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献血者血液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采用2个不同生产厂家的酶联免疫法(ELISA)试剂检测HIV-1和HIV-2抗体或联合检测HIV-1和HIV-2抗原和抗体,而新版(2015版)血液检测策略采用2遍血清学方法和1遍核酸检测或1遍血清学方法和1遍核酸检测。

  • 标签: 无偿献血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酶联免疫法 检测策略
  • 简介:3除期刊、专著以外其他文献类型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示例[1]中国力学学会.第3届全同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0.[2]韩吉人.论职工教育的特点[G]//中国职工教育研究会.职工教育研究论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90~99.

  • 标签: 临床血液学 文献著录 杂志 教育研究 职工教育 流体力学
  • 简介:3除期刊、专著以外其他文献类型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示例[1]中国力学学会.第3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0.[2]韩吉人.论职工教育的特点[G]//中国职工教育研究会.职工教育研究论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90-99.

  • 标签: 临床血液学 文献著录 杂志 教育研究 职工教育 流体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骨折患者血浆D-聚体(D-dimer)升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集235例骨折患者的血浆标本,在SysmexCA-7000型全自动血凝仪上采用胶乳增强的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dimer,并分析性别、年龄及病情严重程度与D-dimer之间的关系。结果:骨折患者组D-dimer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与D-dimer增高无关(P〉0.05)。年龄小于25岁的骨折患者血浆D-dimer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D-dimer增高明显,特别是大于50岁的骨折患者其血浆Ddimer含量是对照组的8~10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骨折部位、伤情分轻、中、重3度,单纯闭合性较轻微的骨折患者其D-dimer变化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骨折病情严重程度增加,血浆Ddimer增高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肢体2处及2处以上骨折伴有血管损伤或脏器损伤的严重骨折患者。结论:骨折患者应例行测定血浆D-dimer,对于年龄较大、病情比较严重的骨折患者应特别注意其血浆D-dimer的升高,及时抗凝,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 标签: 骨折 D-二聚体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甲氧基聚乙醇(mPEG)遮蔽修饰的红细胞RhD血型抗原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以及被修饰红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用mPEG-SPA修饰RhD血型阳性人红细胞,观测修饰和未修饰红细胞的抗-D凝集反应性、mPEG结合产物稳定性、电镜下细胞形态、变形指数、渗透脆性、自身溶血率、2,3-磷酸甘油酸含量、膜Na^+,K^+ATP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和胆固醇含量。结果:0.5mmol/L、1.0mmol/L、2.Ommol/L、2.5mmol/L和5.0mmol/L的mPEG-SPA修饰红细胞与抗D的凝集反应情况依次为50%凝集、可见凝集、无凝集、无凝集、无凝集,在4℃保存14d和在37℃保存2d的修饰红细胞与抗D均无凝集反应,而末修饰红细胞则全凝集。电镜下修饰和未修饰红细胞均为双凹圆盘状形态.细胞大小均一。修饰和未修饰红细胞的各观测指标分别为:2,3-磷酸甘油酸含量(71.00±12.88)mmol/L和(65.13±13.98)mmol/L,红细胞沉降率(2.75±2.05)mmjh和(8.00±3.82)mm/h,细胞变形指数(0.98土0.18)和(0.98士0.29),自身溶血率(2.27±0.28)%和(1.32±0.32)%,渗透脆性(0.44±0.06)%和(0.44±0.03)%,膜胆同醇含量(0.10±0.03)g/i.和(0.10±0.06)g/L,Na^-,K^-ATP酶活性(4.834±1.27)U/mg和(5.41±1.32)U/mg,乙酰胆碱酯酶活性(27.88±5.09)U/mg和(29.68±4.165U/mg。修饰红细胞的沉降速率低于未修饰红细胞,自身溶血率高于未修饰红细胞(P<0.05),但是修饰红细胞沉降速率和自身溶血率都在参考值范围。结论:2.0mmol/L的mPEG-SPA能够有效并且稳定地遮蔽红细胞RhD血型抗原。修饰红细胞具有未修饰红细胞的双凹圆盘状形态、细胞膜结构、变形性和运送氧气能力.

  • 标签: 红细胞 RhD血型抗原 甲氧基聚乙二醇
  • 简介:目的:通过对级综合医院住院患者医嘱的调查,了解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对512例患者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进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结果:512位患者中,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3.44%,微生物送检率为8.5%,联以上用药率为41.0%,预防用药率为44.4%,给药途径上,静脉给药占99.5%,口服给药占0.5%,在我院现有的35种抗菌药物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头孢他啶,抗菌药物使用率最高的科室为心胸外科90.9%,最低的科室为神经内科19.4%,微生物送检率最高的科室为神经内科和新生儿科均为16.7%,微生物送检率最低的科室是五官科、康复科、中医科、口腔科,均为0。35岁以上医师微生物送检率为6.25%,35岁以下医师微生物送检率为93.75%。结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偏高,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比例偏高,微生物送检率极度偏低,经验用药比较常见,应采取措施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

  • 标签: 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 横断面调查
  • 简介:目的:探讨输血前后血浆D-聚体水平作为肿瘤患者输血前后评估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按输血效果以及输血量和输血次数进行分组,比较输血前后患者血浆D-聚体含量变化,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3例经输血治疗的肿瘤患者输血后血浆D-聚体含量均明显增加,输注红细胞2U以上或多次输血的肿瘤患者血浆D-聚体含量显著增加(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D-聚体含量监测可作为肿瘤患者科学、合理输血的循证依据,并以此制定个性化的输血策略。

  • 标签: 输血 D-二聚体 肿瘤 循证 输血策略
  • 简介:Duffy抗原,是Cutbush在1950年发现一名叫Duffy的输血后产生了溶血反应患者,在该患者血浆中发现了抗Fya抗体,之后确认了Fya抗原的存在。到1993年,确认了Fy基因的位点。1991年Daybomme等证实了Duffy抗原是红细胞膜上CC家族和CXC家族趋化因子的杂项趋化因子的受体,是红细胞上的趋化因子受体,也称为达菲抗原/趋化因子受体(Duffy.Antigen/ReceptorforChemokines,DARC)2010年,国际输血协会(ISBT)确认了Duffy血型系统有5个抗原,命名为Fy1,Fy2,Fy3,Fy5,Fy6(传统名:Fya,Fyb,Fy3,Fy5,Fy6)。

  • 标签: Duffy血型系统 CC家族 CXC家族 趋化因子受体
  • 简介:为促进我国输血医学整体发展,提高临床输血理论水平,介绍国际输血最新发展动态以及新业务新技术。中国输血协会临床输血委员会定于2008年5月7日~5月10日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2008年学术研讨大会。

  • 标签: 临床输血 学术研讨 输血协会 委员会 中国 医学整体
  • 简介:血小板输注已成为临床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疗法,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一些长期反复输注血液制品的患者,发生了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transfusionrefractoriness,PTR),不但影响了治疗效果,严重的出血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免疫因素是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其中HLA-I类抗体是最受临床关注的关键因素,如何为患者提供HLA相合的血小板供者是成功处理免疫性PTR的关键所在。

  • 标签: 血小板输注无效 HLA Matchmaker分析技术 HLA半相合
  • 简介:目的:分析妊娠次数与Rh系统抗体的检出率之间的关系。方法:提取不同妊娠次数的妇女标本,进行抗体筛选和抗体鉴定,分析抗体性质。结果:Rh系统的抗体检出率分别为:初次妊娠0.09%;20.28%;31.63%;43.96%;5及以上6.86%。结论:Rh系统的抗体检出率随妊娠次数的增长而增长。

  • 标签: Rh系统的抗体 妊娠次数 抗体筛选 检出率
  • 简介:目的:比较ML/FAME与URANUSAE150两种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ELISA检测结果一致性。方法:在相同的工作环境下,使用相同厂家的同批号试剂,分别采用XANTUS加ML/FAME组合与URANUSAE150两种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对质控品标本和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HBsAg、抗-HCV、抗-HIV、抗-TP四项检测,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种不同厂家的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对同批次连续20个质控品和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的四项检测结果是一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不同厂家的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可以同时应用于采供血机构的免疫项目的检测。

  • 标签: 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 质控品 无偿献血者 HCV HIV TP
  • 简介:目的:评价同一种国产试剂在不同核酸检测系统进行核酸扩增技术(NAT)检测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7034人份ALT及酶免双试剂检测阴性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分为A、B两组进行HBV、HCV、HIV三项联合核酸定性检测,试验均采用上海浩源生物试剂进行8人份混样核酸检测。A组:采用全自动加样仪、核酸提取仪和实时荧光PCR仪检测系统。B组:利用CHITAS及实时荧光PCR仪检测系统。分析比较两组的操作性、运行时间及阳性检出率。结果:A,B两组从操作上比较,A组的手工操作步骤多于B组,B组的自动化程度高于A组。如当天混样/单样测试数不大于48,则B组快于A组。如大于48且不大于96,则两者运行时间基本一致。两组的NAT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030%,0.0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采用同一种国产检测试剂,分别在不同核酸检测系统进行检测,试验结果相关性良好,两者在使用性能、检测结果方面均较稳定;国产检测试剂质量和检测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和部分进口产品相比仍有些许差距,我们期待其可以进一步加强,以更好地提高检测效率。

  • 标签: 核酸扩增技术 血液筛查 国产试剂 检测系统
  • 简介:对大型关键仪器设备进行确认以保证其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是《质量管理规范》的重要条款之一,在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和实验可靠进行、保证血液质量和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将STAR全自动液体样本处理系统启用前确认的部分资料整理汇总,作如下报告。

  • 标签: 自动 检验仪器 样本处理 确认
  • 简介:目的:构建柳州地区无偿献血者红细胞稀有血型库。方法:根据JK(a-b-)血型人的红细胞对2mol/L尿素的溶解有抵抗性,使用2mol/L尿素试验筛查JK表型阴性样本。用微量板法检测Kidd血型系统中JKa或JKb抗原。结果:未能筛选出JK(a-b-)样本。2365例无偿献血者Jk(a+b+)的表型频率为46.72%、Jk(a+b-)的表型频率为24.27%、Jk(a-b+)的表型频率为29.01%;将ABO不同构成人群中JK(a+b-)、JK(a-b+)、JK(a+b+)表型构成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柳州地区1611名汉族人群JK(a+b-)的表型频率23.28%、JK(a-b+)的表型频率29.80%、JK(a+b+)的表型频率46.93%;柳州地区603名壮族人群JK(a+b-)的表型频率25.70%、JK(a-b+)的表型频率28.69%、JK(a+b+)的表型频率45.61%。柳州汉族人群Kidd血型基因频率:JKa=0.4668、JKb=0.5332;柳州壮族人群Kidd血型基因频率:JKa=0.4832、JKb=0.5168。柳州汉族和壮族人群的JKa、JKb基因频率比较接近。结论:Kidd血型存在多态性分布,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群中,Kidd血型分布有一定的差异。可为建立稀有血型库提供参考。

  • 标签: 柳州地区 无偿献血者 KIDD血型
  • 简介:临床输血管理是连接医院、患者、血站的纽带和桥梁,建立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系统管理临床输血全过程和输血科日常工作式已成为输血科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一套系统、完善、规范、准确的临床输血全过程和输血科日常工作管理系统,将为临床输血管理提供安全、可靠的保证。网络平台不仅加快了实验数据的传送速度,为抢救患者争取了时间,同时也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为避免发生争议提供了记录和科学依据。在医院业务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手工记录已不能满足医院发展的需求。本院自2010-01-2013-08利用该软件管理临床输血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有关应用情况总结如下。

  • 标签: 计算机软件 输血管理
  • 简介:目的:观察绍兴市ABO、RhD(+)、RhD(-)血型住院患者发病率和疾病状况,为我市中心血站和我院输血科提供采血和急用及常规用血数据。方法:ABO血型用正反定型鉴定;Rh(D)用纸卡法快速试验对RhD抗原初筛,可疑者用盐水试管法进行鉴定,用间接抗人球蛋自试验对初筛RhD阴性的血液标本进行确认。结果:统计2009年39553例住院患者的血型,A型占31.35%,B型占26.05%,O型占33.92%,AB型占8.67%。RhD(+)患者39479例,占99.56%;RhD(-)患者174例,占0.44%;1~4季度中同一系统疾病,除妇科系统住院患者4种血型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9年各大类系统疾病中,不同血型发病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BO、RhD(+)血型患者发病规律与血型人群分布情况有一定差异,RhD(-)血型结果与相关文献基本一致;我们统计显示,不同季度血型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不同系统疾病的血型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故需合理调配血源为临床服务,快速提高我市输血技术水平。

  • 标签: RH-HR血型系统 输血 ABO血型系统 疾病
  • 简介:目的:应用PCR-SSP法对吉林省汉族人群人血小板同种抗原系统(HPA)1~6进行基因及其多态性分布特征研究。方法:用DNA试剂盒提取外周血标本中DNA,通过特异性引物(PCR—SSP)扩增HPA等位基因。检测200名HPAl~6抗原系统共12个抗原的基因分型。结果:200名无偿献血并无血缘关系的吉林省汉族人群HPA基因频率为:HPA-1a0.9900、Ib0.0100;2a0.9300、2b0.0700;3a0.5575、3b0.4425;4a1.0000、4b0.0000;5a0.9900、5b0.0100;6a0.9875、6b0.0125。结论:吉林地区血小板志愿捐献者HPAl~6抗原系统的基因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定律,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同类资料相比显示出种族和地域性差异,由此建立起了吉林地区已知HPA基因型的血小板捐献者资料库。

  • 标签: PCR-SSP法 人血小板同种抗原 基因频率
  • 简介: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与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检测42例SLE患者及30例体检健康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并与自身抗体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补体3(C3)、补体4(C4)进行比较分析。结果:SLE组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SLE组患者ANA高滴度亚组及低滴度亚组之间,抗Sm抗体阳性与阴性之间,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ds-DNA抗体阳性组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明显低于抗ds-DNA抗体阴性组(P〈0.05);SLE组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与IgG、SLEDAI评分呈明显负相关,与C3呈明显正相关,而健康对照组25羟基维生素D3与各指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SLE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明显下降,与抗ds-DNA抗体和疾病活动程度密切相关。检测25羟基维生素D3对SLE诊疗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25羟基维生素D3 自身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