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文学问题》1996年第3期在“圆桌”栏目中探讨了构建文学史纲的问题。话题主要围绕导致文学发生变化的内在和社会历史因素。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的八位老师参加了讨论。加·别拉娅以《俄国现代思想理论背景下的文学史》为题表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近年来的文学研究...

  • 标签: 文学史 出版模式 俄国文化 巴赫金 古代文学研究 俄国文学
  • 简介:“十月革命”前后,无产阶级文化派一度把持苏联文坛,但因部分主张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的基本原则,且与苏维埃政权在文化领导权上发生争执,最终走向衰落。然而茅盾却误将无产阶级文化派视作苏联文艺政策的执行者而盲目崇奉。这对此后中国左翼文艺的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在看似机械刻板的照搬、仿中,早期译介者对无产阶级文化派也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写,曲隐表达了个人体认和本土语境要求。茅盾仿照波格丹诺夫《无产阶级的艺术批评》而完成的《论无产阶级艺术》,就在一系列的细微“误读”中显示出某种本土转化的努力,尽管其中仍有不少误区。

  • 标签: 无产阶级文化派 波格丹诺夫 《论无产阶级艺术》 《无产阶级的艺术批评》
  • 简介:……为了我们有着共同的命运,谁还能珍惜自己的泪水?有谁还不用愤怒的烈火,去烧掉那野兽的暴戾?你,死难的灵魂啊,且在这青青的草地下安眠!这一笔血债啊,明天我们一定要讨还!(《血债》,1941)读着诗人在日寇的铁蹄下忧国忧民的铮铮诗行,我不禁记起另一位诗人在沙皇的皮鞭下?..

  • 标签: 人物报告文学 翻译家 作家 魏荒弩
  • 简介:女性始终是彼特鲁舍芙斯卡娅小说中最重要的视域之一。其女性小说的“非主流”叙写表现在她不再为“性别请命”,而是以独特的方式解构了女性主义书写在女性形象身上形成的模式化主题,重塑了有着太多承载的女性主义隐喻和象征的女性形象。作家一路写来的是与苦难相伴生的女性异样的生存形态,是一种不加任何粉饰的女性“新写实”。其小说文字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以生活叙事为小说内容,以“审母”为叙事策略,小说文本中洋溢着她对女人生存形态的深切不安、高度焦虑,以冷峻、坚硬为言说的情感取向。

  • 标签: 彼特鲁舍芙斯卡娅 女性小说 生存形态 女性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