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世界范围内新冠病毒传播依然严峻的情势下,做好新冠病毒的感染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新冠病毒传播下对儿科病区感染管理工作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病区管理措施;感染防控管理措施;消毒管理措施;开通医院儿科的网上预约和诊疗工作,减少人员集聚;做好人员管理工作。

  • 标签: 新冠病毒 儿科病区 感染管理
  • 简介: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积极采取“中西医并用,中西医并重”的特色医疗急救体系。疫情期间,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使用率达到91.5%,总体有效率高达90%[1],充分发挥了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方面的特色优势,保卫了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极大地鼓舞了全体中医人的职业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引发了更多人对中医药在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扮演角色的深度思考。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国际疫情局势下,中国体现了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为防控国际疫情提供了中国方案。同时,如何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和全球化成为了时代赋予现代中医人的共同使命。

  • 标签: 新冠肺炎疫情 中医药 文化自信 全球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乙型肝炎作为常见传染疾病,对人体的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慢性感染主要源于HBV经过母婴传播。近些年,HBV母婴传播的相关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日益受到关注,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本文将对HBV在母婴之间的影响因素以及阻断方法做一个全面的概述。

  • 标签: 乙型肝炎 母婴传播 影响因素 阻断方法
  • 简介:【摘要】目标:本研究的目标是评估昭通市在新的鼠类群落配置下自然疫源性疾病扩散的可能性,并为相关政府部门和公共卫生组织提供科学支持。方法:结合了昭通市近十年的鼠类观测数据与最新的野外调查成果,运用流行病学与生态学的综合方法,对新鼠群结构下的疾病传播风险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与旧有数据相对照,昭通市的鼠类群落已经经历了显著的转型。原本以地鼠为主的群落现已形成了一个多种鼠类并存的多样化结构。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新涌现的鼠种被认定为多类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可能宿主。结论:昭通市鼠类群落的新态势与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播风险有直接的相关性。因此,建议增强对该地区鼠类和疫病的实时监控,并分配适量的研究资金以深入探究其传播机理,从而更加有效地制定预防和治理策略。

  • 标签: 鼠类群落 自然疫源性疾病 流行病学 生态学
  • 简介:摘 要: 目的 描述云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早期的流行病学特点,建立传播动力学模型并估算主要参数,为制定最优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云南省2020年1月21日至3月9日官方网络报道的疫情数据,用R 4.0.2软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用更新方程模型分析疫情的动态变化过程并估算基本再生数(R0)。结果 截止2020年3月9日,云南省累计确诊174例感染病例,其中治愈170例,死亡2例。发病年龄为41.01±18.54岁,病死率为1.15%(2/174),从出现症状到住院的时间间隔中位数为3天,从住院到报告的延迟中位数为2天。人际传播时间间隔中位数为1天,R0的中位数为0.267(95% 可信区间: 0.204~0.347)。结论 云南省R0的估计值远小于临界值1.0,显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云南得到有效控制,可预见在常态防控形势下,疫情暴发的可能性很小。更新方程模型可用于分析及预测疫情的动态变化过程,为防止疫情反弹及境外输入采取精准施策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传播动力学模型 基本再生数(R0) 云南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四种检测方法在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区病情监测中的检测结果对比情况。方法:选择某传播控制区≥6周岁的常住居民作为检测对象,共514人。选择的检测方法分别为ELISA法、DDIA法、集卵孵化法、Kato-Katz法,对比检测结果。结果:对514例监测对象的血液和粪便进行检测,发现四种不同方法的阳性率分别是3.31%(17/514),3.50%(18/514),0.39%(2/514),0.39%(2/514),这意味着血清学检测方法的阳性率与个体的抗体水平有一定关系。结论:在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区,先使用免疫学检测方法进行过筛,之后对其中的阳性者再使用病原学检测确定体内是否存在活虫,有更准确的检测效果,对于疾病防治意义更加突出。

  • 标签: 血吸虫病 检测方法 传播控制区 病情检测 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妊娠晚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孕产妇妊娠结局及母婴垂直传播风险。方法 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12月180例妊娠晚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孕产妇进行研究,视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未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孕产妇100例,视为参照组。详细统计妊娠结局与新生儿感染率。结果 研究组胎盘病理异常发生率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新生儿肺炎发生率高于参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均未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结论 妊娠晚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孕产妇的胎盘病理异常发生率高,且会增加新生儿肺炎发生率。

  • 标签: []妊娠晚期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孕产妇 妊娠结局 母婴垂直传播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在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选择产科门诊检测的孕妇2000例,分为两组,实验组中使用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对照组中使用常规孕产期宣教。结果:两组的艾滋病、梅毒、乙肝检测率,治疗依从性,随访率以及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率,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教育满意率相比(P

  • 标签: 健康教育护理模式 艾滋病 梅毒 乙肝 母婴传播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患者经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联合治疗后预防母婴传播的价值 。 方法: 从我地区产科 2019 年 5 月至 2020 年 3 月期间收治的产妇中选择 72 例肝脏功能正常但出现 HBsAg 阳性的产妇及其娩出的新生儿为分析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产妇及新生儿随机均分成参照组( n =36 )与研究组( n =36 ),参照组对象仅接受乙肝疫苗接种,研究组对象在乙肝疫苗接种基础上,还同时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对两组新生儿接受不同方式干预后,乙型肝炎感染的情况进行分析。同时观察两组产妇接受不同方式干预后的满意率。 结果: 参照组 新生儿乙型肝炎感染 6 例( 16.7% ),研究组新生儿乙型肝炎感染 2 例( 2.8% ),研究组感染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显著, P < 0.05 。 两组产妇接受不同模式治疗后,研究组的满意率显著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显著, P < 0.05 。

  • 标签: 乙型肝炎 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疫苗 母婴传播 联合治疗 预防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中,对育龄妇女使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多元化健康教育,对母婴传播知识了解程度的影响。方法:我们研究团队在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期间,接收了305名育龄妇女,需要进行健康教育,因此将她们随机分为两组,并进行不同的干预,以便比较母婴传播知识了解程度,以及母婴传播预防依从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母婴传播知识了解程度,以及母婴传播预防依从性高(P<0.05)。结论: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中,对育龄妇女使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多元化健康教育是有效和有益的,可以提高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了解程度。

  • 标签: 艾滋病 母婴传播 育龄妇女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 多元化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