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2 个结果
  • 简介:《资本论》商品观的内容是经济的,但商品观的概念要素却牵涉不少哲学性问题。分析涉及内外空间性的财富“表现”问题、“需要”的满足问题、作为抽象结果的“抽象人类劳动”之被表现问题、随之而来的劳动时间之“凝固”及其异化问题,构成本文的基本任务。在所有这些分析中,抽象和简化之现实性和理论性特别值得重视。在此基础上,《资本论》商品观的理论结构将得到新的哲学评估,相关的方法论自觉也将得到新的学理阐释。

  • 标签: 商品 表现 空间 时间 抽象 隐喻
  • 简介:《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至十三册)收录了毛泽东自1949年9月至1976年7月这26年间的4068篇文献,总计字数502.1万。这些文献包括三大类别:手稿,经毛泽东审定过的讲话和谈话记录稿,经毛泽东审定用毛泽东的名义所发的文稿。它们少量曾公开发表,较多的在党内不同范围内印发过,亦有一部分未曾印发过。尽管还有不少未经毛泽东审定的讲话和谈话记录稿未曾收编入,但这部卷帙浩繁的文稿像是一本流年簿,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活动史迹,他的亲力亲为、所思所虑,他的大量国务活动及党务活动,他的个人交往及应酬。从文稿中,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清晰脉络。

  • 标签: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至十三册) 导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简介:《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至十三册)收录了毛泽东自1949年9月至1976年7月这26年间的4068篇文献,总计字数502.1万。本篇是对《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至十册进行导读。从文稿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历程。

  • 标签: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第八至十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简介:《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至十三册)收录了毛泽东自1949年9月至1976年7月这26年间的4068篇文献,总计字数502.1万。本篇是对《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一至十三册进行导读。从这些文稿,可以看出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懈努力。

  • 标签: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毛泽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当代中国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的重大政治命题。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三个基本要素。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理念,不能把人民当家作主和坚持党的领导对立起来,也不能把依法治国和坚持党的领导对立起来。三者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依托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路径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形势下推进中国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的基本路径,集中体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更加注重,一个突出"和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三个统一起来"和"四个善于"的战略部署中。"党主法治",即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的模式,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法治国家建设的新模式,也是符合目前中国国情和中国政治传统的一种中国式法治模式,是今天中国走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唯一可行的模式。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核心理念 推进路径
  • 简介: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命题;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自此,学界对“党的执政方式”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阶段,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 标签: 党的执政方式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中国特色 十六届四中全会 价值 解读
  • 简介:在打开全新战略道路的艰难战斗历程中,以近半个世纪的深厚历史经验为基础上,邓小平理论应运而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成为我们党在新时期启动大变动、新觉醒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赶上时代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关键在于“三个解放”: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性决定,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正沿着邓小平打开的全新战略道路,迈向新的高度。对于面临“四大考验”、“四大危险”的老党、大党来说,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的实事求是的革命风格是我们全部事业成败的头等重大问题。我们要以高度的自觉,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思想武器,作为基本立场和方法,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同心同德,把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 标签: 邓小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新战略道路 精神动力 智力支持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到底是社会主义,习近平在2013年的“一五”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所以。要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及其前进方向,首先要弄清楚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及其前进方向问题。同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逐步清晰、不断丰富、日趋完善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性的认识离不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其前进的方向、最终目标是共产主义。同时.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要把握好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长期性 前进方向
  • 简介:7月29—31日在安徽合肥举行,由全国应用哲学研究会、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安徽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学会联合举办,会议主题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全国应用哲学研究会会长董德刚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董振华教授、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洪永平教授、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祥明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先后致辞,全国应用哲学研究会副会长边立新教授作会议总结。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应用哲学研究 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中共中央党校 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
  • 简介:本文从下面三个方面阐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关系:一、《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言书”;二、《共产党宣言》的基本理论、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它的发展创新;三、《共产党宣言》的社会主义传统理论形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当代理论形态。

  • 标签: 共产党宣言 传统理论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当代理论形态
  • 简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未来前景的纲领性描述,是共产主义学说的凝练表达。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总体性的历史理论,其根本的立脚点是作为“人类史前史”终结同时又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人类”新开端的无产阶级。共产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感性意识”及其理论表达,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的核心所在。

  • 标签: 共产主义学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理论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人的自由发展 人类社会
  • 简介:要把中国的事情做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总是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形势,针对不同的历史任务,不断对党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在世纪之交,面对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新格局,针对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开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

  • 标签: 先进文化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 生产力 人民根本利益
  • 简介:增强理论自信是新时代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继续前行的重要任务和理论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有其生成和延展的自身逻辑结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的耦合互动作用是其理论逻辑;党的顶层设计和人民群众主体的有机统一是其主体逻辑;回应时代之问和迎接改革挑战的现实诉求是其现实逻辑;生成、服务并接受实践检验的应然逻辑是其实践逻辑;在历史经验和比较鉴别中增强理论自信是其历史逻辑。通过对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逻辑梳理和阐释,为增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起到借鉴作用。

  • 标签: 改革开放40年 中国共产党 理论自信 逻辑结构
  • 简介:选取3-6年级数学学习困难和数学学习正常的儿童共458名,比较了两类儿童空间能力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正常儿童的空间能力优于数困儿童,二者空间视觉化能力均优于空间定向能力;(2)正常儿童与数困儿童的空间能力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但二者不同空间能力快速发展的时间点不同;(3)单纯数困儿童的空间能力优于混合数困儿童,后者空间定向能力发展滞后;(4)正常儿童的空间能力在发展过程中对数学成绩的作用量为26.17%,数困儿童为28.43%.

  • 标签: 儿童 数学学习困难 空间能力
  • 简介:对历史题材纪录片来说,数字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使搬演更加符合拍片需要,也能够有效地"再现"历史场景。以《圆明园》和《大明宫》为例,我们可以看出数字技术建构的历史景观是基于遗址、遗物和历史文献记载的,因此并没有从根本上背离纪录片的纪实原则。数字技术所营造的全景式的、宏大的历史场景,从两个方面拓展了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审美空间:一是增强了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史诗品格;二是影片"展示"的大量"奇观"使得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叙事模式发生变化。

  • 标签: 历史题材 《圆明园》 数字技术 纪录片 大明宫 表现空间
  • 简介:现在的时代,被称为保存的时代。在现代,人们尽可能地希望将人类各种各样的体验,以及人类生成的文化,作为共有的遗产进行保护(荻野,2000)。不仅仅是具有艺术价值的东西被当做文化财产加以保存,一些仍然活生生的、会唤起一些人想忘却的记忆的事情或者相关的事物也成为保存的对象。荻野(2000)就曾指出,广岛的原子弹爆炸遗址作为世界文化遗址被登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而这些在近代史上成为否定性一面的遗产被称为"负的文化遗产"。然而,不仅仅是保存这样的物的遗产,而且还新建一些意在表象这些事件的记忆的博物馆和纪念设施,广岛和平纪念资料馆就是其中之一。相对于原子弹爆炸遗址直接象征原子弹爆炸的历史,资料馆的展示则不仅仅展出历史,而是将各样的在展示生成中占主体地位的人对于原子弹爆炸的记忆进行了展出。甚至可以说,这种展出构建了这种记忆。因此,笔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的视点和方法,从2007年开始对广岛的原爆的展示和记忆进行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以广岛和平纪念资料馆的历史演变和展示的变迁为考察重点,探究原爆后的社会状况,探讨了展示与记忆生成的关系。本文将在简单介绍广岛原爆的纪念设施和广岛和平资料纪念馆的展示的历史演变的基础上,着重阐释原爆记忆是如何通过展示被表象,以及这种表象的意义所在,最后探讨研究文化遗产的展示和记忆生成的意义所在。

  • 标签: 原爆 记忆的表象 展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