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6 个结果
  • 简介:肝内胆管细胞(intmhepaticcholangiocarcinoma,IHCC)是由肝内胆管被覆上皮发生的一种原发性肝癌,定位于远离左右肝管汇合部的肝内,起源于肝段胆管一直到赫令氏管的胆管,或源于Ⅱ级以上肝内胆管,也称为胆管之肝内型[1].日本肝癌研究会将IHCc病理特点分为肿块型(mass-forrming)、管周浸润型(periductalinfiltrating)、管内生长型(intmductal-growing)和混合型.肿块型最为多见,恶性程度也最高[2].IHCC发生率较肝细胞低,但预后却差很多.治疗虽然以手术为主,但手术效果却不理想,手术切除的范围也存在较多问题有待深入探讨.

  • 标签: 癌诊治 细胞癌 肝胆管
  • 简介:目的探讨草酸铂为主的化疗对上皮性卵巢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0年5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收治的39例上皮性卵巢使用草酸铂的资料。结果39例患者中30例可评价疗效,其中初治患者9例,复发患者21例。初治者的近期疗效为PR88.9%(8/9)。复发患者中铂敏感者的有效率为55.6%(5/9),其中CR22.3%(2/9),PR33.3%(3/9);铂耐药者的有效率为PR16.7%(2/12)。7例有效的复发者中,2例CR患者的无瘤缓解期分别为12个月和15个月,5例PR患者的中位缓解期为4个月。感觉神经毒性的发生率为15.4%(6/39),骨髓抑制23.0%(9/39),肾脏毒性5.1%(2/39),胃肠道反应25.6%(10/39)。结论草酸铂为主的化疗对铂耐药或铂敏感的复发卵巢均有一定的疗效;用于卵巢的一线化疗亦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其毒性作用一般可耐受。

  • 标签: 卵巢癌 化学治疗 草酸铂 复发
  • 简介:肝门部胆管(Hilarcholangiocarcinoma,HC)是源于左右肝管或左右肝管汇合处的胆管腺癌,迄今仍被认为是难以治疗或者治愈的。肝门部胆管由于其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容易侵犯肝门区血管、神经、淋巴组织及临近肝组织,向胆管腔内生长形成梗阻性黄疸导致高胆红素血症,对患者的肝脏及全身其他器官造成损害。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有:手术切除治疗,肝移植治疗,内镜下或经皮支架置入术,光动力疗法,导管内射频消融技术的应用,腔内近距离放射治疗,外照射放疗加系统性化疗。迄今为止,外科手术治疗是唯一能治愈肝门部胆管的方式,患者接受该治疗方案的前提是身体一般情况可耐受手术,或经精心调理达到可耐受手术的条件。对于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非手术治疗方案可作为改善生活质量的选择。作者就肝门部胆管的外科治疗进行综述。

  • 标签: 肝门部胆管癌 外科治疗 影像检查 术前准备 介入 射频消融术
  • 简介:肝门部胆管(hilarcholangiocarcinoma,HCCA)是指累及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的胆管黏膜上皮,亦称高位胆管、近端胆管或Klatskin肿瘤,是胆管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50%~60%[1]。根治性手术切除(R_0切除)是可能治愈肝门部胆管的唯一选择。

  • 标签: 肝门部胆管癌 高位胆管癌 HILAR 左右肝管 肝总管 黏膜上皮
  • 简介:肝门部胆管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但由于肿瘤解剖部位的特殊性,手术切除率和治愈率低.在过去的40年当中,肝门部胆管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在肿瘤分期、手术切除率、手术死亡率以及长期生存率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肝门部胆管的治疗仍然面临许多问题,要进一部提高疗效仍需不懈的努力.以下结合有关文献,就肝门部胆管的治疗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作一小结.

  • 标签: 治疗进展 肝门 胆管癌治疗
  • 简介:肝细胞(以下简称肝癌)是世界上髙发病率恶性肿瘤之一,在全世界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前十位。肝癌常常伴有门静脉侵犯,并形成门脉栓,但肝癌伴有胆管栓在临床上相对少见,并且诊断上易与胆管结石、胆管、肝功能衰竭等疾病混淆.文献报道肝癌患者合并胆管栓的发生率仅为1.2%-9%。

  • 标签: 胆管癌栓 肝细胞癌 肝癌患者 科研 恶性肿瘤 门静脉侵犯
  • 简介:患者女,55岁,农民,因进食梗噎感1年余于2006年7月3日入院。既往有胃溃疡史12年。人院查体无明显异常,鼻咽部及其它部位未发现肿瘤。6月27日电子胃镜示:距门齿26~28cm处可见2个卵圆形隆起病灶,大小0.7cm×0.6cm及2cm×1.5cm,有蒂样组织,表面糜烂坏死不明显,组织弹性存在,食管下端未检及明显异常改变,HP(++)。胃镜诊断考虑:食管平滑肌瘤伴异形增生?灶性癌变?超声内镜示侵犯粘膜下层。病理诊断:鳞状细胞可能。

  • 标签: 食管淋巴上皮瘤样癌 组织病理学 淋巴基质 EB病毒
  • 简介:目的对肝门部胆管患者的手术方式、病理分型、临床疗效等进行回顾性总结,探讨影响肝门部胆管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胰外科共收治的75例肝门部胆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预后因素.结果75例肝门部胆管患者根治性切除30例(40%),姑息性治疗45例(60%).根治性切除患者1、3年生存率分别为61.2%、39.8%,中位生存期25个月;姑息性治疗患者中位生存期1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分化肿瘤患者的1、3年生存率分别为62.3%、41.2%,显著优于低分化肿瘤患者的42.7%、17.5%(P<0.05).Cox回归模型显示根治性切除、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分期是肝门部胆管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根治性切除是肝门部胆管治疗的首选,肿瘤分化程度高、TNM分期低的患者预后相对良好.

  • 标签: 肝门部胆管癌 外科治疗 生存分析 预后因素
  • 简介:肝门胆管是指发生于胆囊管开口水平至左右肝管二级分支开口之间的胆管,又称Klatskin肿瘤。肝门胆管切除术是患者可能获得最好效果和最佳生存质量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影像学及肝胆外科手术新技术的不断引入,其切除率及1、3、5年生存率都有明显的提高。肝门胆管的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性”或姑息性切除术、胆肠内引流术、单纯胆管外引流术和同种原位肝移植术等。以下将重点介绍肝门胆管根治性切除术。

  • 标签: 根治性切除术 肝门胆管癌 同种原位肝移植术 胆管癌切除术 肝胆外科手术 姑息性切除术
  • 简介:本文报告了我院1982年至1992年收治经病理证实的肝外胆管85例,对该病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提高胆管早期诊断率的关键在于对该病的警惕性,因为现代影像学检查方法已为该病的诊断提供了诸多手段。治疗应持积极慎重的态度;姑息性外引流时同时近端空肠造瘘对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诊断 肝外胆管癌 外科治疗 外引流 姑息性 经病
  • 简介:淋巴上皮瘤样(1ymphoepithelioma-likecarcinoma,LELC)是一种少见的恶性上皮性肿瘤,好发于鼻咽部,原发于输尿管极为罕见。1998年Chalik等最早报道1例输尿管LELC,到目前为止,仅有9例输尿管LELC病例报道,其中1例为国内报道。

  • 标签: 输尿管 淋巴上皮瘤样癌 病理学 临床 免疫组化
  • 简介:%0JournalArticle原发输尿管尿路上皮是临床上相对少见的尿路上皮恶性肿瘤,约占整个尿路上皮肿瘤的5%,其中以移行细胞最为常见,约占原发性输尿管的95%以上。由于输尿管尿路上皮肿瘤不易直接观察,不易进行局部治疗,发现时较膀胱尿路上皮肿瘤有更高的肿瘤分期,且输尿管肌层薄,而淋巴丰富,故输尿管尿路上皮更早出现转移或更易穿透至输尿管周围,最为常见的远处转移是肝脏、骨骼及肺Ⅲ,预后差,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原发输尿管尿路上皮治疗效果的关键。

  • 标签: 原发输尿管尿路上皮癌 诊断与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ERβ基因甲基化在上皮性卵巢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5年10月至2010年4月上皮性卵巢标本64例,卵巢良性肿瘤标本20例,正常卵巢组织10例。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对ERβ基因CpG岛甲基化进行检测;同时采集每例患者术前血清进行雌激素(E2)检测。结果绝经后卵巢组E2水平为(82.34±3.87)pmol/L,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的(53.25±8.38)pmol/L和正常卵巢组的(31.65±4.43)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前3组E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Rβ基因甲基化在上皮性卵巢和盆腹腔转移灶的发生率分别为46.88%(30/64)和36.67%(11/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卵巢良性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中均未检测到ERβ基因甲基化。ERβ基因甲基化与上皮性卵巢的分期、病理类型和组织分级有关,与淋巴转移无关。卵巢ERβ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风险是正常卵巢的7.82倍(95%可信区间:1.129~22.496);晚期卵巢ERβ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风险是早期卵巢的15.68倍(95%可信区间:1.067~35.085)。结论ERβ基因甲基化与上皮性卵巢的发生、发展有关,且高雌激素可能会诱发基因改变,检测甲基化状态对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有辅助作用。

  • 标签: 上皮性卵巢癌 雌激素受体 甲基化
  • 简介:目的检测卵巢上皮患者化疗前后端粒酶活性的变化,探讨以顺铂为主的联合化疗对卵巢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43例原发性卵巢上皮患者行首次卵巢癌细胞减灭+淋巴结清扫术,采用TRAP-PCR-银染法测定组织的端粒酶活性;RT—PCR法测定hTERT基因的表达;抗生素一生物素过氧化酶复合物(SP)免疫组化法检测hTERT蛋白的表达。术后予顺铂+环磷酰胺(A组)、顺铂+紫杉醇(B组)、顺铂+环磷酰胺+多柔比星(C组)全身化疗6.5(6~8)个疗程,选取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肿瘤残存、血液CA125水平在正常范围者30例(A组13例,B组11例,C组6例)行二次探查术,术中取原病灶周围组织活检,测定其端粒酶活性、hTERT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变化。随访3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结果43例卵巢上皮患者化疗前端粒酶活性的高低与病理类型、病理分级、FIGO分期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3组化疗方案均有下调端粒酶活性的作用,化疗前后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88.37%、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下调端粒酶hTERT蛋白的表达较明显(P〈0.05)。化疗后hTERT蛋白的表达较化疗前明显下调(P〈0.05),但患者5年生存率无明显提高(P〉0.05)。结论卵巢上皮以顺铂为主的联合化疗具有抑制端粒酶活性的作用,顺铂+紫杉醇化疗后端粒酶活性下调明显,但未能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可能与化疗药物的耐药性有关。

  • 标签: 卵巢肿瘤 端粒酶 HTERT 化疗 顺铂
  • 简介:本文报道观察了胆管患者与肝胆管结石患者手术前及术后第七天血浆血栓素A2和前列环素的变化,结果表明胆管患者血浆血栓素A2和前列环素均明显升高,血栓素A2/前列环素比值明显增大,与肝胆管结石组比较有显著差别;术后则明显下降,术前术后比较也有显著差别,同时发现血栓素A2及血栓素A2/前列环素比值与血胆红素量明显正相关,提示血栓素A2与胆管患者的病情程度及预后有明显关系,说明血栓素A2/前列环素失衡与胆管的转归有密切关系。

  • 标签: 胆管癌 前列环素 患者 血栓素A2 术后 PGI2
  • 简介: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是常用的胆肠吻合方式,曾被公认为是“无害”的手术方式。但近数年来,已有相关报道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后多年可能再发胆管,并认为其是继胆管炎以外最严重的并发症。本文报道了1例因肝内外胆管结石行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后42年再发胆管的患者,并对有关文献进行回顾与总结,并推荐对施行胆肠吻合术,尤其对于术后多次伴发胆管炎的患者,做常规随访是防止严重并发症的有效方式。

  • 标签: 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 肠吻合术后 胆管癌 肝内外胆管结石 胆肠吻合术 严重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术后3疗程化疗后血清CA125不同的界值对卵巢上皮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对我院妇泌科自1998年1月1日至2002年12月30日期间收治的94例术后行6~8疗程化疗的卵巢上皮患者,在化疗3个疗程后进行血清CA125测定。血清CA125分别以正常值(35U/ml)、正常值的2倍(70U/ml)和3倍(105U/ml)为界值,以累积生存率和平均生存期为参数,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test法作预后分析。结果术后3疗程化疗后血清CA125≤35U/ml和CA125〉35U/ml患者累积生存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93);术后3疗程化疗后CA125≤〈70U/ml的患者的累积生存率与CA125〉70U/m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74);术后3疗程化疗后CA125≤105U/ml的患者累积生存率较CA125〉105U/ml的患者高(P=0.0171)。结论术后化疗3疗程后血清CA125以105U/ml为界值对卵巢上皮的预后评定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检测该指标对上皮性卵巢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标签: 卵巢上皮癌 CA125 预后
  • 简介:目的:为了探讨C-erbB--2和P53在上皮性卵巢中的表达和意义及二者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回顾性研究了70例上皮性卵巢石蜡切片中这两个基因的蛋白表达情况,并对病人进行了生存期随访。结果:(1)70例上皮性卵巢中P53表达的阳性率为34.3%,P53在浆液性卵巢及粘液性卵巢间表达差异显著(P<0-05)。(2)cerbB--2阳性率为31.47%。阳性细胞在体局部具有“团块状”的特点。Ⅲ、1v期上皮性卵巢较1、l期显著为高(P<0.05)。(3)C--erbB--2和P53表达问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4)KaplanMeier法研究表明,CerbB--2阳性患者生存期缩短(P

  • 标签: 上皮性卵巢癌 P53表达 阳性率 患者 生存期 C-ERBB-2
  • 简介:目的:研究膀胱尿路上皮组织中EGFL7蛋白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探讨EGFL7及MVD与膀胱尿路上皮生物学特征的内在联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63例膀胱尿路上皮组织及10例正常人膀胱组织中的EGFL7蛋白进行检测,同时应用八因子抗体对膀胱尿路上皮组织中微血管进行染色,结合Meta-Morph显微荧光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并分析63例膀胱尿路上皮中微血管密度(MVD)及其与EGFL7和膀胱尿路上皮的病理分期、临床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EGFL7在正常膀胱组织均呈阴性表达,40例膀胱尿路上皮EGFL7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63%(P〈0.05)。EGFL7蛋白的表达在膀胱尿路上皮不同肿瘤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VD值在膀胱尿路上皮组织中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GFL7和MVD在膀胱尿路上皮组织中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在膀胱尿路上皮浸润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膀胱尿路上皮癌 EGFL7蛋白 微血管密度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研究半乳糖凝集素-1(Galectin-1)和半乳糖凝集素-9(Galectin-9)在卵巢上皮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盛京医院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卵巢上皮38例、卵巢交界性肿瘤7例及卵巢良性肿瘤9例。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Galectin-1和Galectin-9在卵巢良性肿瘤、交界性肿瘤及卵巢上皮中的表达,并分析卵巢上皮组织中的Galectin-1和Galectin-9的表达与卵巢上皮的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Galectin-1在卵巢上皮组织中的表达(86.84%)及卵巢交界性肿瘤(85.71%)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11.11%),且两者与卵巢良性肿瘤之间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卵巢上皮与卵巢交界性肿瘤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Galectin-1在卵巢上皮中的表达水平与卵巢上皮患者的年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而与卵巢上皮的FIGO分期有关(P〈0.05)。Galectin-9在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100%)明显高于卵巢交界性肿瘤(85.71%)及卵巢上皮(65.79%),且卵巢上皮与卵巢良性肿瘤之间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卵巢交界性肿瘤与其他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Galectin-9在卵巢上皮中的表达水平与卵巢上皮患者的年龄、FIGO分期、分化程度及病理类型无关(P〉0.05),而与卵巢上皮的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Galectin-1和Galectin-9均可望成为新的肿瘤标记物,为卵巢的诊断和预后提供相关证据。

  • 标签: 卵巢上皮癌 半乳糖凝集素-1 半乳糖凝集素-9 免疫组织化学 临床病理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