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93—2004年,国家社会基金项目法学类共立项537项。从年度立项数量、研究成果形式、立项单位、项目主持人所属单位、主持项目次数较多人员以及项目研究主题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因应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法学类项目也水涨船高;立项单位以北京为多,反映学术资源向北京集中;立项项目以环境法、网络法、金融法等现实急需的学科居多,反映法学研究其根本还是一门实践学科。

  • 标签: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法学 知识社会学
  • 简介:<正>查得出的叫兴奋剂,查不出的叫高科技。——俗语在《是不是正在发生》一文进行的调查显示,"博弈论"在当代法学的使用,增长最突出,2000—2002年法学论文对它的使用是1997—1999年的13倍以上,但它在法学的具体实践情况是可疑的。本文将继续这一点的经验研究,内容将涉及法学论文的内容,与它的篇名以及关键词的关系。调查工作显示,

  • 标签: 博弈论分析 法学知识 社会科学 博弈分析 法律经济学 法学论文
  • 简介:金融法研究存在三个主要问题:第一,“概念法学”流行,缺乏对真实世界的关注;第二,简单法律移植进路泛滥,忽视中国本土问题;第三,“技术法学”与“社科法学”之间存在张力。在金融法研究的去概念化、本土化和社科化方面,“社科法学”范式作出了极大努力,但是,它远没有改变金融法研究中普遍存在的概念化、简单移植化和技术化问题。缺乏学术议题和学术范式的独立追求,超越“技术法学”具备难度,“社科法学”自身存在短板,这是“社科法学”还未能改变金融法研究格局的主要原因。“社科法学”的未来在于提高它的可接受度,实现金融法研究的“三派融合”,并形成金融法研究的学术共同体。

  • 标签: 金融法 社科法学 移植法学 技术法学
  • 简介:<正>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一、引言对于美国的法律与社会研究者而言,2005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美国著名的《年度评论》系列将从这一年开始出版《法律与社会年度评论》(An-nualReviewofLawandSocialScience)。这标志着法律与社会的研究不仅巩固了自己的阵地,而且开始像其他成熟的学科一样登堂入室。然而,这个学派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发展过程却并非一帆风顺。大约二十年前,这个学

  • 标签: 社会科学研究 法律经济学 法学学者 法律文化 法律现象 经验研究
  • 简介:时下汉语法学学术含量较低,学术规范窳败,丑闻时有。将眼光放宽,迄现代中国一百年,海峡两岸三地,整个汉语世界,既无伟大法学作品和作家,更谈不上成熟范型或者流派的提出,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也是不少法学从业者的忧心所在。有鉴于此,经由借鉴和运用社会的范式与方法,提升法学的学术含量乃至“科学性”,是一种可取的选择,可能也是提升汉语法学必须完成的作业。

  • 标签: 社会科学 法学 科学方法 学术含量 学术规范 中国
  • 简介: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由于哲学社会固有的特点决定了哲学社会工作者肩负着历史重任以及社会责任.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角度探寻哲学社会社会责任,从我国农村法治需求的现状以及法学研究、法学教育角度探讨农林高校法学学科的社会责任,以期充分挖掘出并发挥出农林高校在法学学科发展上有更大的作为.

  • 标签: 农林高等院校 社会责任 农村法治 法学教育
  • 简介:<正>近代以前的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规范体系,我们即使可以宣称这个规范体系中存在着近代意义上的法律,也不得不承认这种"法律"实际上处于边缘的位置。中国的近代法律体系和法学都是自西方移植而来的,起初出于被迫,而后在"现代化"的引诱下变为自愿。这一移植西法的过程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其间,我们每每发现法律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无法契合,总是归因于"学得不像",还需要继续学习和引进地道的西方法律。中国法学也总是停留于介绍西方法律理论或注释舶来的"中国法律"的水平,极少以中国社会为立足点来思考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是否需要法律以及需要什么样的法律。由于对这种基础性的问题缺乏理论上的

  • 标签: 法学研究方法 近代社会科学 法律制度 法律职业者 法律职业共同体 法学家
  • 简介:环境法研究存在高外部引证率和低研究水准之间的“落差”,需要对社会知识在环境法研究中的运用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促进环境法领域的知识增长。针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分析表明,基于法教义学的解释是非常不充分的,有对经验事实进行选择性的“裁剪”以符合价值预设(政府和企业“合谋”侵害公民环境权益)之嫌,不足以从根本上揭示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实践逻辑,也无助于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有效、理性应对。根据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社会知识,能够对当前中国的环境群体性事件给出更具解释力的结论。环境法研究应当采取更为开放和多元化的研究路径,秉持“面向真实世界的环境法”的宗旨对具体问题展开分析,将法教义学和相关社会知识进行有效结合。

  • 标签: 环境法 法教义学 社会科学知识 环境群体性事件
  • 简介:<正>问题是一切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先归纳,后演绎。立法的理由不存在,法律也就不存在了。理论的例外构成了新的理论,原则的例外构成了新的原则。一、问题的提出同学们都知道,博士论文是衡量一个学科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考察博士研究生学习和研究情况的最主要指标。但是从这几年参加博士论文的答辩以及指导博士生论文的情况来看,我们确实有必要对法学博士论文的写作问题进行重新分析,也确有必要对法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一定的反思和总

  • 标签: 法学研究 社会科学方法 理论贡献 被害人 社会科学研究 经验事实
  • 简介:社会资助作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日益受到高校、社会及学生的关注。在高校社会资助中,存在三种合约:资助者与高校、资助者与受助生、高校与受助生。每种合约形成的前后,在合约双方间,都存在信息不对称。本文从高校改进社会资助工作的角度,着重分析高校与受助生、高校与资助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并探索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方法与途径。

  • 标签: 社会资助 贫困生 信息不对称
  • 简介:德国基本法为德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本文着重讨论了德国基本法对于德国经济制度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意义,以及基本法对欧洲法律制度,特别是欧洲经济法律制度的重大影响。接下来,作者介绍了德国基本法中几个主要的经济基本权利,阐明了基本法的社会福利国家属性,并指出正是这一属性决定了德国经济社会在其后的数十年中能够稳定健康的发展。

  • 标签: 基本法 经济秩序 基本权利 社会福利国家
  • 简介:本文主要从总统的性质、地位、产生、任期和宣誓以及职权等方面,对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现行国家元首制度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并建议我国借鉴这些国家的有益经验,明确界定国家主席为国家元首,恢复国家主席统率全国武装力量的规定,尽快建立国家主席就职宣誓效忠宪法制度,逐步实行国家主席的直接选举。

  • 标签: 前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元首 总统 国家主席 比较研究
  • 简介:宪政契约理论解决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公开的或隐含的契约性命题,它内含了立约者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天赋人权是社会契约说构建国家义务的逻辑起点,义务论伦理、责任论伦理、契约论伦理是社会契约说构建国家义务的深层基础,自由、平等、正义是社会契约说构建国家义务的核心向度。当自由、平等、正义内化为人权的基本内核时,基于个人与国家社会契约论中的逻辑关系,国家负有人权保障义务之结论便自然得以衍生。

  • 标签: 国家义务 社会契约 自由 平等 正义
  • 简介:中国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实质是社会矛盾的自然折射,而国家基本制度的正当性有助于为个体行为提供指引,并为社会纠纷的解决提供母体性价值。在法治理念下,公民社会是政治国家存在的基础,私权利是公权力的来源和运作目的。水环境公益诉讼是为公民社会保护水环境而设置的重要法律制度之一,其中的"公益"主体不指向国家,也不指向国家社会,而是直接指向社会。在此前提下,维护环境公共利益首先是社会主体的权利而不是义务;相应的,维护环境公共利益首先是国家的责任而不是国家的权力。水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以社会权利制约国家权力的有效途径,其制度内核是以公民社会为原告,以相应的国家机关为被告,以维护环境公共利益为目的。

  • 标签: 环境公益诉讼 社会 国家 公共利益
  • 简介:老实说,刊载这样一篇看起来通篇“政治教条”的讲演,是有压力的。这压力在于,它虽然与当下国内政治的“主流话语符号”完整对接,但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正统”,使得它至少在表面上看起来多少有些拒人千里,与国之下盛行的“批判性”研究格格不入。然而,这篇言论的著者是一位82岁高龄的可爱的老先生,他深爱着他的外交官职业和他承继于火红年代的“信念”。无论是出于对这位“祖父级”著者的纯粹情感上的尊重,还是对他的显然经过了一己之严肃思考与勉力证成的文字的宽容,我们都没有理由拒绝聆听,更没有理由想当然地把他归为某种政治正确与历史正确的行列。毕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经历与思考、接受与拒绝,甚至言说方式也会迥然有别。下面,就让我们走近这位曾经的驻外大使,聆听他勉力而真诚的东方国家的“结构性想象”吧!

  • 标签: 东方国家 社会主义道路 国内政治 言说方式 驻外大使 批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