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在中国伶人的地理分布中,存在着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即某些地域盛产伶人。这里,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地理学内涵。苏州和扬州拥有较为丰裕的物质条件,戏剧作为一种消费文化,两个城市较之其它一般地区,也就具有了某种优势。北京、河北成为伶人出生籍贯密集的地区,它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伶人移植的结果,然后再逐渐地土著化了。山东成为伶人出生籍贯较为密集的省份,也应该跟它的地理条件有关,一方面距江苏、北京、河北不远,可能受到它们伶业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成为它们两地伶人移植的中间停留站。安徽、湖北沿江地理所形成的商业和运输业较为发达,也是伶业较为兴盛的地理条件。从地理角度研究中国某些地域盛产伶人现象,也显示了文化地理学对于人类文化现象的阐释能力。

  • 标签: 伶人密集 文化地理 消费文化 伶人移植
  • 简介:<正>一伶业作为一种服务性和消费性行业,在经济形态上呈现出了一种两极的姿态。一是依附性,它带有经济寄生的性质;二是市场性,它是充分商业化的,甚至是中国历史上市场成分发育较为成熟的职业。虽然也有许多互动于两者之间的伶人及其

  • 标签: 经济开发 谭富英 裘盛戎 言慧珠 谭鑫培 言菊朋
  • 简介:<正>一中国传统家族对于伶人采取除籍制度,使中国伶人与传统家族产生一种"隔离的现象"。潘光旦写道:"社会的与心理的隔离本来是极不幸的,但是在社会的歧视甚至于作贱之下,而伶界的人物依然不断的产生,足见才气之所钟,自有寻常社会

  • 标签: 业缘关系 家族化 潘光旦文集 精忠庙 义务戏 中国戏剧出版社
  • 简介:<正>一从某种角度来说,中国伶人家族的血缘、地缘和业缘的关系问题,'技同相习,道同相得,相习则相亲焉,相得则相恤焉'。正是由于伶人的'技同'、'道同'等业缘关系,强化了伶人的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

  • 标签: 业缘关系 村落家族文化 伶人 地缘关系 血缘关系 谭鑫培
  • 简介:关公崇拜之风,从清初到晚清都呈现久盛不衰的势头。这一风气的持久,首先是得力于清王朝的倡导,其次依靠了民间各种力量的支持。而其中伶界对关公的神化又起到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晚清以降,扮演关公和关公的扮演,逐渐形成一套虽不成文却极有约束力的章法。这套'章法',包含了前后台演员及观众对于'关圣'的礼

  • 标签: 伶人关羽 关公戏 关羽崇拜
  • 简介:北京东岳庙有座喜神殿,设在后罩楼东北角,殿角立有一石碑,民国十七年(1928)立,题名《梨园重建喜神殿之碑》,有陕西张鼎乾撰文,河南王廷弼篡额,概因二人为陕西、河南籍梨园弟子,有关二人的生平已无从察考。碑文记载,东岳庙原有旧喜神殿一座,在西廊,由南府伶人所建,

  • 标签: 东岳庙碑刻 伶人信仰 旧伶人
  • 简介:中国戏曲自其成熟之日起就注定是市场的宠儿,某种意义上,与其说是瓦舍和勾栏孕育了戏曲,不如说是消费和娱乐哺乳了戏曲。因此,当面对清代戏曲这样一个已经被千百年来的剧作、曲论、声腔、表演堆积起来的庞然大物时,

  • 标签: 晚清 中国戏曲 笔记 述略 收支 伶人
  • 简介:粤剧作为地方戏,它与京昆剧种的表演特征相通,教学方面遵循“四功五法”系统性的训练,粤剧剧目教学由于师资缺乏,还有对行当演员的培养重视不够等原因,剧目建设一直比较困难,使剧目移植成为了一条便捷可行之路。在剧目移植过程中,学习被移植剧目的表演方法和塑造人物的处理手段等,并将它融化到本剧种的表演程式当中是移植成功的关键。京剧《李逵探母》是一出架子花脸行当剧目,做、念、唱并重,架子花脸行当对于粤剧教学剧目移植来说,对该行当做功的借鉴和学习至关重要。笔者通过对音乐唱腔设计、剧本改编、粤剧表演程式的植入等步骤方法,尝试对《李逵探母》进行了移植改编。其中,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创造,对这一课题的探究,不但对粤剧教学剧目建设带来积极动力,也希望可为地方戏在向京昆等剧种借鉴、学习的过程中,作出一定的参考意义。

  • 标签: 粤剧 移植 京剧 《李逵探母》 教学剧目
  • 简介:二胡独奏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是一首小提琴独奏曲移植曲目,这首作品为新疆塔吉克民族的音乐素材,具有典型的新疆民族风情。作曲家运用了大量的外国现代作曲技法,同时吸收了中国民间器乐曲的一些特殊的演奏手法,使此曲具有独特的音乐与演奏风格。随着艺术的迅速、迅猛的发展,越来越多新颖、生动的二胡改编作品问世,在艺术风格和音响色彩上又一次极大的丰富了二胡的发展与表现力。这首乐曲中主要分为快板和慢板两个部分,只有多了解中西方音乐的特点,加上娴熟的技术运用,才能真正的演奏好这首作品。

  • 标签: 二胡独奏曲 音乐 民族风情
  • 简介:教学、学术研究和社会贡献是衡量和评价高等音乐学院声乐教师的基本尺度和标准。可以说"弟子三千,名家辈出"是80高龄仍然登台演唱的丁贵文教授教学成果丰硕的最好写照;"洋为中用,学为我用",首倡用意大利美声唱法唱民歌,不懈地探索西洋音乐民族化的道路,是丁教授一生声乐教育和教学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他对民族音乐学术建设的重要贡献。多次参加诸如"羊城花会"、"哈尔滨之夏"等国内重大的音乐节、音乐会演出;多次在美、日成功举办独唱音乐会,在国内外声乐界具有广泛声誉和社会影响力是丁教授一生社会贡献的最佳证明。

  • 标签: 丁贵文教授 声乐教学与演唱 50周年 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