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intraperitonealchemotherapy,HIPEC)治疗晚期胃肠癌并腹膜转移的疗效及其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25例晚期胃肠癌伴有腹膜转移患者,行腹腔热灌注化疗,观察其并发症和临床疗效,总结护理经验。结果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术后短期疗效中完全缓解(completeremission,CR)80%(20/25),部分缓解(partialremission,PR)20%(5/25),总有效率为100%;术后患者无吻合瘘发生;Ⅰ~Ⅱ骨髓抑制发生率为20%(5/20);轻-中度胃肠道反应为36%(9/25);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延迟为24%(6/25);低蛋白血症占80%(20/25);切口感染和延迟愈合占4%(1/25);28%出现管周渗液(7/25);护理满意度为92%(23/25);随访4~15个月,中位生存期8.3个月。结论腹腔热灌注化疗能有效控制晚期胃肠癌恶性腹水的发展。严格的规范化护理能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腹腔热灌注 腹膜转移 恶性腹水 晚期胃肠癌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医用射线防护喷剂预防鼻咽癌放射性皮炎的疗效。方法对中山大学肿瘤医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3月收治准备接受放疗,放射野皮肤无感染的初治262例鼻咽癌患者,使用医用射线防护喷剂预防放射性皮炎,同时加强患者皮肤、饮食、心理等疾病知识宣教。观察并记录皮肤黏膜损伤愈合情况有无药物不良反应。结果鼻咽癌患者发生放射性皮炎1级238例,2级14例,3级10例。结论医用射线防护喷剂能预防和减轻放射性皮炎的发生,提高皮肤的耐受能力,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 标签: 医用射线防护喷剂 鼻咽癌 放射性皮炎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脊柱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3~18岁脊柱肿瘤患者共35例,分别收集其临床病历、影像学资料及随访资料,并对其进行详细分析。结果共收集病例35例,男26例,女9例,平均年龄13.6岁,其中良性肿瘤29例,恶性肿瘤6例。发生部位:颈椎6例,胸椎14例,腰椎13例,骶椎2例。发生症状至明确诊断时间:良性肿瘤14.3个月,恶性肿瘤2.3个月,平均12.3个月。主要症状:疼痛31例,神经功能障碍20例。良性肿瘤中手术治疗27例,单纯放疗2例。恶性肿瘤中手术治疗且联合放疗和(或)化疗5例,单纯行放化疗1例。所有病例平均随访时间4.7年。良性肿瘤治疗后疼痛症状大多减轻或消失,神经症状不同程度减轻或恢复;恶性肿瘤3例死亡,1例肺部转移。结论儿童青少年脊柱肿瘤发病率低,良性原发性肿瘤较多,疼痛神经功能障碍是其主要症状。影像学检查对于尽快明确肿瘤诊断制订合适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作用。手术治疗目前是儿童青少年脊柱肿瘤最主要的治疗方法,而脊柱稳定性的重建则是其关键步骤且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 标签: 儿童 青少年 脊柱 骨肿瘤 疼痛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总结胃癌、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要点。方法对58例食管癌、胃癌患者术前放置胃肠营养管,术后24h即经营养管缓慢、恒温滴注营养液。在治疗过程中注重心理护理、营养管护理,以及加强肠内营养并发症的观察护理。结果58例中53例顺利进行了肠内营养,患者术后肠蠕动恢复快,无吻合口瘘、切口感染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食管癌、胃癌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的恢复有促进的作用,且符合生理、经济方便、并发症少。加强护理有利于保证肠内营养的顺利实施和减少相关并发症。

  • 标签: 胃肠营养管 肠内营养并发症 肠内营养护理
  • 简介:原发性肝癌(HCC)在我国发病宰占世界首位。约80%病例由慢性乙肝演变而来。我科近3年来收治中晚期肝癌41例,原发性肝癌24例,经肝动脉灌注化疗后乙肝抗原(HBsAg,HBcAg,HBeAg)转阴者5例,临床观察情况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①一般资料:共收治41例,原发性肝癌24例,继发17例;男40例,女1例;年龄最大者76岁,最小者31岁,乙肝抗原阳性者21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药物治疗 乙肝抗原 HCC
  • 简介:目的观察应用活性银离子抗菌液和常规护理两种不同口腔护理方法对化疗患者口腔溃疡区域的黏膜进行护理的疗效。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江苏省肿瘤医院收治的60例化疗引起的口腔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行常规口腔护理,试验组在常规口腔护理后,使用活性银离子抗菌液进行口腔溃疡护理,每天3次。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36.7%,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63.3%,试验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活性银离子抗菌液配合常规口腔护理,可以有效治疗化疗引起的口腔溃疡。

  • 标签: 化疗 化疗反应 口腔溃疡 口腔护理 活性银离子抗菌液
  • 简介:总结了30例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的护理经验。制定护理流程,按照“一对一”的方式实施疼痛护理,减轻了患者顾虑,提高了癌痛治疗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 标签: 盐酸羟考酮 癌性疼痛 护理
  • 简介:总结38例嗜铬细胞瘤患者优化手术前后护理方法的效果。通过安排专人实施一对一护理,采用优化手术前后护理方法,能明显缩短患者术前准备时间术后血压波动时间,有效维持血压平稳,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疾病康复。

  • 标签: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这几年,有机食品越来越多地被列入节日礼品“菜单”,大城市还出现了长期入户配送有机食品专业公司,有机食品正通过节日礼品流通到越来越多中国家庭的日常餐桌。而在欧美发达国家,食用有机食品早已成为中产以上家庭的生活时尚。

  • 标签: 有机食品 欧美发达国家 中国家庭 大城市 礼品 节日
  • 简介: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中,心理护理越来越显得重要,尤其是癌症病人,除身体的病痛外,心理压力造成的痛苦,使他们不能正常生活。患了癌症后,心理状态复杂多变,我们根据五年来的临床观察,对癌症病人从就医、确诊、治疗到死亡的不同时期心理状态做了详细的调查观察,其中大多数病人都不同程度的伴有情绪障碍。我们调查的对象是已确诊为癌症的住院病人,

  • 标签: 癌症 心理变化特点 心理护理
  • 简介:目的:了解恶性冬眠瘤独特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超微结构变化。方法:收集2例恶性冬眠瘤和4例粘液性脂肪肉瘤的临床资料,所有标本光镜常规切片观察,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Kp,SMA,RMA,MyOD1,S100,PCNA,p53。冬眠瘤和粘液性脂肪肉瘤各1例取新鲜组织做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恶性冬眠瘤与粘液性脂肪肉瘤有显著的组织学、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的不同;例1与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改变相似,唯有超微结构不同。例2免疫组化与有腺泡样结构的肉瘤不同。结论:恶性冬眠瘤的诊断主要靠超微结构的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

  • 标签: 冬眠瘤 恶性 超微结构 免疫组织化学 组织学
  • 简介:目的探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鉴别诊断水平.观察药物与手术综合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21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特点、实验室病理检查等情况.采用利福平和四环素链霉素联合药物治疗的同时,均采取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其中3例加内固定治疗.结果(1)21例均有与羊、羊皮、羊肉接触史.本组病例均有发热,多为典型波浪热.腰部疼痛7例,脊柱,四肢大关节肌肉痛14例,经治疗后均遗有位置固定的腰痛;均有乏力,多汗,食欲减退,消瘦.(2)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病灶除1例为T11~12,余均分布于腰椎.骨破坏灶小而多发,多局限于椎体边缘,病灶周围明显硬化、增生,新生骨组织中有新破坏灶形成.椎间隙变窄较结核轻,少或无椎旁脓肿形成,无死骨形成.(3)化验布氏杆菌试管凝集试验均为阳性,虎红平板凝集试验15例+++、4例++、2例+.血沉增快21例,为35~110mm/h.(4)超声检查见肝脾肿大6例,腹腔间隙积液3例.(5)病灶清除后均留标本送病理检查符合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之诊断.(6)对初治6例和复治15例均采用利福平、四环素,链霉素药物治疗的同时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或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疼痛即刻缓减,2周疼痛消失,血沉开始下降.2~3个疗程血沉恢复正常,布氏杆菌试管凝集试验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转为阴性.结论布氏菌杆性脊柱炎可以通过接触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特殊的实验室检查病理检查明确诊断,采用利福平、四环素、链霉素联合治疗的同时手术综合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 标签: 布氏杆菌 脊柱炎 诊断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 简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静脉输注方法。由于导管、敷贴胶布等相关因素会导致接触性皮炎,不仅影响导管的使用,而且增加患者痛苦医疗负担,故临床护理中需要提高对接触性皮炎的认识。本文系统阐述PICC置管后接触性皮炎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护理干预措施,旨在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

  • 标签: PICC置管 接触性皮炎 护理
  • 简介:目的:调查肿瘤患者在住院期间的睡眠质量,探讨分析护理干预对肿瘤患者住院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00例肿瘤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通过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价睡眠质量,分析睡眠不良(PSQI≥7)和睡眠良好(PSQI<7)的情况;对PSQI≥7的患者进行干预性护理,并观察对睡眠质量的影响。结果睡眠不良者141人,占70.5%,PSOI评分为11.62±2.17,睡眠良好者59人,占29.5%,PSOI评分为3.54±1.16,两组的PSO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睡眠不良者采用干预性护理后,患者睡眠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SOI评分为9.41±2.03,与未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焦虑噪音是影响肿瘤患者住院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改善住院患者睡眠情况,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 标签: 肿瘤患者 睡眠障碍 干预性护理
  • 简介:近年来,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arlyenteralnutrition,EEN)日益受到医务人员重视,术后科学规范地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被认为是一种促进患者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手段。本文就食管癌患者术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的优势、时机、方法护理要点作一综述。

  • 标签: 食管肿瘤 肠内营养 护理
  • 简介:自1993年8月以来,我科共收治了1018例恶性肿瘤患者,其中年龄在60~84岁者537例,占52.75%。由于治疗时间较长,一般需50天左右,加之疾病的影响,患者住院期间情绪变化较大。我们针对老年患者在放疗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反应,采取了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

  • 标签: 老年人 恶性肿瘤 放疗 心理护理 治疗
  • 简介:背景和目的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是T_2或T_3远端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方法,但这个手术切除范围广泛且毁损性大,因此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寻找其他可以替代的治疗方案。本研究是前瞻性观察试验,旨在评估使用高剂量放疗联合同期化疗和后续的观察等待治疗能否作为低位直肠癌的非手术治疗措施。方法本研究的对象为T_2或T_3、N_0~N_1、直肠下6cm的原发性可切除的腺癌患者。患者接受为期6周的放化疗治疗,具体方案为60Gy分30次照射肿瘤,50G分30次照射淋巴结区域,另外增加5Gy作为直肠腔内近距离放疗,放疗的同时口服300mg/m^2剂量的替加氟。在治疗开始前、治疗过程中(第2、4、6周)6周治疗结束后均进行内镜肿瘤穿刺检查。我们把肿瘤临床完全缓解、肿瘤穿刺部位阴性、6周治疗结束后CTMRI提示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的患者分配到观察等待组,把其他所有患者分配到标准手术组。观察等待组的患者使用内镜选择性部位穿刺密切随访,若发现局部复发则给予手术切除。本研究的主要终点是分配到观察组1年后的局部肿瘤复发率。本研究已在ClinicalTrials.gov注册,试验号为NCT00952926,研究对象入组已结束,但针对次要终点的随访仍在继续。结果本研究自2009年10月20日至2013年12月23日共纳入55名患者。患者从荷兰3个手术中心招募,继而统一在一个三级肿瘤中心(VejleHospital,Vejle,Denmark)接受治疗。55名患者中有51名符合纳入标准,其中40名患者为临床完全缓解并分配到观察等待组。观察等待组患者出现局部复发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3.9个月(IQR:15.3~31.0)。1年的局部复发率为15.5%(95%CI:3.3~26.3)。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急性3级不良反应是腹泻,51名患者中有4名(8%)患者出现腹泻。观察等待组患者的括约肌功能是极好的,1年内25名患者中有18名,2年内16名患者中

  • 标签: 直肠癌切除术 手术切除范围 同期化疗 标准治疗方法 替加氟 直肠腔
  • 简介:本文就胸部肿瘤患者术后复苏期舒适改变的影响因素及其护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护理人员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轻患者不适,提高术后康复质量。

  • 标签: 胸部肿瘤 术后 复苏期 舒适 影响因素 护理
  • 简介:巨大垂体腺瘤经蝶人路切除术后临床上早期进行疗效评估往往存在困难,尤其是无分泌功能性垂体腺瘤。本文分析比较大和巨大垂体腺瘤经蝶手术后不同时期核磁共振(MRI)检查的影像学特点,探讨MRI对手术疗效评估的最佳时机。方法:追踪、随访直径≥2cm垂体腺瘤72例,其中PRL瘤37例,无功能性腺瘤25例,GH腺瘤2例,ACTH腺瘤2例,多分泌激素腺瘤6例。分别予术后早期(术后1~2周)、3个月、半年行MRI检查,其中45例MRI随访1年以上,进行动态观察比较。结果:72例术后早期MRI复查确定瘤影完全消失34例(47.2%);11例术后早期MRI检查报告残留,半年后复查3例消失,8例残留;27例(37.5%)术后早期MRI不能明确判定疗效,半年后复查完全切除22例,5例残留。45例术后随访1年,其MRI表现与术后半年的表现相似。结论:术后半年的MRI能较好的判断手术效果,有利于术后辅助治疗方案的选择

  • 标签: 垂体腺瘤 显微外科于术 MRI 疗效
  • 简介:目的评价芬太尼透皮贴剂对中重度癌痛患者3日内镇痛的临床疗效安全性。方法通过开放性多中心临床观察,将234例中重度癌痛患者分为两组:口服盐酸吗啡片滴定后转换为芬太尼透皮贴剂组(A组);芬太尼透皮贴剂直接滴定组(B组)。评估治疗前和芬太尼使用3天后患者的疼痛程度、生活质量不良反应。疼痛减轻程度大于初始评估50%以上者判定为疼痛治疗有效。结果A组和B组疼痛总缓解率分别为87%(87/100)和85.1%(114/134),P=0.675,治疗前和治疗3日后A组患者NRS均值分别为6.55±0.58、2.53±0.93(P=0.000);B组患者NRS均值分别为6.83±0.81,2.33±1.05(P=0.000);A组和B组芬太尼透皮贴剂初始剂量均值分别为(59.0±78.5)μg/h和(45.4±77.0)μg/h,使用3日后调整的剂量均值分别为(65.6±78.9)μg/h和(57.9±81.3)μg/h,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日内A组对芬太尼进行剂量调整的患者占31%(31/100),明显低于B组60.4%(81/134)(P=0.000);A组1周内出现爆发痛的比例(19%,19/100)亦明显低于B组(52.2%,70/134)(P=0.000)。A、B两组出现的便秘、恶心呕吐、嗜睡、皮肤瘙痒、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的生活质量(qualityoflife,QOL)评分在用药3日后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芬太尼透皮贴剂3日内镇痛效果满意,直接滴定治疗安全有效,但存在爆发痛风险,需调整治疗剂量;推荐即释吗啡滴定联合芬太尼透皮贴剂作为中重度癌痛治疗的首选组合之一。

  • 标签: 芬太尼透皮贴剂 癌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