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飞利浦16排螺旋CT机对46例临床疑诊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平扫和肺动脉造影检查,并对扫描图像作多种处理后进行分析诊断。结果总共显示90处肺动脉及其分支受累,32例同时累及两下叶肺动脉及其段动脉,其中对段动脉内栓子显示为50支,亚段动脉栓子显示38支。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速度快、敏感、无创,可靠又安全,是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检查方式,且诊断率较高,在肺栓塞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指导价值。

  • 标签: 肺动脉栓塞 螺旋CT 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进行治疗和急救护理、用药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等优质护理。结果1例患者并发严重的心律失常,1例患者因并发严重肺部感染,经治疗无效后死亡。其余33例患者经治疗后均治愈或明显好转出院。结论针对ACS患者,护理人员要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和治疗过程,同时注重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将优质护理的理念落实到ACS急救护理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优质护理在急救中的作用,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 优质护理 体会
  • 简介: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一方面可造成原位管腔狭窄,阻碍血运,而具有溃疡、出血等特点的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更是脑栓塞的重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各种影像学手段,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超声、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它们各有其特点,对于管腔狭窄和不稳定斑块的检测有着不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临床医生应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检测方式,提高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水平。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DSA CTA MRA 分子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临床特点、治疗及护理。方法对2006年1月—2011年1月诊断为PE的29例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PE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但临床症状和体征能提供重要线索。早期溶栓和抗凝治疗及积极有针对性的护理可有效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结论护理工作在防治PE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全面细致的病情观察及整体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急性肺动脉栓塞 分析 护理
  • 简介:总结子宫动脉阻断术治疗15例子宫瘢痕妊娠患者的术后护理。认为护理重点为术后做好疼痛护理、阴道流血护理、发热护理,加强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重视出院指导,以提高手术成功率。15例患者经精心治疗及护理均治愈出院,无1例切除子宫。

  • 标签: 子宫瘢痕妊娠 子宫动脉阻断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急诊科的急救护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急诊科自2009年1月~2011年7月接诊的49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观察要点和护理经验。结果47例患者得到早期确诊和及时治疗,2例神经系统损害表现突出的患者于入院第2天被确诊,所有患者均被安全转送至病房,其中32例好转出院。结论急诊科护士应掌握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及急救技术,通过严密观察、周密的护理来协助医师提高主动脉夹层的早期确诊率、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急救护理 急诊
  • 简介:摘要对1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采取针对性的舒适护理措施,使患者心理稳定,身心全面放松,达到舒适的要求;使患者舒适度明显增加,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舒适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的踝臂指数(ABI)变化。方法从2010年1月-2011年8月到本院体检的老年人中,选择91例高血压患者的体检数据与同期检查的健康体检者30例的体检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并分析不同级别的高血压病患者的踝臂的指数变化。结果高血压病1级、2级以及3级患者的脉搏波速度数值均大于健康体检者的脉搏波速度数值,而高血压病1级、2级以及3级患者的踝臂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小于健康体检者的踝臂指数,P<0.05,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病患者的脉搏波速度及踝臂指数与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

  • 标签: 高血压病 动脉硬化检测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着重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2010年6月18例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患者的护理经验。结果治愈13例,显效4例,无效l例,止血有效率达94%。结论术前准备充分,术中护理严密,术后观察细致能有效降低并发症,提高治疗的安全性,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咯血 支气管动脉栓塞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对19例主动脉夹层瘤病人,护士通过细心观察病情,精心的护理,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 标签: 主动脉夹层瘤 病情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急诊诊断与误诊情况。方法对22例主动脉夹层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主动脉夹层临床表现各异,多以剧烈的疼痛为首发症状,疼痛部位与AD发生部位密切相关。根据各种临床表现,CT、MRI、UCG等辅助检查,使误诊率明显降低。结论AD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易漏诊或误诊,早期的识别,及时的影像学检查是降低误诊率,减少病死率的关键。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急诊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及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外周血γ干扰素(INF-γ)、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的水平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ACS组35例,SA组28例。分别采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前后外周血INF-γ、IL-2、IL-4、IL-10的浓度。比较ACS、SA患者介入治疗前后INF-γ、IL-2、IL-4、IL-10水平变化。结果①ACS组患者介入治疗前INF-γ、IL-2水平高于SA组(P<0.05);IL-4、IL-10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②ACS和SA患者介入治疗前后INF-γ、IL-2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变化值在ACS组高于SA组。而IL-4、IL-10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Th的漂移与冠脉介入治疗有关。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0例VBI患者行TCD检测,观察椎基底动脉流速,并对流速与潜伏期作相关回归分析。结果150例中130例为异常,总异常率为86.66%,血流速度减慢102例,异常率为68.0%。结论椎经颅多普勒的检测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提供了一个无创伤性、简便又准确的诊断方法,并能了解血管的血流情况,有利于对轻度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作出诊断。

  • 标签: 椎-基底动脉 供血不足 TCD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动脉瘤进行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2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经DSA检查显示脑动脉瘤25枚,全麻及肝素化后,从股动脉置入6F导引导管,于患侧颈内动脉C2平面,微导管在微导丝导引下置于动脉瘤体的近端1/3~1/2处,行动脉瘤内造影,对圆形/卵圆形或宽颈动脉瘤,采用“蚕茧”栓塞技术,在鱼形/囊状动脉瘤,采用“蚕食”栓塞技术。结果治疗组24例25枚动脉瘤瘤腔完全致密填塞或几近完全填塞(填塞范围>95%)20枚;大部分填塞(填塞范围70%~95%)2枚;部分填塞(填塞范围<70%)1枚;2例填塞失败。术后随访1月至5年,治疗组无一例死亡,亦未发生再出血;1例DSA复查发现动脉瘤腔扩大,未作特殊处理;17例CTA复查正常;6例未行DSA及CTA复查。远期生活质量GOS评分均为Ⅰ级。结论动脉瘤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能有效防止动脉瘤再次出血,疗效确切,可操作性强,创伤小,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脑动脉瘤 介入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术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方法,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方法对40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并在治疗中采取相应的护理及监测措施。结果全部400病例中,2例患者穿刺不成功,10例患者因术中多次穿刺,术后局部有轻微瘀斑,1例患者出现迷走神经反射,其余病例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护理效果满意。结论精心的护理,完善的术前准备,严密的术中和术后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预防和处理并发症的关键。

  • 标签: 桡动脉 冠脉造影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塞通片联合眩晕宁治疗眩晕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抽取门诊及住院脑动脉硬化症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7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血塞通片联合眩晕宁为治疗组35例,血塞通片口服3次/d,100mg/次,眩晕宁口服3片/次,3次/d,饭后服用,连用15天;西比灵为对照组,口服西比灵1次/d,5~10mg/次,连用15天,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结论血塞通片联合眩晕宁治疗脑动脉硬化性眩晕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动脉硬化症 眩晕症 血塞通片 眩晕宁 西比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