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芮城县位于山西省的最南端,是山西省的南大门,是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金三角"地带,素有"鸡鸣一声听三省"之美誉。北依中条山,南临黄河,东接河南,西连秦川。芮城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180万年前,西侯度即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息,并开始用火。虞芮争畔、虞芮让畔等古老的故事就发生在这片土地上。《诗经·魏风》亦为采撷于此的古老歌谣。

  • 标签: 五龙庙 山西芮城 南大门 西连 芮城县 广仁王庙
  • 简介:《王荆公唐百家诗选》从宋时起即有“分人本”和“分类本”两大版本系统流传。安石原本及是选初刻——元符戊寅杨蟠刻本,应该皆是“分人本”。杨刻后“分人本”的流传情况如下:南宋初年抚州重刻本源于杨蟠刻本,今存卷一至九。乾道己丑倪仲傅刻本源于抚州重刻本,今已不存。康熙庚辰,宋荦从徐乾学处借得宋椠残帙八卷,即授门生丘迥“依旧式重梓”,是为丘迥残刻本。黄丕烈认为丘迥残刻本之底本即同抚州重刻本。宋荦后又得一全本,命丘迥补刊十二卷,是为康熙甲申丘迥全刻本。何焯云补刊十二卷之底本为“书迹类明初人”的抄本,此抄本应源于倪仲傅刻本。四库本、《昌平丛书》本、清末石印本、商务印书馆仿古活字本以及20世纪的多种标点本皆源于丘迥全刻本。“分类本”乃后人重新改编杨蟠刻本而成,宋以后未有版刻,今仅存南宋初年刻残帙两部:一藏日本静嘉堂文库,存卷一至五、卷十一至十五,凡十卷;一藏国图,存卷九至十六,凡八卷。静嘉堂藏本与国图藏本为同版,皆有修补痕迹,前者印刷时间略早。国图藏宋刻孤本《丽泽集诗》卷十五亦从是选“分人本”选录38家62首。此外,还有南宋时少章评批本和元仇远《批评唐百家诗选》,版刻情况不明。

  • 标签: 王安石 王荆公唐百家诗选 版本源流
  • 简介:在1920年代初期,将杜威称作国际主义者是确定无疑的事实。毕竟,那时他业已到访过日本、俄罗斯、墨西哥、土耳其和中国。在所有这些地方当中,他在中国停留的时间最长——两年两个月——并且书写最多的也是他在中国的经历。令人遗憾的是,太多的文献都在讨论杜威如何影响中国。本文将聚焦于'中国是如何影响杜威的'这一问题。特别需要指明的是,本文解释了杜威构思经验(提供了一个他称之为'经验形而上学'的名目)的过程,以便弄清杜威是如何体会他自己的访华经验的。

  • 标签: 实用主义 中国 杜威 经验 文化 美中关系
  • 简介:<正>一、《殉国记》的发现1985年,我们在搜集县志资料的过程中,在《蜀中先烈备征录》卷二中看到了《李(日政)熙事略》。该文极简略地叙述了宜宾城内的保路运动和留日学生赵华杰在关河流域组织反清武装斗争的史实,侧重记述了同志军在犍为幺姑沱的战斗经过。但是由于该文署名“宜宾李龙言撰”,开首一句写曰:“李(日政)熙,字午初,吾兄龙醒之子也。”便使我们误认李龙言、李(日政)熙均为宜宾城中人。殊知,一个偶然的机会,宜宾县复龙乡的一个同志向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有用的线索:“复龙乡的李龙言几代人都是秀才,据说是同盟会的什么干部,你们可去访问……。”我顿时心中

  • 标签: 关河 宜宾县 川南 保路运动 李龙 司令
  • 简介:北元末期的蒙古伊苏特部作为“阿鲁蒙古”㈨重要一员,归附清朝后伊苏特部未被设立在外藩蒙古札萨克旗行列,其主体最终被编人满洲八旗。因此,从清代官修文献《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以下简称《王公表传》)及佚名《蒙古黄金史纲》等清代蒙古文史籍中找不到有关伊苏特部诸贵族的信息。反而,《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以下简称《通谱》)、和《八旗通志初集》(以下简称《初集》)等有关八旗的官修文献不仅对其立有较为详细的列传.

  • 标签: 蒙古文 贵族 《八旗通志初集》 考述 清初 满洲八旗
  • 简介:2009年7月,稷山城西化肥厂发现了一座仿木结构单室金代杂剧砖雕墓,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进行发掘,延师保全带我进行了实地考察;侯马文物工作站撰写了发掘报告,刊发在《文物世界》2011年第4期,介绍了该墓的形制构造、砖雕装饰以及随葬器物,但对其杂剧砖雕还缺乏细致的描述和精到的考证,亦对其文物和戏剧方面的价值缺乏清楚的认识,故笔者不揣浅陋著专文细述之,以求正于方家。

  • 标签: 化肥厂墓 城西化肥厂 墓杂剧
  • 简介:一、清震观及其歌台碑全文山西省晋城市巴公镇东四义村在清代属凤台县,村中清震观大约肇始于唐。据乾隆版《凤台县志·寺观》载:"清震观在东四义村,有天宝元年石幢,或者旧寺也。"同书"辑录"条对此石幢介绍

  • 标签: 凤台县 鸣凤 宗经 晋城市 十三年 山西省
  • 简介:由于资料的匮乏,在《水浒传》众多续书中,《水浒还魂记》和《戏续水浒新传》在《水浒传》续书研究中少有提及,可以说是两部未引起学界关注的作品。有鉴于此,笔者通过对两作的作者与版本等零散信息的搜集、整理,对其作者情况、版本源流进行了考证、梳理和阐释,这对我们进一步研究《水浒传》续书将起到促进作用。

  • 标签: 《水浒还魂记》 《戏续水浒新传》 作者 版本 考述
  • 简介:一九六三年,在山西侯马新田遗址出土一枚耸,肩尖足空首布属春秋晚期。该币前所未见,著录《新探31《大系》1.711等。铭文二字。铭文的读序,诸家多自右向左读,释“邑金”或“玄金”。其中除“邑”字所释正确,另一字及读序均有可商。

  • 标签: 空首 新田 中华书局 铭文 三家分晋 史学
  • 简介:<正>1982年2月8日,宜宾地区行署将兴文县建武城明碑和九丝山石刻列为地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明碑石刻,向我们揭示了川南一支古老民族消亡的史实。一、一支古老民族的消失兴文县,唐称“晏州”,元谓“戎州”,明初曰“戎县”,是川南古代民族都掌蛮活动的中心地区。兴文境内,多属险恶山区,其九丝山、凌霄城、都都寨“悬岩天堑,雄盘险峨”,山箐深阻,荆棘丛生。自唐代起,生

  • 标签: 都掌蛮 兴文县志 石刻 川南 明王朝 明万历
  • 简介: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近代中日关系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所呈现的是中国向近代日本的学习热情与日本对古代中国的爱慕情结相互交错之景象。在这一时期,不仅有一批又一批的中国有识之士负笈东渡,出现了强劲的赴日"留学热",而且也有不少日本的文人学者来中国游历,出现了一阵来华"考察热"。而在诸多来华游历考察的日本人中,有那么几位可以说是带着明治大正时期阳明学运动之余热而冲着王阳明来的。其中高濑武次郎可以说是最早来浙考察阳明遗迹的日本学者,诸桥辙次则是最早考察并记录和拍摄阳明墓的日本学者,而井出季和太乃是最早把王阳明引入时已为日本所统治的台湾的日本人。

  • 标签: 王阳明 浙江 遗迹 日本人 考察
  • 简介: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上超前轶后的壮举。郑和成为震惊世界的海上巨人。在郑和七次下西洋,先后长达28年的航海过程中,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永乐十五年(1417),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答刺访华,不幸病卒于德州便是其一。成为中国与菲律宾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在纪念苏禄国王访华600周年之际,撰写此文,分别从五个方面阐述观点,为的是让更多读者去了解这段历史。也对现今“一带一路”战略服务有着现实意义。

  • 标签: 苏禄国 苏禄王访华 中菲关系史
  • 简介:《藏山阁存稿》二十卷,是明清之际重要作家钱澄之(1612-1693)的一部诗文集。钱澄之诗文作品数量很多,一生创作时间跨度很大,大抵可以四十岁的辛卯年亦即他从南明行朝北归的永历五年(清顺治八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此集的作品绝大多数属于前期。后期作品作者生前曾两次结

  • 标签: 后期作品 诗文集 创作时间 作家 明清之际 考述
  • 简介: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其一“夔州险过百牢关”句中百牢关之地望,依据杜甫之行踪和武元衡、郑馀庆、元稹、于邺等人诗之意境,以及《元丰九域志》、《舆地纪胜》等记载考证,当在梁州三泉县西南之嘉陵江滨,而不在古今注家所指之西县西南汉水之滨。造成注家舛讹的原因是唐代《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滞后于百牢关迁移时代,而宋代地理书又有语焉不详或矛盾抵牾之处。后世不察,因袭传讹,以致谬误流传。

  • 标签: 杜甫 夔州歌 百牢关 西县 三泉县 嘉陵江
  • 简介:《闡道除邪》爲清宫内廷端午節時常搬演之月令承應戲。本文對其在演出過程中形成的總本、題綱和角本等25種演劇用本作逐一,通過比較各本異同以見其在内廷演出之發展變化,同時根據其中標注的承應人員對該劇題綱本的使用年代進行判定。

  • 标签: 闡道除邪 混元盒 清宫 端午承應
  • 简介:新见《屠氏澄江支续谱》,一卷,载于屠之申编纂通谱《屠氏族谱》内,是考证清代小说家屠绅家世、宦绩的珍贵史料。屠绅先世于清初由常州迁居江阴,始迁祖为屠应璋,第二至四世分别为屠文谦、屠乾修、屠芳,至屠绅为迁江阴第五世。屠绅行二,长兄为屠缙。屠绅配倪氏,继配陈氏,有子四人:矧构、去害、以燕、琢成。屠绅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历任云南师宗、弥勒、罗次、恩安、广通、惠泽等六县知县,乾隆四十九年(1784)升寻句州知州,乾隆六十年(1795)特旨补授广东粮补监,签掣广州通判,兼署惠州府碣石同知。屠绅在寻甸州知州任上与其同宗屠濂交游甚密。屠濂由县丞累官至云南按察使,从其一生行实来看,应是屠绅小说《蝉史》主人公甘鼎的人物原型。

  • 标签: 屠绅家世 屠氏澄江支续谱屠之申 人物原型 述濂
  • 简介:笔者曾参与首轮《宝应县志》编修,时隔十余年,“重操旧业”。被聘为二轮修志责任编辑,负责民政等六篇的分纂。不久前,收到县民政局编志小组报来的十余万字的资料长篇,经过半年的阅读、研析、加工、订正,初已成型。编志之余,引发了较多思索。试对前志《民政篇》和续志《民政篇》(初稿)在编排、内容、语汇上进行对照分析。

  • 标签: 方志编纂 礼记 民政局 责任编辑 二轮修志 县志
  • 简介:在"子史衰而文集之体盛"的唐宋至近古时期,文士编集仍有意模仿子书,以求成一家之言,表现在文献形制上的典型特点便是文集内外篇分帙。在文集编次源流中,内集一般指作者之正集,而外集则为掇拾散佚作品而成的补编。但由于受子书分内外篇的影响,别集内外分帙又具有了内精外粗、编子书入集等体例质素。倘别集作者身份为儒士,在编次文集时往往内儒学而外佛老;倘别集作者身份为僧道,则往往内佛老而外儒学,从中皆能勾勒别集编纂受子书影响之痕迹。

  • 标签: 别集 内篇 外篇 子书 儒学
  • 简介:对黑水城出土的一则西夏文药方进行翻译、释读与考校,这则医方不存方名,组方药物有白茯芩、陈皮、半夏、木香,据其所治疗疾病的症状气喘痰积.将其拟名为“半夏茯芩汤”。从其组方特点、治疗症状可以推断其来源于中原医学,其所据底本可能为某种已佚的汉文医方。

  • 标签: 黑水城 西夏文 半夏茯苓汤
  • 简介:<正>沁源县位于晋东南西北隅的太岳山东麓,系沁河发源地,故名。该县东临沁县,西傍古县、霍州,南毗屯留、安泽,北连介休、平遥,县境四周环山,西北高而东南低,民国版《沁源县志·山川》言:"沁源环邑皆山,沁水汇流,峰峦合拱。"1善朴村在沁源县北部赤石桥乡一处山坳中,现有居民100余户,500多人,大姓为

  • 标签: 沁源县 善朴 朴村 四杰村 花碧莲 屯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