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分析了河西走廊雨季的起始、结束时间,雨季长度、降水强度和变率等。并通过对典型多雨年和少雨年环流特征分析,提出了雨季降水量预报的着眼点。一、河西走廊的雨季河西走廊属于温带干旱沙漠气候,除雨季外,降水量少。利用河西各地降水资料,用旬降水相对系数累年平均某旬降水量/累年平均旬降水量大于等于2为雨季。按照上述

  • 标签:
  • 简介:利用河西走廊东部5个气象站1961~2013年总云量和低云量观测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法、方差分析和累积距平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云量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受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和天气系统的影响,河西走廊东部总云量和低云量均表现为自东北向西南递增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低海拔平原区小于高海拔山区,南部山区天祝最多,沙漠戈壁干旱区民勤最少。近53a来,河西走廊东部总云量和低云量的年、年代际变化均呈增多趋势,低云量的增多趋势尤为显著(民勤除外);总云量、低云量的时间序列分布存在5~7a、5~6a的准周期变化,且前者突变时间为1997年,后者突变时间1987年和1996年。总云量春季最多、冬季最少,低云量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各地各季节总云量近53a间总体上均呈增多趋势,气候倾向率冬季最大、秋季最小;除民勤外,各地各季节低云量也呈增多趋势,气候倾向率春季最大、冬季最小。总云量和低云量的月变化特征明显且变率较大,总云量的峰值出现在5~6月和9月,低谷出现在12月;低云量的峰值出现在7月(天祝峰值在8月),低谷出现在12月到次年1月。

  • 标签: 云量 时空变化 河西走廊东部
  • 简介:分析了河西走廊1980~2010年一日大风持续时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一日大风平均和最长持续时间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大风日数基本一致,总体上自东向西、自南向北增多,且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多。全区年大风平均持续时间在7~207min之间,平均为65min。大风一日最长持续时间是1390min。酒泉市大部、永昌、民勤和乌鞘岭年大风平均和最长持续时间偏长,其余地方偏短。各季大风平均和最长持续时间,春季最长、冬季次长、夏季最短、秋季次短。年一日大风持续时间的频率为偏态分布,在0~2h的累积频率为0.67。风速偏小站大风的持续时间基本为0~12h,风速偏大站大风的持续时间在12~24h,这说明风速越大,大风的持续时间越长。

  • 标签: 河西走廊 大风日 持续时间 气候特征
  • 简介:河西走廊地处中纬度沙漠边缘,气候干燥,然而夏季短时间的大降水往往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目前对河西走廊大、暴雨过程中的水汽问题尚没有较一致的看法。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从1979年至1983年,河西走廊

  • 标签: 暴雨过程 水汽输送 辐合 西北气流 水汽通量 环流形势
  • 简介:利用1961~2007年河西走廊东部5站(凉州区、民勤、永昌、古浪、乌鞘岭)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平原区和山区不同强度降水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47a来,河西走廊东部共出现3次暴雨天气,其中平原区出现2次,山区出现1次,都出现在20世纪80~90年代;河西走廊东部平原区总降水日数、小雨日、中雨日和大雨日都呈减少趋势,而山区总降水日数、小雨日、中雨日和大雨日都呈增加趋势;平原区总雨日的减少主要体现在小雨频率的减少,中雨的贡献最小,山区总雨日的增加主要体现在小雨频率的增加,大雨的贡献最小;河西走廊东部平原区和山区近47a来总降水强度和小雨、大雨降水强度都表现出一定增强趋势,而中雨强度都有变小的趋势;平原区和山区总降水强度增强主要体现在小雨、大雨降水强度的增强,中雨的贡献很小;河西走廊东部平原区和山区年平均降水量总体都呈增加趋势;平原区小雨、大雨的贡献率总体为增加趋势,中雨贡献率总体呈减少趋势;山区小雨、中雨的贡献率总体呈减少趋势,大雨贡献率总体为增加趋势;平原区年降水量增加主要是小雨和大雨的贡献,山区则主要是大雨的贡献。

  • 标签: 河西走廊东部 平原区 山区 降水事件 变化特征
  • 简介:为研究干旱农业区农耕季节气溶胶的基本光学特性,2014年4月利用地面气溶胶移动集成系统在甘肃武威黄羊镇农场开展气溶胶综合观测试验。结果表明,河西走廊黄羊镇农场PM2.5和PM1.0的散射系数以及PM2.5的吸收系数分别为98.2±38.3、74.6±29和8.8±6.3Mm-1,均小于中东部地区观测值。气溶胶单次散射反照率为0.90±0.03,PM2.5和PM1.0的Angstrom指数分别为1.31±0.29和2.10±0.24。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的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单次散射反照率在散射系数出现峰值的时间段出现谷值。黄羊镇农场受人为气溶胶影响较大,西、西南和东南方向来的气溶胶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值较大,西北方向传输过来的气溶胶主要是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

  • 标签: 大气气溶胶 光学特性 农业活动 河西走廊
  • 简介:利用河西走廊地区风速气候资料和风塔精细资料,通过分析该区域风速演变,探讨风能资源的可持续性。研究表明,河西走廊地区的环境风速比较稳定,在气候上没有明显的减小趋势,根据对未来风速变化的预测及河西走廊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初步推断河西地区风能资源具有很好的持续性。

  • 标签: 河西走廊 风能 可持续性
  • 简介:河西走廊东部气候干旱,给农业生产带来许多困难,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了趋利避害,减少损失,获得较大收益,本文对河西走廊东部干旱的农业气候特征、危害农怍物时段和发生机率作了一些分析,并提出防御干旱的农业种植决策。一、河西走廊东部干旱的农业气候特征河西走廊东部干旱气候的主要特征是降水稀少,分布不均。川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10—210毫米左右,作物生长季(3—9

  • 标签: 农业气候 河西走廊东部 作物生长季 决策分析 年平均 农业生产
  • 简介:利用河西走廊东部民勤和凉州站1971—2013年夏季(6—8月)地面常规气象日观测资料及民勤探空站同期逐日08:00和20:00探空资料,选取民勤和凉州同一天均出现沙尘暴天气的12个沙尘暴个例,统计分析河西走廊东部夏季沙尘暴过程中风向、风速和沙尘暴持续时间、出现时间以及过程前后高低空相关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风向、风速对河西走廊东部夏季沙尘暴天气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在西北、西西北、西3个风向下出现沙尘暴天气的频率达75%;(2)夏季沙尘暴持续时间较短,且有75%的夏季沙尘暴出现在下午到晚上(13:00—20:00)时段;(3)夏季沙尘暴发生前大气整层湿度较小、中低层增温明显、高层有冷平流、不稳定度加大、地面为热低压控制、气温高、相对湿度小。

  • 标签: 河西走廊东部 夏季沙尘暴 气象要素
  • 简介:利用河西走廊东部民勤、凉州、永昌3个气象站1960~2010年冬季0、5、10、15、20cm地温和1961~2011年春季沙尘暴和扬沙天气的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冬季浅层地温和春季沙尘天气日数的时空特征,进而探讨了春季沙尘天气与冬季浅层地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受海拔高度、地理位置等影响,河西走廊东部冬季浅层地温有明显地域差异,其中高海拔的永昌最低,低海拔的民勤次之,而海拔介于民勤和永昌之间的凉州最高;春季沙尘天气日数自低海拔地区向高海拔地区逐渐减少,即民勤最多、凉州区次之、永昌最少;河西走廊东部的沙尘天气日数与浅层地温在空间上呈一定的负相关,二者的年变化趋势明显相反,即冬季浅层地温总体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而春季沙尘日数呈逐年减少的趋势,且都存在6~7a和9~10a的周期;相关分析表明,河西走廊东部春季沙尘日数与冬季浅层地温呈负相关,其中与0cm地温的相关性最显著。

  • 标签: 0~20 CM 地温 沙尘日数 河西走廊东部
  • 简介:对2009年8月18日发生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区域性大雨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水汽条件、卫星云图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500hPa巴尔喀什湖至新西伯利亚阻高的发展使得脊前冷槽南压加强,为这次区域性大雨形成提供了冷空气来源,副热带高压明显西升北抬为大雨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700hPa低空低涡的辐合为大雨产生提供了必要的上升运动,并促使对流不稳定层结的产生和发展。同时发现,中低层不稳定能量触发,在大尺度锋面降水云系中产生中尺度对流云团活动,是造成局地雨强较大的主要原因。高低空螺旋度“上负下正”的配置,对强降水的预测和落区有良好的指示作用。

  • 标签: 大雨 物理量场 天气诊断
  • 简介:产生河西走廊耕作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成因,概括起来为大水漫灌、串灌;大块田土地不平整,灌水不均匀;化肥施用量过高;作物耕作制度不合理;土地弃耕和渠道渗漏等.防治对策是平整土地、合理密植、增大有机肥施用量、节水灌溉防止弃耕.

  • 标签: 盐渍化土地 土壤改良 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
  • 简介:应用常规和自动加密站观测资料,对2009年4月29日发生在河西走廊的一次区域性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从天气学成因、物理量要素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冷锋后大风引发的沙尘暴;沙尘暴发生在强气压梯度区;地面气象要素对冷锋过境及沙尘暴爆发有强烈反应,可以在沙尘暴预报中作为一个参考依据;沙尘暴爆发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明显的上升运动;锋生函数和螺旋度对沙尘暴爆发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 标签: 沙尘暴 物理量 冷锋 诊断分析
  • 简介:使用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张掖CINRAD—CC天气雷达观测数据对2008年6月13日发生在河西走廊中部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进行了连续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空气快速东移叠加到地面热低压之上形成对流不稳定,使得中尺度对流系统快速发展;T—LnP图上500~540hPa干暖盖有利于对流层低层不稳定能量的存储和积累,于暖盖是强对流天气发生的重要征兆;沙尘暴发生前对流系统先从低层发展,然后迅速向中层发展;沙尘暴发生后中低层雷达回波减弱;中层回波开始增强,并向下发展,降水增大后,沙尘暴减弱消失;沙尘暴发生在紧邻强回波前面弱回波区域内;地面观测沙尘暴发生、发展、消亡时间与逆风区生消演变密切相关,沙尘天气发生在逆风区范围内,强沙尘暴天气发生在逆风区外层风速大值区的强辐合上升气流中。

  • 标签: 强沙尘暴 对流不稳定 多普勒天气雷达 逆风区
  • 简介:当越来越多中国人想开上自家车的时候,自行车却受到许多国家的欢迎。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如果每天以自行车代替开车上班,按车程5km计算,每人每年可减少300kg二氧化碳排放。由于气候变暖灾害越来越日趋严重及能源日渐枯竭,国外一些国家推崇自行车绿色出行。

  • 标签: 自行车 出行 国外 二氧化碳排放 气候变暖 中国人
  • 简介:为社会经济建设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始终是气象工作的出发点.长期以来,通辽市气象部门一直把为农牧业生产服务作为气象服务的重点.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市气象服务工作就不能只局限于农牧业方面,而应不断适应通辽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拓宽气象服务领域,为通辽市创建"绿色工业城市"做出贡献.

  • 标签: 天气雷达 人工增雨 生态建设 雷电灾害 环境保护 气象服务
  • 简介:隆冬时节,北方广袤的田野上,白雪皑皑,一片寒冷景象。然而,位于我省西部的义县城关乡高家街村却生机盎然。这里,一座座“绿色工厂”拔地而起,为昔日荒芜的北国乡村凭添了几分春色。锦州市气象科学研究所设计的北方农村庭院生态模式大棚已

  • 标签: 城关乡 农村庭院 气象科学 生态模式 座座 街村
  • 简介:11月4日,在华阴市召开的“92·8”抗拱、抢险、救灾表彰会上,气象局荣获“抗洪抢险救灾先进集体”奖牌,有人问气象局怎么能得上奖呢?这还得从8月中旬说起。8月10日,华阴市气象局根据天气图分析,并及时与省、地气象台联系,下午预报员向市防汛指挥部报告:“今晚渭北地区有大到暴雨,预计洛河水位将超过警戒线,请沿库区乡镇做好防汛抗洪准备工作”。

  • 标签: 天气图分析 华阴市 防汛指挥部 河水位 渭北地区 洪水灾害
  • 简介:2012年3月31日,全球的"环保家"们在繁星点点的夜幕之下与地球母亲共享一小时的宁静,与此同时,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发动全体员工、家人及其朋友熄灭灯光,点亮烛火,用照片记录下属于这60分钟的宁静,并将其上传至微博,

  • 标签: 小时 地球 中国 日产 色号 宁静
  • 简介:通过分析陕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手机短信息发布"绿色通道"的现状,发现短信下发速率有限、预警信号内容较长、内部制作审核流程冗长、发布规则不完善等是影响气象灾害预警发布时效性、实用性的主要问题,并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业务优化的对策和建议。

  • 标签: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短信 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