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雌激素激素受体阳性与雌激素受体(ER)阳性孕激素受体(PR)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山东省肿瘤医院收治的398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病理学特征。应用#检验比较不同组的差异;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疾病进展相关因素。结果低ER水平(HR5.59,95%CI:2.42~12.95,P〈0.001)、低PR水平(HR0.19,95%CI:0.04~0.90,P〈0.05)和高Ki-67增殖指数(HR5.84,95%CI:1.91~17.85,P〈0.05)的患者复发率更高。ER+/PR+患者与ER+/PR+患者在肿瘤体积(P〈0.001)、病理分期(P〈0.001)、Ki-67水平(I〉20%)(P〈0.001)、Her-2阳性表达(P〈0.05)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R+/PR+乳腺肿瘤比ER+/PR+乳腺肿瘤具有更强的侵袭性。

  • 标签: 孕激素受体 受体阳性 阳性孕激素
  • 简介:目的:研究血清睾酮水平、前列腺雄激素受体(AR)表达与精索静脉曲张的相关性,为临床前列腺疾病诊治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未经药物治疗的64例前列腺癌患者,其中实验组为32例前列腺癌合并精索静脉曲张患者,对照组为32例前列腺癌不伴精索静脉曲张患者,记录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并行血清睾酮水平、前列腺雄激素受体检测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对照组血清睾酮水平为(5.89±1.32)ng/ml,实验组血清睾酮值为(6.07±1.16)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前列腺雄激素受体的阳性表达率为62.5%,低于对照组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的表达均与伴精索静脉曲张前列腺癌分期呈负相关(r=-0.318,P﹤0.05)。结论前列腺雄激素受体表达在前列腺癌精索静脉曲张的发病及病情进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睾酮 前列腺雄激素受体 前列腺癌 精索静脉曲张
  • 简介:目的探讨ERβ基因甲基化在上皮性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5年10月至2010年4月上皮性卵巢癌标本64例,卵巢良性肿瘤标本20例,正常卵巢组织10例。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对ERβ基因CpG岛甲基化进行检测;同时采集每例患者术前血清进行雌激素(E2)检测。结果绝经后卵巢癌组E2水平为(82.34±3.87)pmol/L,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的(53.25±8.38)pmol/L和正常卵巢组的(31.65±4.43)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前3组E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Rβ基因甲基化在上皮性卵巢癌和盆腹腔转移灶的发生率分别为46.88%(30/64)和36.67%(11/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卵巢良性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中均未检测到ERβ基因甲基化。ERβ基因甲基化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分期、病理类型和组织分级有关,与淋巴转移无关。卵巢癌ERβ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风险是正常卵巢的7.82倍(95%可信区间:1.129~22.496);晚期卵巢癌ERβ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风险是早期卵巢癌的15.68倍(95%可信区间:1.067~35.085)。结论ERβ基因甲基化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且高雌激素可能会诱发基因改变,检测甲基化状态对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有辅助作用。

  • 标签: 上皮性卵巢癌 雌激素受体 甲基化
  • 简介:目的探讨LuminalA型乳腺癌的激素受体表达水平与绝经的相关性,进一步认识该类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肿瘤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135例LuminalA型乳腺癌患者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及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receptor,PR)的表达水平(高表达(H)〉50%;低表达(L)≤50%),比较ER、PR的不同表达分组在绝经前后患者中的差异及ER、PR间的相关性。结果绝经前LuminalA型乳腺癌ER—H/PR-H表达最常见(63.8%);ERH/PR—L表达在绝经后患者中最常见(51.1%),在绝经前少见(17.0%)。ER、PR的相关性在绝经前比绝经后更明显(P值:0.003VS.0.047)。结论绝经前后的LuminalA型乳腺癌患者存在ER、PR的不同表达的差异性分布,体内雌激素水平可能是引起差异的原因。

  • 标签: LUMINAL A型乳腺癌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绝经
  • 简介:目的探讨肺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与血清肿瘤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胸外科肺腺癌患者资料97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各肿瘤标志物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女性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高于男性患者,非吸烟患者高于吸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而年龄、肿瘤分期对EGFR基因突变率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异常组EGFR基因突变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50μg/L0.05)。ROC曲线显示,血清CEA、CYFRA21-1水平预测EGFR基因突变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0、0.609。结论肺腺癌患者女性、非吸烟患者更容易发生EGFR基因突变,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YFRA21-1水平对预测EGFR基因突变有一定价值。

  • 标签: 肺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基因突变 肿瘤标志物
  • 简介: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阳性早期乳腺癌的复发风险-直存在.MA.17试验证明,在淋巴结阳性、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中,常规应用5年来曲唑治疗后继续应用他莫昔芬治疗,其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survival,DFS)和整体生存期(overallsurvival,OS)都得到了明显改善.MA.17R试验证明,完成5年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的患者,继续随机应用来曲唑或安慰剂,来曲唑组的DFS明显改善.在这些研究中,延长内分泌治疗能减少远期复发的绝对益处是适度的,然而其耐受性和依从性的挑战依然存在.对于完成5年常规内分泌治疗的患者,最终是选择他莫昔芬还是来曲唑来延长治疗,主要应该考虑患者的绝经状态、淋巴结情况、耐受性和潜在的利益大小这些因素.

  • 标签: 早期乳腺癌 延长辅助内分泌治疗 他莫昔芬 芳香化酶抑制剂
  • 简介:目的探讨TRPM8和TRPA1在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DU145细胞中是否表达,以及薄荷醇是否通过作用于TRPM8通道来影响DU145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方法采用NestedRT-PCR实验、WesternBlot实验和免疫组织化学法从不同水平(mRNA水平、蛋白水平)以及直观观察层面检测TRPM8和TRPA1在DU145细胞中的表达;采用Ca2+成像实验观察薄荷醇能否诱导DU145细胞内Ca2+浓度的变化;采用MTT法检测梯度浓度的薄荷醇对DU145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NestedRT-PCR实验、WesternBlot实验和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证明,在DU145细胞中检测到TRPM8表达,而未检测到TRPA1表达.Ca2+成像实验结果显示,在37℃环境下细胞荧光非常弱,加入薄荷醇后细胞内Ca2+荧光强度急剧升高.MTT法检测结果显示,与未经薄荷醇处理的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25、50、75、100μmol/L)薄荷醇处理组的细胞增殖率均下降(P﹤0.05).经BCTC预处理20min,薄荷醇所致的细胞增殖抑制被部分恢复(P﹤0.05).结论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DU145细胞中有大量的具有生物活性的TRPM8通道蛋白表达,而可同被薄荷醇激活的TRPA1却未被检测到表达.薄荷醇可激活DU145细胞中的TRPM8通道诱导Ca2+荧光强度急剧升高,抑制DU145细胞的增殖.

  • 标签: TRPM8 TRPAl CA2+ 前列腺癌
  • 简介:目的检测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内膜癌中雌激素受体β(estrogenreceptor—β,ER—β)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状态及ER—β蛋白的表达,同时分析ER—β启动子甲基化与ER—β的表达间的关系,以探讨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VISON二步法检测40例正常子宫内膜、40例子宫内膜息肉及2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β蛋白的表达,同时运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上述组织中ER—β的甲基化情况。结果正常子宫内膜中ER—β的表达较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内膜癌显著增高(均P〈0.01),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癌则无显著差异(P〉0.05)。正常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ER-β基因甲基化率较子宫内膜癌显著降低(均P〈0.05)。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β的阳性表达与ER—β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均呈负相关。结论子宫内膜组织中ER-β的基因甲基化可能与子宫内膜息肉乃至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和复发密切相关。

  • 标签: 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内膜癌 雌激素受体Β DNA甲基化 甲基化特异性PCR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依维莫司联合内分泌治疗对内分泌治疗耐药型激素受体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自2013年7月至2015年1月,入组18例依维莫司治疗的多线治疗患者的资料;依维莫司用量为10mg/d,随患者口腔溃疡程度调整剂量为5mg/d或隔日5mg,联合依西美坦25mg/d治疗者12例,联合来曲唑2.5mg/d者3例,联合氟维司群每个月500mg者3例(第一个月为500mg分2次);每两个月评估一次疗效,随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18例患者的治疗时间为1~14个月;3例患者治疗1个月,其中1例因骨髓抑制停药,2例因费用停药。15例患者可评估疗效,4例(26.7%)获得部分缓解(partialresponse,PR),4例(26.7%)疾病稳定(stabledisease,SD),7例(46.7%)疾病进展(progressivedisease,PD);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progression-freesurvival,mPFS)为6.5个月(2~14个月)。呼吸困难4例(2例出现肺间质病变,其中1例为严重病变);几乎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口腔溃疡,其中2例为4级的严重口腔溃疡伴发热;仅1例患者未减量,其余均因口腔溃疡导致依维莫司减量。结论经多线化疗和内分泌治疗后,依维莫司联合内分泌治疗对激素受体阳性转移性乳腺癌仍有一定的疗效,但需谨慎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

  • 标签: 进展期乳腺癌 内分泌耐药 依维莫司 绝经后
  • 简介:目的探讨依维莫司对激素受体(HR)阳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进展期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接受依维莫司治疗的HR阳性、HER2阴性的进展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依维莫司的临床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FS)及不良反应。结果41例患者使用维莫司治疗的时间为0.1~23.0个月,其中9例因不良反应停药,2例因经济原因停药,故有30例患者可评估疗效,其中4例(13.3%)部分缓解,16例(53.4%)疾病稳定,10例(33.3%)疾病进展。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5.2个月(1.2~22.2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12.0个月(1.3~30.0个月)。在可评估疗效的30例患者中,4例患者使用依维莫司时间超过12个月。药物不良反应方面,2例患者因经济原因停药,故有39例患者可评估不良反应,其中呼吸困难6例(2例出现肺间质病变,其中1例为4级病变),皮疹8例(2例为4级皮疹),骨髓抑制1例,39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口腔溃疡(4例为4级口腔溃疡)。进一步分析HR表达情况、使用依维莫司时所处疾病线数、患者是否存在内脏转移与生存的关系发现,雌激素受体(ER)≤50%和﹥50%的患者mPFS分别为3.0、6.0个月(χ^2=4.178,P=0.041)。结论经多线化疗和内分泌治疗后,依维莫司联合内分泌治疗对HR阳性、HER2阴性的进展期乳腺癌患者仍有一定疗效,但需密切监测患者不良反应。

  • 标签: 进展期乳腺癌 内分泌耐药 依维莫司
  • 简介:目的:研究养阴抗毒胶囊对放射性损伤大鼠肾热休克蛋白70(HSP70)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即正常对照组(A)、放射对照组(B)、放射+养阴抗毒组(C)和放射+桂附地黄组(D),以6GyX射线照射大鼠造成重度造血型放射损伤模型,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肾组织热休克蛋白70与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表达情况.结果:HSPT0在放射对照组(B)、放射+养阴抗毒组(C)和放射+桂附地黄组(D)均有高表达,以B组最为明显,D组其次,C组最弱.而GR在C组表达最明显,其次在D组.结论:养阴抗毒胶囊能显著降低放射损伤大鼠肾组织中HSP70的表达,而桂附地黄丸的此作用相对较弱,养阴抗毒胶囊能明显提高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表达.

  • 标签: 放射线 养阴抗毒胶囊 HSP70 GR 中医辨证论治 大鼠
  • 简介:催乳素(PRL)可在垂体和垂体外(如乳腺组织等)生成和分布,除具有激素的一般特性外,在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更具有细胞因子的一些特性。催乳素受体(PRLR)属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通过JAK(JanusKinase)即Janus酪氨酸激酶一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STAT)途径激活信号转导通路发挥其生物作用。本文综述了PRL及其受体与乳腺癌的密切关系。

  • 标签: 催乳素 催乳素受体 乳腺癌
  • 简介: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s)中DOGl、CDll7与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受体(IGFlR)的表达以及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情况,并探讨它们与GISTs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检测98例GISTs中DOGl、CDll7和IGFlR的表达情况及40例非GISTs间叶源性肿瘤中DOGl和CDll7的表达情况。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检测77例GISTs中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情况。结果GISTs中DOGl、CDll7及IGFl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9%、95.9%和6.1%,非GISTs间叶源性肿瘤中DOGl和CDll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和17.5%,两者中DOGl和CDll7阳性表达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GISTs中DOGl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及危险度有关,CDll7表达与肿瘤部位及组织学类型有关,IGFlR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无关。77例GISTs中c—KIT、PDGFRA基因的突变率分别为64.9%和22.1%,两个基因分别以外显子11(54.0%)和外显子12(16.9%)突变最多见。c-KIT、PDGFRA基因突变仅与肿瘤部位有关(P=0.001,P=0.002)。CDll7、DOGl的表达与c—KIT和PDGFRA基因是否突变无关,而野生型及突变型(存在c—KIT或PDGFRA基因突变)GISTs中IGFlR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检测DOGl、CDll7可以提高诊断GISTs的准确性,尤其是CDll7表达,两者均与临床病理特征有关。IGFlR可能是野生型GISTs特异性的免疫组化指标和潜在治疗靶点。将肿瘤原发部位与基因突变检测结果相结合,对预测GISTs患者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疗效以及预后更具指导价值。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CD117 DOG1 IGF1R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MALDI-TOF-MS)
  • 简介:目的寻找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adenomatouspolyposis,FAP)家系结肠腺瘤性息肉病(adenomatuspolyposiscoli,APC)基因突变,分析APC基因突变类型与FAP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FAP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和受累成员的肠息肉组织,提取相应组织的DNA,应用MLPA、PCR-DHPLC、DNA测序等方法分别检测胚系和体细胞来源的APC基因大片段缺失、碱基突变、碱基插入和缺失.结果2名家系受累二代成员和1名未成年三代成员均发现APC基因c.3925_3929delAAAAG位点的胚系突变,其中1名成年受累成员癌变的息肉组织检出APC基因启动子区域的大片段缺失.结论FAP家族中检测APC基因的胚系突变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来预测风险,基因突变的类型、位点与临床症状间存在密切关系.

  • 标签: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基因突变 APC基因 胚系突变 体细胞突变
  • 简介:背景与目的:WHOⅡ级的星形细胞瘤手术后在部分患者可能复发,而且,复发时多出现恶性程度增加。本研究探讨TP53蛋白质分子的表达与胶质瘤恶性进展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第一次手术时为星形细胞瘤(WHOⅡ级)的石蜡包埋标本53例份,其中10例复发时第二次手术肿瘤仍然为Ⅱ级(复发无进展组);10例复发时肿瘤级别升高(Ⅲ级或Ⅳ级)(复发进展组);另外13例在5年内没有复发(无复发组)。免疫组化检测TP53在肿瘤中的表达,并采用DNA测序法分析TP53蛋白阳性标本TP53外显子5、7、8的突变情况。结果:LTP53阳性率为45.5%(15/33)。复发恶性进展组TP53高于无复发组和无进展组(P〈0.05);TP53无进展组与无复发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因测序共在6例组织中发现7个(共4类)突变,其中1例同时存在2个突变。所有突变者都是恶性进展组病例。结论:TP53突变/蛋白质分子过表达可能是Ⅱ级星形胶质细胞瘤复发恶性进展的预示指标。

  • 标签: TP53 星形细胞瘤 恶性进展 突变
  • 简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是一种上皮来源的在多种肿瘤内普遍表达的跨膜蛋白。近年来针对该受体研发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如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已经在部分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carcinoma,NSCLC)患者中显示出明显的疗效。许多回顾性研究已经证实EGFRTKI疗效与EGFR突变之间存在关联,存在敏感突变的患者经TKI治疗的客观缓解率(RR)在30%以上,而无突变者仅为10%。其中19外显子的缺失突变和21外显子L858R突变为主要的敏感突变,T790M为部分对TKI敏感的患者中常见的继发耐药突变。因此治疗前应进行EGFR突变(mEGFR)的检查,在治疗中仍应持续监测突变的发生,这对于靶向治疗的个体化及社会医疗成本的节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 循环肿瘤细胞 全基组扩增
  • 简介:目的:探讨p16基因外显子2的缺失和突变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新鲜组织标本基因组DNA抽提、PCR-SSCP分析的方法,对30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p16基因外显子2的缺失和突变进行检测.结果:胃癌组织样本中p16基因外显子2的缺失率为10.00%,突变率为10.00%,两者之和为20.00%,癌旁组织样本中未发现缺失和突变,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p16基因外显子2的缺失和突变与胃癌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标签: 胃肿瘤 P16基因 PCR-SSCP 突变
  • 简介:为研究肝癌发生过程中RTN4C基因突变,利用直接序列分析、PCR-SSCP等研究了肝癌(HCC)中RTN4C突变与杂合性缺失(LOH).HCC中,RTN4CP突变为62.9%,LOH为68.4%.90%LOH的肝癌中RTN4C发生突变.RTN4C突变相关的肝癌发生中LOH起重要作用.

  • 标签: 肝癌 发生 RTN4C 基因突变 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BRAF基因在中国人黏膜、肢端和非肢端皮肤黑色素瘤中的突变率和类型。方法: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方法检测90例中国恶性黑色素瘤(MM)患者肿瘤组织中BRAF外显子11和15的突变情况。结果:黏膜、肢端和非肢端皮肤黑色素瘤患者肿瘤组织中BRAF基因的突变率分别为23.3%(7/30)、16.7%(5/30)和43.3%(13/30);25例BRAF基因突变中,1例为串联突变,其它均为点突变;仅有1例BRAF基因突变位于第11外显子,其余24例均位于BRAF第15外显子。V600E突变占所有BRAF基因第15外显子突变的83.3%(20/24)。结论:BRAF基因在中国人非肢端皮肤黑色素瘤中突变率较高,且以该基因第15外显子V600E点突变为主,有可能成为靶向药物作用的靶点。

  • 标签: BRAF 基因突变 黑色素瘤
  • 简介:近年来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的趋化因子和受体,研究发现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并在肿瘤的侵袭转移中通过不同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其进行简要综述。

  • 标签: 趋化因子 趋化因子受体 肿瘤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