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整理洛阳唐代墓志石刻时,我们对卢正道神道碑作了实地考察,又据有关资料检出二件与卢正道有关的碑刻,最近又见到他的墓志,依据这些材料对卢正道的家世、生平、葬地等作一初步研究

  • 标签: 唐朝 卢正道 墓志 碑刻 中国 文物考古
  • 简介:《汉书.食货志》载:“吴以诸候即山铸钱,富埒天下。“《史记.平准书》云:”故吴诸候即山铸钱(索隐:案即训就,言就出铜之山铸钱,故下文云即山名铜山是也,一解“即山”山名也……)。”这里即山应作山名解,“即山”就是“藉山”。汉设铜官,也就是今日的铜陵“铜官山”。1986年安徽省考古所成立皖南古铜矿考古课题组,先后对青阳、南陵、繁昌、贵池、泾县、铜陵等县展开调查,从墓葬和窖藏中先后出土一些西周至战国时期的青铜器。

  • 标签: 称量货币 青铜斧 《汉书.食货志》 《史记.平准书》 渊源 商代
  • 简介:夹砂陶是陶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品种,特别是作为炊煮器是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器具。对夹砂陶器中掺合料的研究能够反映当时夹砂陶的制作工艺,也可以用来探讨掺合料的来源以及当时手工业分工以及产品的流通等问题。为此,本研究主要利用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出土夹砂陶器中人工分离出的掺合料进行了初步分析,讨论了其中掺合料的类别、所占比重及来源。结果表明,西坡遗址出土的红褐色夹砂陶中掺合料的矿物成分主要以长石、石英、云母为主,而对样品及砂粒的称重结果表明,一些样品所用掺合料的比重可达20%左右。同时,对该遗址出土石料的分析表明,石料的物相组成与掺合料相似。另外,结合对良渚古城遗址夹砂陶器的分析结果,提出古代夹砂陶器的掺合料很有可能一部分来自于当时石器和玉器等加工废料的论断。研究成果为今后有关陶器掺合料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同时也为探讨古代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模式提供依据。

  • 标签: 夹砂陶器 掺合料 拉曼光谱
  • 简介:为了探索研究出土脆弱粉彩陶俑的保护方法,采用偏光显微粉末法(PS-PLM)对11种颜色颜料进行了分析鉴定.用X-射线衍射对文物表面土壤溶盐的成分及含量进行了测试,测得干土含盐量高达2.5%.先用WO-W02型有机硅对粉彩进行预加固,再用8%Na2[Na4(Po3)6]溶液多层纸张贴敷法对粉彩俑进行了脱盐处理,然后进行保色,拼对粘接,再加固和表面保护,保护后的粉彩俑色彩鲜艳,无炫光,触摸弹击粉彩不掉色,保持了器物的原貌.达到理想的保护效果.

  • 标签: 西汉初期 粉彩陶俑 保护研究
  • 简介:2006年1月出版之拙著《中国古陶瓷鉴定基础》(最新增订本·彩图本)中,增订了迄至2005年11月我对中自古陶瓷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见解,兹节录于后,补以必要注释,凑成小文,就教于方家。

  • 标签: 古陶瓷 窑址正名 文物考古 价值观念 文化交流
  • 简介:以村头遗址两次发掘的考古材料和地方文献为基础,借助地理学和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复原遗址的生态环境为“亚热带山前滨海环境”。在此基础上,分析遗址周边可供人们利用的自然资源,构建“食物网”。并以文化遗存乃人有效地适应生态环境的创造物为思路,初步复原遗址居民的生计方式。

  • 标签: 村头遗存 亚热带山前滨海环境 自然资源 食物网 生计方式
  • 简介:中原地区龙山时代目前已发表植物考古数据的遗址典14处,此外还有3处区域调查也开展了同类研究。这些数据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平衡,豫中地区最多,其他地区相对较少或极为零星。对已有数据的系统分析表明,除了位置偏南的南阳盆地,中原地区龙山时代的作物结构基本都是以粟为主,以黍为辅,兼有稻与大豆的模式。小麦在龙山时代可能尚未进入中原,或者所占比重微乎其微。就作物结构而言,中原龙山时代的社会发展是深深植根于粟作农业的基础之上的,多元作物结构在当地社会变革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极为有限。

  • 标签: 中原地区 龙山时代 农业 作物结构
  • 简介:“淮上地方银号”券是华中革命根据地货币之一,现存世实物有伍元、拾元和贰拾元三种券别。“淮上地方银号”券,一般都认为是由抗日战争时期,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淮北行政公署所属淮北印钞厂印制、淮北地方银号发行的。

  • 标签: 淮上 华中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 革命根据地 淮北
  • 简介:须弥山早期洞窟的分期研究陈悦新TheXumishnGrottoesarelocatedinconnectyngareaofShaanxi,NingxiaandGansuProvinces,55KilometerstothenorthwestofGuy...

  • 标签: 须弥山石窟 中心柱窟 仿木结构 麦积山石窟 帐形龛 水浴寺石窟
  • 简介:骨器是人类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在金属技术出现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骨制装饰品、工具和器具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仍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对中国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骨器研究概况、骨骼特性、骨器生产特征,以及制骨作坊的概念和分类、分析方法和存疑问题等进行了扼要讨论。

  • 标签: 骨器研究 制骨作坊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 简介:中国古代蜡染,见于史载称之为“蜡缬”,是中国古代著名三大印染(蜡缬、绞缬、夹缬)工艺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从古至今,在世界上都享有盛名。这一历史传统工艺,究竟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但从战国秦汉时期始至今日,其传统工艺及图案纹样,始终处在不断的更...

  • 标签: 花纹图案 中国古代 《溪蛮丛笑》 制作工艺 战国秦汉时期 图案纹样
  • 简介:邓少琴先生(1897~1990年)是著名的历史学、博物馆学家,曾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重庆市博物馆副馆长等,对于长江航运史、地方史志、川康金石、川康史地都有很深的造诣。关于巴蜀史研究尤为学术界称道,他的巨著:《巴史新探》、《巴史再探》、《巴史三探》、《蜀故新诠》,是我们治巴蜀史与巴蜀考古案头必备的重要文献之一,结集为《巴蜀史迹探索》,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在1983年出版。

  • 标签: 邓少琴 巴蜀史研究 中国 四川 生平 研究成果
  • 简介:西和佛孔石窟现存7窟,其中5窟可以登临;原有塑像、绘画全毁,明、清时期石碑4通。据佛孔寺石碑记载可知,佛孔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唐开元三年(715)重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再次修建。佛孔石窟始凿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以后屡圮屡建。在明、清时期宗教及开窟遣像活动中,释、道、儒三教走向合流。

  • 标签: 佛孔石窟 西和 三教合一 明清碑文
  • 简介:元代画家陆行直(1275—1349年后),字季道,又字辅之,号壶天,亦号壶中天、书壶中、湖天居士,吴江(今属江苏)人。出身分湖世家,嗜古好学,早年师从南宋著名词人张炎,工诗文词,精绘事,好收藏,家中多贮金石钟鼎法书名迹,于诗文、书画、鉴藏诸方面均有建树。史载其“诗画清劲,为人所称”,惜传世作品仅存《碧梧苍石图》一件。关于陆行直的相关研究较少且多有讹误,故本文从其家世、生平、交游等方面出发,对其撰《词旨》、收藏《荐季直表》、为钱重鼎筑水村等事迹及其传世孤本《碧梧苍石图》作一番考究。

  • 标签: 陆行直 碧梧苍石图 词旨
  • 简介:在佛教诸神中,弥勒身份仅次于释迦牟尼,而其造像有多种特定的形式,弥勒信仰与弥勒图像是佛学与佛教图像学研究的重要对象。100多年来,有关弥勒信仰起源、形态与发展过程的研究论著颇丰,本文收集200多篇相关论文目录,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方便。

  • 标签: 弥勒研究 弥勒信仰 弥勒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