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AbstractBackground:The CHA2DS2–VASc score was initially applied to stratify stroke risk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F) and was found to be effective in predicting all-cause mortality outcomes. To date, it is still unclear whether circulating long non-coding RNAs (lncRNAs) as emerging biomarkers, can improve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the CHA2DS2–VASc score in stroke and all-cause mortality.Methods:Candidate lncRNAs were screened by searching the literature and analyzing previous RNA sequencing results. After preliminary verification in 29 patients with AF, the final selected lncRNAs were evaluated by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regression in 192 patient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ir relative expression levels were associated with strok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The c-statistic, net reclassification improvement (NRI), and integrated discrimination improvement of the patients were calculated to evaluate the discrimination and reclassification power for strok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when adding lncRNA expression levels to the CHA2DS2–VASc score model.Results:Five plasma lncRNAs associated with strok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AF patients were selected in our screening process. Patients with elevated H19 levels were found to have a higher risk of stroke (hazard ratio [HR] 3.264,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364–7.813, P = 0.008). Adding the H19 expression level to the CHA2DS2–VASc sco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discrimination and reclassification power of the CHA2DS2–VASc score for stroke in AF patients. In addition, the H19 level showed a marginally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ith all-cause mortality (HR 2.263, 95% CI: 0.889–5.760, P = 0.087), although it appeared to have no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for the CHA2DS2–VASc model for predicting all-cause mortality.Conclusions:Plasma expression of H19 was associated with stroke risk in AF patients and improved the discriminatory power of the CHA2DS2–VASc score. Therefore, lncRNA H19 served as an emerging non-invasive biomarker for stroke risk prediction in patients with AF.

  • 标签: Atrial fibrillation Long non-coding RNA H19 Prognosis
  • 简介:摘要目的夏科-马里-图斯病/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是临床和遗传异质性较强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患病率约为1/2 500。本研究旨在对携带MFN2、BSCL2以及LRSAM1突变中国患者的临床及基因突变特点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2年12月至2020年3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临床诊断为CMT的患者共206例,对其进行病史采集、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神经传导检查(nerve conduction studies,NCS)以及高通量核苷酸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临床诊断为CMT的206例中,MFN2突变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其中2例有阳性家族史,并发现3个未报道突变:c.475-2A>G(剪切突变);c.687dupA(p.E230Rfs*16)和 c.558dupT(p.S186fs);BSCL2突变4例:c.461C>G(p.S154W)、c.461C>T(p.S154L)、c.1309G>C(p.A437P)和c.845C>T(p.A282V),其中c.1309G>C(p.A437P)和c.845C>T(p.A282V)为未报道突变;LRSAM1未报道突变2例:c.1930G>T(p.G644C)和c.1178T>A(p.L393Q)。结论本研究通过对临床诊断为CMT患者进行高通量靶向测序,发现了MFN2、BSCL2和LRSAM1未报道突变,拓展了中国人群CMT这一疾病的基因谱。

  • 标签: 夏科-马里-图斯病 神经传导 遗传学技术 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累及关节软骨及非软骨组织的骨关节高发病,具有症状进行性加重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早期诊断及治疗成为临床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T2 mapping作为一项磁共振的新技术,可以针对损伤组织中各成分含量的改变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检测出早期OA的软骨变性。三维梯度回波T2*加权脂肪抑脂(three-dimensional Gradient recalled echo T2*weighted imaging fat suppression,3D GRE T2*WI fs)是在GRE T2*WI基础上研发的扫描序列,扫描时间较常规PD抑脂像节省了65秒的时间,可大范围、无间隔连续薄层扫描。本研究旨在评估T2 mapping及3D GRE T2*WI抑脂像在髋关节O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临床意义。

  • 标签: 骨关节炎,软骨,T2 mapping,GRE T2*WI
  • 简介:摘要: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在改变人们物质同时,对人们思想也产生很大冲击,尤其是区块链技术的产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在区块链技术基础上的去中心化电动汽车V2G新模式,该项工作顺利实施,不仅可以促进电动汽车交易的稳定性,还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了去中心化V2G新模式的基本内涵,探究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电动汽车V2G新模式可采取的交易方式,有望对部分学者提供指导和帮助。

  • 标签: 区块链 去中心化 电动汽车 V2G 新模式
  • 简介:摘要:在硫回收装置中,将H2S/SO2比值当成是重要的工艺控制参数,需通过准确测量气体浓度反映装置节能效率,为加强环境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结合某石化公司案例展开分析,可知在克劳斯硫磺回收装置运行期间,配备紫外线气体分析仪对H2S/SO2比值进行连续测量,通过对仪器运用问题展开分析,提出使用建议,能够做到精准监测尾气中的污染气体含量。

  • 标签: H2S/SO2比值分析仪 硫回收装置 污染监测 节能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患者应用SGLT-2抑制剂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52例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实验时间为2020年5月~2022年5月,利用随机、单盲法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26例。其中26例患者采用接受常规治疗(二甲双胍+格列美脲)的方式,组成常规组;剩余的26例患者接受SGLT-2抑制剂(二甲双胍+格列美脲+达格列净)的治疗,统归为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6.1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常规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3.0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吧SGLT-2抑制剂应用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患者身上,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以及肝功能情况,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提升患者的用药安全性,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治疗效果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 2型糖尿病(T2DM) SGLT-2抑制剂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髓小脑共济失调2型(SCA2)致病基因ATXN2异常等位基因中间重复个体的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针对2005—2018年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科运动障碍与神经遗传病研究中心收集的1 383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共济失调家系的先证者和部分家系成员,采用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片段分析方法进行动态突变检测,对携带ATXN2基因中间重复的个体进行临床表型和遗传特征分析。结果共检出163个家系(包含先证者和家系成员共203人)携带异常扩展的ATXN2基因CAG重复序列,其中93个家系中有107例的异常扩展等位基因重复次数在29~34次之间。在其中的20个亲子对中,父系遗传16个,异常等位基因的代间扩展增加0~28次,母系遗传4个,异常等位基因的代间扩展增加0~4次。结论对于临床拟诊SCA2家系患者,需对其亲代或成年子代个体进行ATXN2基因检测,以免漏诊。动态突变基因检测有助于识别中间重复的个体,对明确家系致病基因和遗传咨询至关重要。

  • 标签: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系谱 突变 ATXN2基因 中间重复
  • 简介:摘要目的本实验旨在进一步验证与评价M2BP与M2BPGi在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患儿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11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普外科收治的48例行肝相关手术的患儿肝组织标本,患儿按疾病类型分为实验组(BA组)35例,其中男17例,女18例,年龄为60(30, 60) d;对照组(DC组)13例,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为120(60, 720) d。DC组中包括2例胆汁淤积,7例胆总管囊肿(choledochal cyst,CC),4例胆管发育不良(biliary hypoplasia,BH)。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组织中M2BP蛋白含量,分析其与肝组织纤维化分级的相关性;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肝组织中M2BP mRNA含量,分析其转录、翻译水平是否表达一致。另收集患儿中26例BA、4例BH的血清,检测患儿肝功能相关的生化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其血清M2BPGi浓度。患儿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M2BP及M2BPGi水平与肝纤维化分级的相关性,建立ROC曲线评价血清M2BPGi浓度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结果①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M2BP表达于肝细胞、巨噬细胞胞质内;BA组患儿肝组织中M2BP蛋白的含量为0.187(0.116, 0.222),高于DC组的0.122(0.072, 0.14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肝组织中M2BPGi的含量与肝纤维化分级存在正相关(rs=0.847,P< 0.001)。②qRT-PCR结果显示,BA组患儿肝组织中M2BP mRNA水平为0.099(0.059, 0.138),高于DC组的0.036(0.015,0.06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Ⅲ~Ⅳ级肝纤维化中M2BP mRNA水平为0.129(0.093, 0.194),高于Ⅰ~Ⅱ级肝纤维化的0.060 (0.027, 0.09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肝组织中M2BP蛋白含量表达一致,随着肝纤维化分级增加,M2BP mRNA水平也随之增加。③ELISA结果显示,Ⅲ~Ⅳ级肝纤维化的血清中M2BPGi含量为6.07 (5.03 ,10.33) ng/ml,高于Ⅰ~Ⅱ级肝纤维化的2.70(2.03, 3.68) ng/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独建立血清中M2BPGi评估肝纤维化分级的ROC曲线,当评估Ⅲ~Ⅳ级肝纤维化时,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972 (95%的置信区间为0.918~1.000),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PPV和NPV分别为0.889、1.000、94.45%、100.00%和90.01 %,M2BPGi的临界值4.48 ng/ml。结论M2BP在BA肝组织中高表达且随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而增加,血清中其糖基化异构体M2BPGi在预测BA患儿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方面有一定价值。

  • 标签: 胆道闭锁 肝纤维化 M2BP蛋白 M2BPGi蛋白
  • 简介:摘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作为重要的肿瘤驱动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奥希替尼作为最新一代的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药物,不仅在EGFR敏感突变的患者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EGFR罕见突变患者中的疗效也令人鼓舞。与以往的EGFR-TKI药物相比,奥希替尼血脑屏障的穿透力强,可以有效防止肺癌脑转移的发生,同时在第一、二代靶向药物出现耐药后,奥希替尼在后续治疗过程中依然有效。文章就EGFR突变的特点、奥希替尼的作用机制及其治疗NSCLC EGFR突变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奥希替尼 受体,表皮生长因子 敏感突变 罕见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不同突变状态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临床特征及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0年6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收治的324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基因测序法检测EGFR基因及其第19号和第21号外显子突变情况。将EGFR基因突变患者分为EGFR基因第19号外显子突变组(A组)和EGFR基因第21号外显子突变组(B组),均给予吉非替尼联合TP(紫杉醇+顺铂)方案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特征、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34例NSCLC患者中,EGFR基因突变107例(45.73%),其中A组49例,包括delE746-A750突变32例,delL747-P753insS 3突变8例,delL747-A750 1突变6例,delL747-T751 1突变3例;B组58例,均为L858R突变。两组均未见第19号和第21号外显子双突变。两组患者性别、TNM分期、病理类型、吸烟史、年龄、分化程度、肿瘤位置、肿瘤长径、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和B组临床控制率比较[91.8%(45/49)比89.7%(52/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P=0.699)。两组治疗期间Ⅲ~Ⅳ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NSCLC患者EGFR突变率较高,多表现为EGFR第19号和第21号外显子突变。吉非替尼联合TP方案治疗伴EGFR第19号或第21号外显子突变的NSCLC患者具有较好疗效,且安全性高。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基因突变 药物疗法,联合 吉非替尼
  • 简介:摘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代表了一类治疗上具有一定特殊性的肺癌,即具有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一线治疗优先选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然而,作为EGFR突变中第三常见的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ex20ins),对肿瘤治疗的反应与敏感突变并不一致,对TKIs整体反应不理想。本文介绍了EGFR ex20ins NSCLC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并重点探讨了其对TKIs、化疗和免疫治疗等不同治疗方式的反应,以期能为临床医师的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5月接受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PRRT)的14例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资料,其中2例疾病进展,2例部分缓解,10例病情稳定。5例出现1~2级骨髓抑制,1例出现3级骨髓抑制,经对症治疗后恢复至2级。所有患者均未发现2级以上治疗相关性肾脏毒性。PRRT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有较好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 标签: 神经内分泌瘤 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 镥-177 镓-68 生长抑素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患者癌组织中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Ki67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北京市垂杨柳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1例TNB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另选同期在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86例非TNBC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患者癌组织中AR、Ki67的表达情况,分析AR、Ki67的不同表达与TNB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本研究统计分析中,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分析,Long-rank法进行组间比较。结果TNBC组患者癌组织中AR阳性表达低于对照组[46.3%(19/41)与81.2%(151/1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69,P<0.001);而Ki67阳性表达高于对照组[75.6%(31/41)与58.6%(109/1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P=0.040)。41例TNBC患者中,AR阴性组和AR阳性组患者的年龄、绝经状态、肿瘤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的TNM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34、5.71、6.60,P值分别为<0.001、0.020、0.010)。41例TNBC患者中,Ki67阴性组和Ki67阳性组患者的年龄、绝经状态、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患者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03、4.03,P值分别为0.010、0.040)。AR阳性表达的TNBC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高于AR阴性表达患者(80.1%与67.2%),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5,P=0.056)。AR阳性表达的TNBC患者3年生存率高于AR阴性表达患者(94.1%与78.0%),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5,P=0.068)。Ki67阳性表达的TNBC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低于Ki67阴性表达患者(61.0%与89.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3,P=0.038)。Ki67阳性表达的TNBC患者3年生存率低于Ki67阴性表达患者(76.1%与96.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P=0.045)。结论与非TNBC患者比较,TNBC患者癌组织中AR表达降低、Ki67表达升高。TNBC患者癌组织中AR阳性表达越高、Ki67阳性表达越低,预后相对较好,可作为评估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 标签: 三阴性乳腺癌 雄激素受体 Ki67 预后
  • 简介:摘要本研究主要探讨孕激素受体(PR)对雌激素受体阳性(E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接受芳香化酶抑制剂(AI)治疗的疗效及无疾病进展时间(PFS)的影响。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98例晚期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0(27,80)岁]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对比生存的差异;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相关预后因素。结果显示,PR+、PR-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12.5个月和9.0个月,两组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临床获益(CBR)分别为81.1%和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R+乳腺癌患者的PFS较PR-型乳腺癌患者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PR是ER+及HER-2阴性患者一线芳AI内分泌治疗的独立预后因素,PR+型较PR-型晚期乳腺癌对一线AI内分泌治疗反应好,PFS时间更长。

  • 标签: 孕激素受体 雌激素受体 芳香化酶抑制剂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抗体用于儿童难治或复发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反应。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选择2017年12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采用PD-1抗体治疗的6例霍奇金淋巴瘤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评估近期、远期随访疗效及不良反应。疗效评估分为完全反应、部分反应、疾病稳定、疾病进展和无反应。结果6例患儿中男5例、女1例,开始PD-1抗体治疗时年龄为11.6(10.2,13.3)岁。病理类型为混合细胞型3例、结节硬化型2例、结节淋巴细胞为主型1例。分期Ⅳ期4例、Ⅲ期2例;危险度分组均为高危组,5例患儿存在B组症状,所有患儿在开始PD-1治疗前状态均为难治或复发。PD-1抗体首次用药后12周内早期评估3例部分反应、3例疾病稳定,用药16周后晚期评估5例完全反应、1例部分反应,无一例患儿治疗期间出现进展。随访时间27(21,41)个月,5例患儿无事件生存,持续缓解状态,1例患儿停药4周后发热,后确认为转化为介于弥漫大B细胞和经典霍奇金淋巴瘤的B细胞淋巴瘤。6例患儿用药耐受性较好,输注期间未见高热、寒战、皮疹等输注反应,无一例患儿因不良反应延迟、减量或停药。2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反应性皮肤血管增生,不伴疼痛或痒感,未给予特殊处理,停药后自行恢复。结论PD-1抗体用于难治或复发霍奇金淋巴瘤患儿治疗应答较好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 标签: 淋巴瘤 复发性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筛选脓毒症的差异表达蛋白,以期为脓毒症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方法采用成组设计的实验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12月入住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的脓毒症患者(脓毒症组)和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标本;随机选取两组标本进行数据非依赖性采集模式(DIA)定量检测蛋白,利用生物信息分析方法对差异蛋白在转录水平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组间荟萃分析(Meta分析),并构建生存曲线;利用ELISA验证筛选出的指标,将数据与临床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血乳酸(Lac)数据共同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筛选出对脓毒症证具有诊断及预后预测价值的生物标志物。结果DIA显示,脓毒症组有71个差异蛋白,6个下调、65个上调;这些差异蛋白的GO功能富集于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应激反应、炎症反应、白细胞迁移等。组间Meta分析发现,转铁蛋白受体CD71表达在脓毒症组较健康对照组高〔标准化均数差(SMD)=-0.47,95%可信区间(95%CI)为-0.93~0.00,P<0.01〕,在死亡组表达较生存组高(SMD=-0.44,95%CI为-0.70~-0.18,P=0.63)。生存曲线分析显示,CD71的表达与生存预后呈负相关,低表达者生存率越高(P=0.000 34)。ELISA显示,脓毒症组CD71表达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nmol/L:156.83±84.71比87.99±47.89,P<0.05),死亡组CD71表达较生存组明显升高(nmol/L:219.63±125.59比130.97±40.45,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D71预测脓毒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790(敏感度为65.1%,特异度为90.0%);CD71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的AUC=0.744(敏感度为57.1%,特异度为94.1%);提示CD71对脓毒症的诊断和预后判断能力均强,且预后判断能力优于PCT(AUC=0.547,敏感度为64.3%,特异度为55.9%)、CRP(AUC=0.594,敏感度为64.3%,特异度为61.8%)和Lac(AUC=0.540,敏感度为42.9%,特异度为82.4%)。结论CD71对脓毒症有较好的诊断和预后判断价值,具有作为脓毒症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 标签: 转铁蛋白受体CD71 脓毒症 生物信息学 蛋白质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