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1 个结果
  • 简介:译者的主体性是指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作用。本文以明代归有光的名篇《项脊轩志》及刘士聪先生的译文为例,探讨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以表达散文的韵味。

  • 标签: 主体性 韵味 意境 白描 声响
  • 简介:本文对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荷塘月色》的两个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朱纯深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从用词到句式结构再到修辞手法,欣赏了两篇译文的语言特色和翻译的独到之处,不仅忠实原文内容和情感的表达,更能让读者以另一种语言再一次体会了《荷塘月色》之美。最后笔者总结了汉译英的翻译技巧,欲作此次翻译赏析的心得体会。

  • 标签: 《荷塘月色》 杨宪益、戴乃迭译本 朱纯深译本 翻译赏析
  • 简介:功能对等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本文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出发,从词汇和句子的不同角度分析了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阐述了功能对等理论在政论文翻译中的重要性。

  • 标签: 政论文 政府工作报告 奈达 功能对等 翻译
  • 简介:城市旅游景点公示语是显示一个城市风貌、对外宣传城市文化的主要阵地。公示语翻译的优劣,对于城市国际化的进程也有所影响。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角度探究十堰市人民公园内公示语的翻译;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方面探究其翻译的适应性转换,从而为本地景区公示语的翻译提供给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一、引言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是由我国学者胡庚申自主创导的翻译研究新途径,是在翻译适应选择

  • 标签: 人民公园 公园例 公示语
  • 简介:2013年5月29至31日,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翻译研究中心举办的“十九至二十世纪初翻译与东亚现代化”国际研讨会(TranslationandModernizationinEastAsiainthe19thandEarly20thCenturyConference)在香港中文大学康本国际学术园三至六号演讲厅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

  • 标签: 香港中文大学 国际研讨会 东亚现代化 二十世纪初 翻译研究 教授
  • 简介:20世纪初,寄寓着国人急于跟上世界发达民族国家的梦想,同时也蕴蓄着国人对于本土现代文学草创时期百废待兴状况的忧虑与自卑,“域外文学”的翻译与介绍显然负载了相当沉重的内容,而变得复杂。对革新时期《小说月报》翻译文学特别是以俄国为代表的弱小民族文学的解读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 标签: 《小说月报》 民族文学 翻译文学 革新时期 俄国 现代性
  • 简介:翻译过程就是译者主体性展现的过程,尤其是译者再现原文时发挥创造性的过程。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理论视角出发,对霍克斯英译《红楼梦》进行阐释与解读,重点分析霍克斯翻译“飞白”的方式及策略,以从中得到翻译“飞白”这一修辞格的经验与启发。

  • 标签: 译者主体性 霍克斯“飞自”修辞格的翻译
  • 简介:闵福德的翻译整体而言极为精湛,他的英语造诣与这部世界文学的中文著作十分配称。然而,闵福德改变了其中一些片段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片段都包含性爱内容。原文通过弦外之音刺激解读者性方面的联想,但阂福德使这些场景描写更为形象、更直白并对性联想的刺激更明显。本文将对他翻译的后四十回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比较其与不同原著版本和其他翻译版本间的区别。闽福德的翻译偏离可以归结为原文的问题、对原文的忽视以及对前任译者霍克思和对存在的翻译忠实性。而在萌生性联想片段中出现的偏离可以归为对原文的不忠实。本文将分析这一点对读者的影响,也将讨论闵福德在这些偏离背后可能的意图。

  • 标签: 《红楼梦》 闵福德翻译 直接的性场景描述 偏离 忠实
  • 简介:翻译文学及翻译文学史的研究自文革到90年代初在中国学术界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90年代初,谢天振教授等关于重视翻译文学及翻译文学史研究的呼吁,受到了老一辈学者及学界同仁的一致赞同。接着,有关翻译文学及翻译文学史的研究文章、专著如雨后春笋,陆续发表、出版。该书就是呼声之后的又一产物,也是目前国内外第一部研究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的专著。

  • 标签: 翻译文学 文革 专著 文章 发表 年代
  • 简介:近来在比较文学界,有人从“原文原教旨主义”出发,陆续发表了一些“世界文学”否定论、“外国文学史”(或称“世界文学史”)中文课程取消论的言论。这些言论在学理上是站不住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但这也在客观上表明,中文系传统的外国文学史课程及教学应该加快改革。改革的思路就是用“中国翻译文学史”来改造“外国文学史”课程,而不能将外语系的国别文学史照搬和移植到中文系来。必须明确,在中文系用中文讲授外国文学,与在外语系使用外文讲授外国文学,其宗旨和效果都是根本不同的,也是不能相互取代的。中国文学对外国文学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在中文系将外国文学课程中文化,用中文讲授外国文学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中外文学与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因而其实质就是“比较文学”;用中文讲述外国文学,外国文学便在中文、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受到过滤、得到转换、得以阐发,也就是化他为我,其本质具有“翻译文学”的性质。

  • 标签: 外国文学史 世界文学 翻译文学 比较文学 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