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新加坡各族群的族群认同随着殖民统治的持续逐渐培养起来,在二战时期得到激励和强化,随之在战后的民族主义运动中得以爆发。这种多元的次国家认同必将会与新生的国家认同产生矛盾,造成难以避免的结构性认同张力。独立建国以后,几十年的族群治理进程有效缓解了族群与国家之间的认同张力,推动了'新加坡人'国家认同的建构。最终在由国家主导,族群与社区积极参与的族群多层治理结构中,上位的国民身份取代原有的族群身份成为首要的认同选项。

  • 标签: 新加坡 族群治理 族群认同 国家认同
  • 简介:东盟地区是世界重要的电子行业生产基地,东盟电子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与跨国公司对东盟的投资是分不开的。跨国公司促进了东盟电子产业集群的形成,东盟电子产业集群反过来又吸引了跨国公司更多的投资,两者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而东盟国家政府的政策对两者的互动也功不可没。

  • 标签: 跨国公司 东盟电子产业集群 互动关系
  • 简介:尽管印度并非米尔斯海默所界定的大国,但并不妨碍印度在对外关系中采取进攻性现实主义的外交策略.从历史传统来看,印度主要采取借势战略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策略.借势战略之所以成为进攻性现实主义策略,不仅在于其为获取权力服务,还在于特别重视军事能力的准备与运用.通过审慎分析可以发现,借势战略的收益受诸多变量的影响,其中尤以地缘优劣、国家能力强弱权力权重、国际制度、队友考量、目标或非目标等影响最为突出.印度与美日海洋安全互动正是其对进攻性现实主义借势战略策略的运用,在该借势战略框架中印度为施动者,针对目标为中国,借势对象为美国、日本,收益目标包括安全发展与权力,手段则重视军事能力的准备与扩张.正是基于借势战略,印度与美日的海洋安全互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尤其在推动印太地缘政治形态、共同应对中国的海洋“挑战”多边联合军演制度化、军事装备与技术贸易等方面令人印象深刻.不过,根据借势战略收益的框架进行分析,印度与美日海洋安全互动的借势战略收益是复杂的,大致可以分为正向收益、不确定性收益和负向收益.于中国而言,对印度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策略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并做好相关防范.

  • 标签: 印度 美国 海洋安全 借势战略 进攻性现实主义
  • 简介:本文从报刊媒体的角度,利用'议程设计'理论,分析马来西亚驱赶非法劳工事件发生后,菲律宾、印尼等国利用报刊媒体,宣传所在国政府对事件的反应,深入报道马来西亚驱赶劳工过程中的不人道行为,激起国民愤怒,使双边关系趋向恶化,同时有些党派乘机利用事件打压执政党,提出主权归属问题,使整个事件复杂化.本文认为,东盟内部由于各国经济普遍的不景气,导致内部凝聚力的松散,东盟国家需要加强协作,以大局为重,共同维护内部团结.

  • 标签: 报刊媒体 国际关系 马来西亚 非法劳工 案例分析 主权归属
  • 简介:继《国家安全战略》、《国防战略》和八年来的首份《核态势评估》报告之后,美国官方又于2019年初发布了《国家情报战略》报告。这几份报告的共同特点是,公开而明确地将中国和俄罗斯列为对手,重启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在其指导下,美国军方践行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与越南围绕南海问题在军事、法理、外交、经贸、舆论和海洋开发六大领域展开密切的战略互动,凸显在新的地缘政治背景下美越对彼此关系的高度重视。尽管美越各自的战略考量不尽相同,但对南海稳定的负面影响却是巨大的。

  • 标签: 美越战略互动 南海问题 特朗普政府 印太战略 地缘政治
  • 简介: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宣布支持海南全岛建自由贸易区,支持海南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海南建自由贸易港必然会促进海南与南海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地缘政治经济合作,尤其是海洋合作,从而使得建立新的海洋治理模式、构建南海海洋共同体成为较好选择。依据自由贸易港与南海海洋共同体基于地缘政治经济联系的空间重构、海洋经济合作、海洋产业互补、海洋要素交流等既定事实,对自由贸易港建设与构建海洋共同体的互动机制、地缘政治经济效应进行探讨,可为推动环南海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助力。

  • 标签: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 南海海洋共同体 海南 环南海国家或地区
  • 简介:印度信息产业在1990年代的发展令人瞩目.本文试图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产业协会互动的角度对此作出相应的诠释①.某些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如创建软件科技园区)因为成绩斐然而为其他地方政府仿效,并由中央政府加以推广;某些建议(如取消全部软件进口税和软件科技园区注册为独立单位)因有影响力的产业协会的大力游说而进入决策者的视野,并最终成为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整个行业为此受益.各方的良性互动促进了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并促进的出台,该计划已成为印度信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巨大动力.

  • 标签: 印度信息产业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产业协会 互动
  • 简介:宗教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一直以互相交织的形态沿着“海丝”向各国传播。站在国际文化战略高度,宗教领域的民间外交可视为国家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的角度挖掘宗教的人文内涵是十分可行的。福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具有重要区位优势和侨缘优势。福建民间宗教信仰,就其规模和影响已远超正统宗教的民间信俗,在走向东南亚的历史播衍中,已不仅是单纯的宗教性或学术性问题,而是在某种意义上担负起与东南亚各国进行文明对话、传递中华文化、营造中国形象的政治文化外交使命。东南亚也是海外华人最集中的地区,一方面,同根同源的民间信仰成为海外华族与祖籍国精神文化互动的源头;另一方面,福建民间信仰也渗入居住国民众生活,以自身蕴涵的中华文化基因勾画出多元兼容、和谐共处,知恩图报、崇德敬贤,敬天法祖、慎终追远的中国文化图景。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推广格局中,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通过民间信俗渠道“走出去”,将民间信仰纳入对外传播影响力与话语权建构的主体框架中,纳入公共外交新生态的良性培育体系内,是极具前瞻意义的。

  • 标签: 民间信仰 福建 东南亚 “海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