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深入研究胃肠道间质瘤CT影像表现及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共84例,均给予CT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患者CT影像表现及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本研究84例患者中,经病理检验证实,CT检查有4例漏诊,其余80例患者均为正确诊断,诊断的阳性率为95.24%;根据间质瘤患者的危险程度进行分级,其中低度恶性潜能间质瘤患者16例,重度恶性潜能间质瘤患者12例,高度恶性潜能间质瘤患者56例,三组患者病灶的生长部位和强化程度、方式比较无统计差异,但中度和高度恶性潜能患者形态不规则以及密度不均匀者明显多于低度恶性潜能者,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形态与密度分别与危险程度具有高度相关性( r =624、0.141,P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CT影像学表现 病理特征 关系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老年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病原特点。方法:本次实验跨越2020年7月至2022年4月这一时间段,研究人员对400例老年住院患者进行研究。研究人员在本次实验中记录所选老年住院患者出现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情况,对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病原特点,以此更好地防范和治疗老年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结果:本次实验所选400例老年住院患者中共计出现35人出现医院获得性肺炎,占比为8.75%;老年住院患者是否存在意识障碍、是否接受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是否在入院前使用抗生素对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出现概率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肺炎克雷伯杆氏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是导致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常见致病菌。结论:老年住院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危险因素包括意识障碍、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抗生素的使用等,革兰阴性菌在菌株中占据较大的比重。

  • 标签: 老年患者 医院获得性肺炎 病原学特点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深入研究胃肠道间质瘤CT影像表现及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共84例,均给予CT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患者CT影像表现及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本研究84例患者中,经病理检验证实,CT检查有4例漏诊,其余80例患者均为正确诊断,诊断的阳性率为95.24%;根据间质瘤患者的危险程度进行分级,其中低度恶性潜能间质瘤患者16例,重度恶性潜能间质瘤患者12例,高度恶性潜能间质瘤患者56例,三组患者病灶的生长部位和强化程度、方式比较无统计差异,但中度和高度恶性潜能患者形态不规则以及密度不均匀者明显多于低度恶性潜能者,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形态与密度分别与危险程度具有高度相关性( r =624、0.141,P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CT影像学表现 病理特征 关系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在早期股骨头坏死诊断中采用x线、16排螺旋CT、MRI进行应用,比较诊断效果。方法:通过选取治疗时间在2020年1月到2020年12月的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70例。患者年龄在55-75岁之间, 选取x线、16层螺旋CT、MRI诊断,做好诊断结果分析。结果:通过对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确诊情况比较,采用CT确诊率、敏感性、特异性在79.9%、81.3%、78.1%,MRI整体确诊率、敏感性、特异性在88.9%、88.9%、89.4%。通过对不同股骨头病变分期下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比较,其中CT中I期、II期、III期患者分别为0例、19例、40例,经MRI诊断,I期、II期、III期患者分别为10例、26例、31例,所占比例分别为14.93%、38.81%、46.27%。结论:通过对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MRI诊断,患者的诊断准确率高,效果明显。

  • 标签: 螺旋CT MRI s线 早期股骨头坏死 诊断
  • 简介:摘要:随着中药学的不断发展,中药学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要更加注重培养,所以在中药学专业的加重要家长中药学专业人才的时间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建设模拟的中药房。模拟中药房的建立能够满足中医药学行业需求,通过情景模拟的方法用真实训平台进行教学,将学习知识,实践,感官中药等结合一体,这样大大促进中药学教学水平,提高中药学教学质量。本文就模拟中药房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效果进行阐述,并且说明模拟中药房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就可以轻松学习到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身的综合能力,通过也是为中药学专业培养新型创新型人才起到了促进性的作用。

  • 标签: 模拟中药房 中药鉴定学 中药学 实践教学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诊断全血细胞减少症时应用骨髓细胞检查能够更有效判断出具体病因,提高诊断时的效果。 方法: 此次研究选自2017年3月至 2022 年5月某院接诊治疗的243例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根据病因不同区分成造血性系统疾病组 (简称甲组)( 68例) 和非造血系统疾病组(简称乙组) (175例),对他们的血红蛋白(HGB)、血小板 ( PLT ) 和白细胞(WBC)水平值进行对比, 另外对造血性系统疾病组患者的骨髓样本进行采集然后进行骨髓细胞检查,对疾病类型患者的网织红细胞(RET)水平值与骨髓异常增生 (MDS) 程度分级。 结果 发现非造血性系统疾病组的HGB、PLT与WBC的水平参考值均高于造血性系统疾病组, 差异有统计意义 ( P <0.05) 。发现造血性系统疾病组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与急性白血病(AL)患者的RET低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而AL患者低于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患者, 差异有统计意义 (P < 0.05) 。结论  非造血性系统疾病与造血性系统疾病引致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检查的血液各项数值存有差异,不同类型造血性系统疾病患者RET水平参考值与骨髓增生异常分级也有显著不同,因此在诊断全血细胞减少症时骨髓细胞检查可以明确病因、避免误诊,为辩证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

  • 标签: 〔〕骨髓细胞学检查 全血细胞减少症 诊断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检验科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和病原菌耐药情况。方法选择我院检验科2016年8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1030份微生物检验标本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检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次研究的1030份微生物检验标本中,155份不合格,在影响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因素中,60份为标本因素,占38.71%,46份为人员因素,占29.68%,30份为操作不规范,占19.35%,19份为其他因素,占12.26%;同时,1030份检验标本中,共分离出1095株病原菌,其中558株为革兰阴性菌,占50.96%,436株为革兰阳性菌,占39.82%,101株为真菌,占9.22%;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的耐药率高;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喹诺酮类、红霉素以及β-内酰胺类具有较高的耐药率。结论影响检验科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应该加强质量控制,并且将病原菌的耐药性作为基本依据,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从而使耐药率降低。

  • 标签: 病原菌 微生物检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检验科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与病原菌耐药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检验科接受微生物检查的400例感染性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检验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微生物检验治疗的影响因素和进行分析,将检验结果给予细菌培养,通过微生物药敏试纸扩散法(K-B法)对病原菌耐药性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观察发现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因素主要有检验科人员素质、检验方法的差异、检验标本的采集和保存方式及其他因素,在本研究中对微生物检验结果造成差异共92份,2019年有54分,2020年有38分。且检验科人员素质是造成结果差异的主要因素。大肠埃希菌对阿莫西林、头孢噻吩、头孢噻肟的耐药率在50%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头孢噻吩、氨苄西林、四环素、克林霉素、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在70%以上。结论:在微生物检验的临床实践中,相关检验人员应严格按照规定规范操作,提升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以此来提升微生物检验的检验治疗。其次,应依据病原菌耐药性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降低耐药率。

  • 标签: 检验科 微生物检验质量 影响因素 病原菌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采取经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疗法治疗的效果。方法:从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抽选8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有患者44例,接受经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疗法治疗,对照组有患者44例,接受经生物反馈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FIQ-7评分、IIQ-7评分、盆底肌力评分、24h尿垫重量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PFIQ-7评分、IIQ-7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盆底肌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4h尿垫重量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t=4.776、3.754、4.238、5.519,P

  • 标签: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 经生物反馈 电刺激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生物反馈联合乳果糖口服溶液在排便障碍型便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排便障碍型便秘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差异性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65例患者。对照组应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观察组应用生物反馈联合乳果糖口服溶液。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便秘症状自评量表(PAC-SYM)、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PAC-QOL)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PAC-SYM、PAC-QO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生物反馈联合乳果糖口服溶液应用于排便障碍型便秘治疗中,有助于减轻便秘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生物反馈 乳果糖口服溶液 排便障碍型便秘
  • 简介:摘要:目的 深入研究肺部曲霉菌感染诊断分别应用不同类型微生物检验的作用效果。方法 择取2022年7月~2023年12月入院诊断肺部曲霉菌感染的病患设为观察对象,参与者共包括70例,其中寄生性肺部曲霉菌感染的35例患者设为研究A组,另外侵袭型肺部曲霉菌感染的患者设为研究B组,分别为两组研究对象分别开展痰液培养检验、GM试验、G试验。对比不同微生物检验方法对致病菌的阳性检出率。结果 通过本次检验结果表明,在致病菌阳性检出率上,GM试验阳性检出率>G试验阳性检出率>痰液培养检验阳性检出率,其数据比较分析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肺部曲霉菌感染诊断中应用GM试验取得效果更加理想,相较于痰液培养检验和G试验检验方法,能够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判断依据,便于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更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 标签: 微生物检验方法 肺部曲霉菌感染 痰液培养检验 GM试验 G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女性体检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整体护理的价值。方法:随机均分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本科接诊女性体检者(n=100)。试验组采取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整体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体检时间等指标。结果:关于体检时间和依从性:试验组数据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女性体检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整体护理,效果显著。

  • 标签: 女性体检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 价值 整体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梅毒血清检验中不同方法检定的结果进行评价分析。方法选取本中心2016年、2017年怀化市强制戒毒所哨点监测血样953人份,用梅毒螺旋体双抗原夹心法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初检,初检阳性的,再用梅毒螺旋体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进行复检。对比2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率、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ELISA检测结果阳性率10.80%,特异性100%、敏感性100%;TRUST检测结果阳性率37.86%、特异度94.12%、敏感度90.70%。检验效果对比上,ELISA检测与TRUST检测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统计的意义。结论梅毒螺旋体双抗原夹心法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结果相比梅毒螺旋体抗体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敏感性、特异性更高。适合大批量标本检测,可作为梅毒抗体检测筛查较理想的方法。

  • 标签: 梅毒 血清学检验 检定结果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分析 208 例糖尿病足流行病及临床特点 。 方法: 于 2019 年 1 月 -2020 年 5 月,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分析纳入研究的 208 例 糖尿病足病例样本 流行病及临床特点。 观察分析糖尿病足流行病及临床特点。 结果: 我院共确诊 3256 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占确诊糖尿病患者的 6.39 %,年龄占比为 59.13 %

  • 标签: 糖尿病足 流行病学 临床特点 分析 见解
  • 简介:摘要:临床实习是医学专业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必要途径,有助于加强人际沟通与交往,促使解决问题能力有效提高。要求医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且具有解决问题能力与分析能力。因此,我国医学教学中更加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理念。传统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导,采用讲授式教学法,无法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不佳。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多种教学方法应用于临床,如PBL教学法等,取得显著效果。本文将重点分析以案例为基础的PBL教学法在临床肿瘤教学中的应用。

  • 标签: 以案例为基础 PBL教学法 肿瘤学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基于团队学习教学方法在肾脏病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68例肾脏病见习实习生为对象,研究时间为2020年1月-2020年12月,分为参照组34例与研究组34例,参照组实施常规教学,研究组实施基于团队学习教学方法,对比应用效果。结果 对于理论成绩、实践成绩,研究组更高,与参照组比较,差异P

  • 标签: 基于团队学习教学方法 肾脏病学 见习教学 应用效果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在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诊断实践中运用CT影像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实验所包含的研究对象是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7例胰腺癌患者与48例慢性胰腺炎患者,将胰腺癌患者设置为甲组,将慢性胰腺炎患者设置为乙组,实验开始时间为2020年5月,实验结束时间为2021年7月,运用CT诊断两组患者,将病例诊断作为金标准,分析两组患者的诊断敏感度、准确度,探究CT在诊断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患者的价值。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甲组患者诊断敏感度为91.3%,乙组患者诊断敏感度为95.7%;甲组患者诊断准确度为89.4%,乙组患者诊断准确度为93.8%。结论:在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患者的诊断过程中采用CT诊断方式效果确切,可帮助患者尽早接受治疗。故在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CT诊断方式。

  • 标签: CT 慢性胰腺炎 胰腺癌 临床价值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在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诊断实践中运用CT影像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实验所包含的研究对象是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7例胰腺癌患者与48例慢性胰腺炎患者,将胰腺癌患者设置为甲组,将慢性胰腺炎患者设置为乙组,实验开始时间为2020年5月,实验结束时间为2021年7月,运用CT诊断两组患者,将病例诊断作为金标准,分析两组患者的诊断敏感度、准确度,探究CT在诊断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患者的价值。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甲组患者诊断敏感度为91.3%,乙组患者诊断敏感度为95.7%;甲组患者诊断准确度为89.4%,乙组患者诊断准确度为93.8%。结论:在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患者的诊断过程中采用CT诊断方式效果确切,可帮助患者尽早接受治疗。故在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CT诊断方式。

  • 标签: CT 慢性胰腺炎 胰腺癌 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