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常规检验过程中常见的误差原因并提出把检验质量提高的措施。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来我院进行检验的500例血液样本资料,分析误差率、导致误差出现的原因并且提出提高检验质量的措施。结果500例血液样本资料中有35例血液标本检测结果出现误差,占7%;漏诊率为4.4%,误诊率为2.6%;导致检验标本存在误差的主要因素为标本采集不合理,其次分别为送检不及时、溶血、试管选择不当、检验人员操作不规范及其他原因。结论血常规检验中出现误差的原因较多,每一环节如果不加强质量控制均会导致误差。要对检验人员进行全面培养和监督并且加强对受检人员的宣教工作,从而把检验质量全面提高。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误差原因 提高检验质量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12月期间临床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82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并分析患者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类型、不良反应的类型与临床表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结果所涉及的药物包括头孢唑啉、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替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占比最大(26.8%),头孢西丁占比最小(2.4%)。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类型主要包括过敏反应、泌尿系统反应、消化系统反应、血液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以及循环系统反应,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25.6%),循环系统反应发生率最低(8.5%)。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主要包括个体差异,用药期间或前后12h内饮酒,环境因素,年龄过大或过小,合并用药,饮食因素,情绪因素,患者本身生理、病理、免疫学状态,药物用量过大,输液速度过快,药物质量不合格,个体差异占比最大(30.5%),药物质量不合格占比最小(1.2%)。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使用发生不良反应现象较为常见,不良反应类型以过敏反应最为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为了提升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应加强用药管理。

  • 标签: 不良反应 发生原因 头孢菌素类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8年3月在我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出现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14例患者并提出防范措施。结果低血压、糖尿病、围术期的药物治疗不当、围术期宣教不充分及围术期护理不规范是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主要原因。结论监测患者血压及血糖、合理用药、充分宣教、规范护理等措施可明显提高自体动静脉内瘘重建的成功率,延长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

  • 标签: 血液透析 内瘘失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解老年低钾血症患者应用浅静脉留置针泵高浓度氯化钾引起静脉炎的原因。方法?收集我科3个月内老年低钾血症患者应用浅静脉留置针泵氯化钾15例。结果?所收集的15例老年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局部静脉炎症状。结论?老年患者应用浅静脉留置针泵氯化钾需全面考虑会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并采取防范措施,以预防静脉的发生、增加老年患者的痛苦。

  • 标签: 老年患者 浅静脉留置针 泵氯化钾 静脉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并探讨控制微生物检验标本质量的对策。方法对本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到的3246例微生物检验标本,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不合格率,分析导致微生物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并探讨有效的质量控制对策。结果3246例微生物检验标本中共有107例不合格,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率为3.30%,其中,不合格百分比按照由大到小排列分别是痰液标本、尿液标本、血液标本、分泌物标本、粪便标本、无菌液体标本;微生物检验不合格的原因主要包括取样操作不规范、样本污染、送检不及时、条形码错误;在尚未进行沟通前痰液标本的不合格率为7.08%,经过沟通后痰液标本的不合格率下降为1.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若想进一步降低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率,则需要加强对检验人员的培训教育,制定严格的标本接收制度,并与其他科室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切实有效的提高微生物检验标本质量。

  • 标签: 微生物检验标本 不合格 原因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在神外ICU发生肺部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2月1日至2016年9月31日,在我院神外ICU住院期间发生肺部感染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然后选取2016年10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期间在本院神外ICU接受治疗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00例,计算机随机分成两组,50例/组。A组——综合护理,B组——常规护理。结果100例入组患者中回归分析神外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患者,医护人员手卫生工作、气道管理、物理排痰与吸痰、呼吸机运用不当均可能导致患者肺部发生感染。A组肺部感染发生率(4.00%)明显低于B组,p值小于0.05。结论入住在神外ICU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医护人员手卫生工作、气道管理、物理排痰与吸痰、呼吸机运用不当均可能导致患者肺部发生感染,减少易患因素,早期进行护理综合干预是减少神外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院内肺部感染的有效措施。

  • 标签: 重型颅脑外伤 神外ICU 肺部感染 护理
  • 简介:【摘 要】 目的:探讨钝针扣眼穿刺法在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应用过程中皮下隧道闭塞的原因,针对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方法:对落实钝针扣眼穿刺进行透析治疗的 30例血液透析患者,回顾性分析使用钝针扣眼穿刺过程中发生并发症及穿刺失败的原因,找出整改措施。结果:对 30例透析患者 24周内 4270次钝针穿刺进行统计学分析,局部感染发生率为 3.33%,穿刺部位无渗血、无血肿发生,钝针扣眼穿刺点皮下隧道闭塞率 16.67%。结论:正确的穿刺评估和对皮下隧道走向及深度、角度的掌握,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和手卫生,可有效预防钝针穿刺的并发症,减少穿刺失败及皮下隧道闭塞的发生。

  • 标签: 动静脉内瘘 钝针穿刺 血液透析 皮下隧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使用口服降糖药治疗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原因。方法选取笔者所在社区(在2016年11月-2018年1月)搜集的127例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按照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是否发生低血糖分为低血糖组(80例)和非低血糖组(47例)。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的体重指数、空腹血糖水平、血肌酐水平以及平均病程时间等。结果低血糖组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的体重指数、空腹血糖水平显著低于非低血糖组(P<0.05),低血糖组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的平均病程时间长于非低血糖组(P<0.05),低血糖组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的血肌酐水平显著高于非低血糖组(P<0.05);低血糖组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使用胰岛素促泌剂治所占比例高于非低血糖组(P<0.05)、使用阿卡波糖所占比例低于非低血糖组(P<0.05),两组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服用二甲双胍所占比例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口服降糖药治疗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的原因与病程时间长和体重指数低和治疗方案的选择等密切相关。

  • 标签: 使用口服降糖药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 低血糖
  • 简介:摘要目的在不明原因胸腔积液诊断中应用可弯曲内科胸腔镜,分析其应用效果。方法从2015年6月开始到2017年12月结束,在我院选取78例不明原因胸腔积液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全部研究对象均采用可弯曲内科胸腔镜进行检查,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不明原因胸腔积液患者在接受可弯曲内科胸腔镜诊断后发现,其中患者的病理类型主要可分为结核46例,所占比例为58.97%、恶性肿瘤22例,所占比例为28.21%,以及慢性炎症或炎性肉芽肿10例,所占比例为12.82%。胸腔积液<500ml占23例,胸腔积液≥500ml,<1000ml占28例,胸腔积液≥1000ml占27例。结论在不明原因胸腔积液诊断中应用可弯曲内科胸腔镜的效果显著,不仅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而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可弯曲内科胸腔镜 不明原因 胸腔积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临床标本即血液标本、呼吸道标本、粪便标本、尿液标本对微生物检验阳性率结果的影响及其原因。方法回顾我院2015年1月至12月和2016年1月至12月两个时间段内各随机抽取的100例血液标本、100例呼吸道标本、100例粪便标本、100例尿液标本的微生物检验阳性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不同临床标本的微生物学检验阳性率明显不同2015年的呼吸道标本和尿液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35.00%、30.00%)显著高于2016年的呼吸道标本和尿液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21.00%、18.00%),2016年的血液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16.00%)显著高于2015年的血液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7.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时间段的粪便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3.00%、2.00%)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临床标本对微生物检验阳性率结果产生不同影响,究其原因为标本操作相关人员专业度不高、标本采集、保存、运输不规范等干扰。必须加强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规范管理,不断提高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

  • 标签: 血液标本 呼吸道标本 粪便标本 尿液标本 微生物检验阳性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后发热的原因,并对护理对策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3月-2018年1月收治的原发性感染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甲胎蛋白值变化及碘化油用量。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甲胎蛋白值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与碘化油用量具有密切关系。结论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确切,治疗药物剂量大小会直接影响患者术后发热情况,需做好方法和应对措施。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 发热原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经PICC输入脂肪乳剂导致导管堵塞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2016年5月-2018年4月本院接诊的经PICC输入脂肪乳剂的患儿30例,综合分析患儿导管堵塞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30例患儿中有6例发生导管堵塞的情况。1例经尿激酶再通获得成功,5例在导管堵塞后拔管。结论合理配置药物,积极采取正确的封管以及冲管方法,对置管技术进行规范,充分了解导管维持的相关知识,可显著降低导管堵塞发生率,确保患儿生命健康。

  • 标签: 脂肪乳剂 新生儿 护理对策 PICC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实施介入疗法后短期内再次引起胸痛的相关因素。方法搜集在2014年2月至2016年4月在医院实施介入疗法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共有200例的相关资料,总结术后出现胸痛症状患者引起胸痛的相关因素。结果介入疗法后短期内再次引起胸痛的比例是15.00%,因为机体存在情绪波动导致胸痛的比例是26.67%(8例),因为机体存在血栓导致胸痛的比例是3.33%(1例),机体血运重建异常而产生胸痛的比例是13.33%(4例),因为机体发生支架应激反应导致胸痛的比例是33.33%(10例),因为机体存在远端栓塞产生胸痛的比例是13.33%(4例),非心源性胸痛的比例是10.00%(3例)。结论在临床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实施介入疗法后短期内再次引起胸痛的比例较高且发生因素多元化,在临床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需综合评估患者的相关因素,同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避免患者情绪的剧烈波动,改善机体的血运状况,避免再次引起胸痛,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相关因素 胸痛症状 介入疗法
  • 简介:摘要 目的:对普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术后发生谵妄并消化系统症状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护理体会进行总结,比较护理前后效果。方法:于我科重症监护室诊治的 30名患者均出现谵妄并消化系统症状行为,通过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举措,对比其护理前后的效果(认知情况、患者满意度)。结果: 2组患者在干预前认知状况差异性不显著 (P> 0.05);在 MDAS以及 MMSE评分方面,患者经干预后明显比较干预前优秀 ,其差异性显著 (P< 0.05);而经过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满意度也有了显著的提升,其差异性也较显著 (P< 0.05)。结论:老年病人在手术后出现谵妄并消化系统症状的概率较高,护理人员应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并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举措,对于预后的改善以及疾病的恢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管理循环结合根本原因分析法(RCA)在护理病历书写质控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2月~2014年8月进行护理文书书写终末质控110份为实践前,并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9月采用PDCA(管理循环)及RCA模式进行书写质控管理的病历110份为实践后,对比实践前后病历书写缺陷发生率。结果实践后病历书写质控管理下书写缺陷发生率低于实践前,差异显著(P<0.05)。结论管理循环结合根本原因分析法对降低病历书写缺陷发生率、保证病历准确性、真实性及客观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提高病历书写质量,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 标签: 管理循环 根本原因分析法 护理病历 书写质控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血引起稀释性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对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进行输血的患者80例,统计对比输血前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以及凝血功能。结果输血后患者体内的APTT、PT以及TT比输血前延长,而血小板与FIB比输血前明显降低(P<0.05);不同成分的血液使得患者发生不同的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P<0.05)。结论对失血的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在临床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对患者进行输血时需要密切的检测患者血小板的数量变化,对于患者的血小板功能以及凝血因子的凝血功能要进行及时的检测,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输血 稀释性凝血因子 血小板 不良反应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