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在尿常规检查中引导分泌的影响与防范措施。方法:以2022年1月至6月期间,100例在我院接受尿常规检查的确诊的妇科疾病患者展开研究。随机分成各50例的两组,参考组以常规采尿方式获取样本并实施检查,研究组患者实施了阻止阴道分泌的措施以后再采尿获取样本实施检查。对比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红细胞、白细胞、蛋白质、上皮细胞的检出率分别为28.0%、4.0%、0.0%和0.0%,均显著低于参考组患者,P

  • 标签: 尿常规 阴道分泌物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阴道分泌对尿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并施行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选入此次研究中的对象为本院于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入我院行尿常规检查的58例女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及参考组,其中参考组采取常规方式采集尿液,实验组在采集尿液前进行阴道分泌清洁,每组各29例。比较两组尿常规检查结果。结果: 实验组各项指标检查率明显高于参考组(P<0.05)。实验组女性尿液样本呈现为淡黄色,无悬浮,且清澈。参考组尿液样本颜色略深于实验组,具有颗粒状悬浮,其透明度差于参考组。结论:在女性采取尿常规检查期间可因其阴道分泌对其检查结果产生影响,为此需要在采集尿液前进行阴道分泌清洁,以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阴道分泌物 尿常规 影响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10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数字表随机法分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干预组实施临床护理干预。总结患者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比较两组护理前后患者的负性情绪的变化、护理满意度,并比较两组中耳积液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结果:患者合并变应性鼻炎、乳突气化不良和病程大于1年是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的危险因素,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均无显著优于护理前,P<0.05。而护理后,护理干预组负性情绪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组中耳积液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患者合并变应性鼻炎、乳突气化不良和病程大于1年是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干预效果确切,可提高满意度和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并加速患者症状的消失,缩短治疗时间。

  • 标签: 分泌性中耳炎发生 危险因素分析 护理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革兰氏染色检测妇科炎性反应阴道分泌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阴道分泌涂片621例,阴道分泌常规检查观察上皮细胞、白细胞、杆菌、球菌、念珠菌及滴虫活体形态;判定清洁度。阴道分泌革兰氏染色检查革兰氏染色后观察是否有念珠菌、滴虫、线索细胞、革兰氏阴性双球菌,以“-”“+”表示。结果阴道分泌常规检查,621份阴道分泌标本中,清洁度高者(Ⅲ°/Ⅳ°)为326例,念珠菌81例,滴虫75例。阴道分泌涂片革兰染色检查,621份阴道分泌涂片中检出病原体分布情况,念珠菌122例,线索细胞79例,滴虫64例,革兰阴性双球菌42例。结论阴道分泌涂片革兰染色检查可大大提高阴道炎病原体的检出率,有必要建议临床医生把阴道分泌涂片革兰染色检查做为阴道炎检查的常规项目。

  • 标签: 革兰染色检查 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 补充作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以80例阴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革兰染色法在患者阴道分泌真菌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阴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给予患者真菌检验方法的不同将所有受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试验组,两组分别采用生理盐水法以及革兰染色法进行检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检验效果。结果检验结束后,试验组患者的真菌检验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价值。结论将革兰染色法应用于患者阴道分泌的真菌检验中具有检出率高,临床效果显著的优点,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革兰染色法 阴道分泌物 真菌检验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3种不同抽吸压力(80 mmHg、150 mmHg、250 mmHg)(1 mmHg=0.133 kPa)对气管插管患者抽吸分泌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47例重症监护室(ICU)行气管插管治疗的危重症患者纳入研究,将其简单随机分为A、B、C组并实施不同抽吸压力吸痰。A组16例患者中男10例,女6例,年龄39~64(51.63±6.61)岁,抽吸压力为80 mmHg;B组16例患者中男12例,女4例,年龄42~73(53.50±8.49)岁,抽吸压力为150 mmHg;C组15例患者中男9例,女6例,年龄34~64(52.06±6.84)岁,抽吸压力为250 mmHg。对比3组患者的痰液吸净时间、吸痰时间间隔、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并发症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对比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C组的痰液吸净时间为(15.2±1.1)s,明显短于A组的(24.6±1.3)s和B组的(18.9±1.4)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1.50,P<0.001);C组的吸痰间隔时间为(104.67±11.48)min,与A组[(78.11±7.24)min]和B组[(96.32±8.91)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18,P<0.001)。3组患者吸痰期间均未发生气道黏膜损伤。A组吸痰前1 min SpO2为(94.2±2.8)%,吸痰后1 min和吸痰后5 min的SpO2分别为(95.1±2.1)%、(95.6±2.2)%,与吸痰前1 mi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吸痰前1 min的SpO2为(94.4±2.6)%,吸痰后1 min B组SpO2为(95.4±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痰5 min后SpO2为(96.3±2.7)%,与吸痰前1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吸痰后1 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吸痰前1 min的SpO2为(94.6±2.9)%,吸痰后1 min SpO2为(96.3±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痰后5 min SpO2为(97.1±2.2)%,与吸痰前1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吸痰后1 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发现3组患者分泌总量、红细胞数目以及上皮细胞数量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随着吸入分泌体积和吸入压力水平的增加,红细胞数目和上皮细胞数目均明显下降(均P<0.001)。吸入分泌中的上皮细胞量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1)。A组与B组吸入分泌总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但A组与C组、B组与C组吸入分泌总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均未出现心动过速及心动过缓。3种不同压力下抽吸时,患者的平均脉率增加(7.9±6.8)次。3组患者的SpO2下降、高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均未出现低氧血症、气管黏膜损伤以及黏膜出血。结论对于ICU气管插管患者而言250 mmHg的抽吸压力较为适宜,该压力下对气道分泌的清理效果更好,吸痰时间较短,SpO2恢复效果较快,且安全性较好。

  • 标签: 抽吸压力 吸痰 重症监护室 气管插管 分泌物
  • 简介:摘要鼻腔分泌检测是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鼻腔感染等疾病的重要检测手段。鼻腔分泌与支气管哮喘(哮喘)的相关性是近年来讨论的热点问题,也是有争论的焦点之一。有研究发现二者可能密切相关,哮喘能够引起鼻腔炎症水平和微生态改变,但有学者认为二者的相关性较弱,其原因是鼻腔分泌稳定性差,受外界环境影响大。本文就哮喘患者鼻腔分泌变化进行归纳和总结。

  • 标签: 哮喘 鼻炎 鼻腔分泌物检测
  • 简介: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使用输氧面罩覆盖气管口降低气道分泌对皮肤和环境污染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入住神经外科监护室治疗的102例气切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方法,每日上午10:00更换覆盖气切口材料,第一个24小时使用输氧面罩(面罩组),第二个24小时使用双层盐水纱布(纱布组),观察患者使用不同材料覆盖气切口时颈胸部皮肤、衣物污染度及氧供情况。结果:全组资料结果显示,输氧面罩覆盖气切口,气道分泌对患者颈胸部皮肤及周围环境污染度只有9.9%,而传统纱布覆盖气切口污染度达47.1%,输氧面罩可有效减少气道分泌对环境的污染,防止交叉感染;使用两组材料覆盖气切口,患者血氧饱和度均维持在95%-100%。结论:输氧面罩应用于气切患者气管口的覆盖明显优于双层盐水纱布,既减少气道分泌对患者颈胸部皮肤及周围环境的污染,叉不影响患者的气体交换,可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输氧面罩 气管切开 环境污染 供氧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通过呼吸道分泌培养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为临床治疗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将我院儿科病房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于入院当日治疗前取咽式子或气管内吸痰进行呼吸道分泌细菌培养并做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本地区小儿呼吸道感染中以肺炎链球菌、肺炎球菌、肺炎支原体等病原菌感染为主,占检出病原菌的55.04%;流感嗜血杆菌、克雷伯氏菌、大肠埃希氏菌占检出病原菌的34.10%,葡萄球菌、绿脓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占检出病原菌的10.85%。结论本地区小儿呼吸道感染中,革兰氏阳性菌对头孢硫脒敏感性较高,对万古霉素尚未出现耐药性。革兰氏阴性菌对头孢三代的耐药性较高,对加酶的头孢三代药物敏感性较高,对泰能的敏感性最高。

  • 标签: 病原菌培养 药敏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06-2011年间烧伤病房收治的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变迁规律,分析其原因,为临床防治病菌菌感染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方法将2006年1月—2011年12月烧伤科收治的1096例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A组2006年1月—2008年12月入院﹔B组2009年1月—2011年12月入院。对两组患者的创面分泌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1432株。其中A组808株,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占61.4%,大肠埃希菌占14.4%;B组以阳性球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占59.1%,铜绿假单胞菌占13.8%,大肠埃希菌占11.1%;革兰氏阴性杆菌除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10.0%,对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等均表现出耐药,特别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较高,均>45.0%;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菌株占88.6%,对多种抗菌药物均耐药。结论医院烧伤科感染病原菌由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转变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亚胺培南在烧伤科的广泛应用和耐甲氧西林菌株在病房的播散,是导致病原菌变迁的主要原因。

  • 标签: 烧伤患者 创面分泌物 病原菌
  • 简介:摘要目的试验探究32例创口分泌中病原菌的分布以及对抗菌药物的耐受性。方法从我院选取的32例患者的创口取分泌,对其中所含病原菌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测定。结果从32例创口分泌中分离出32株病原菌,细菌的阳性检出率为100%,其中革兰氏阳性杆菌11株(34.375%),革兰氏阴性杆菌21株(65.625%),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表皮葡萄球菌为创口分泌中的优势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就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性高,对万古霉素不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性高,对亚胺培南耐药性低。结论创口分泌进行细菌学培养和药敏试验对创口感染的控制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创口分泌物 细菌学培养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子宫脱垂对患者阴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方法将191例子宫脱垂患者(病例组)的阴道分泌培养结果与191例患其他妇科疾病患者(对照组)的阴道分泌培养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Ⅰ度脱垂患者有24.1%培养出致病微生物,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Ⅱ度、Ⅲ度子宫脱垂患者分别有36.2%、36.5%培养出致病微生物,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发生Ⅱ度、Ⅲ度子宫脱垂后会破坏其阴道正常微生态环境,Ⅰ度子宫脱垂尚不具备此破坏力。

  • 标签:
  • 简介:目的为了研究宫颈分泌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与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关系。方法对240例患者进行宫颈分泌的CT、UU的实验室检测。结果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CT、UU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bO.05)。结论CT、UU主要通过性交传播,沙眼衣原体(ChlamydiatrachomatisCT)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urealyticUU)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感染率日渐上升,可引起前庭大腺炎、宫颈炎、输卵管炎、盆腔炎、急性尿路感染等多种生殖道疾病,无论有无症状,临床有体征者,应常规检测CT、UU,以免延误病情,及时采取科学正规的治疗方案。

  • 标签: 沙眼衣原体 解脲支原体 检查方法 女性生殖道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女性泌尿系统感染阴道分泌检测的临床意义,可以针对性用药减少盲目性,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率,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方法将门诊150例女性泌尿系统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检测阴道分泌+尿常规)和对照组(单纯检测尿常规)。按照各自检测结果进行对症足疗程治疗。对治愈率、疗程、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通过尿常规结合阴道分泌检测,针对霉菌、滴虫、支原体、衣原体、厌氧菌等病原体针对性治疗,并督促夫妇同治,达到疗效快、疗程短、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的效果。对照组单纯尿常规检测,经验性用抗生素治疗,疗效不一,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结论女性泌尿系感染的治疗通过检测阴道分泌针对性治疗,对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率具有比较使用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女性泌尿系感染 阴道分泌物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在阴道分泌真菌检验中革兰染色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152例疑似阴道炎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采用格兰染色法和生理盐水法进行阴道分泌真菌检验,对比观察两种方法真菌检出率。结果格兰染色法真菌检验阳性123例(80.92%),生理盐水法真菌检验阳性84例(55.26%),两种方法真菌检验阳性率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结论在阴道分泌真菌检验中,革兰染色法具有敏感性好、检出率高等特点,检出率高于生理盐水法,是对阴道分泌进行真菌检验的理想方法。

  • 标签: 阴道分泌物 革兰染色法 生理盐水法 真菌检验 价值
  • 简介:目的了解泌尿生殖道炎性反应支原体感染及药敏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应用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一体化试剂盒,对968例疑为支原体感染患者的泌尿生殖道标本进行支原体培养,并测定其对10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968例可疑病例中支原体培养阳性484例(50.0%),其中解脲支原体(Uu)感染者占76.9%,人型支原体(Mh)感染占5.3%,UU、Mh混合感染占17.8%。支原体对交沙霉素最敏感,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耐药程度最高。结论非淋球菌性尿道炎、阴道炎的主要支原体感染以Uu为主,也有Uu、Mh混合感染。交沙霉素等新一代大环内脂类抗生素为首选药物。

  • 标签: 非淋球菌性尿道炎 支原体 药敏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