。好发于四肢,尤其是下肢及肢体远端。形态学及免疫表型均具有特征性,并需要与其他脉管畸形及消退期婴幼儿血管瘤相鉴别。少数病例易术后多次复发,需长期随诊。

  • 标签: 血管瘤 血管畸形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瓣移植再造拇指时受区血管的选择及其效果。方法自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对24例拇指组织缺损的患者,采取甲瓣或甲瓣联合其他组织游离移植再造,其中趾-指动脉的短血管蒂移植吻合7例,跖背-虎口区动脉的中血管蒂移植吻合12例,足背-桡动脉的长血管蒂移植吻合5例。甲瓣供区全部行皮瓣修复,岛状皮瓣修复7例,游离皮瓣修复17例。结果术后24例再造拇指和24例供瓣区皮瓣均存活。22例患者随访6~18个月,再造的拇指功能外形满意,感觉恢复良好,指腹两点分辨觉为6~8 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7例,良5例。供足恢复良好,远期随访无明显疼痛及跛行,无糜烂破溃。手部受区与足部供区的切口小,远期随访瘢痕小且隐蔽,外形良好。结论根据不同大小的甲瓣,分别合理设计切取短、中、长血管蒂,与受区相应的血管吻合,既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又能减少供受区损伤。利用虎口区动脉作为中血管蒂甲瓣的供血动脉,血供可靠,操作更简便,创伤更小。

  • 标签: 拇指 治疗结果 甲瓣 虎口区动脉 再造
  • 简介:摘要冠心病在我国是多发且最常见的致死性疾病。非对比增强冠状动脉MRA(CMRA)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无创、无对比剂、无辐射及多参数成像的冠状动脉成像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和科研工作中。本文回顾总结非对比增强CMRA临床应用现状及优势,阐述CMRA当前技术现状,介绍CMRA目前研究的技术热点,主要讨论采集加速技术、填充方式、运动校正等方法,同时展望CMRA在冠状动脉高分辨率、冠状动脉管腔及血管壁和其生理量化研究的主要进展。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冠状动脉 冠心病
  • 简介:摘要该文报道了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外阴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MRI表现为外阴边界清楚的孤立性肿块,与周围肌肉相比,T1WI呈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DWI呈高信号,ADC图显示扩散不受限,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渐进性强化,不伴有邻近组织浸润及淋巴结转移。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汕大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0月至2021年 8月收治的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患者11例的多层螺旋CT影像资料。结果肿瘤位于肾脏8例,肝脏右叶2例,降结肠1例。瘤灶最大者位于肾脏,大小约20.0 cm×26.0 cm×11.0 cm;最小者位于结肠,大小约2.4 cm×2.6 cm×3.4 cm。CT平扫:密度均匀2例,病灶内未见出血、钙化、脂肪,密度不均匀9例,可见脂肪灶。CT增强:动脉期不均匀明显强化10例,明显均匀强化1例;门脉期至延迟期病灶强化程度减退11例,11例病灶内均可见迂曲增粗的血管影。结论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多层螺旋CT对其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结肠
  • 作者: 张玉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6
  • 出处:《中国药理学报》2023年第5期
  • 机构: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 苏州 215101
  • 简介:目的:研究肝血管瘤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效果。方法:选择66例肝血管瘤患者,研究组33例患者诊断中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方式,对照组33例患者诊断中使用二维超声检查方式,对比组间数据。结果:对比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检出率明显更高、漏诊率明显更低,P<0.05。结论:肝血管瘤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检出率高,可以对患者的病灶特征进行明确。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血管瘤;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