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报告1例疣状角化不良瘤患者。患者男,47岁。头顶皮肤肤色结节1年。皮肤科检查:头顶处可见一直径约0.8cm大小的肤色结节,硬度中等,表面粗糙,顶端可见白色毛囊角栓,表面被覆少许鳞屑。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皮损中央可见杯状凹陷,凹陷内可见角化物、棘层松解性角化不良细胞、绒毛,凹陷的底部见基底层上腔隙,凹陷底部颗粒层内可见圆体细胞。

  • 标签: 疣状 角化 不良瘤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59岁,因进食有哽噎感半月余入院。患者自诉半月前因吃鱼后出现进食有哽噎感,后在当地卫生所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但患者仍觉咽喉部有异物感,进食时有异物阻塞感伴放射至右侧胸背部疼痛,于近10天来开始出现阵发性咳嗽,伴咳黄色脓痰,有臭味,每日痰大约20ml,近3天来患者每日下午出现发热,最高温度38.2℃,持续数小时后体温降至正常,遂来我院就诊,被收至我院消化科住院治疗。既往患者有血吸虫病史30余年,

  • 标签: 食管异物 穿孔 外科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患者男,45岁。因尿潴留就诊。超声检查示:前列腺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膀胱后方、前列腺后上方精囊区探及10.4cm×10.8cm×11.3cm类圆形囊实性包块,边界清,内见厚薄不一的分隔,呈多房型改变,囊腔透声良好,

  • 标签: 精囊 囊腺瘤 超声检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报告1例骨膜增生厚皮症。患者男,31岁,因“头面部、手足皮肤增厚,双侧膝、踝关节肿胀10余年”就诊。皮肤科检查:头面部皮肤增厚,手足皮肤增厚肥大,双侧膝关节、踝关节肿胀。X线显示双侧股骨及胫腓骨内外侧骨皮质明显增厚、关节腔积液。诊断为骨膜增生厚皮症。

  • 标签: 骨膜 增生 厚皮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后尿道瓣膜症(posteriorurethralvalves,PUV)是男性先天性下尿路梗阻中最常见病因,PUV可导致继发性上尿路损害,若未给予合适的治疗,部分患者在青春期前就会出现肾功能衰竭。早期诊断并合理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本科收治严重后尿道瓣膜症患儿1例,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后尿道瓣膜症 下尿路梗阻 上尿路损害 肾功能衰竭 常见病因 青春期前
  • 简介:患者女,74岁,左小腿反复水肿性红斑伴疼痛10个月,边界清,伴色素沉着,有触痛,皮温稍高。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毛细血管增生,含铁血黄素沉积,皮下脂肪小叶内可见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泡沫细胞等混合性炎症浸润,局部可见膜性脂肪坏死,胶原纤维增生。诊断为硬化性脂膜炎。

  • 标签: 脂膜炎 硬化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皮肤炭疽病例比较少见,但传染性强,病死率高,因此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饮食指导、病情观察、消毒隔离及心理护理,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是患者较快愈合出院的有效途径。

  • 标签: 皮肤炭疽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deathligand1,PD-L1)是一种参与免疫抑制通路的分子,在较多实体肿瘤细胞及其周围T淋巴细胞表面显著表达,能够与其受体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death-1,PD-1)结合,抑制肿瘤组织周围的免疫微环境,促使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作用。本文就PD-1/PD-L1在不同实体肿瘤组织中表达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配体-1 实体肿瘤 表达 进展
  • 简介:目的:探究CIN或宫颈癌患者阴道菌群、宫颈局部T细胞亚群以及血清炎性因子的组成,为宫颈癌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HPV阳性且病理活检确诊为CIN或宫颈癌的患者20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HPV阴性且宫颈活检正常者12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于初诊时留取阴道分泌物、宫颈分泌物及脱落细胞、宫颈组织标本,采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法(TCT)检测宫颈病变程度,采用悬滴湿片法检测滴虫,革兰氏染色检测霉菌、淋球菌和乳酸杆菌等;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宫颈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炎性因子IL-2、IL-4、IL-10、IFN-γ和TNF-α。结果:两组患者在解脲支原体、衣原体的感染率以及乳酸杆菌的阴性感染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其感染率也存在明显差异,而其它病原体感染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对照组、CINⅠ-CINⅢ以及宫颈癌患者的宫颈分泌物中CD4^+T细胞表达率呈下降趋势,而CD8^+T细胞表达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CD4^+/CD8^+的比值呈下降趋势;在对照组、CINⅠ-CINⅢ及宫颈癌患者的血清IFN-γ和IL-2水平呈下降趋势,IL-4的含量呈上升趋势,而TNF-α和IL-10的含量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解脲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的增加、乳酸杆菌的减少、CD4^+T细胞表达减少可能促进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

  • 标签: 人乳头瘤状病毒 炎性因子、T细胞亚群、阴道菌群 宫颈癌
  • 简介:[摘要 ] 目的: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患者全血细胞组织因子( TF)活性改变的意义。方法:选取 2014年 9月 -2016年 9月在本院收治的 59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划分为 A~D四组,即:正常对照组( A组) 37例,疾病组中经凝血检查确诊正常病例( B组) 7例, 1~2项凝血检查异常组( C组) 20例,疑似 DIC组( D组)。运用脂多糖( LPS)刺激的全血复钙时间,对血细胞 TF活性( TiFaCR)进行检测,对全血凝固时间进行复钙检查,依据全血凝固时间缩短情况(△ s),对促凝活性( TF-PCA)的强弱进行判断。结果:回顾性、描述性分析受检病例,得知 DIC患者的 TF-PCA为( 95.1±68.5)△ s,疑似 DIC为( 85.7±16.8)△ s,正常组为( 30.3±25.0)△ s,上述比较差异显著( P< 0.05), TF-PCA抑制实验结果及 TF-PCA检测结果显示, TiFaCR对 TF-PCA测定,在特异性与灵敏性上较高。结论: DIC与疑似 DIC患者经 LPS刺激之后,其 TF-PCA呈显著性增强, TiFaCR对 DIC诊断、预后评价具有突出的临床应用意义与价值。

  • 标签: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全血细胞组织因子活性 全血细胞组织因子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