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9 个结果
  • 简介:《汉藏民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基于民间故事类型的视角》以民众生活为根基,以民族关系为旨归,依托汉藏民间故事类型的提炼和分析,探讨和解析汉族、藏族民间叙事传统的共同性、相似性及差异性,进而洞见和阐释民间叙事共同体的共享性与意义。论著中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汉藏民间故事、汉藏民间叙事传统交流的新观点,不仅对于汉藏文化关系研究,而且对于中国民间叙事学理论建设都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汉藏民间叙事传统 民间故事类型 跨族际比较研究
  • 简介:张承志的《心灵史》所阐述的不仅是哲合忍耶门宦历史论述的当代反思观点,同时所揭示的也是特殊历史意义下中国苏非派门宦内传文献的宗派意识与我群认同观。这其中所展现的,也包括历史民族志、宗教认同与文学意境汇通下的底层史意涵。张承志藉由投身于哲合忍耶社群的特殊经验,使得自己的信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实践意义。但也由于他所身处时代的复杂性,让张承志透过《心灵史》所展现的内部代言与外部诠释观,与当代哲合忍耶历史的“再现”之间,也反映出其身为穆斯林知识分子的特殊“困境”。

  • 标签: 心灵史 张承志 哲合忍耶 门宦
  • 简介:叙事学的“叙事”包括叙述方式和实际所讲述的东西两个基本范畴。贺州客家围屋用空间结构手段来立体地记录和理解贺州客家人的文化,围屋作为一种视觉表达方式实质上是贺州客家人在自然与人文、怀旧与崇新、传承与变迁等多层面上进行的一种文学叙述,围屋不仅成为贺州客家人的自我意识表征,而且还成为了贺州客家族群历史的记忆,是贺州客家人对自身文化进行表达和表述的一种社会叙事“文本”,同时也为叙事学提供了一种族群历史记忆的叙事范式。

  • 标签: 围屋化 历史记忆 社会化叙事
  • 简介:二战以后,法语的文学批评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中无疑占据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近二十年,中国的理论界一般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巴黎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从八十年代到如今,它一直是文学理论和批评的焦点。然而,法语文学批评中还有另外一个重镇,日内瓦学派,

  • 标签: 郭宏安 日内瓦学派 文学批评
  • 简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过去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口述文学受到了中国学人的热情关注,成为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的发端。在这过程中,1918—1926年的“北大时期”、1926—1929年的“中大时期’’以及1929—1937年的“杭州中国民俗学会时期”,以学术团体、刊物为中心,汇集了众多的学者,取得了许多令世人瞩目的学术成果,无疑是三个最重要的时期。但是,号称“十里洋场”的上海,

  • 标签: 民间文学研究 书籍出版 民国时期 学术空间 上海 研究者
  • 简介:启明先生:前日快信亮[谅]蒙鉴矣。△得七日手书,敬悉一是。舍弟德文一无程度,大概不能入德文系旁听,只可先入英文系,随后再到德文系旁听(如此办法,应否先向顾孟余先生一说否,请先生酌示)。唯文凭一层颇为难,因舍弟从未正式读完一个学校,河海工程只差三个月,故亦没有毕业文凭;不知能否通融。大概下半年总得进个学堂,强制的振振精神。

  • 标签: 文学史 周作人 茅盾 写作 国人 毕业文凭
  • 简介:1979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的成立,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党扶持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具体表现。建院20年来,文学研究所的蒙古族文学、文艺理论、儿童文学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一、资料的搜集、整理、翻译资料是研究的基础。建院20年来,文学研究所发扬“老三所”的优良传统,始终把资料的搜集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时对先后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了整理、校勘、转写、翻译。这既为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而且有一部分工作也开始进入了初步的研究阶段。这一方面的成果值得提到的主要有:1.接续“老三所”的工作,内部编辑印刷了由道荣尕整理的《蒙古族文学资料汇集》第7辑、第8辑、第9辑。第7辑为胡尔其演唱

  • 标签: 蒙古《格斯尔》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综述 文学研究 蒙古族文学 英雄史诗
  • 简介: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家认为,中国古人类学的“多地区连续进化说”是一种意识形态研究,目的在于虚构和想象中华民族的久远历史与当下认同,以致于沦为一种民族一国家建构的官方工具,从而达成对其“去客观化”和“去科学化”的目的。本文对其产生与发展的脉络简要考察后发现,这一学说完全建立在现有出土化石基础上,而且是中外数代古人类学家百年努力的结果。文章最后指出,认为“多地区连续进化说”含有民族主义话语实际上是一种西方对东方的想象。

  • 标签: 多地区连续进化说 民族主义 民族-国家建构 中国印象
  • 简介:本文以西部一所民族高校民俗学/民间文学教学与教学体制改革的实践为例,结合西部地区大开发阐述了目前民俗学/民间文学在我国某些高校中文系的教学现状与我国民俗学学科建设的迫切性。

  • 标签: 中文系 民俗学教学 民俗学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