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婴幼儿急性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与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区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70例急性腹泻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大便做标本,检测样本病原微生物,分析急性腹泻婴幼儿发病原因,提出预防措施。结果70例急性腹泻患儿中共有41例阳性患儿,占58.57%。经年龄分组发现,18例0个月-5个月患儿中9例呈阳性,占50.0%;21例6个月-1岁患儿中17例呈阳性,占80.95%;31例1岁以上患儿中15例呈阳性,占48.39%。由此可见,6个月-1岁患儿阳性检测率最高。急性腹泻患者的病原微生物包含轮状病毒、沙门菌属、腺病毒、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等,其中占比最大的为轮状病毒,达41.43%;其次为腺病毒,达18.57%。结论在治疗急性腹泻婴幼儿时检验病原微生物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有利于临床按此提出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案,对减少婴幼儿急性腹泻发生率具有一定意义。

  • 标签: 婴幼儿 急性腹泻病 原微生物检验结果 预防措施
  • 简介:目的探讨人工流产后予仿生物电疗法促进子宫修复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展览路医院妇科门诊行人工流产术的310例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154例和对照组156例,术后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仿生物电治疗;观察两组术后痛疼、出血量、持续时间、超声监测术后2周组织物残留及子宫内膜厚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术后疼痛评分、出血量、持续时间、月经恢复时间、子宫内膜厚度及宫腔残留率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仿生物电疗用于人工流产术后的镇痛及子宫内膜修复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人工流产 仿生物电疗法 子宫修复
  • 简介:摘要据相关调查显示,在2011-2015年段,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总体呈现逐年减少的态势,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在2015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735.3亿吨;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为535.2亿吨。据住建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15年年底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了91.9%。这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污水处理是项长远的工作,随着标准的不断提升,探索有效的技术手段,具有必要性。

  • 标签: 污水处理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运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情况,为临床诊疗的有效开展提供基础。方法随机抽选本院检验科2018年3月~2018年11月期间收到的各科室微生物检验标本共720份开展回顾性研究,将2018年7月前送检的微生物检验标本设为对照组,将2018年7月后送检的微生物检验标本设为研究组,各组360份。对照组检验标本由各科室医护人员采集、送检,研究组研究组检验标本由检验科专业人员采集、送检。对比两组检验标本中各类标本的微生物阳性率检出结果。结果经对比两组标本微生物检验结果后发现,研究组检验后的血液标本阳性率为28.00%,呼吸道标本阳性率为21.50%,非呼吸道标本阳性率为35.00%,对照组检验后的血液标本阳性率为14.00%,呼吸道标本阳性率为10.00%,非呼吸道标本阳性率为18.33%。表明,研究组各类微生物检验标本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微生物检验标本的收集采纳工作的细节性加强,可有效提升各类临床标本中的微生物阳性检出率,为临床诊疗有效性的提升提供依据。

  • 标签: 临床标本 微生物检验 阳性率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测试片法(testpiecemethod,TP)、计数琼脂平板法(countingAgarplatemethod,CAP)及琼脂倾注TTC平板法(2,3,5-chloridethreephenyltetrazole,TTC)对食品微生物菌落总数的测定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70例需进行菌落总数测定的食品样本,分别应用测试片法、计数琼脂平板法及琼脂平板法进行测定,对比三种方法的菌落总数超标样品检出率。结果TTC法菌落总数超标检出率为24.3%,显著高于测试片法(7.1%)及计数琼脂平板法(11.4%),P<0.05。结论与TP及CAP相比,TTC法对于菌落总数超标样品的检出率更高、灵敏度更好。

  • 标签: 微生物检验 测试片法 计数琼脂平板法 琼脂平板法
  • 简介:摘要:生物学科与医学息息相关,生物知识的学习为今后的医学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高中阶段,开展生物课程学习,需要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加强生物课程和医学常识的融合渗透,做到学科的协调发展,促进自身生物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构建学生严密的生物知识体系。本文分析了高中生物学习现状,探究高中生物知识向医学常识迁移的必要性和对策。

  • 标签: 高中生 生物知识 医学知识 迁移
  • 简介:摘要:能量耦合因子转运蛋白是一类新发现的,主要负责微量营养物质转运的蛋白质复合体,隶属于 ABC转运蛋白超家族。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素转运蛋白 BioY作为能量耦合因子转运蛋白中的底物结合蛋白,能够特异性识别底物生物素。我们通过滤纸片抑菌圈试验,发现表达金黄色葡萄球菌 BioY的大肠杆菌细胞对红霉素,链霉素及链霉素的敏感性都显著增加。我们推定是 BioY在宿主细胞表面形成了功能性通道以帮助小分子抗菌试剂进入细胞。我们对表达 BioY突变体的细胞也进行了试验,发现表达 D157K/K160E的大肠杆菌细胞对抗菌试剂的敏感性与未诱导细胞一致,我们认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与 D157及 K160氨基酸位点起关键性“门控”作用有关,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 BioY的转运机制奠定基础。

  • 标签: 能量耦合因子转运蛋白,金黄色葡萄球菌, BioY,滤纸片抑菌圈试验,门控
  • 简介:目的:对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7年6月和2018年1月-2018年6月间我院送检临床标本各4568份作为研究对象,对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进行统计分析,对两个时间段血培养、呼吸道标本的阳性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全部标本中,呼吸道标本阳性率最高(P<0.05);2017年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高于2018年(P<0.05)。结论:微生物标本在不同时间段的检验阳性率会存在明显差异,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为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应注意提高检验工作者专业知识水平、操作能力,进而提高微生物检验准确性。

  • 标签: 临床标本 微生物检验 阳性率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能量耦合因子转运蛋白是一类新发现的,主要负责微量营养物质转运的蛋白质复合体,隶属于ABC转运蛋白超家族。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素转运蛋白BioY作为能量耦合因子转运蛋白中的底物结合蛋白,能够特异性识别底物生物素。我们通过滤纸片抑菌圈试验,发现表达金黄色葡萄球菌BioY的大肠杆菌细胞对红霉素,链霉素及链霉素的敏感性都显著增加。我们推定是BioY在宿主细胞表面形成了功能性通道以帮助小分子抗菌试剂进入细胞。我们对表达BioY突变体的细胞也进行了试验,发现表达D157K/K160E的大肠杆菌细胞对抗菌试剂的敏感性与未诱导细胞一致,我们认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与D157及K160氨基酸位点起关键性“门控”作用有关,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BioY的转运机制奠定基础。

  • 标签: 能量耦合因子转运蛋白,金黄色葡萄球菌,BioY,滤纸片抑菌圈试验,门控
  • 简介:目的:探讨D-亮氨酸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分光光度计比浊法检测20mmol/LD-亮氨酸对变异链球菌浮游细菌生长的影响;体外构建变异链球菌生物膜模型,通过MTT法评价5、10、20mmol/LD-亮氨酸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D-亮氨酸处理后的生物膜形态结构。结果:20mmol/LD-亮氨酸不影响变异链球菌浮游细菌生长趋势,从3h左右进入其对数生长期,在12h到达平台期。MTT法结果表明浓度为5、10、20mmol/LD-亮氨酸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均有抑制作用,且随着D-亮氨酸的浓度增加,变异链球菌形成生物膜的量明显降低(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D-亮氨酸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作用后,其生物膜结构整体分布稀疏,厚度减少。结论:D-亮氨酸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形成具有抑制作用。

  • 标签: D-亮氨酸 变异链球菌 生物膜
  • 简介:分别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氨基-β-环糊精、牛血清白蛋白作为修饰剂,通过水热法合成了3种不同修饰分子的石墨烯材料。然后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表面电势等手段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表征,并且通过CCK-8实验对其体外细胞相容性进行了探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功能基团修饰的石墨烯材料对Hela细胞和MDA-MB-231细胞具有不同的生物相容性。其中GO-APS生物相容性较差,GO-BSA生物相容性最好,该研究为后续进一步功能化修饰及其成为理想的药物载体打下基础。

  • 标签: 氧化石墨烯 纳米材料 药物载体 表面修饰 细胞相容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具体原因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控制策略;方法选取300份微生物检验标本,探究其中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结果造成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包括了标本受污染、采集量不足、送检不及时以及采集时间有误等内容;结论为了提升微生物检验标本的合格率,需要正确采集标本并且及时送检、规范微生物标本的检验流程、强化岗前培训。

  • 标签: 微生物检验标本 不合格 原因 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生物检验在尿路感染的预防和诊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98例尿路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4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检验,选择广谱抗生素实施治疗。观察组则进行微生物检验,并根据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尿路感染的诊断准确率,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尿路感染的诊断准确率为91.8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47%(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的有40例,占比81.63%,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例、57.14%、77.35%(P<0.05)。观察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生物检验对尿路感染的诊断准确率高,患者疗效好,生活质量也得到相应提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微生物检验 尿路感染 预防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讨泌尿系统微生物检验病原菌的特征。方法:随机从我院 2016年 5月至 2018年 4月期间收治的泌尿系感染患者中抽取 80例进行讨论,患者均接受微生物检验、细菌培养,分析病原菌结果。结果: 80例感染患者中,共检出 97株病原菌,其中单一性感染患者共 64例,占比为 80.00%,另 16例患者为混合性感染,占比为 20.00%。单一性感染患者主要致病菌包含解脲支原体、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肠球菌、铜绿假单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等,主要为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混合性感染患者中,主要以支原体病菌较多。结论:分析后得知,泌尿系统微生物检验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临床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可根据微生物检验病原菌结果确定药物,降低耐药菌株,提升抗菌药物疗效。

  • 标签:
  • 作者: 晏成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9-19
  • 出处:《健康世界》 2019年第9期
  • 机构:生物信息学,尤其是针对NGS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学是最年轻、最前沿的学科,迄今发展不足十年。然而刚刚而立之年的晏成先生已经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多年。从行业新手到中国生物信息学专家,短短几载,晏成先生已在生物信息学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掌握着最前沿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而其科研成果也极大的推动了生物信息学的发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微生物检验对院内感染发生率控制的影响。方法针对2018年1月-2018年3月期间神外科收治的400例住院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对患者进行分组处理,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为患者实施微生物检验,同时为患者实施对应性抗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和感染程度。结果观察组总发生率为0.50%,对照组总发生率为2.00%,两组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重度感染人数明显比对照组少。结果对住院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微生物检验,然后结合检验结果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抗菌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院内感染发生率,应当高度重视。

  • 标签: 微生物检验 院内感染 发生率 抗生素
  • 简介:摘要众所周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重要性已被逐渐凸显出来,其已成为临床诊断疾病的重要指标。目的;分析对比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结果。方法;将本院临床收治的2,000例微生物检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收集时间为2017年3月-2018年11月,以不同的收集时段分为对照组(2017年3月-2017年9月)与观察组(2017年10月-2018年11月),每组微生物标本均1,000例。对比两组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结果;两组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性率最高的为呼吸道标本,占比32.5%。其次依次为伤口分泌物、穿刺、血培养等标本。其中对照组微生物检验标准阳性检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阶段下的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具有不同的差异,临床应以实际检验结果作为依据,给予相应的指导,提高操作人员专业知识水平、操作能力,有效提高微生物检验阳性率,为临床观察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 标签: 不同临床标本 微生物检验 阳性率 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次实验将 针对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进行阳性率分析,探讨检验价值。 方法: 本次实验选取了 2016 年 1 月 -2018 年 12 月的微生物检验标本数 10124 份进行临床探究,以 16 年 1 月到 17 年 6 月的数据为对照组, 17 年 7 月到 18 年 12 月的数据为观察组,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仪,分析两组标本的微生物检验阳性率。 结果: 从 检验的结果上看,观察组在痰液、尿液以及分泌物的检出上其阳性率为 20.9% 、 22.9% 、 26.6% ,然而对照组则为 23.9% 、 26.0% 、 30.3% ,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在血液以及脑脊液的微生物检测中其差异不存在显著性。 结论: 针对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的检验,其阳性率存在差异,能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临床标本 微生物检验 阳性率 价值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细菌性腹泻病原微生物及其药敏检测情况。方法于本院2006年4月~2007年4月期间内接收的儿童细菌性腹泻患儿中选取173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选患儿均行病原微生物检测以及药敏试验。分析患儿病原微生物构成情况,并对比不同病原微生物的药敏检测结果。结果①本研究173例患儿检验结果显示,沙门氏菌82例、占比47.40%,致病性大肠杆菌55例、占比31.79%,轮状病毒20例、占比11.56%,其他病原微生物16例、占比9.25%。②上述菌株对于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三嗪、头孢哌酮耐药性较高。结论沙门氏菌是引起儿童腹泻最为常见的一种病原菌,并且耐药性较强,临床治疗中应选取合理的药物进行治疗,最大化改善患儿预后。

  • 标签: 儿童细菌性腹泻 病原微生物 药敏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