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DLG图形中的图元坐标信息进行提取、转换、更新,实现了DLG图形的坐标转换。对于日常工作中常常遇到的DLG资料坐标与实际要求不一致的问题,能解决小批量DLG图形坐标的转换,操作方便快捷,成本低。

  • 标签: AutoCAD图元 DLG图形 坐标系 转换参数
  • 简介:烃源岩是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白垩烃源岩以29%的比例居全球各层系之首。通过古地磁与地理信息数据耦合,以及对所有白垩烃源岩层位数据的统计和对比,恢复了白垩烃源岩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其发育环境。结果表明:(1)白垩烃源岩主要发育于阿普特阶-土伦阶(占白垩烃源岩的52.63%)。(2)白垩烃源岩主要发育于2种构造、沉积环境:陆表海环境(非典型被动陆缘)和裂谷环境。(3)白垩纪早期,烃源岩干酪根以Ⅰ型为主;白垩纪中期,烃源岩干酪根过渡为以Ⅱ型为主,Ⅰ型较少;白垩纪晚期,Ⅲ型干酪根烃源岩迅速增多。(4)白垩纪大陆裂解边缘出现富有机质沉积,上升流促进生物繁盛,高温、干旱的气候使陆表浅海区盐度较高,其还原环境有利于烃源岩的保存。

  • 标签: 白垩纪 全球烃源岩 沉积相 古环境 编图
  • 简介:本文提出了一种将高分辨率阵列侧向和方位电极系综合在一起的三维侧向测井电极3D-LS,该电极具有径向、纵向和周向探测能力。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考察了井眼尺寸、冲洗带电阻率、侵入深度、层厚及围岩电阻率对六种不同探测模式的影响,确定了电极尺寸和探测特性。分析伪几何因子,低侵时电极的探测深度最深可达1.5m,其值接近斯伦贝谢双侧向电极深探测深度,而大于高分辨率方位侧向成像仪深探测深度,并且三维侧向测井电极可提供多条径向不同深度曲线,可更好地描述地层侵入剖面。无限厚地层条件下,方位电极可识别出厚度0.1m的异常体,利用方位侧向曲线半幅点对应异常体厚度判断,对异常体纵向分层能力可达0.5m。高阻背景下,异常体的电阻率越低,越靠近井眼,方位越大于15度,越易被方位电极探测。数值模拟结果为后续三维侧向测井电极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低阻异常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三维侧向测井 电极系 数值模拟 有限元法 探测特性 低阻异常
  • 简介:摘要本文以尼日尔二桥下部结构施工为例,对比了不同栈桥修筑方案的优缺点,介绍了一般河流水中桩基与梁施工工艺和技术方法等,重点阐述了水中桩基及梁施工的技术要点,为今后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以岩心、录井、测井、地震资料和大量分析化验资料为基础,对板桥凹陷古近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生排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板桥凹陷古近烃源岩分布广、厚度大、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以偏腐殖型为主,沙三段为主力烃源岩层。板桥凹陷具有“双段式”演化特征一是微生物对烃源岩生烃母质有重要的“改造”作用,发育低演化阶段生烃的重要母质类型;二是深部异常超压发育,使有机质热演化滞后,大量生油深度下移,有效生油井段长,有效生气深度大,排烃效率高。

  • 标签: 成烃环境 生烃 排烃 热演化 板桥凹陷
  • 简介:介绍了公路设计与施工测量中,由于投影引起的长度变形与实地平距不一致,超出规定时,利用坐标投影边长归化数学转换关系,建立独立坐标,并确保独立坐标与原设计比例尺的图件及数据融合,达到“一张图”的精度要求。

  • 标签: 独立坐标系 投影 长度变形 控制测量
  • 简介: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奥陶碳酸盐岩油藏以大型古岩溶洞穴为主要储集空间,由于岩溶、构造和上覆地层负载等作用,发育大量与古洞穴塌陷有关的独特储集体。本文在碳酸盐岩古洞穴联合垮塌体理论基础上,建立古洞穴塌陷单体地质和地震参数模型,地震物理参数以塔河油田石炭和奥陶钻井岩心岩石样品的波速和密度测试数据为基础。利用波动方程理论,对塌陷地质体进行地震正演模拟。通过不同子波主频的地震反射结构分析,认为该类储集体呈顶部"下凹"地震结构,随着主频增加,塌陷体具明显"串珠"状和"杂乱"地震反射特征。通过与实际三维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对比,认为岩溶塌陷储集体识别依据为:上覆地层下凹、地震杂乱强反射结构、与断裂与古暗河伴生等。

  • 标签: 塔河油田 古洞穴垮塌体 地震反射结构 地震正演 古溶洞储集体
  • 简介:据国内外近海含煤岩层序地层学研究成果,运用基准面正弦式变化和衡定泥炭堆积速率,图解不同可容纳空间条件下泥炭堆积特征,认为可容纳空间与泥炭堆积相互作用决定泥炭堆积和终止时间点、泥炭堆积持续时段及有利时期,理论上,任何体系域都有形成区域广泛分布煤层的可能。气候条件是衡量泥炭生长速率的指标,地下水位决定了泥炭堆积的潜在有效可容纳空间。

  • 标签: 层序地层 可容纳空间 泥炭堆积 基准面 地下水位
  • 简介:苏里格气田南区奥陶马家沟组气藏储集空间以碳酸盐岩岩溶孔洞缝为主,古岩溶发育程度对奥陶油气成藏及储层分布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古岩溶发育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古地貌形态是控制古岩溶发育程度的关键.因此,为了寻找有利开发目标区,必须进行古地貌恢复.多种方法分析比较后采用石炭填平补齐法进行岩溶古地貌恢复,划分出中西部古岩溶台地和东部古岩溶斜坡两个二级地貌单元及岩溶高地、鞍地、洼地、古坡地等六个次级地貌单元.古地貌与产能对比分析认为,岩溶台地与鞍地的转换带、岩溶斜坡中的残丘地带及沟槽两侧是天然气富集的有利地区,试气产量大于10×104m3/d的高产井多分布于此;岩溶洼地、古沟槽不利于天然气聚集,这些区域大多数井试气无产能或日产气量很小.

  • 标签: 苏里格南区 奥陶系 古地貌恢复 气藏分布 控制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通过研究四川盆地三叠碳酸盐岩和暗色泥质烃源岩的地化特征,认为上三叠统烃源岩有机碳丰度普遍较高,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达到了成熟到过成熟热演化阶段.中下三叠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低,但有机质类型好,主要为腐泥型,目前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对烃源岩定量评价及资源潜力进一步分析,预测四川盆地三叠天然气潜在资源量及资源丰度都相对较高,储集条件好,具备形成有效气田的条件.

  • 标签: 三叠系 烃源条件 生烃强度 资源潜力
  • 简介:滩坝油藏是目前备受关注的油藏类型。受地质认识、地球物理手段等方面的限制,常规地震资料及物探技术很难解决滩坝油藏储层描述中的多解问题。针对埕岛地区不同类型的滩坝储层,依托纯波地震资料,利用不同域下的频率信息对滩坝油藏储层进行预测。研究表明,以地质认识为基础,结合古地貌分析,利用分频等手段可以识别包含于不整合面强反射内部的储层反射,对目前滩坝油藏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滩坝 频率信息 储层预测 埕岛东部
  • 简介:前第三碳酸盐岩储层是冀中坳陷的重要产油气层,其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溶洞、溶孔、裂缝)为主,成岩作用对碳酸盐岩储层影响很大。根据碳酸盐岩油气藏储渗空间综合分析,将储层分为缝洞孔复合型、溶洞裂缝型、似孔隙型和微缝孔隙型4种类型。通过对岩心、普通薄片、铸体薄片和流体包裹体等多种资料进行综合研究,详细阐述了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的影响。根据成岩作用与对储层储集性能的影响可以划分为建设性成岩作用及破坏性成岩作用两大类。建设性成岩作用有利于改善或提高储层孔渗性能,主要有岩溶、白云石化和破裂作用等;破坏性成岩作用能导致储层孔渗性能变差,主要有压实、胶结和充填作用。

  • 标签: 碳酸盐岩 储层 成岩作用 冀中坳陷
  • 简介:以2009~2012年实地样方调查和前人研究资料为基础,对山西省37个自然保护区中的湿地种子植物区和地理成分进行了研究。在山西省37个自然保护区中,共记录有湿地种子植物56科154属294种;在4个生活型中,草本植物种类最多,共有278种,占总种数的94.56%。将湿地植物的生态型划分为7类,其中,湿生植物269种,占总种数的91.5%,是山西省自然保护区中湿地种子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沼生植物88种,水生植物74种,构成山西省自然保护区中湿地植被的建群种和优势种。在属的水平上,种子植物区地理成分以温带分布区类型为主,共有82属,占总属数的53.25%,表明温带性质比较明显;种子植物种的区成分中,温带分布占绝对优势,达160种,占总种数的54.42%,中国特有分布种有40种。山西省自然保护区中的湿地植物区与温带亚洲和东亚植物区联系最为紧密。在湿地种子植物区中,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种。

  • 标签: 种子植物 区系 湿地 自然保护区 山西
  • 简介:豫西登封寒武第三统灰岩中的鲕粒自下而上个体直径与鲕核逐渐变小、形态变得更加浑圆、鲕粒间胶结程度更高,反映了从深水不稳定鲕粒灰岩到浅水高速建造鲕粒滩的演变过程。研究区鲕粒灰岩发育可以分为3个阶段:(1)台地深斜坡鲕粒灰岩建造阶段(A段),主要发育放射鲕及同心一放射鲕,鲕粒形态多样、粒径大,粒间多为灰泥充填;(2)滩前缓斜坡鲕粒灰岩建造阶段(B段),主要发育同心一放射鲕、同心鲕,鲕粒含量极不稳定,粒径差异大,粒间由微亮晶及亮晶方解石胶结;(3)台内鲕粒滩高速建造阶段(c段),主要发育白云化的同心鲕和微晶鲕,鲕粒含量极高、粒径极小,鲕核也很小,粒间由亮晶方解石胶结。由A段到C段,相对水深逐渐变浅,成鲕环境变得成熟而稳定,鲕粒沉积规模逐渐扩大。

  • 标签: 鲕粒 鲕粒灰岩 寒武系 第三统 张夏组 豫西
  • 简介: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利津洼陷古近沙河街组第四上亚段风暴岩沉积构造类型丰富,包括风暴侵蚀形成的冲刷面、渠模、截切面构造,风暴涡流形成的撕裂构造,风暴重力流形成的递变、块状层理,风暴浪形成的丘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浪成沙纹交错层理及风暴后能量衰减阶段形成的准同生变形构造等。通过岩心观察统计,建立了适合于研究区风暴岩的理想垂向沉积序列,包括10个岩相单元,对应着3个主要的风暴作用阶段:风暴涡流作用阶段、风暴浪作用阶段和风暴作用衰减阶段。结合风暴岩沉积特征及沉积动力学机制,将研究区风暴岩归为4种类型:其中Ⅰ型风暴岩发育于正常浪基面之上,为原地侵蚀型风暴岩,Ⅱ型、Ⅲ型、Ⅳ型风暴岩发育于正常浪基面与风暴浪基面之间。根据以上4种风暴岩沉积特征,探讨了研究区风暴岩形成的主控因素,认为风暴岩的形成主要受风暴作用、物源、古地形以及湖平面变化的影响,并总结出4种类型风暴岩发育的有利条件。

  • 标签: 东营凹陷 沙河街组 风暴岩 沉积构造 沉积序列
  • 简介: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中的众多凹陷均有海陆过渡相沉积,沉积相类型包括海湾辫状河三角洲和河口湾一潮坪。本次研究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将崖13—1气田古近渐新统陵水组三段及二段各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并在其内部进一步识别出10个中期基准面旋回(S1-S10)。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对陵水组三段及陵水组二段发育的沉积相特征及演化进行深入的探讨。陵水组三段沉积时期,研究区主要发育海湾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其具有独特的层理构造、富含泥质纹层以及遗迹化石丰富。该沉积体系自下而上潮汐作用越来越强,早期以河流作用为主(S1-S4),中期为河流和潮汐混合作用(S5-S6),晚期逐渐过渡到以潮汐作用占主导(S7-S8)。陵水组二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发生全面海侵,沉积作用方式及沉积特征更加复杂,生物成因构造更加独特,本次研究将其解释为河口湾一潮坪沉积(S9-S10)。研究表明,区域海平面的不断上升是研究区沉积相从海湾辫状河三角洲演化到河口湾一潮坪的主要控制因素。

  • 标签: 海陆过渡带 沉积特征 沉积演化 陵水组 渐新统 崖13—1气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