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4 个结果
  • 简介:虚空是当代美国女作家狄第恩一贯关注的焦点,其小说《顺其自然》揭示了处于后现代仿真语境中个人被黑洞吞没的空无状态。本文借用鲍德里亚关于内爆以及历史终结的相关理论,提出《顺其自然》利用好莱坞和拉斯维加斯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强调了后现代社会的仿真性,而小说在时空方面的挤压回应了鲍德里亚关于历史终结的推论。小说最终揭示的是,在后现代社会,主体的存在只是一种幻像,永恒的虚空才是宿命的策略。

  • 标签: 琼·狄第恩 仿真 历史 主体 虚空
  • 简介:曹禺秉持着"以剧写诗"的创作思想在《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四个作品里建构起"戏剧诗"本体世界。作品一方面试图揭示生存之谜,一方面指向对人生归宿的诗意探寻。"戏剧诗"本体在《蜕变》等作品中遭遇消解。《蜕变》和《明朗的天》继承但变形了四大剧的戏剧结构;而曹禺的诗才在《家》《胆剑篇》和《王昭君》中则衍化成为抒情性语言。"戏剧诗"本体的建构和消解造成曹禺建国前后创作成就的巨大落差。

  • 标签: 戏剧诗 建构 消解
  • 简介:特纳认为,故事、投射和寓言不仅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也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他发现混合和多重的空间在认知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独特的自我只有超越有限的时空才能把握故事,了解别人和自我;他还颠覆了传统的语言起源理论,认为语言源自故事和寓言。

  • 标签: 马克·特纳 文学疆域 思维观《文学的心灵》
  • 简介:冯至早期叙事诗表现的是人的精神憧憬与现实人生的错位,以及人的自我压抑和挣扎的人性悲剧。独特的悲剧表现形式,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人道主义叙事主题,拓展到了对于人性及现代社会人生困境的反思层面。冯至在叙事诗中对人性的深刻探讨为叙事诗这种文学类型的现代转型及创新,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与可能。

  • 标签: 冯至 叙事诗 人性 悲剧
  • 简介:<正>俄国文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心理分析,是艺术认识和艺术塑造性格的一种独特的方法。它产生于十九世纪初,到五、六十年代已经具有相当的水平。这是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创造性的探索和发现的结果。心理分析的方法的产生和发展,使俄国文学迈开了更大步伐。

  • 标签: 心理分析方法 托尔斯泰 屠格涅夫 契诃夫 内心独白 心理活动过程
  • 简介:格雷厄姆·斯维夫特是当代英国文坛上一位对文学创作有着独到感悟和见解的小说家。他通过对小说人物命运的考察,思考关于历史、生命、爱情、婚姻、死亡等方面的问题,并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当代英国社会的人生百态和时代风貌。其复杂的叙述方式涉及到个人经历与历史事件之间的种种关系,揭示了小说通过想象和虚构表现人类生活经验的本质。他的小说几乎都是英国特定历史时期政治、文化面貌的写照。这里文本与历史语境相互交织、密切结合共同建构了一种独特的历史意识。

  • 标签: 斯维夫特 编史元小说 文本 意识
  • 简介:哲理小说最初作为私人话语的言说方式,因对18世纪法国诸多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最终获得了社会广泛的认同,从而演变成了一种公共文体。伏尔泰以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双重身份意识致力于这一体裁的创造。他既娴熟地掌握了哲理故事的讲述艺术,又巧妙地运用符号编码,将哲理小说转变为智慧叙事,用这种独特的文体言说敏感话题,针砭时代弊端。他充分挖掘这种文体潜在的诗学价值,利用它道出“沉默的真理”,最终使得哲理小说成为法国百科全书派作家思考民族性问题、表达知识界普遍诉求的最有效的方式。

  • 标签: 伏尔泰 哲理小说 哲学寓言 言语行为 公共文体
  • 简介: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现实往往被解构成为反讽的对象。当代著名苏格兰作家阿拉斯代尔·格雷的代表作《兰纳克:生活四部书》就明显地反映出这一特征。这部小说以现实生活中的格拉斯哥为背景,将现实与虚幻混淆,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打破了传统的时空概念,以独特的方式解构了现实。它在呈现出后现代主义创作种种特点的同时,又体现出某种统一性。本文通过对这部小说的具体分析,揭示其在时空结构上的后现代主义创作特点,进而探讨它为文学创作所带来的启示。

  • 标签: 阿拉斯代尔·格雷 《兰纳克:生活四部书》 后现代主义 时空结构
  • 简介:细读徐则臣的小说,神秘的气息四处弥漫。小说中丰富的民间神秘文化是对传统志怪文化的接续,然而其神秘背后所透视出的对灵魂的焦灼、对现代人性的考问,却是明显溢出对所谓神仙鬼怪的猎奇或膜拜,本土文学资源背后是现代人的生存体验;设造迷宫,设置陌生人和省略空缺等形式形成的神秘主义叙事显示出对先锋小说采用的现代主义形式的借鉴,而其始终不忘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摹写与观照,又显现出对为神秘而神秘的尽情于语言和形式游戏的先锋主义的反拨。可以说,徐则臣的神秘主义叙事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学的题材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形式、意蕴,它既是对标榜为"现实主义"的日渐平庸化的、囿于琐屑日常生活的文学的抵抗,也是对于当下破碎了的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的把握,是徐则臣所独有的对当下纯文学道路的探索。

  • 标签: 徐则臣小说 神秘主义 传统 现代
  • 简介:印第安诗人哈荷是美国当代诗坛上的一位重要诗人。她非常关注印第安土著文化与美国当代社会价值观念的冲突,致力于表现由现代工业文明造成的美国当代异化社会中印第安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并在自己的诗歌中探索一条图存之路。哈荷着眼于印第安民族传统,主张通过记忆实现向印第安神话世界的精神回归。这种回归突出了具有均衡位置与空间意识的生态思想,为解决当代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关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 标签: 乔伊·哈荷 回归 记忆 位置与空间意识
  • 简介:几乎所有论者在谈起甫跃辉时,都必然提及他从云南到上海的人生迁徙。云南/乡土与上海/都市成为阅读甫跃辉的一种定式。某种程度上,这确实也足以概括目前为止甫跃辉的小说创作。自2006年开始发表小说作品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甫跃辉的笔力集中于对乡土世界的描写,虽然他从未表示要如福克纳一般在纸上建构自己的文学故乡,

  • 标签: 外部世界 甫跃辉 内在自我 困境 小说创作 小说作品
  • 简介:托尼·莫里森2003年发表的作品《爱》,对于我们认识其创作的近期发展,思考其创作的走向,都非常重要。通过分析这部作品的叙述时间、故事时间,我们可以看出莫里森对历史的反思指向了黑人内部。本文通过分析小说的叙述声音,指出多种声音之间的互相弥补、对应关系,正是作家身份认同策略的体现。由此,积极的黑人女性形象才得以建构,黑人女性主体意识才得以表达。

  • 标签: 托尼·莫里森 《爱》 叙述声音 女性主体意识
  • 简介:以民间传统的形式表现革命的内容是十七年电影的突出特点。老一代电影工作者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将传奇色彩、抒情笔调、民歌乡曲注入时代的脉搏,创作出一批不同风格样式、群众喜闻乐见、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优秀影片,开创了新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红色经典时代,对于今天高度发达的传媒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民间文学 红色经典 文艺宣传 电影繁荣
  • 简介:早期移居美国的犹太人在美国既无法保留自己民族传统和文化,又难以融入美国社会,"身份"因此成为困扰他们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成为美国早期犹太小说竭力表现的重要主题.本文试图通过该主题的分析,从整体上对美国早期犹太小说进行探讨.

  • 标签: 小说 主题 身份 困惑 犹太人 民族传统
  • 简介:接触理查逊的作品之前,狄德罗对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夸张和奇幻颇多批评,已经开始思考虚构故事的可信性问题。理查逊让狄德罗看到了现实主义的更多可能,提醒他关注现实主义细节对于制造小说幻象的重要性。然而,认识到不可能通过小说完整地重建现实以后,狄德罗逐步放弃了细节模仿等现实主义手法。他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依旧承认小说幻象是阅读的发动机,制造幻象是必要的,但这种承认并不意味着他对小说幻象等现实主义叙事方式的完全信任。在后期的作品中,狄德罗表面上采取了现实主义的手法,却从内部进行了颠覆和破坏。

  • 标签: 狄德罗 真实 细节 小说 幻象
  • 简介:本文比较研究中国作家张承志与印裔英国作家V.S.奈保尔的伊斯兰写作,具体分析了张承志的小说《心灵史》和V.S.奈保尔的《在信徒的国度:伊斯兰世界之旅》等作品。本文认为:张承志的伊斯兰写作表现出强烈的前现代的激情,是圈内人的“文明内部的发言”,其写作姿态是“主位的”(EMIC)。而奈保尔的伊斯兰写作是圈外人的研究,其写作姿态是“客位的”(ETIC),他只是一个旁观者、思考者和批评者,并表现出西方世界的伊斯兰俗见。主位的文化感受和客位的文化感受,是这两位作家的伊斯兰写作最大的不同。

  • 标签: 伊斯兰写作 张承志 V.S.奈保尔 举意 旁观 主位
  • 简介:<正>普希金是俄国第一个达到世界高度的作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站在拜伦和莎士比亚两位巨人的肩上才取得成功的。拜伦的诗作曾激发了普氏磅礴的浪漫诗才,莎氏则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以及两者结合的创作方法上给予普氏以巨大的影响。(从总体看来,莎氏对普氏的影响大于拜伦)很久以来,我国的有关研究者只注意研究拜伦对普氏的影响,却忽视了莎氏。近年来,我国有人开始研究莎氏对普氏的影响,但却又基本上是复制和发挥苏联有关学者的片面观点,即认为莎氏对普氏的影响只在现实主义方面,

  • 标签: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双重影响 创作方法 研究者 作品
  • 简介:“口述性”是由非洲本土学者提出的一个文学术语,用以描述当代非洲文学中突出的哲思表征和叙事特色。非洲现代文学之父钦努阿·阿契贝是其具代表性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在非洲文化传统中,对声音的亲近和推崇与群体性的自我意识密切相关。阿契贝借助口述性将这种本土的经验与哲思在文学写作中进行了传达。本文以他的长篇小说为对象,借助民俗学表演理论,考察了口述性在文本中的叙事形态和功能,包括口述性表演框架所带入的群体性和新生性特征。口述性所携带的强大的本土文化基因和顺应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需求的建构力,构成了阿契贝重新缔造非洲大陆文学文化传统的思想基础和灵感之源。

  • 标签: 阿契贝 口述性 表演
  • 简介:在以性别意识来研究张爱玲的文章中,往往把张氏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和男性意识对立起来。事实上它们的关系更为复杂,张爱玲的小说《心经》正体现这一点。小说中女性主体与男性主体均表达了和解的可能性,这里和解的含义不是压制或者融合,它包括了和解中的冲突性,并以人性为价值尺度对和解的走向做出积极的阐释。

  • 标签: 张爱玲 女性意识 男性意识 《心经》 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