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中国方言差异之大,彼此不能互通,于是产生了圣经方言译本。汉语吴方言中的4个分支与圣经翻译有关,即太湖分支的上海方言、宁波方言、苏州方言、杭州方言,台州分支的台州方言,瓯江分支的温州方言,婺州分支的金华方言。据笔者统计,吴方言圣经译本总计114种,其中汉字49种,罗马字65种,含2种《圣经全书》汉字本,1种《圣经全书》罗马字本,1种《旧约全书》汉字本,2种《旧约全书》罗马字本,9种《新约全书》汉字本,8种《新约全书》罗马字本。

  • 标签: 圣经译本 吴方言 汉字 教会方言 罗马字
  • 简介:《圣经》中译本在中国教会目前已基本固定在基督教新教所用“和合本”《圣经》和天主教所用“思高本”《圣经》,教会人士将之视为具有权威性的经典汉译本。尽管汉语语言的发展在语言意义上已经超越了这一阶段,相关《圣经》翻译及研究机构和有些个人亦根据现代汉语有过重新翻译《圣经》的努力,这些新译本却并没有获得教会的普遍承认,而只是在教界和学界之间的边缘领域闪现其存在。这一现象非常值得研究。一方面,这种《圣经》中译本的使用状况反映出中国教会的基本状况,意味着其经典及理论的认知尚未出现根本性突破,教会的基本面貌亦沉于传统而鲜有革新。“和合本”《圣经》的翻译问世曾被视为20世纪初对“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在现代汉语的白话文运动中留下过颇有意义的一笔。这种《圣经》汉语语言翻译的革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教会的革新及其对社会文化革新的参与,其曾经有过的“与时俱进”值得我们今天反思和总结。中国教会持守传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变革和思想文化的精进,所以教会仅从汉译圣经这个层面就应看到其发展滞后的一面,由此应有奋起直追的意向和准备。教会的现代语言尤其是其宣道讲经所必须的圣经语言应跟上时代。这是从《圣经》汉译上对中国教会的呼唤和激励。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学术界在基督教研究上已经进入系统释经的时代,其基于《圣经》希伯来语言和《圣经》古希腊语言的圣经新旧约释经正在全面开展,其圣经释经学亦与现代解释学有着密切结合,尤其在方法论上有着明显的提高。在此基础上,诠释经典已经远远走在了重新汉译《圣经》的前面。然而,如果没有全新的现代汉语翻译的圣经版本,那么这种过于超前的释经

  • 标签: 圣经 中译 解释 文化 研究
  • 简介:《圣经》在汉语语境中有一语多译的传统。译本群的语文风格从深文理、浅文理、官话到现代汉语的更迭,客观上是语言与社会现状的流动,但更是译者将多种因素,尤其是读者预设纳入翻译视野的结果。这一结果促成了《圣经》宗教价值的淡化以及文学价值的凸显。译本群表象上丰富的语文风格、多维的主体价值及多样化的读者期待虽然事实上促进了《圣经》从征服文化向使节文化的转型,但这种《圣经》读者翻译观是与彼时中国语境的妥协与协商,而忠实于文本目的才是翻译的终极诉求。

  • 标签: 语文风格 读者期待 文本目的
  • 简介:巴哈欧拉的《隐言经》原文为阿拉伯文和波斯文。自1858年问世以来,迄今已有150年的历史。期间各种文字的版本层出不穷,多达120余种。在中国及华人地区,根据守阿芬第1934年英译本翻译的中文版本至少有5种以上,其中包括最早的20世纪30年代廖崇真译本(简称“廖本”)、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台湾本(简称“台本”)、马来西亚苏逸龙译本(简称“苏本”)、20世纪末澳门巴哈伊总灵理会出版的译本(简称“澳本”)和新纪元国际出版社出版的李绍白译本(简称“李本”)。前4个为散文译本,可视为一个系列,最后1个为诗体本,别具一。将这几个译本加以比较,意在探询其继承关系与创新精神,为《隐言经》译本今后进一步的修订和提高做一些建议。

  • 标签: 巴哈欧拉 《隐言经》
  • 简介:译作的序言跋语是译者翻译思想的重要载体,具有前理论性质,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在漫长的圣经汉译史上,一些西方译者和华人译者通过序言对自己的翻译活动和翻译原则做出记录。本文通过对八篇历时《圣经》汉译本序言加以分析,探讨中西方译者在翻译意图与效果意识、汉语审美意识、文化协商意识、译者主体意识上的渐变过程,对于圣经汉译史的研究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理论价值。

  • 标签: 译本序言 《圣经》汉译 翻译思想
  • 简介:早期四大哈里发(艾布·伯克、欧尔、奥斯曼和阿里)的时代到公元661年1月阿里逝世时结束。阿里的长子哈桑被库法的穆斯林代表们选举为继任的哈里发,但仅五个月后,他就让位于以争夺哈里发宝座和建立一个新王朝为目的,而以优势兵力和他交

  • 标签: 欧麦尔 哈桑 阿布杜 哈瓦利吉派 新王朝 教历
  • 简介:笔者旅印期间见到了《法显传》的印地文和尼泊尔文译本,觉得这不仅是中国与南亚文化交流史上一件值得记录的大事,也是佛学界和佛学研究中一件令人高兴的大事。

  • 标签: 《法显传》 尼泊尔 译本 佛学研究 文化交流史
  • 简介:《隐言经》是新兴宗教巴哈伊信仰的核心经典之一。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隐言经》的英译和中译情况,接着概括了巴哈伊的翻译标准——忠于原文意义,符合译语规范,契合原文风格,然后根据这三条标准来对比分析《隐言经》的两部通行中译本——澳门版和台湾版。

  • 标签: 巴哈伊信仰 翻译标准 隐言经
  • 简介:丹道为道教所重,亦素为道教徒所珍密。择徒授诀,必先盟以誓约,然后师徒授受,口口相传。尔后严谨脩持,方得有所成效。丹道分外丹和内丹,外丹炼五金八石以成金丹或药物,此实为我国化学之先驱。内丹功法,以己身为炉鼎,以自身之精、气、神为药物,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以求成丹。考内丹功法,其来已久,东汉魏伯阳撰《周易参同契》即已论及,不过隋唐以前,其名不显,自隋青霞子,五代吕洞宾加以弘扬,其名渐著,复经宋陈抟、张伯端,金王重阳之阐发,从此

  • 标签: 内丹功 丹道 炼气化神 外丹 五金八石 张伯端
  • 简介:本文探讨了“义”的两种含义,即它的基本义和引申义。义的基本义就是它的文本义,而引申义则是后人对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研究时引出的一个概念。义在早期佛教的传播历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揭示了跨文化交流中的普遍意义,于是它的义蕴得到了引申和发挥,产生了“义佛教”这个术语。义的本义是一种概念上的对等,但是后人提到的“义”如“义佛教”则是它的引申义,变成了比较哲学中的一个中心概念。

  • 标签: 格义 佛经翻译 护教 格义佛教 比较哲学
  • 简介:本文对瑜伽密教的根本经典《金刚顶经》之第一会《真实摄经》三个汉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梳耙并以文字图示的形式展现了金刚界大曼荼罗中三十七尊在位置、名称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合大乘佛教晚期密教思想发展的趋势,深入分析了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

  • 标签: 真实摄经 金刚顶经 金刚界大曼荼罗 瑜伽密教
  • 简介:今年十月,我有幸去新西兰毛利人聚居的部落——罗托鲁瓦参观访问。新西兰地处南半球,季节变化与我国正相反,十月正值罗托鲁瓦的仲春,天碧蓝碧蓝得撩人,云洁白洁白得沁心,一大片一大片一望无涯的嫩绿草场自由自在地奔跑着一群群滚瓜溜圃的羊、牛、马、鹿,一笼笼葱郁的林木夹在其间,有的树木有几抱粗,有的树荫像大帐篷,有的树蔸连发五、六个叉叉,根枝盘错,称爷爷奶奶树。原野上有高耸人云的如火炬般的鲜红木棉花,有一丛丛开得碗口大的粉色杜鹃,有一畦连一畦的各种颜色的郁金香,又有一埂埂纵横交错的紫罗兰,配上黄墙红顶别墅般的民居屋前屋后多种多样叫不出名目的花,再衬托着草原上星星点点的淡黄色、浅蓝色、浅紫色的小花野花,美丽的像走进了天国的大花园。

  • 标签: 新西兰 毛利人 罗托鲁瓦 参观访问 季节变化 自由自在
  • 简介:彭嘉措(1846—1912)对近代宁玛派佛教因明理论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在所著的《智者入门》、《释量论大疏》、《解义慧剑》等论著中,针对作为因明学重要概念之一的"真因"予以了详细阐释和分类。根据对其相关因明学文本的梳理,可以发现他在论述属于真因范畴的自性因、果因、不可得因时展示出了对萨班《量理论》、普觉·强巴《因正理论》的紧密承袭关系,并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部分创建性解释。

  • 标签: 藏传佛教 麦彭嘉措 真因
  • 简介:一、人生经历陶菲·哈基姆是埃及和整个阿拉伯世界现当代文坛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曾留学法国,获法学博士学位,被地中海国家文化中心授予“地中海国家最佳思想家、文学家”称号,被誉为“阿拉伯戏剧之父”。1898年,陶菲·哈基姆出生于埃及亚历山大市,自幼就表现出对音乐、戏剧艺术的热爱。1919年,埃及掀起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爱国运动,青年一代受到极大的教育与鼓舞,纷纷投入到这一爱国主义运动之中。

  • 标签: 陶菲格 哈基姆 法学博士学位 英国殖民统治 文学创作 文化中心
  • 简介:唐代慈恩宗的窥大师在《大乘法苑义林章》、《成唯识论述记》中提出的四重二谛理论,不仅利于契会唯识中道,突显真俗二谛不一不异之关系,更利于修行证果,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具有殊胜之处。

  • 标签: 窥基 四重二谛 唯识中道 真俗二谛 修行证果
  • 简介:刚过去的一九九七年是香港回归祖国的一年,人们自然会在这时候回忆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对华鸦片战争的炮声,彻底轰开了因自恃文明先进、拥有丰富物产且享有经济上自给自足,而不屑与"夷人"往来的东方古老大国的国门。中国广袤的地域、丰富的资源、众多的人口,成为当时西方和东亚列强眼中一块垂涎欲滴的肥肉。美丽的"东方睡狮"。很快就被这些野心勃勃、极力扩张的殖民主义强权们瓜分了:南部的香港被迫割让给英帝国主义;东南边的台湾等其它岛屿以及辽阔、富饶的东北平原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西南云南等地成为法国殖民主义者的囊

  • 标签: 国教会 十九世纪 宗派主义 合一 中国基督教 日内瓦
  • 简介:本文在前贤既有的基础之上对“五重唯识观”加以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它与唯识宗修行五位理论之间是何种关系,认为窥的“五重唯识观”与修行五位之间存在着比较严格的对应关系,“五重唯识观”是中国特色的五位修行理论。

  • 标签: 窥基 五重唯识观 修行五位
  • 简介:18世纪,卫斯理约翰创立英国循道会。19世纪中期,随着英籍牧师俾士来到中国香港,英国循道会在华传教活动亦拉开序幕。梧州开埠通商后,在路得医生的带领下,循道会在梧州地区积极宣讲教义传播福音,开展各项传教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文章以慈善救助为切入点,通过考察各种具体行为,再现了这些慈善活动对教会和当地百姓的双面向影响。

  • 标签: 英国循道会 麦路得 梧州 慈善活动 《麦路得》回忆录
  • 简介:英国循道会是卫斯理兄弟于18世纪在英国创立的教会。19世纪中期,英籍牧师俾士来到中国香港,拉开了英国循道会在华传教活动的序幕。1897年,梧州开埠通商,英籍牧师路得被派往梧州开展传教活动。在路得等人的带领下,英国循道会在梧州地区开展了教务、医疗、办学、慈善等活动,积极推动了英国循道会在梧州地区的传教工作。本文结合《路得》回忆录,利用多方资料梳理英国循道会在梧州的医疗活动始末,再现了英国循道会在梧州地区传教发展的历史图景,并反思其对教会自身及梧州社会的影响。

  • 标签: 英国循道会 梧州 医务活动 《麦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