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脑梗塞患者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发生率、脑梗塞部位与SMI的关系,SMI对脑梗塞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20例既往无冠心病史的首次患脑梗塞病人SMI的发生率、脑梗塞部位与SMI的关系、SMI患者的心电图演变等进行分析。结果:脑梗塞患者SMI的发生率与脑梗塞病变部位无关;发生SMI的脑梗塞患者预看显著差于无SMI者(P〈0.01)。结论:脑梗塞患者易伴发SMI。两者相互影响病情和预后。对脑梗塞患者应及时检查心电图,并给予相应治疗,以改善预后。

  • 标签: 脑梗塞 心肌缺血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感染组33例和非感染组89例,比较2组感染时间、部位、病原菌及病死率。结果感染组平均感染发生在住院后(3.7±1.6)d,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多(63.6%),上呼吸道感染6例(18.2%),泌尿系统感染7例(21.2%)。感染组年龄、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留置胃管、留置导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大面积脑梗死比例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其中意识障碍和NIHSS评分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独立的预测危险因素(P〈0.05,P〈0.01)。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死亡23例,占18.9%,其中感染组死亡18例。剔除死亡因素后,感染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多于非感染组[(17.8±4.1)dvs(12.5±5.3)d,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应充分重视这些影响因素,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 标签: 脑梗死 交叉感染 呼吸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 革兰氏阴性菌感染 意识障碍
  • 简介: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电击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救治的意义。方法:选择2002年7月-2014年2月间我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收治的因电击伤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85例,探讨院前急救不同因素对复苏成功率、出院存活率的影响。结果:全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经院前急救后,心跳、呼吸恢复者21例(24.7%),患者存活并出院者13例(15.3%)。年龄高于60岁的高电压击伤的复苏成功率、出院存活率有所降低,但与〈60岁组与低电压击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电击后至行心肺复苏急救的时间〈5min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出院存活率最高,且随着施救时间的延长(〈5min,5-11min,11-16min,〉16min),复苏成功率(58.33%比31.58%比8.00%比0%)、出院存活率(58.33%比15.79%比0%比0%)显著降低(P〈0.05或〈0.01)。结论:及早进行心肺复苏等院前急救措施,能够有效改善电击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预后。

  • 标签: 电击伤 心脏停搏 急救医疗服务 心肺复苏术
  • 简介: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不仅是中风和心脏病发作的主要危险因素,而且也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闭塞性周围血管疾病,动脉瘤和肾功能衰竭的前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国患高血压病的人数从20世纪70年代的3000万例到90年代的9000万例至20世纪末的1亿余例,平均每12人中就有1例高血压患者。2006年7月至2007年3月,笔者对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930名体检者进行调查,了解其对高血压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健康体检 高血压病 调查分析 对策
  • 简介:目的调查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健康状况,探讨和分析患者康复期间的健康需求。方法选择200例于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血管意外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通过追踪调查和问卷咨询的调查方式,掌握和了解患者的致病因素、临床表现、康复期健康需求以及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情况。结果康复期脑血管意外患者渴望对致病原因、良好的生活方式、正确用药、科学护理、病情突发时的急救原则以及必要的医疗救助等方面进行比较全面的掌握和了解,以期能够有效缩短康复进程,有效改善和优化自身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结论对脑血管意外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相关的救治和护理方式,能够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 标签: 脑血管意外患者 康复期健康需求 调查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岩上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和北京海淀医院神经外科由岩上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9例,采用血管内栓塞或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并于手术前后完善MRI、DSA检查,进行改良Aminoff&Logue量表(ALS)评分。结果9例患者中6例为男性,3例为女性,均表现不同程度的肢体感觉及运动异常,其中7例伴有排尿和(或)排便障碍,4例患者伴有颅神经功能异常,包括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呃逆、面瘫等;6例接受栓塞治疗,3例接受外科手术,均达到解剖学治愈。术前ALS评分为(6.0±2.7)分,术后3个月为(2.8±1.7)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6,P〈0.05)。结论岩上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是一类较为少见的脑血管畸形,病变累及范围广泛,临床表现严重,血管内栓塞治疗和显微外科手术均能获得较为理想的疗效,若血管条件允许,应首选介入栓塞治疗。

  • 标签: 动静脉瘘 岩上静脉 硬脑膜动静脉瘘
  • 简介:心房颤动(Af)是常见心律失常之一.1998年1月~2001年12月共进行动态心电图(DCG)检查5884例,检出持续性Af161例,占2.7%.现对其中出现长R-R间期(指>1.5s)者的病因、发病年龄、性别、发生时间、频率、长度、次数报告如下.

  • 标签: 心房颤动 长R-R间期 心电图 诊断 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联合VerifyNow-Aspirin与尿11-脱氢-血栓烷B2测定,评估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规律服用阿司匹林至少两周的冠心病患者264例,年龄33~86(65.31±10.23)岁,其中男147例(55.7%),女117例(44.3%)。阿司匹林标准剂量组(100mg/d)241例,低剂量组(25~75mg/d)23例。采用VerifyNow-aspirin系统测定服用阿司匹林后血小板残余活性(用ARU表示),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尿11-脱氢-血栓烷B2(11-DH-TXB2)浓度,并记录入选人群的基线资料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结果以ARU≥550为切割值定义阿司匹林低反应性(ALR)人群,标准剂量组人群中ALR发生率为8.6%(23例)。ALR人群尿11-DH-TXB2显著高于正常反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5±0.73pg/mlvs2.51±0.49pg/ml,P〈0.05),但二者之间相关性较差(r=0.18,P=0.04)。女性、高血压及糖尿病均为ARU升高的预测因素(均P〈0.05),但其组间尿11-DH-TXB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阿司匹林标准剂量组比较,低剂量组人群残余血小板活性显著增强,同时伴有尿11-DH-TXB2升高(均P〈0.05)。结论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效应存在个体差异,且具有一定量效关系,而VerifyNow和尿11-DH-TXB2对评估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效应及其发生机制具有一定互补性。

  • 标签: 阿司匹林 血小板残余活性 VerifyNow 尿11-脱氢-血栓烷B2
  • 简介: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并发症.方法对478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对195例患者使用脑保护装置,在未使用保护装置的283例患者中,对202例患者采用预扩张,占71.4%;66例采取后扩张,占23.3%;12例采用球囊扩张式支架,占4.2%;3例未扩张,占1.1%.结果478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100%,患者症状消失或好转率为78.7%.心率<50次/min者占26.4%;术中栓子脱落5例,其中2例治疗后恢复,2例遗留一侧肢体运动障碍,1例死亡;术后颅内出血死亡1例,术后30d内卒中或死亡6例,占1.26%.随访率为77.8%.再狭窄17例,占4.6%.结论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若操作规范,可以减少并发症.

  • 标签: 并发症 治疗 患者 血管内支架 颈内动脉狭窄 死亡
  • 简介:目的探讨上海地区汉族健康人群血清脂联素水平,分析其与年龄、性别、血脂浓度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关系。方法收集400名汉族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脂联素水平和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结果上海地区汉族健康人血清空腹脂联素水平为(9.48±4.86)μg/ml,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脂联素浓度为(8.46±3.97)μg/ml,女性为(10.22±5.30)μg/ml,男性和女性相比脂联素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绝经前后脂联素浓度分别为(11.89±4.78)μg/ml和(8.78±4.65)μg/ml,两者脂联素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血清脂联素浓度在各年龄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脂联素浓度高于男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前、后女性脂联素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清脂联素水平与空腹胰岛素水平、体重、体重指数、腰臀比、收缩压、LDL—C等指标呈负相关,与HDL—C水平呈正相关。

  • 标签: 脂联素 健康人群 汉族
  • 简介:目的:分析椎动脉椎间段走行变异(椎动脉未经第6颈椎横突孔上行入颅)与眩晕症状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54例有眩晕症状的患者为眩晕组,同期选择56例健康体检无心、脑血管病史及眩晕症状者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椎动脉椎间隙段的走行变异类型及收缩期峰值流速(PSV),TCD检测颅内段椎动脉PSV,分析走行变异对颅内、外椎动脉PSV的影响以及与眩晕症状发生的关系。结果:①眩晕组和对照组患者椎动脉走行变异发生率,分别为83%(45/54)和21%(12/56),P=0.001。②两组共57例椎动脉走行变异的患者,双侧变异者比单侧更容易发生眩晕(P=0.021);椎动脉走行高、低位变异(第3颈椎水平以上为高位变异)与眩晕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③走行变异者的椎动脉椎间隙段和颅内段的PSV分别为(56±10)和(53±10)cm/s,走行正常者分别为(59±12)和(56±11)cm/s,两者的椎动脉椎间隙段PSV比较,两者颅内段的PS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7和0.041);走行变异者椎动脉颅内段流速低于椎间隙段,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CDFI与TCD联合检测可客观分析椎动脉走行变异,该变异可能是引起眩晕的原因。

  • 标签: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变异 椎动脉 眩晕
  • 简介: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头颅CT动态变化.方法对73例脑出血患者进行动态CT扫描,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病后24~48小时内有20例(27.4%)患者继续出血,其中15例(75%)病情加重.24~48小时后脑水肿与占位效应的高峰持续时间:出血量≤20ml的于发病后5~10天,出血量21~60ml的于起病后10~15天.血肿量越大,其程度越严重.神经症状和体征轻于CT改变.结论脑出血后占位效应有两个高峰:第1个于发病后24~48小时内,主要是继续出血,与临床症状加重相关;第2个高峰持续时间于发病后5~15天,由水肿进展引起,与临床病情加重相关性不明显.

  • 标签: 脑出血 CT 临床表现
  • 简介:目的对比微创血肿清除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效果及术后血压控制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采取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术式进行分组;微创组占51.65%(47/91),采取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开放组占48.35%(44/91),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治疗情况及术后1个月、6个月的血压控制情况。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短于开放组,手术失血量少于开放组,血肿清除率大于开放组,术后再出血率小于开放组,差异显著(P<0.05);微创组术后1个月、6个月的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开放组,差异不显著(P>0.05);微创组术后1个月、6个月的血压达标率均大于开放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确切,较开颅血肿清除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性小、血肿清除效果良好等优势,显著改善预后,可能与稳定控制患者的血压有关,对于减少术后再出血具有积极作用。

  • 标签: 高血压 脑出血 微创血肿清除术 开颅血肿清除术 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2009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本院共收治了90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归纳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病理因素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患者临床预后与肝转移部位、转移灶大小、转移灶数目、有无肝外转移、有无淋巴转移、原发肿瘤分化程度、肝转移治疗方法等因素有着一定的关系;多因素分析显示,结直肠癌肝转移预后与有无肝外转移、有无淋巴转移、原发肿瘤分化程度和肝转移病灶治疗方法等因素有着较大的关系。结论积极治疗转移灶,科学选择治疗方法,均能够大幅度提高患者生存率,有无肝外转移、有无淋巴转移、原发肿瘤分化程度和肝转移病灶治疗方法等会对患者预后产生较大的影响。

  • 标签: 结直肠癌肝转移 临床预后 危险因素
  • 简介:老年心房纤维颤动(简称房颤)临床较为常见,为了解老年房颤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关系,本文对我院3年来临床拟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32例60岁以上老年房颤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分析,以探讨冠心病并发房颤的发生率及基层医院医生如何正确判断老年房颤的病因,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老年人 心房纤维颤动 冠状动脉造影 临床资料 冠心病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的特点并进行误诊分析和鉴别诊断。方法对60例ERS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60例中男性54例、女性6例,年龄平均45.47±10.13岁。45岁以下36例占60%。32例(53.3%)以心脏急症收住入院,其中14例(23.3%)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MI),1例(1.7%)误诊为急性心包炎。3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4例单支血管狭窄〉70%。结论ERS者主要易误诊为冠心病及AMI。

  • 标签: 早期复极综合征 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是开胸术后死亡主要原因之一,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可以明显减少病死率。急诊床旁心电图是术后患者最方便快捷的检查手段,认真分析心电图变化的特点对及早诊断大面积急性肺栓塞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们对本院近4年来8例开胸术后明确诊断为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来探讨心电图对急性大面积肺栓塞诊断的作用。

  • 标签: 肺栓塞 心电图 开胸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方法采用电子压力传感器式全自动血液流变学仪和血小板聚集仪检测152例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病组)和148例非高血压病健康A(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高血压组高切变、中切变及低切变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血小板聚集率在男性ADP2.0μmol/L和hdr5.56μmlol/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常伴有血液流变学异常,提示可能为其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机理之一。

  • 标签: 高血压病 血液流变学 血粘度 血小板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