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5 个结果
  • 简介:“模仿说”作为艺术起源诸学说中提出最早、风行最长、影响最广的一种理论,自古希腊文明初始发轫时期即被提出并迅速传播开来,后经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一再阐发,直至19世纪,在西方美学史上始终占主导地位,乃至20世纪仍然有人继续论述,可以说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因此,探讨“模仿说”的产生、发展、嬗变过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正是本着这一目的,以时间为线索对“模仿说”的产生、发展、嬗变过程所展开的论述。

  • 标签: 模仿 摸仿说 再现 再现说 嬗变
  • 简介:现代主义受形式主义理论与批评的影响,强调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区分,并坚持认为艺术的意义不在于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不在于其社会或政治的语境,而仅在于其审美特征,在于其视觉与形式特点。波普艺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点。安迪·沃霍尔的《布里洛盒子》与詹姆斯·哈维为布里洛肥皂设计的商品盒在视觉上没有多大区别,含义却截然不同。从此,我们无法仅凭视觉特征对艺术与非艺术进行辨别。

  • 标签: 街头艺术 沃霍尔 布里 审美特征 讽刺意味 安迪
  • 简介:消费主义文化是一种有关消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消费的存续是现今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电视作为传统大众传媒的代表性媒介,无论是在网络出现之前的电视霸权时期,还是在网络出现之后的各种媒介形态的争鸣时期,依旧当仁不让地在现今新媒体日盛的多种媒介"众声喧哗"的时期担当了信息环境的重要载体。人们在符号构成的拟态环境、拟像世界、信息环境中完成消费,作为电视节目的一种重要类型,综艺节目在消费主义的语境下完成了内容与形式的嬗变

  • 标签: 电视综艺节目 电视节目 媒介形态 拟态环境 大众传媒 消费主义文化
  • 简介:中国戏曲是“晚熟”的艺术,从萌发到定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总结戏曲形成前期音乐艺术的发展历程,发现:从歌舞向戏曲嬗变的过程呈现出双层轨迹,轨迹之一是“歌舞——大曲”的发展路径,这是一个“综合一分化一再综合”的过程,它彰显了歌舞大曲对戏曲音乐体制的全面构建。轨迹之二是“歌舞——歌舞戏”的发展路径,这是一个不断继承合理内核,替换非戏剧性要素的过程。

  • 标签: 音乐要素 戏曲 嬗变 音乐构建
  • 简介:笔墨山水是指用笔用墨的各种变化来塑造的山水画,笔墨的主体性也成为欣赏山水画的基本要素。从笔墨的不同风格来考察,传统和现代山水画总体上都呈现出结构性和写意性的笔墨倾向,即笔墨对于山水结构和形式语言表达的侧重线路。结构性笔墨山水关注的是山石自然纹理和形体构造的塑造.写意性笔墨山水所传达的则是画家对笔墨的种种感受和形式.无论是结构的还是写意的山水画.笔墨总是第一位的。在古今绘画理论中.论山水多在于探讨笔墨的表达.笔墨核心论超越了所要描绘的具体山水形象。所以从山水画的发展史上看.画家的笔墨运用明显具有时代价值取向的因素.这种变化几乎一直贯穿着山水画的发展。

  • 标签: 山水 结构 笔墨
  • 简介:西洋绘画传入中国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明嘉靖年间。当时的西方传教士把宗教艺术品当作一种弘道的工具和馈赠中国皇帝的礼物带入中国。这一时期传入中国的西方艺术样式有油画、铜版画、雕刻、壁画等,内容则主要以宗教和世俗题材为主。宗教画和雕刻主要以圣像为主,兼有大量的圣经教义和故事的插图书,世俗画主要是反映当时世界最新资料的舆图。

  • 标签: 艺术嬗变 现当代 西方传教士 综述 澳门 宗教画
  • 简介:作为一个优美的、浪漫的、诗意的文化空间,杭州在中国电影史中被不断地重新想象与建构。杭州电影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历程和美学特征。民国时期,杭州电影突出社会批判的写实主义姿态,注重音乐的叙事和西湖景观的造型功能。“新时期”的杭州电影创作经历转型,开始朝多元化题材风格的影片转换,出现了具有教育意义的青春题材影片、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以及凸显杭州地方文化传统的古装片。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全球化语境中,以杭州为故事背景的商业片和文艺片构建了关于“杭州想象”的传统与现代多元并置的文化生态。杭州电影在物质和影像层面为我们提供了永恒的魅力,具有长久而丰富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于推动浙江建设文化强省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杭州电影 发展历程 美学嬗变 文化意义
  • 简介:一、岳西高腔中目连戏的来源岳西高腔,因流传于皖西南安庆地区岳西县,于20世纪50年代定为今名,是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其前身,是明代的青阳腔。青阳腔以其独特的"滚调"优势,迅速崛起并席卷剧坛而风靡天下,"到了万历年间,大城市中,青阳腔最为盛行。当时人们把它与昆山腔并称,呼之为‘时调青昆’……"①。此一时期,

  • 标签: 目连戏 岳西 青阳腔 龙女情 滚调 安庆地区
  • 简介:黄梅戏发源于湖北,形成于安徽,在它的成长旅途中走了一个大圆圈后,又来了一个衣锦还乡,荣照故里.明代戏曲理论家冯骥德说"世之声腔,三十年一变",指明了戏曲声腔是在不断地变化中发展的客观规律.那么黄梅戏在由湖北流传到安徽过程中,其声腔产生了什么变化?请回湖北的十几年中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今后它又是从哪个方面发展变化?本文就此进行一点探索.

  • 标签: 戏曲声腔 黄梅戏 发源 十年 理论家 流传
  • 简介:具有千年以上历史的古典诗词吟诵音乐,在20世纪里发生了一系列的嬗变,其主脉络是"读"-"吟"-"唱",与之相辅相成的,还有其它诸多方面的变化,"五四"以来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变革和西洋音乐的传入,是吟诵音乐发生嬗变的根本原因.文章呼吁保护吟诵音乐,提出当前传承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 标签: 20世纪 吟诵音乐 音乐形态 音乐风格 节奏 节拍
  • 简介:动画形象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究其本质,却不难发现不同时代的烙印。时代审美价值取向的变化,也带给动画形象创作以不同的灵感,并进而影响到其内在的风格特征。

  • 标签: 动画 传统审美 无厘头 普世审美
  • 简介:'乐府'概念自战国以降从音乐机构转而文体范畴,经历不断丰富波折的演绎过程,具体至元明清时期的戏曲文体发展,却又出现不同层面的错位论辩,诸如有概念指称的借用、音乐体制的重合、文学创作的互用以及批评鉴赏的标尺等,都无不折射出元明清文人戏曲文体观念的嬗变。可以说,以'乐府'视角切入关注戏曲文体的审视,从而窥见古代文体演绎的交互现象,进而探

  • 标签: 乐府戏曲 戏曲文体 文体观念
  • 简介:<正>不妨把话剧这一艺术形态看作一个独特的符号系统。剧作家按照一定的规则使自己的意指符号化,并把这些符号组成结构严密的系统,接受者则运用自己的知识建构分解这一符号系统,从而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信息交流的方式及载体多种多样。艺术符号与一般符号的区别在于它具有审美的特质。各门艺术在传递审美信息的过程中对信息载体及传递方式都有各自独特的选择。这些选择成了区分艺术门类的尺度。古代戏曲以唱念做打等独特的艺术手

  • 标签: 符号系统 中国话剧 艺术符号 深层结构 艺术形态 符号结构
  • 简介:本文以胶州秧歌“三道弯”为切入点,首先分析民间、课堂、舞台三个不同文化空间的胶州秧歌“三道弯”的形态特征,从中透视各自的审美特质;其次分析胶州秧歌“三道弯”从民间到舞台的审美嬗变的原因;最后分析审美嬗变过程所折射出的三个不同层次的审美诉求。笔者在结论部分指出,“三道弯”经过编导和演员们的多次诠释,已经超越了原生胶州秧歌的美学范畴,成为代表汉族女性舞蹈的审美形态的典范之一。

  • 标签: 胶州秧歌 “三道弯” 民间 课堂 舞台 审美
  • 简介:近几年出现了一批“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大片,主旋律从票房惨淡到创造商业奇观,不仅意味着主旋律题材拥有了票房价值,更意味着一种主流意识形态讲述获得影院观众的内在认同。本文就从生产方式、叙述策略和认同机制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主旋律向主流大片的嬗变过程。

  • 标签: 主旋律影片 嬗变过程 主流意识形态 票房价值 主旋律题材 生产方式
  • 简介:曲艺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进入当代,我国曲艺的传承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导致其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发生转向,在题材内容、功能价值、艺术风格、演出方式、演出对象、创作方式等方面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一、建国初期:承袭与探索在农耕社会,艺人的传承方式是师徒式,作为一种草根艺术存在于民间社会。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和"改人、改戏、改制"政策的推进,民间曲艺被纳入到改造范围,标志性事件包括:

  • 标签: 曲艺比赛 文化特质 中国曲艺 传承方式 民间曲艺 艺术风格
  • 简介:宋齐之际文学观念雅俗嬗变的文化动因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趋新求变的文化思潮,其二是士庶关系从对立走向融和。这两大动因的形成都与佛学东渐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新文化在晋宋之际的广泛传播,对新变文化思潮的形成发挥了关键作用;另一方面,随着佛教在士大夫阶层影响的不断扩大,其平等观念对士庶等级矛盾的消融发挥了重要影响。此外,佛经的通俗特征对文学通俗化的发展也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 标签: 佛教宋齐士庶关系 文学观 雅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