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细菌性腹泻病原微生物及其药敏检测情况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儿童细菌性腹泻病原微生物及其药敏检测情况探讨

徐晓波

湖南郴州市桂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424400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细菌性腹泻病原微生物及其药敏检测情况。方法:于本院2006年4月~2007年4月期间内接收的儿童细菌性腹泻患儿中选取173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选患儿均行病原微生物检测以及药敏试验。分析患儿病原微生物构成情况,并对比不同病原微生物的药敏检测结果。结果:①本研究173例患儿检验结果显示,沙门氏菌82例、占比47.40%,致病性大肠杆菌55例、占比31.79%,轮状病毒20例、占比11.56%,其他病原微生物16例、占比9.25%。②上述菌株对于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三嗪、头孢哌酮耐药性较高。结论:沙门氏菌是引起儿童腹泻最为常见的一种病原菌,并且耐药性较强,临床治疗中应选取合理的药物进行治疗,最大化改善患儿预后。

【关键词】儿童细菌性腹泻;病原微生物;药敏检测

儿童细菌性腹泻临床发病率较高,是一种消化道综合征,主要以大便形状改变、大便次数增多为特异表现[1]。细菌性腹泻起病较急且危害较大,若不及时治疗,会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带来极大不良影响。对于儿童细菌性腹泻患者来说,应根据病原微生物的检测结果,确定引发疾病的原因,对症下药进行治疗。而病原微生物检验是临床中诊断儿童细菌性腹泻的重要途径之一,医师可准确了解患儿细菌菌属,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式。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儿童细菌性腹泻病原微生物及其药敏检测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本院2006年4月~2007年4月期间内接收的儿童细菌性腹泻患儿中选取17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例,女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3.5±2.5)岁,病程3~8d,平均病程(5.5±2.5)d,每天大便次数3~10次,平均次数(6.5±3.5)次。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国家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中相关诊断标准[2];②所有患儿大便性状改变且大便次数增加,均伴随不同程度的食欲下降,部分患儿出现脱水、呕吐等症;③本研究已获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对所选患儿均行病原微生物检测以及药敏试验,具体操作如下:

⑴病原微生物检测:采集患儿5g新鲜大便30min内送检,培养鉴定严格按照《临床检验标准操作规程》标准进行,具体操作如下:

将大便样本均涂片染色,于显微镜下进行检查,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质谱仪VITEK进行检查,并选取SS培养基于37℃下培养约20h,于试管中加入3.mL0.45%的NaCl溶液,于靶板上将纯分菌落均匀的涂抹后加入1μL基质液,待其形成菌膜后进行质谱分析,鉴定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常见菌属[3]。

⑵药敏试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三嗪、头孢哌酮进行药物试验,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VITEKCompact2进行检测,于35℃下培养约20h后测量抑菌圈的直径,以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为标准,判断药物敏感性情况[4]。

1.3观察指标

⑴分析患儿病原微生物构成情况。

⑵对比不同病原微生物的药敏检测结果。

2、结果

2.1病原微生物构成情况分析

本研究173例患儿检验结果显示,沙门氏菌82例、占比47.40%,致病性大肠杆菌55例、占比31.79%,轮状病毒20例、占比11.56%,其他病原微生物16例、占比9.25%。由此可见,沙门氏菌引起儿童腹泻最常见,占比高达47.40%,其次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占比31.79%,其他病原体少见。

2.2不同病原微生物的药敏检测结果对比

表1中上述菌株对于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三嗪、头孢哌酮耐药性较高。

3、讨论

儿童细菌性腹泻是一种由于细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大便稀薄、次数增多、部分患儿还可伴随恶心、呕吐以及食欲下降等症,若不及时有效的进行治疗,会引起患儿脱水,导致患儿机体电解质失衡,最终导致死亡。由于儿童肠道发育尚不完善,对大多数病原微生物缺乏抵抗力,因此可以认为病原微生物是引起儿童细菌性腹泻的最主要因素。我国临床上对于儿童细菌性腹泻的治疗原则以针对病原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给予特异性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纠正患儿的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情况,减少菌群失调情况的发生几率。

近年来临床中对于病原微生物的研究不断深入与完善,病原微生物检验作为诊断细菌性腹泻的重要途径,其阳性检出率直接关系到患儿后期的治疗方案以及治疗效果。本研究中对173例细菌性腹泻患儿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大便进行细菌培养发现,沙门氏菌是导致儿童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其次为致病性大肠杆菌,这一结果与石耿利[5]学者研究结果完全符合。刘宗生[6]学者在研究中对儿童细菌性腹泻患儿进行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显示引发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主要以轮状病毒、沙门氏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等为主,且这些病原菌均有较强的耐药性,本研究结果与之完全符合。

但对于儿童来说,由于缺乏安全及卫生意识,处于口欲期,对拿在手上的东西需要通过咀嚼、吮吸来感受,极大的提高了病原菌微生物入侵机体的几率。此外,由于儿童肠道尚未发育完全,免疫力及抵抗力较低,易受到病原菌微生物、病毒、病菌等的侵袭,从而加大了细菌性腹泻等疾病的发生几率。对于儿童来说,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降低细菌性腹泻的发病率。同时应及时进行药敏检测,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导致机体肠道菌群失调。

综上所述,儿童细菌性腹泻主要由于沙门氏菌所引发,该类菌属具有较高耐药性,在临床治疗中应及时进行药敏检测,并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

参考文献

[1]芦珂,文秋洁.某市21例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7):155-155.

[2]吕燕.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39):158-159.

[3]何燕.病原微生物检测对儿童细菌性腹泻的治疗价值[J].临床医学,2016,36(2):117-118.

[4]俞国燕.病原微生物检测联合药敏试验对细菌性腹泻患儿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37(11):129-130.

[5]石耿利.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J].临床研究,2017,25(8):182-183.

[6]刘宗生.儿童细菌性腹泻120例病原微生物和药敏检测结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6,29(29):264-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