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08年是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诞辰125周年。11月2—5日,由浙江省政府参事室、上虞市人民政府、杭州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由浙江省文史研究馆、上虞市委宣传部承办,浙江省儒学学会等单位协办的“纪念马一浮先生诞辰125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上虞两市举行。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巴西和中国大陆以及港、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马一浮 研究成果 学术思想 纪念 综述
  • 简介:诛文是一种古老的应用文体,因此前人多研究其实用职能,而对它的抒情功能却采取漠视的态度.其实,伴随中古文学自觉的进程,诔文写哀内容有一个抒情性不断增强的过程.这一过程,我们可以视之为诔文的文学化进程.

  • 标签: 诔文 应用文体 抒情功能 写哀内容 文学化
  • 简介:编辑出版年鉴的目的无外乎传播信息、提供咨询、帮助决策,换言之,就是使年鉴功能得以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而年鉴功能的体现是依靠年鉴发行工作来实现的,因而,年鉴发行工作的好坏与年鉴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 标签: 年鉴 适用性 发行量 编纂工作 发行对象
  • 简介:2009年12月9日上午,江苏省郑和研究会在江苏饭店召开“建国60年郑和研究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来自南京大学、南京政治学院、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江苏省社科院、南京博物院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及省市交通厅局、南京市方志办等单位的郑和研究会领导、学者、郑和后裔30余人参加了会议。

  • 标签: 郑和研究 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综述 展望 南京政治学院 南京大学
  • 简介:由嘉应学院主办、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承办的“比较视野下的客家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月11日至14日在嘉应学院隆重举行,共有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114人参加。会议采取室内研讨和乡村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与会者就“客家历史与文化”、“客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等专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交流,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客家研究所自1995年以来,每2年举办一次国际性的客家学术研讨会,与会者多是来自中、美、英、法、日、韩、加拿大、新加坡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国内知名学者。本次学术研讨会是继2003年12月成功举办“‘客家文化与全球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后的又一次盛举,对于推动客家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客家研究所 民俗文化 比较视野 客家文化研究 简报
  • 简介:以慧皎《高僧传》编撰的材料来源为考察的立足点,由此不断上溯,寻绎《高僧传》在体例上的源自和精神上的指向,可以清理出一条“道安一僧佑一宝唱一慧皎”的演变线索。这条线索的意义在於能够揭示《高僧传》书写范式成立的关键消息:经录是僧传得以孕育成型的“母胎”,从经录到僧传,是佛教经籍背後着译者角色,亦即人的地位,日渐凸显的过程;《高僧传》书写范式的成立正是佛教内部从经典到人、从古到今学术嬗变的必然结果。

  • 标签: 经录 僧传 《高僧传》 书写范式
  • 简介:2011年5月27至30日,由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先秦史学会、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安徽大学、安徽国际老子文化交流协会、亳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亳州老庄与老庄思想学术研讨会在安徽省亳州市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收到论文近40篇。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万清出席会议并发表了讲话。

  • 标签: 老庄思想 研讨会综述 思想学术 中国 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亳州
  • 简介:诸葛亮于兴平元年(194)随叔父诸葛玄离开故乡阳都时,已经14岁,正是他人生观开始树立的时期,故其思想的形成,与琅邪一带的学术氛围是分不开的。而且,诸葛氏家族对学术问题的关心也是有传统的。诸葛亮的远祖诸葛丰即以明经为郡文学;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先任梁父尉、后为泰山郡丞,亦当是经由察举而入仕,而东汉顺帝以后的察举对策都是要考试“家法”的。诸葛亮之兄诸葛瑾少游京师,治《毛诗》、《尚书》、《左氏春秋》。诸葛亮为学的途径和方法虽与乃兄不尽一致,然从他曾著《论前汉事》一卷(见《隋书·经籍志》及《唐书·艺文志》)及日后的造诣来看,其对学术问题的关心,较之乃兄实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 标签: 诸葛亮 学术氛围 《公羊春秋》 《易》学 琅邪郡 “大一统”
  • 简介:近期,在张问陶故里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召开了张问陶全国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河北、陕西、重庆、四川等省市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专家学者共计100余人参加套议。与会者参访了蓬溪县金桥镇翰林村问陶故里,拜谒了重新修复的船山墓;观看了四川宋瓷博物馆收藏的张问陶书画作品;参观了蓬溪县国家档案馆张问陶诗书画展厅:观看了《蜀中诗冠、大清神断张问陶》专题片;

  • 标签: 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问陶 蓬溪县 香港特别行政区 国家档案馆 四川省
  • 简介:作为一代国学大师,著述宏富的张舜徽先生有充分的学术自信。"吾离后人近,而离今人远"这一自况,将随着先生学术影响力的持续存在而逐步得到历史的印证。在先生留给世人丰富的学术遗产中,我认为最值得弘扬的是淹贯博通、坚持积累的学术精神。《旧学辑存叙目》有云:"平生自励及所以教人者,期于淹贯博通,而不限于一曲。

  • 标签: 学术精神 编者按 学术影响力 国学大师 学术遗产 张舜徽
  • 简介:梁启超作为清季民初极富代表性的政治家、思想家,始终活跃于政治和舆论的舞台.激剧动荡的社会进程,造成其“流质易变”的特异表现.“欧游”之后,他淡出政治,潜心著述讲学,用生命的最后十年,完成了从政治到学术的自觉转向,实现了外在“转向学术”与内在“学理转向”之间交互影响的双重“蜕变”.他本人带有“学问上兴味”的自我书写,则为我们解读“过渡时代”政治与学术的珍域交织,提供了生动的样本和深刻的启迪.

  • 标签: 晚清今文学 史之改造 学术转向 自我书写
  • 简介:2010年9月19日.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盛大开园前夕,来自世界各地的考古、历史专家在西安举行了“大明宫——世界的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就大明宫遗址考古、文化遗产保护、丝绸之路等有关历史问题进行了交流。其交流成果对于大明官遗址的考古、保护都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表现了世界各国专家对于文化遗产保护、丝绸之路的共同关注。同时也对东西方遗产保护理念进行了充分交流。

  • 标签: 文化遗产保护 国际学术研讨会 大明宫 世界 西安 遗址考古
  • 简介:首先感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和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共同搭建的“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这个大平台,使我有幸展示了自己多年来从事藏学研究的成果并获了奖。同时,也感谢《中国藏学》开设的“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获奖作者纪念《中.国藏学》创刊百期笔谈”栏目为我这样一个普通作者提供畅谈心声的机会。

  • 标签: 部落习惯法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学术价值 意义 藏族 获奖作者
  • 简介:由洛阳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北京国林风图书中心联合主办的“20世纪疑古思潮回顾”学术研讨会于1998年9月13日在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考古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从事历史学、考古...

  • 标签: 疑古思潮 顾颉刚 “走出疑古时代” 研讨会综述 古史辨派 20世纪
  • 简介:<正>晋人常璩的《华阳国志》,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地方志。常璩,字道将,晋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县)人,生卒年不详。他初仕于成汉,曾任散骑常侍,掌著作。成汉亡,入东晋,官位不显。东晋穆帝永和中,常璩撰成《华阳国志》十二卷,共约十一万字,他利用在成汉政权时曾接触大量官方收藏资料的有利条件,取精用宏,在书中记述了从远古到东晋穆帝永和初数初千年间,处于“华山之阳”的梁、益、宁三州(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及湖北、陕西、甘肃部份地区),在政治、地理和人物各方面的历史状况。这是研究古代西南地区政治史、经济史、地理沿革史和少数民

  • 标签: 学术著作 《华阳国志》 常璩 地理沿革 成汉政权 三州
  • 简介:地方志做为资料性文献,它的学术性,一直受到质疑。本文通过对安徽建省后的第一部道光《安徽通志》的人物篇进行梳理解析,认为地方志不仅具有学术性,而且还表现在各方面:大家修志是地方志学术性的前提,体例完善是地方志学术性的根本,资料翔实是地方志学术性的基础,内容丰富是地方志学术性的关键,引征广博是地方志学术性的重点,考证谨严是地方志学术性的保障。虽然道光《安徽通志》人物篇还存在着某些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其对证明地方志的学术性具有很高的范本价值和参考价值。

  • 标签: 道光《安徽通志》 通志 人物 学术性
  • 简介:在人文社会学科领域,学术规范问题近来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原因是在如潮涌般出版的着作和刊物中,学术“失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记得在一次研究生导师座谈会上,有位理科教授对某些人文社科学者论着之多感到惊异,表示文科学术着作的水平很难评判。我冒昧发言,认为人文社会学科研究成果水平的监定也有明确的标尺,和理科是一样的。

  • 标签: 学术规范 名称来源 “支那” 人文社会学科 研究生导师 学科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