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开颅减压术后脑组织血流动力学、颅内压及氧分压的改变。方法17例合并脑肿胀及脑疝症状的颅脑损伤患者接受开颅减压术.选用TCD检测手术前、后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及颈内动脉(ICA)颅外段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并监测手术前后脑组织氧分压及颅内压的变化。结果术后手术侧及对侧的MCA、ICA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增加(P〈0.01),而其PI值则明显下降(P〈0.01)。术后颅内压明显下降(P〈0.01),P02则明显上升(P〈0.01)。结论开颅减压术能明显增加外伤性肿胀脑组织的血流速度,降低脑血管抵抗性,并能明显缓解颅内压增高及脑组织的缺氧。

  • 标签: 颅脑损伤 减压术 TCD 颅内压监测 PO2
  • 简介:目的探讨镜像破裂与未破裂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差异。方法1例镜像破裂与未破裂后交通动脉瘤的三维血管造影资料,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利用流体力学软件分析两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流场特征。结果双侧动脉瘤的血流方式一致,但破裂动脉瘤射入流更宽且冲击域分布不一致;最大流速高于未破裂动脉瘤;破裂动脉瘤壁面切应力(wallshearstress,WSS)分布不均,低WSS区域较大。结论血流动力学在镜像的破裂与未破裂动脉瘤中存在差异,高流速与低壁面切应力可能与动脉瘤破裂出血相关。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数学计算
  • 简介:目的建立兔特异性动脉瘤数值模型并分析其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外科手术结合弹性蛋白酶诱导法建立兔特异性动脉瘤数值模型,计算动脉瘤体颈比(AR),采用ANSYSCFX软件对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如壁面切应力、流场、冲击域、压力场等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并统计分析。结果动脉瘤AR值最大为1.79,最小为0.49。壁面切应力在动脉瘤流入道最高(28.39Pa),瘤顶次之(11.39Pa),流出道最低(6.64Pa)。动脉瘤流入道和流出道壁面切应力梯度变化与AR值均无相关性(r=-0.016,P=0.957;r=0.185,P=0.527)。流场复杂性与AR值显著相关(r=0.627,P=0.016),而动脉瘤颈口的冲击域宽度与AR值相关性不显著(r=0.38,P=0.18)。动脉瘤顶压力最高(3046.72Pa),动脉瘤流入道和流出道压力梯度变化与AR值均无相关性(r=0.202,P=0.489;r=-0.147,P=0.616)。结论兔特异性动脉瘤数值模型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与病人特异性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基本吻合,是研究动脉瘤的理想模型。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计算机模拟 血液流变学 模型 动物
  • 简介:目的通过彩色多谱勒超声对ChiariⅠ畸形(CMI)患者术中环枕骨性减压硬膜剪开前及硬膜成形术后枕大孔区脑脊液动力学进行研究,评价环枕骨性减压硬膜成形术对枕大孔区脑脊液循环恢复的影响。方法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12月至2009年6月收治20例CMI患者(合并脊髓空洞17例)采用后正中人路枕大孔区减压术,取Neuropatch修剪成形修补硬膜。术后依据Tator评分、MRI评价患者疗效及脊髓空洞消减情况。在硬膜切开前及硬膜成彤术后10~12d对患者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经枕部骨性减压窗分别于小脑扁桃体下缘水平脊髓腹、背侧蛛网膜下腔测量脑脊液的头向及尾向流动的流速。结果术后15例患者Tator评分为优,余5例患者为良,无术后恶化者,术后改善率为75%。术后MRI示17例脊髓空洞患者中14例脊髓空洞有明显缩小(改善率82.4%),所有患者枕大池均重现。患者术后小脑扁桃体下缘水平脊髓背侧蛛网膜下腔均可见脑脊液的头向及尾向流动,与心动周期对应,并有呼吸节律,尾向流速为(8.92±5.19)cm/s,头向流速为(6.85±2.44)cm/s;术中环枕骨性减压后硬膜成形前11例可见脑脊液流动(55%),尾向流速为(5.68±3.25)cm/s,头向流速为(4.40±2.93)cm/s。结论环枕骨性减压硬膜成形术是治疗CMI的有效方法,可有效恢复枕大孔区脑脊液的流动。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是CMI患者术中及术后测量枕大孔区脑脊液流动的有效实用方法,可为术中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 标签: CHIARI Ⅰ畸形 硬膜成形术 彩色多谱勒超声 脑脊液动力学
  • 简介:目的对50例脑梗塞患者及30例健康人行A型性格问卷测试、血液流变学和经颅多普勒(TCD)检测。结果脑梗塞组TH+CH得分明显高于健康人(P<0.01)TED检渺的血流速度较健康组减慢(P<0.01);血液流变学参数较健康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A型性格与脑梗塞的发病有关;与脑梗塞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有关;血液粘度与血流速度呈反比,表明A型性格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 标签: A型性格 脑梗塞 血液流变学 血流动力学 经颅多普勒检查 血液粘度
  • 简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常发生于血流动力学状态复杂的区域,显示局部血流的流体力学特性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基于磁共振成像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可对动脉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评估。既往研究已经对正常和狭窄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特征进行了分析;而血流动力学因素与斑块易损性之间的相关性也已经得到证实。包括管壁应力、压力等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综合作用是斑块发生发展变化中的重要因素。

  • 标签: 颈动脉 血流动力学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angioplastyandstenting,CAS)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行CAS患者86例,根据患者术中术后的血压、心率状况,将其分为有、无血流动力学损害两组,采用单因素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血流动力学损害的危险因素,再经Logistic回归法分析血流动力学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86例患者中42例在球囊扩张时均出现心动过缓、血压降低。血流动力学损害比率为48.8%,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75岁)(χ~2=4.076,P=0.040)、颈内动脉重度狭窄(70%~99%)(χ~2=5.010,P=0.029)、钙化斑块(χ~2=4.432,P=0.035)、狭窄距分叉处距离≤10mm(χ~2=9.704,P=0.002)、球囊后扩张(χ~2=6.635,P=0.025)是发生血流动力学损害的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狭窄距分叉处距离≤10mm[比值比(oddsratio,OR)2.48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1.129~3.479,P=0.021]、重度狭窄(OR1.650,95%CI1.142~4.156,P=0.035)、球囊后扩张(OR2.628,95%CI1.763~4.508,P=0.019)是血流动力学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AS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损害是常见的并发症,狭窄距分叉处距离≤10mm、重度狭窄(70%~99%)、球囊后扩张是CAS相关性血流动力学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血流动力学损害 危险因素 围手术期
  • 简介:目的了解慢病毒载体对胶质瘤干细胞的亲嗜性及对靶基因表达的干扰效率,初步探索干扰STAT3基因对胶质瘤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构建STAT3基因shRNA的慢病毒表达载体,经293T细胞包装后,获得可表达STAT3基因shRNA的慢病毒颗粒;活性载体病毒感染人原代胶质瘤干细胞后流式细胞分析细胞感染效率;实时定量多聚酶链反应(PCR)和Westernblot检测细胞STAT3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及活化水平;增殖分析试剂盒测定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分析细胞周期分布。结果在病毒感染比率值20:1时慢病毒载体对人原代胶质瘤干细胞的感染效率为98.6%;细胞感染可表达STAT3基因shRNA的载体慢病毒后,STAT3基因mRNA显著下降,抑制率为84.3%,STAT3蛋白表达下降81.5%,活化的pSTAT3下降97.9%;胶质瘤干细胞STAT3表达、活化受抑后细胞生长显著变慢,G1期细胞比例显著增高。结论慢病毒载体对人原代胶质瘤干细胞有着很高的感染效率,介导的RNAi可显著抑制靶基因的表达与活化,是对人胶质瘤干细胞基因功能研究的理想工具。人胶质瘤干细胞STAT3基因受抑后细胞生长显著变慢,出现G1期阻滞。

  • 标签: 胶质瘤干细胞 慢病毒载体 RNA干扰 增殖 细胞周期
  • 简介:目的:探讨心理资本在重症监护室护士心理授权与离职意愿间的中介作用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为重症监护室护士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运用心理资本量表、心理授权量表、离职意愿量表,对5家医院的重症监护室507名护士进行调查,运用SPSS13.0和Amo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构建。结果:不同护龄、学历水平、月收入水平护士的心理资本、心理授权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护龄、月收入水平护士的离职意愿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心理授权对离职意愿有直接效应(λ1=-0.81,P〈0.001);心理授权对心理资本有直接效应(λ2=0.47,P〈0.001);心理资本对离职意愿有直接效应(λ2=-0.62,P〈0.001);心理授权通过心理资本对离职意愿有间接效应(λ2=-0.29,P〈0.001);心理授权通过直接效应和心理资本的间接效应解释重症监护室护士离职意愿21.28%的变异量。结论:心理资本因素对重症监护室护士离职意愿有一定的影响,临床管理者应运用适宜的干预措施提高护士心理资本,从而提高心理授权,降低护士离职意愿。

  • 标签: 重症监护室护士 心理授权 心理资本 离职意愿 结构方程模型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对337例(382枚动脉瘤)aSAH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或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证实为动脉瘤(An),其中动脉瘤颈夹闭术297例,瘤颈夹闭及载瘤动脉塑形术29例,动脉瘤孤立术8例及包裹术3例。术后给予尼莫地平持续泵入扩血管、脑脊液引流、3H疗法等治疗,并于SAH1—3d.4~7d,8~14d、15~20d进行床边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测,主要观察MCA平均血流速度(VmMcA)、计算Lindegaard指数,即同侧MCA与颅外段ICAVm之比(LI),观察CVS及颅内压(ICP)等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SAH患者不同程度的存在CVS,25%的患者1—3d就出现CVS,8~14d达高峰;Hunt-Hess分级与CVS的变化成正相关;102例患者(102/337,30.3%)出现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17例(17/337,5%)出现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颅内压增高且有CVS者预后较差。结论TCD可以床边、动态监测aSAH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具有无创、简单易行的特点。TCD检测的脑血流速度、Lindegaard指数和频谱形态相结合对临床和血管造影诊断CVS有价值。

  • 标签: 经颅超声多普勒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颅内压 血流动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评估兔创伤性脑损伤后不同干预方式下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将4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脑损伤组(30只)。采用硬膜外球囊注水加压的方法制作脑损伤兔模型,脑损伤组兔根据不同的干预方式又分为加压组、常规减压组及控制减压组(每组各10只)。所有动物制模成功后即行常规CT及CT灌注成像检查。在CT灌注成像参数图上测量4组动物的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值——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并进行比较。检查结束后,从兔耳缘静脉注入2%伊文思蓝,处死并取脑组织;检测各组兔脑组织伊文思蓝的含量。结果脑损伤组基底节区及颞叶的rCBF、rCB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MTT均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脑损伤不同干预方式组之间的rCBF、rCBV及MTT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脑损伤组兔脑组织的伊文思蓝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脑损伤组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CT灌注成像能较好地评估创伤性脑损伤后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控制性减压的干预方式,可使创伤性脑损伤后脑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变化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 标签: 创伤性脑损伤 CT灌注成像 脑血流动力学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rt-PA)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后脑血液动力学变化及临床转归.方法2002年9月至2006年4月发病3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惠者,符合美国国家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NationalInstituteofNeurologicalDisordersandStroke,NINDS)溶栓入选标准,用rt-PA0.9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90mg)溶栓治疗.同时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于患者溶栓前、溶栓中、溶栓后24h、3d,2周和1个月分别监测其病变血管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18例患者进行了脑血液动力学监测.男15例、女3例,平均年龄(65±9)岁.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NIHSS)评分6~16分,平均(11.4±2.8)分.溶栓前TCD检查T1B10级1例,1级5例,2级8例,3级3例.4级2例(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5级1例(腔隙性脑梗死).从发病至开始溶栓的时间2~3h,平均(2.80±0.20)h.闭塞动脉在溶栓过程中再通2例,溶栓后1h内通1例,24h内再通4例,溶栓再通4h后再闭塞1例,其余无变化.溶栓前与溶栓后24h、3d、2周、1个月的NIHSS评分及T1B1分级均有统计学差异,NIHSS评分与T1B1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结论溶栓前后脑血液动力学改变与神经功能变化明显相关,脑血液动力学监测有助于深入了解卒中的发病机制和溶栓疗效.

  • 标签: 溶栓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超声检查 多谱勒 经颅 血液动力学现象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表面力学参数与非脑血管病人群的差异及在斑块表面不同部位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5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59例和非脑血管病患者(NCD)50例。使用AcusonSequoiaC512(Siemens)超声探测仪采集颈动脉图像资料。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分析颈动脉斑块表面近心端基底部(P1)、近心端肩部(P2)、斑块顶部(P3)、远心端肩部(P4)、斑块远心端基底部(P5)的运动信息,获得应变(S)、应变率(SR)指标。应用单因素方差检验比较两组间相同部位参数的差异,斑块不同部位参数组间均数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结果ACI组P1-Smax、P2-Smax小于NCD组(P〈0.05);ACI组P4-Smax、P5-Smax均大于ACI组P1-Smax,ACI组P4.S、P5-S分别大于P1-S、P2.S(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较非脑梗死患者而言具有减低的纵向应变,以近心侧肩部减低更为明显。

  • 标签: 速度向量成像 颈动脉 斑块 应变
  • 简介: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病耻感与生活质量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在病耻感与生活质量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贬低-歧视感知量表、社会支持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对在门诊复查的183例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进行调查。结果: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数χ2/df=1.673,GFI=0.950,AGFI=0.903,RMSEA=0.061;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的病耻感、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及消极应对均可以直接预测其生活质量,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在患者的病耻感与生活质量间起着部分中介效应。结论:精神卫生人员在提高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生活质量实践工作中,应重视病耻感对患者病情的影响,在总结不同作用路径的基础上,开展以路径为依托的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病耻感 生活质量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