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2 个结果
  • 作者: 王飞玲 刘小月 董瑞 金萍 赖玉华 黄卫东 刘纯义 姚开虎 吴丽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检验科,深圳 518106 ,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儿科,深圳 518106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市儿科研究所微生物研究室,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5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连续多年深圳市宝安区住院儿童肺炎链球菌的分离特征及耐药情况,为评估肺炎链球菌危害和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住院儿童肺炎链球菌分离株的分离率、标本来源、患儿年龄组成等状况,采用纸片扩散法和E-test法检测分离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1.2012年至2018年住院患儿细菌培养送检标本90 807例,分离出肺炎链球菌9 193株,分离率为10.1%,为第1位病原菌;98.68%(9 072/9 193株)的肺炎链球菌来自呼吸道标本,97.20%来自痰标本;分离自无菌体液标本107株,主要为血液标本(97株),是无菌体液标本培养阳性的最常见细菌。2.年龄<2岁儿童肺炎链球菌分离率为10.7%,2~5岁为10.2%,>5岁为4.1%,约97%的肺炎链球菌分离株来自<5岁儿童。3.以非脑膜炎菌株折点判断,胃肠外青霉素敏感率为93.18%、中介率为6.79%,耐药率仅为0.03%,青霉素抑制50%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MIC50)值为0.50,抑制90%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MIC90)值为2.00;头孢曲松敏感率为76.55%,中介率为20.18%,耐药率为3.26%,MIC50值为0.50,MIC90值为2.00;当以脑膜炎菌株折点判读,胃肠外青霉素耐药率高达77.22%,头孢曲松中介率增高至30.48%,耐药率达18.45%。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和复方磺胺甲唑耐药率均>85.00%,左氧氟沙星和氯霉素耐药率低,分别为0.16%和7.85%。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肺炎链球菌。结论肺炎链球菌是本地区5岁以下住院患儿呼吸道和侵袭性感染首位细菌性病原体。胃肠外青霉素仍可作为非脑膜炎肺炎链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但脑膜炎时耐药率高。

  • 标签: 肺炎链球菌 耐药性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自体血小板分离结合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炎症指标的影响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诊治的60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分为采取单纯性自体血回输的对照组及采取自体血小板分离结合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的观察组,每组各3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的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的凝血功能指标、炎症因子、血小板计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麻醉诱导后(T1)、自体血回输后(T2)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为(284.22±1.58)ml,总住院费用为(14.28±1.02)万元,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70±1.60)ml和(17.65±1.05)万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治疗过程中,自体血小板分离结合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取得的血液保护效果及炎症指标改善效果更佳、社会/经济效益更好,有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Stanford A型 动脉瘤,夹层 自体血小板分离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炎症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肺炎致病株分子特征及耐药性,供临床诊治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为金葡菌肺炎患者分离株,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法和mecA检测鉴定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或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MSSA);对所有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葡萄球菌蛋白A(spa)分型,并对MRSA菌株进行葡萄球菌盒氏染色体(SCCmec)分型;采用PCR方法检测21种超抗原(SAgs)基因、杀白细胞素(PVL)基因、黏附基因fnbB、cna;采用琼脂稀释法、E-test检测14种抗生素体外药物敏感性。结果共收集42株金葡菌,其中MRSA、MSSA各21株。MRSA的优势克隆为ST59-SCCmecⅣa-t437(71.4%);MSSA的分型较为分散,以ST25-t078(14.2%)最多见。42株金葡菌中有36株(85.7%)至少携带1种超抗原基因,最常见的超抗原基因型为sek-seq(21.4%);MRSA pvl基因携带率(52.3%)明显高于MSSA(14.2%),而MSSA fnbB及cna基因携带率(42.8%和47.6%)明显高于MRSA(均为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组金葡菌多重耐药率达90.4%(38/42株)。结论MRSA在儿童金葡菌肺炎致病株中检出率高,其主要克隆型为ST59-SCCmecⅣa-t437。儿童肺炎金葡菌分离株的超抗原基因携带率和多重耐药率较高,MRSA菌株常携带pvl基因,而MSSA菌株携带fnbB、cna更常见。

  • 标签: 肺炎 儿童 金黄色葡萄球菌 分子分型 毒力因子 多重耐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水分离双钩套扎针辅助单孔腹腔镜腹股沟疝腹膜外结扎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2月,三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1例腹股沟斜疝患儿,均采用水分离双钩套扎针辅助单孔腹腔镜腹股沟疝腹膜外结扎术进行治疗,记录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1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者。单侧疝手术时间(14.9±2.2)min,双侧疝手术时间(19.9±2.6)min,术中出血量(6.2±1.1)ml,术后住院时间(3.1±0.7)d。随访12个月,2例患儿出现阴囊肿胀,无输精管/睾丸血管损伤、无皮下积液、肠梗阻、肠粘连及切口感染发生,均未发生睾丸萎缩或医源性隐睾并发症,无复发病例。结论应用水分离双钩套扎针辅助单孔腹腔镜腹股沟疝腹膜外结扎术对腹股沟斜疝患儿进行治疗,其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值得选择的一种术式。

  • 标签: 腹股沟斜疝 水分离双钩套扎针 单孔腹腔镜腹股沟疝腹膜外结扎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下呼吸道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Hi)分离株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趋势变化与分子耐药机制。方法对19株新生儿Hi分离株进行再鉴定,通过PCR法测菌株P6、fucK和Cap基因进行血清学分型,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检测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呋辛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对TEM-1、ROB-1和ftsI基因进行测序和变异分析。结果(1)19株Hi经P6、fucK和Cap基因检测证实均为无荚膜型,即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non-typeable Haemophilus influenzae,NTHi )。(2)与2003至2004年比较,2013至2014年新生儿下呼吸道NTHi分离株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呋辛的MIC值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003至2004年(n=9)和2013至2014年(n=10)产β-内酰胺酶菌株均为3株,10年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LA基因检测显示6株产β-内酰胺酶均为TEM-1型,未检测出ROB-1型菌株。(4)2003至2004年仅出现1株基因型β-内酰胺酶阳性氨苄西林耐药(gBLPAR),2013至2014年出现基因型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gBLNAR)1株、基因型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中介(gBLNAI)3株、gBLPAR 3株、基因型β-内酰胺酶阳性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gBLPACR)1株。(5)2013至2014年ftsI基因出现了11个氨基酸替代模式,而2003至2004年仅出现5个氨基酸替代模式;10年间比较ftsI基因S357N、S385T、N526K、T532S变异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株2014年分离的耐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呋辛的gBLNAR/gBLNACR菌株同时出现D350N、S357N、M377I、S385T、L389F、A502T、N526K变异。结论新生儿下呼吸道NTHi感染患儿或将迅速面临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多重耐药的严峻挑战。

  • 标签: 流感嗜血杆菌 新生儿 β-内酰胺类耐药 ftsI基因 TEM-1基因 氨基酸替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RP)中不同膀胱颈分离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750例局限性前列腺癌并接受RARP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术中膀胱颈分离方式将患者分为4组。A组500例,年龄63(62.5~67.0)岁,PSA 13(9.0~22.0)ng/ml,穿刺Gleason评分6.9(5~9)分,前列腺体积66(42~78)ml,体质指数≤25 kg/m2 300例(60%),>25 kg/m2 200例(40%);T1c期75例(15.0%),T2a~2b期255例(51.0%),T2c~3a期170例(34.0%);术中采用顺向剥离方式,在膀胱颈前部12点部位行1 cm切口,切断逼尿肌并切开膀胱颈。B组133例,年龄65(61~68)岁,PSA7.4(6.4~26.0)ng/ml,穿刺Gleason评分7(6~12)分,前列腺体积70(50~89)ml,体质指数≤25 kg/m2 85例(63.9%),>25 kg/m2 48例(36.1%);T1c期43例(32.3%),T2a~2b期56例(42.1%),T2c~3a期34例(25.6%);术中采用T形切开膀胱颈方式,正确识别膀胱与前列腺交界,T形切开膀胱颈前壁。C组81例,年龄66(64.5~70.5)岁,PSA 6.2(5.3~27.0)ng/ml,穿刺Gleason评分9(8~16)分,前列腺体积53(43~72)ml,体质指数≤25 kg/m2 52例(39.1%),>25 kg/m2 29例(60.9%);T1c期39例(48.1%),T2a~2b期27例(33.3%),T2c~3a期15例(18.6%);术中采用顺向剥离方式联合T形切开膀胱颈方式。D组36例,年龄62(59.5~66.5)岁,PSA 14(8.4~21.0)ng/ml,穿刺Gleason评分10(6~18)分,前列腺体积80(68~92)ml,体质指数≤25 kg/m2 15例(42.0%),>25 kg/m2 21例(58.0%);T1c期6例(16.6%),T2a~2b期17例(47.2%),T2c~3a期13例(36.2%);术中采用侧方会师方式,沿一侧的膀胱颈外侧及前列腺侧后韧带内侧进行分离,与事先建立的狄氏间隙汇合。4组患者的年龄、PSA、Gleason评分、前列腺体积、体质指数及临床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名术者完成。比较4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吻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近端切缘阳性率、尿管留置时间、术后6个月尿控率。结果本研究75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病例。A、B、C、D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0(70~120)min、89(70~95)min、105(80~127)min、110(90~130)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0.5 (30.0~55.6)ml、52.8 (41.5~53.6)ml、50.5 (35.6~72.0)ml、55.3 (42.0~60.5)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时间分别为20.5(18.0~25.0)min、16.1(10.7~17.3)min、25.4 (18.9~27.0) min、28.5(21.0~32.0)min,B组吻合时间明显短于其他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9.3 (8.0~13.0)d、8.4(6.0~16.0)d、10.8(8.0~16.0)d、7.8(7.0~14.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吻合口瘘和输尿管损伤各3例,其余3组中均无严重并发症。近端切缘阳性例数分别为A组40例(8.0%)、B组0例、C组6例(7.3%)、D组3例(8.3%),B组切缘阳性率低于其他组(P<0.05)。A、B、C、D组术后尿管留置时间分别为7(6~8)d、6(4~8)d、12(6~18)d、10(6~1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尿控例数分别为381例(75.2%)、102例(76.9%)、61例(75.4%)、27例(7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RARP术中各膀胱颈分离方式均安全、可行,均能有效避免输尿管损伤,术后6个月均能获得较好的尿控率,且T形切开膀胱颈方式的术后近端切缘阳性率低于其他手术方式。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机器人手术系统 膀胱颈分离方式
  • 简介:摘要:针对于配电网开关柜,电缆 T型头是主要的附件,具体而言,是一种绝缘电缆附件,在终端头与套管接触的地方,其绝缘强度与附件的绝缘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基于电缆 T型头,本文对其进行了概述,对 35kV开关柜局放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测试装置进行了研究,本人能力有限,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缆 T型头;测试装置;绝缘性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术中应用纱块钝性分离腹膜前间隙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7月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行TAPP治疗的腹股沟疝136例。根据手术器械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纱块游离组(36例)和直接游离组(100例)。采用t检验比较2组患者游离腹膜前间隙所花费的时间、出血量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术中腹膜破损发生率的差异。结果136例患者术后通过门诊复诊及电话随访1年均未复发。纱块游离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短于直接游离组[(18.97±2.86)min vs(24.84±4.25)min],出血量少于直接游离组[(6.29±2.82)ml vs(8.94±4.17)ml],腹膜破裂发生率低于直接游离组[3.03%(3/36)vs 25.00%(25/100)],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9.181,P=0.027;t=-4.212,P=0.001;χ2=4.497,P=0.034)。结论TAPP术中应用钳夹纱块钝性分离腹膜前间隙,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术中腹膜破损的发生率也较低。

  • 标签: 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 纱块 钝性分离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锁定钢板联合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分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在 2018 年 3 月 ~2020 年 3 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分离患者中选取 50 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对其进行分组,其中 25 例接受锁定钢板治疗的患者纳入单一组,另外 25 例在此基础上联合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患者纳入联合组,对比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踝关节 Baird-Jackson 评定优良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 联合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单一组( P< 0.05),且踝关节 Baird-Jackson 评定优良率和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单一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脑死亡判定确认检查中脑电与脑血流"分离现象"的影响因素,加强对该现象的了解及认知。方法前瞻性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及重症医学科自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27例潜在脑死亡后器官捐献(DBD)供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首选脑电和脑血流评估作为脑死亡判定的确认检查方式,对存在"分离现象"的患者,进一步行正中神经短潜伏期诱发电位检查或等待24 h再次进行脑电和脑血流评估以确诊。选择性别、年龄、进行确认检查时自主呼吸停止时间、血压、手术方式、神经查体、神经影像学指标和血Na+等15个参数,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与"分离现象"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127例患者中,22例(17.3%)存在"分离现象",其中17例(77.2%)脑电静息早于脑血流终止,5例(22.7%)脑血流终止早于脑电静息。多因素Logstic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14岁(OR=6.250,95%CI:1.201~32.220, P=0.028)、检查时收缩压≥140 mmHg(OR=7.430,95%CI:1.621~33.992, P=0.010)、原发性脑干损伤(OR=15.890,95%CI:3.042~82.930, P=0.006)、自主呼吸停止时间≤72 h(OR=11.964,95%CI:3.045~82.932, P= 0.006)及去骨瓣减压术(单侧/双侧) (OR=16.281,95%CI:1.590~89.785, P=0.001)是"分离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分离现象"在中国脑死亡判定的确认检查中常见,≤14岁患者、检查时收缩压≥140 mmHg、原发性脑干损伤、自主呼吸停止时间≤72 h和行去骨瓣减压手术(单侧/双侧)患者更易出现"分离现象"。

  • 标签: 器官捐献 脑死亡 脑电图 脑血流 分离现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深圳地区儿童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病(IPD)的临床特点及分离株的耐药性和血清型。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IPD患儿临床资料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留存菌株采用荚膜肿胀试验或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进行血清型鉴定。结果纳入的141例IPD患儿中,以<2岁的婴幼儿居多(86例,61.0%);99例(70.2%)患儿在秋冬季发病;临床表现包括单纯血流感染62例(45.4%)、化脓性脑膜炎30例(21.3%)、菌血症性肺炎28例(19.9%)、骨关节感染12例(8.5%)、化脓性胸膜炎4例(2.8%)、腹膜炎3例(2.1%)、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1.4%);33例(23.4%)患儿存在基础疾病;混合感染其他病原14例(9.9%);39例(27.7%)出现并发症。经积极治疗,死亡5例(3.5%),均为2岁以下病例,且分离株均为多重耐药菌株;未愈自动出院4例(2.8%),余皆好转。与青霉素敏感肺炎链球菌(PSSP)患儿比较,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PNSP)患儿合并基础疾病(30.7%比15.4%,χ2=3.956)、罹患脑膜炎(32.0%比9.2%,χ2=10.722)及合并多重耐药(86.7%比63.1%,χ2=10.538)的概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97株侵袭性肺炎链球菌鉴定了血清型,其中14型、19F型最为多见,各21株(21.6%),19A型15株(15.5%),6B型、23F型各13株(13.4%),3型3株(3.1%)。13价肺炎球菌蛋白多糖结合疫苗(PCV13)的血清型覆盖率为92.8%(90/97株)。结论IPD及其死亡多出现在2岁以下患儿,IPD分布有季节差异,临床表现以单纯血流感染最常见。PNSP更容易出现在有基础疾病、罹患脑膜炎的患儿,致病菌株多重耐药可能与不良预后有关。PCV13能覆盖IPD绝大多数血清型。

  • 标签: 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病 临床特点 耐药性 血清型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水分离剥除联合缝合止血法对双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ovarian endometriotic cyst,OEC)剥除术后卵巢储备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行腹腔镜下双侧OEC剥除术的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水分离剥除联合缝合止血组)和对照组(直接剥除联合电凝止血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及术前和术后1、3、6个月基础状态的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雌二醇(estradiol,E2)及抗苗勒管激素(anti-Mullerian hormone,AMH)水平。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为(47.52±10.11) min、手术前后血红蛋白下降量为(0.55±0.26) g/L 、住院时间为(6.1±0.3) d,对照组分别为(48.01±10.24) min、(0.56±0.25) g/L 、(6.2±0.4) d,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56、0.964、0.863,P均>0.05)。研究组手术前FSH、E2、LH及AMH水平分别为(6.15±2.31) U/L、(152.41±41.40) nmol/L、(5.44±1.52) U/L、(2.21±0.13) μg/L;术后1个月分别为(6.21±2.24) U/L、(150.63±40.33) nmol/L、(5.13±1.58) U/L、(2.18±0.16) μg/L;术后3个月分别为(6.52±2.41) U/L、(149.57±42.37) nmol/L、(5.30±1.45) U/L、(2.17±0.15) μg/L;术后6个月分别为(6.53±2.44) U/L、(151.36±41.54) nmol/L、(4.98±1.61) U/L、(2.20±0.08) μg/L。对照组患者手术前FSH、E2、LH及AMH水平分别为(6.14±2.21) U/L、(153.31±40.39) nmol/L、(5.51±1.46) U/L、(2.23±0.13) μg/L;术后1个月分别为(8.11±2.44) U/L、(131.43±41.23) nmol/L、(5.92±1.64) U/L、(1.58±0.14) μg/L;术后3个月分别为(8.42±2.35) U/L、(135.67±40.38) nmol/L、(6.12±1.51) U/L、(1.54±0.16) μg/L;术后6个月分别为(9.17±2.64) U/L、(133.66±40.44) nmol/L、(6.28±1.74) U/L、(1.51±0.13) μg/L;研究组患者术前FSH、E2、LH和AMH水平与术后第1、3、6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患者术前FSH水平与术后1、3、6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术前E2水平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AMH水平与术后1、3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FSH、LH、E2、AMH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腹腔镜水分离剥除联合缝合止血法剥除双侧OEC不增加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不影响术后卵巢储备功能。

  • 标签: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水分离 缝合止血 卵巢储备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No-touch技术(No-touch technique, NTT)分离静脉构建前臂桡动脉-头静脉内瘘(radiocephalic arteriovenous fistula, RC-AVF)对内瘘近吻合口静脉狭窄(venous juxta-anastomotic stenosis, VJAS)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日照市人民医院实施前臂RC-AVF手术的患者。根据静脉分离方法的不同分为应用NTT分离头静脉组(NTT组)和应用常规技术(conventional techniche, CT)分离头静脉组(CT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8个月观察期内内瘘VJAS发生率及内瘘功能。结果观察期内,NTT组内瘘VJAS发生率低于CT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 vs 24.6%, P<0.05);NTT组内瘘失功率亦低于CT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 vs 44.6%, P<0.05);经Log-Rank检验NTT组内瘘通畅率优于CT组(78.4% vs 55.4%, P<0.01)。结论与应用CT分离静脉比较,应用NTT分离静脉构建前臂RC-AVF能够降低内瘘VJAS发生率,提高内瘘通畅率。

  • 标签: No-touch技术 静脉分离 动静脉内瘘 近吻合口静脉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谱。方法回顾性分析周口市中心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152例VAP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的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结果,分析分离菌分布特征及耐药谱。结果152例VAP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菌共247株,包括革兰阴性菌188株(76.11%),革兰阳性菌41株(16.60%)及真菌18株(7.29%),感染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25.91%)、铜绿假单胞菌(20.24%)、大肠埃希菌(12.96%)、金黄色葡萄球菌(9.31%)、鲍式不动杆菌(7.29%)最为常见;主要革兰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100.00%)、哌拉西林(60.94%)、环丙沙星(60.94%)耐药率高,对阿米卡星(9.38%)、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5.63%)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100.00%)、复方新诺明(100.00%)耐药率高,对多粘菌素B、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00%)、妥布霉素(10.00%)敏感;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100.00%)、哌拉西林(90.63%)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100.00%)、头孢他啶(94.44%)、哌拉西林(88.89%)、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8.89%)、美罗培南(83.33%)耐药率较高,对多粘菌素B敏感;主要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100.00%)、环丙沙星(82.61%)耐药率较高,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10.00%)、头孢唑林(86.67%)、克林霉素(86.67%)、庆大霉素(86.67%)耐药率高,两种病原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均敏感。结论VAP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主要分离菌耐药情况较严重,临床应对针对病原菌耐药谱合理应用抗菌药,避免滥用抗菌药。

  • 标签: 呼吸机肺炎 下呼吸道分泌物 分离菌 分布特征 耐药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水脂分离Dixon技术在非酒精性肝脂肪变性中的肝脏脂肪定量分析中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临床确诊为脂肪肝的患者行常规肝脏MRI平扫和双回波水脂分离Dixon技术(T1-VIBE-Dixon)、单体素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序列扫描,获得同相位(in-phase,IP)和反相位(out-phase,OP)及MRS图像,Dixon扫描所得序列通过设备自带软件获得脂肪分数图,将脂肪分数图和MRS序列所测得的脂肪分数(fat fraction,FF)进行回归和相关分析分析其相关性。结果T1-VIBE-Dixon序列所测得的FF值与1-MRS所测得的FF值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37、0.97917、0.9354,具有高度相关性。结论采用3.0 T MRI双回波水脂分离Dixon技术定量分析非酒精性肝脂肪变性中的肝脏脂肪是可行的,其结果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诊断、随访、治疗效果监测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磁共振成像 Dixon技术 定量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非布鲁菌病疫区江苏省连云港市布鲁菌分离株的基因分型特征。方法对2018年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微生物室血培养分离的13株疑似布鲁菌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布鲁菌特异性基因bcsp31和插入序列IS-711,对鉴定结果进行复核和分型。运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进行基因分型,测序结果用Mega 4.0软件进行编辑。结果13株分离株经初步鉴定均为布鲁菌属。经Real-time PCR检测,13株分离株均为羊种布鲁菌。MLVA结果显示,13株羊种布鲁菌分为12个基因型,且聚类在"中地中海簇"中。13株羊种布鲁菌中有3株生物1型、2株生物2型和8株生物3型。结论连云港市分离的布鲁菌菌株均为羊种布鲁菌,MLVA聚类在"中地中海簇"中。

  • 标签: 布鲁杆菌属 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 基因型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患者反复发作期假丝酵母菌的核型同源性,了解假丝酵母菌菌株随临床进展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变化情况。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初次确诊的RVVC患者10例,收集其确诊RVVC时及在本院治疗后再发时的阴道分泌物,分离纯化并鉴定假丝酵母菌菌株,采用基因组DNA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方法(使用限制性内切酶BssHⅡ)联合脉冲场凝胶电泳方法检测分离自同一患者菌株的核型,同时检测临床分离的菌株对5种抗真菌药物(克霉唑、氟康唑、咪康唑、伊曲康唑及制霉菌素)的敏感性。结果(1)10例RVVC患者首诊及复发时分离的20株菌株均为白假丝酵母菌,其染色体DNA经内切酶BssHⅡ酶切后电泳图谱极其相似,来自同一患者的前后(首诊及复发时)分离菌株的电泳条带完全一致。(2)10例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复发时,临床分离的白假丝酵母菌菌株对除制霉菌素外的其他4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普遍下降,制霉菌素(首诊和复发:100%敏感、100%敏感)>克霉唑(首诊和复发:100%敏感、90%敏感)>氟康唑(首诊和复发:80%敏感、70%敏感)>伊曲康唑(首诊和复发:60%敏感、50%敏感)>咪康唑(首诊和复发:30%敏感、20%敏感)。结论(1)阴道内同一定植菌株的潜伏可能是RVVC反复发作的原因。(2)抗真菌药物对真菌存在选择性诱导耐药作用,同时真菌对抗真菌药物存在交叉耐药,RVVC患者反复发作时重复进行真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分析对正确选择敏感的抗真菌药物十分重要。

  • 标签: 念珠菌病,外阴阴道 复发 序列同源性 抗药性,真菌 电泳,凝胶,脉冲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是高中生物必修课本里的一个重要实验,高考经常考,同时也是一个验证性试验。按照教材中方法与步骤操作,实验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一些实验试剂有一定的毒性,对师生的健康有影响。依据新课程标准,经过多次实践探究,将原实验从操作方法和实验仪器等方面做了改进和创新,更加符合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要求,增加了实验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同时解决了实际问题。

  • 标签: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实验改进和创新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PACG)伴白内障 患者治疗中 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Phaco-IOL)联合前房角分离术 的应用情况 。方法 本次研究中 100 例患者均于 2018 年 7 月 -2019 年 7 月入我院进行治疗,其中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 50 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 50 例,均实施 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Phaco-IOL)联合前房角分离术 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水平、眼压以及中央前房深度 。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后视力以及中央前房深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提升,眼压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有所降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手术前以及手术后中央前房深度与慢 性 闭角型青光眼相比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两组患者手术前以及手术后视力以及眼压水平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 (Phaco-IOL)联合前房角分离术 在急性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均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缓解各类患者眼压升高以及视力降低情况 。

  • 标签: 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 (Phaco-IOL) 前房角分离术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PACG) 白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