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2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格里格《霍尔堡组曲》第一乐章为研究对象,从结构、和声、主题材料、音高组织和配器等方面分析,通过在横向结构中音色的布局,以及在音色布局中纵向的织体结构,进一步剖析作品。

  • 标签: 格里格 霍尔堡组曲 音色 乐队织体 配器
  • 简介:20世纪60年代的“文革”时期,国内最盛行的解读西方音乐作品的方法,是所谓“阶级分析”的方法,它被视为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而被推崇备至。那时候,许多人把简单的“阶级分析”当作“马克思主义”,轻易地把西方的音乐作品通通“批倒、批臭。”“文革”初期红卫兵的“大字报”式的批判毫无音乐分析可言;官方喉舌“初澜”的文章完全抛开艺术,着力进行政治上的批判;从事西方音乐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学者在禁锢中进行了一些思考。今天,客观地、理智地审视“阶级分析”的方法,总结教训,警示后人,是有意义的事情。

  • 标签: 文化大革命 阶级分析 西方音乐作品
  • 简介:本文就2000——2009年度以来出版的《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进行了编辑学分析,了解到《天籁》有40个不同的栏目,合并同类项后为17个拦目,其常设栏目有7个。分别为【中国音乐史】【作曲技术理论】【表演艺术】【教学研究】【民族民间音乐】【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它们构成了《天籁》发文的核心栏目;还有13个临时性的专栏。《天籁》的办刊质量甚高,装祯与版式设计独具匠心,透出典雅清新与浓重醇厚的学术气息。它是我国“别具一格”的音乐类期刊,彰显出“天籁之声”的豪放气势。

  • 标签: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 复刊25周年 编辑学分析
  • 简介:西北地区回族宴席曲除了地域性差异形成各地不同的音乐形态和音乐风格之外,还形成了个性迥异的个人风格特征。这是因为在西北地区回族宴席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许许多多的回族人民付出了辛勤的创造性艺术劳动,他们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艺术的追求、继承和创新,不断地丰富着宴席曲,并且同时也在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音乐风格特征。本文以青海著名回族民间歌手马占才为例,从已采录到的40余首曲目中,选择了3首较具代表性的曲目进行分析,研究他的个人审美性音乐风格特征。

  • 标签: 西北回族 宴席曲 个人风格
  • 简介:这部套曲是展示廖先生独创的、多年的研究成果--综合调式的范例作品.这部作品突现出将西洋传统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思维相结合的综合技术,不仅给创作注入了新的动力,而且这些探索及尝试给我们一定的启发.本文就作品的整体布局、曲式结构等方面的突破性处理进行分析.

  • 标签: 廖胜京 中国节令风情 传统音乐思维综合 作曲技术创新 变化再现 多部性结构
  • 简介:通过仔细聆听同一首音乐作品的不同演绎版本可以发现,其中的节奏处理有着相当大的二度创作空间。本论文从对肖邦“离别”练习曲12种钢琴演奏版本的节奏处理分析入手,在音乐基本要素的层面对这些节奏处理的缘由做出一定程度的解释,尝试为欣赏、演唱演奏、教学等活动,在提高音乐审美力的方面提供一些技术分析方法的思路。本文先概述了音的四种基本特性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概括速度与力度的变化特征分析节奏处理的逻辑基础,并归纳出主要的节奏处理手段,从共性与个性两个角度总结节奏处理与音乐张力表现的关系。

  • 标签: 二度创作 张力 速度 力度 听觉注意
  • 简介:李斯特在作曲技术方面是一位具有预见性的、先知性的探索者。作为浪漫主义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不仅局限于有调性中心的创作技术,并且他还是作品标题明确以"无调性"命名而进行创作的第一人。文章正是针对李斯特《梅菲斯托圆舞曲》第四号"无调性小品曲"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古典时期乐句写作范式与"无调性"处理糅合应用的这一现象,透视作曲家创作本源的同时,解析作曲家是如何在传统创作中得以创新发展的。

  • 标签: 古典时期 乐句写作范式 “无调性”处理 李斯特 “无调性小品曲”
  • 简介:《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自身特点与教学需要,使之比一般课程更具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必要性,也使它的多媒体课件需要采用一些特定的设计。文章介绍了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理论教研室曲式教研组在《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多媒体课件教学方面所做的一些实践与研究工作。

  • 标签: 曲式 作品分析 多媒体课件 教学手段
  • 简介:跳进是四部和声写作中的重要手法之一,它使得旋律不再作单一级进的平稳进行,而使旋律变得更加的活跃。本文以伊·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第十六章习题五为例,对跳进手法进行详细的归纳,以期在日后的传统和声写作实践中具有更为清晰的思考与方法。

  • 标签: 传统和声 跳进手法 四部写作
  • 简介:厄恩斯特·克然涅克是20世纪一位复杂而多产的作曲家,本文通过对他的一套十二音序列钢琴小品中的第三首《暴雨天漫步》的解读,分析其创作该作品的思路,序列的安排,织体形态的运用,内部结构的处理以及音乐形象的表现等,并试图从中探讨克然涅克对十二音技法运用与调性音乐结合的特征。

  • 标签: 十二音序列 逆行 主题动机 音乐形象 趣味性
  • 简介:瓦格纳是西方音乐史中一位极其重要的作曲家,他的创作涵盖了传统的浪漫主义歌剧以及所创立的乐剧。其中,《罗恩格林》代表了他浪漫主义歌剧的顶峰,是他走向乐剧的转折点,也是从这部歌剧开始,他开始了对前奏曲的新的尝试。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他在试图寻找出一种更加有效的预示歌剧戏剧冲突的方式,从而使序曲成为歌剧真正意义上的短小精炼的引子,而非仅仅是对于代表情节或人物的主题动机旋律的赘述,而这也更进一步印证了作曲家的交响化创作思维。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说明他的交响化创作思维是如何在《罗恩格林》第一幕前奏曲中体现出来的。

  • 标签: 瓦格纳 《罗恩格林》 前奏曲 序曲改革 交响化创作思维
  • 简介:以星海音乐学院为例,分析音乐学院大学生及其作为电子阅览室读者的特点,探讨音乐学院图书馆如何有针对性地引导电子阅览室读者健康、正确、有效地使用电子阅览室。

  • 标签: 电子阅览室 音乐学院图书馆 读者分析 读者引导
  • 简介:一、引言声乐钢琴艺术指导是我国专业音乐领域近20年来新兴发展起来的一个学科。它不同于钢琴伴奏,而是要求艺术指导同时兼具极佳的钢琴演奏技术和相当水平的专业旨乐素质。如果说钢琴伴奏的作用仅仪是体现在操作层面,主要以为声乐演唱者伴奏而言,那么声乐钢琴艺术指导则承担更多的作用。如,准确理解音乐作品的风格、结构、和声、节奏、织体等特点,能够把握声乐作品中人声声部与钢琴声部在音响、音色、角色、情感上的互为关系,帮助演唱者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从而呈现出完美的音乐表现。

  • 标签: 声乐演唱者 钢琴伴奏 艺术指导 《阿依达》 排练 歌剧
  • 简介:本文认为,当《吕氏春秋》对“适”的概念从“行适”、“心适”、“音适”这三个方面作具体的概念界定时,就已经将一种认识音乐存在的思维模式(甚至文化模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从学理的角度看,其概念界定和区分本身,已经具备从“行为、形态、观念”三要素来认识音乐的理论特征,这正是“乐本体”思维模式在两千多年前的具体呈现。本文还认为,在《吕氏春秋》的天道自然观中,音乐的产生具有数理基础和物质基础这两个基础,并指出,《大乐》、《适音》诸篇中使用的“和”、“适”这两个概念,都是为认识和把握事物存在的内在规律和法则而设定的概念,具有不同以往的音乐哲学思维高度。

  • 标签: “乐本体”思维模式 吕氏春秋 秦汉道家音乐思想 行适 心适 音适
  • 简介: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作品让人有丰富而多彩的想象力与联想性,原因在于他的钢琴作品中带有古典主义的影像,复调的色彩、浪漫的手法、印象的韵味、现代的气息。在音乐史书中给普罗科菲耶夫的定位是20世纪现代派作曲家。通过了解他,研究他,分析他之后会有一种感觉,他的音乐作品涵盖世界,笔者认为他的音乐作品中能让人回忆起其他作曲家作品的影子,这就是普罗科菲耶夫钢琴作品的独创性、随意性、流浪性。《第七钢琴奏鸣曲》是普罗科菲耶夫的经典作品之一,本文从这首作品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对于这位作曲家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进一步挖掘他的音乐内涵与演奏特点。

  • 标签: 演奏难点分析 乐章要点 节奏型
  • 简介:本文通过对广东海洋大学80周年的校庆文艺汇演基本概况的介绍,结合这次舞台实践中融入海洋文化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分析.重点论述了如何将海洋文化融入舞台实践以及其研究意义和价值。希望通过本文的初探能引起更多人士对海洋文化与高校课堂融合这一课题的关注,并在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和全面的研究。

  • 标签: 海洋文化 舞台实践 广东海洋 大学意义
  • 简介:音乐是蕴涵浓郁艺术趣味,闪烁鲜明时代光芒,深受少年儿童欢迎的一门课程。要学好音乐,首先应该对音乐的一般常识有所了解。其次才能激发出学生的艺术火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推进素质教育,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国家教育部决定进行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改革,而教材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

  • 标签: 农村中小学 中小学音乐 教材改革 音乐课 双基 音乐教学
  • 简介:陈怡的音乐语言具有“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特点。基于作曲家探寻“民歌音调器乐化”与“传统音乐现代化”相交融的音乐结构途径,通过对《第二大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核心材料、节奏组合、配器织体的分析;进一步观察民族音乐元素在作品中的“显性”与“隐性”的存在并探析“抽象化观念”向“具体化形式”转化的“多重结构思维”的实践结果,从而揭示音乐结构形式化程序的形成并“多重结构思维”在音乐结构中的具体呈现方式。

  • 标签: 核心材料 节奏组合 配器织体 结构功能 多重结构思维
  • 简介:舒伯特对于钢琴奏鸣曲体裁形式的拓展、尤其在奏鸣曲式调性结构方面作出的创新尝试不仅是前人所不能及,还对于奏鸣曲式在浪漫主义时期不同体裁音乐中的自身发展与演化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文章通过对舒伯特D845第一乐章的分析,从曲式学角度给出“宏观调性结构”思维这一结论和视角,不仅肯定了舒伯特对于浪漫主义时期奏鸣曲式的演变与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更提供了一种关于奏鸣曲式变体及其结构力研究的新视角。

  • 标签: 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 1797-1828) a小调钢琴奏鸣曲(D845) 奏鸣曲式
  • 简介:由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教材《钢琴》(四册),在全国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艺术教育本、专科专业钢琴课程中广泛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应。《钢琴》的教学对象是音乐学、艺术教育学中没有受过系统钢琴教育的成年师范学生。通过学习能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获得钢琴演奏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

  • 标签: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 《钢琴》 专业教材 教师教育 音乐学 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