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用法国Sebia公司Capillarys2全自动毛细管电泳(CZE)对血红蛋白定性定量分析准确性。方法:采集205例广东地区成人EDTA-K2抗凝血2ml,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capillarys方法各自测定血红蛋白含量。结果:两种方法测定HbA2准确度,在205例样本中,CZE测定有93%测定结果与HPLC测定值百分差异在±20%范围内,95%相比较,P值为0.19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CZE测得HbA2异常21例,HbF增高5例,HbA2+HbF同时增高12例;用HPLC对这205例样本进行复检对照,结果基本一致。检测出HbH7例,HbE7例,HbNewYork5例,HbG-thailand3例,HbBart's3例,HbS2例。但是,对于HbA2定量,用CZE测得水平高于HPLC。同时,我们观察到CZE较HPLC对HbH和HbBart's检测更为敏感。结论:HPLC和CZE都能能够分离和量化出HbA2和HbF异常增高,是一种快速、准确、可靠筛查地中海海贫血实验方法,但是两者在鉴定异常血红蛋白时存在区别。

  • 标签: 全自动毛细管电泳 HPLC 血红蛋白 贫血 地中海
  • 简介:目的:探讨前S1蛋白(Pre—S1)在血清学诊断乙肝病毒复制中意义。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250例。分别测定每份患者血清中HBV标志物、前S1蛋白和HBVDNA。结果:HBeAg(+)组中前S1蛋白阳性率97.2%(70/72),HBVDNA阳性率100%(72/72)。HBeAg(-)组中前S1蛋白阳性率60.1%(107/178),HBVDNA阳性率63.5%(113/178)。前S1蛋白和HBVDNA总符合率为89.6%(224/250),2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和HBVDNA总符合率为54.8%(137/250),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sAg(-)中检出前S1蛋白阳性2例。结论:前S1蛋白比HBeAg更敏感地反映HBV复制情况,且可弥补由于HBsAg基因编码区突变造成漏诊。

  • 标签: 前S1蛋白 乙肝病毒DNA 乙肝标志物
  • 简介: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VCS等参数在血培养阴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疾病中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使用BeckmanCoulterLH75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64例血培养阴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5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常规血液分析。收集各组WBC总数及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对各组间均数进行t检验来判断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64例血培养阴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WBC总数比正常对照组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平均体积(MNV)和体积分布宽度(MNV-SD)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中性粒细胞平均传导率(MNC)也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性粒细胞平均光散射(MNS)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血培养阴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MNV曲线面积达到0.879,MNC曲线面积达到0.756。在MNV≥140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82%。结论: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对血培养阴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有较好早期诊断提示作用。

  • 标签: 感染性心内膜炎 血培养阴性 中性粒细胞 VCS
  • 简介:目的:探讨湖北地区儿童感染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种类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医师抗感染化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所大型儿童医院2002年1月-2006年12月5年期间临床分离革兰阴性杆菌进行统计分析;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委员会(CLSI/NCCLS)标准判断药敏结果。结果:5年中分离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ECO)和肺炎克雷伯菌(KPN)为主,ECO和KPN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率分别达43.79%-70.99%和44.24%-57.04%;2004、2005、2006年流感嗜血杆菌(HI)产β-内酰胺酶率分别为37.04%、50.67%、34.26%。结论:儿童感染常见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儿科抗生素应用局限性和临床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密切相关。

  • 标签: 湖北地区 儿童 革兰阴性杆菌 分布 耐药性
  • 简介:目的:评价脱落细胞学、DNA异倍体、肿瘤标志物检查联合诊断恶性胸腹水应用价值。方法:贝克曼公司RS-6500流式细胞分析仪,观察DNA异倍体,以DNA异倍体≥10%作为阳性标准;涂片染色,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特征;肿瘤标志物检查使用Combas6000电化学发光仪测定。结果:39例恶性肿瘤,DNA异倍体分析有21例阳性,阳性率53.9%,70例良性肿瘤仅1例阳性,阳性率1.4%;细胞学检查,39例恶性胸腹水以找到癌细胞为阳性,阳性16例,阳性率41.0%,70例良性胸腹水中,未找到癌细胞;肿瘤标志物(SF、CEA、NSE、CA-125)检查,恶性阳性率为74.4%,61.5%,64.4%,72.0%,良性阳性率为15.8%,21.4%,12.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项联合检测,以任意一项阳性指标作为阳性判断,可将敏感度提高到92.3%。细胞学、DNA异倍体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其联合灵敏度为87.0%,联合特异度为77.7%,灵敏度明显提高。结论:脱落细胞学、DNA异倍体、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大大提高恶性胸腹水诊断阳性率。

  • 标签: DNA异倍体 肿瘤标志物 细胞学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全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异型淋巴细胞(异淋)和EBV(Epstein-Barrvirus)抗体联合检测对传染性单核增多症(IM)诊断意义。方法:对确诊80例IM患儿hsCRP、异淋和EBV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IM患儿hsCRP1~3d正常,7d后并发细菌感染轻度增高,经抗菌治疗14dhsCRP正常。异淋发热1~3d偶见异淋,3d后异淋出现并逐渐增高,7d后异淋达10%以上,以不规则形为主,经更昔烙韦对症治疗第14天异淋占2%~9%。EBV抗体EBV-VCA-IgM1~3d阳性率为61%,7d阳性率为90%,14d阳性率为15%,出现较早。EBV-VCA—IgG在1~3d阳性率为30%,7d阳性率为59%,14d阳性率为86%,出现较晚。结论:IM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可伴发多脏器损伤诊断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非常高。hsCRP、异淋和EBV抗体联合检测有助于IM早诊断、早治疗,减少患者痛苦。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超敏C-反应蛋白 异型淋巴细胞 EBV抗体
  • 简介:目的:比较高效价抗人球(效价≥1:512)蛋白、抗人球蛋白试剂(效价≥1:4)(低效价)微柱凝胶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实验室检测中优势。方法:首先以微柱凝胶法直抗试验筛选阳性血液标本,然后对上述标本分别用高效价抗人球蛋白(效价≥1:512)、抗人球蛋白试剂(效价≥1:4)做直抗半定量试验,γ中和试验。结果:微柱凝胶法易出现假阳性,抗人球蛋白试剂(效价≥1:4)易出现假阴性。高效价抗人球(效价≥1:512)未发现假阳性,而且凝集梯度明显,易于结果判断分析。结论:高效价抗人球(效价≥1:512)在AIHA直抗试验中,较抗人球蛋白试剂(效价≥1:4)微柱凝胶法具有结果更加准确明显优势。

  • 标签: 高效价抗人球(效价≥1:512)蛋白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优势
  • 简介:目的:探讨人附睾蛋白4(HE4)联合糖链抗原72-4(CA72-4)、糖链抗原19-9(CA19-9)血清糖类抗原检测对卵巢癌(OC)患者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妇科就诊57例OC患者及80例卵巢良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另外设置80例健康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抽取静脉血4mL作为血液标本,经离心分离血清后参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HE4、CA72-4以及CA19-9水平检测,比较各组间检测结果并分析。结果:OC组患者HE4、CA72-4以及CA19-9血清浓度和阳性率分别为(102.1±14.6pmol/L,77.19%)、(43.1±15.9U/mL,47.37%)及(132.1±53.7U/mL,49.12%)均显著高于卵巢良性疾病组(56.7±9.3pmol/L,6.25%)、(10.3±5.8U/mL,15.00%)及(15.4±9.7U/mL,21.25%),健康对照组(37.1±8.4pmol/L,2.50%)、(9.4±3.2U/mL,3.75%)及(13.1±4.5U/mL,6.25%),P〈0.05;OC组3项指标联合检测敏感度(84.21%)显著高于各单项指标(77.19%、47.37%、49.12%),P〈0.05。结论:HE4、CA72-4以及CA19-9血清浓度均与OC发生有关,具有一定临床诊断价值,3项指标联合检测敏感度更高,具有很好临床价值。

  • 标签: 人附睾蛋白4 糖链抗原72-4 糖链抗原19-9 卵巢癌
  • 简介:血小板输注已成为临床上不可或缺重要支持疗法,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一些长期反复输注血液制品患者,发生了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transfusionrefractoriness,PTR),不但影响了治疗效果,严重出血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免疫因素是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最主要原因之一,其中HLA-I类抗体是最受临床关注关键因素,如何为患者提供HLA相合血小板供者是成功处理免疫性PTR关键所在。

  • 标签: 血小板输注无效 HLA Matchmaker分析技术 HLA半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