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5 个结果
  • 简介:<正>在伊格尔顿看来,内容与形式的融合是马克思的审美理想。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把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描绘为内容与形式、所指与能指之间相互断裂的历史过程,而这部著作开头数页可以被视为马克思对这种过程的符号学批评。资产阶级革命戏剧性地重复着夸张的形式与内容的贫乏之间矛盾运动的符号化能指模仿,"一种巴洛克式的狂乱,这种诗意的喷发反向调和着它们物质方面的贫乏。它们的结构中有一种虚构,有一种导致形式与内容相断裂的隐患"。

  • 标签: 路易·波拿巴 拿破仑第三 美学问题 伊格尔顿 物质方面 审美需要
  • 简介:<正>在当前中国美学发展的格局中,有许多不同的声音,诸如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生命美学、体验美学、生态美学、非主流美学等都在各显其能,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作出各自的贡献。这本来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也是美学学术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当代美学的繁荣发展离不开这种多元共存、互补互进的格局和态势。但是,现在偶尔也可以听到一些力图把握话语霸权的不谐和的声音。有些人似乎认为,中国当代的所有其他美学流派和美学观点都是"非现代性的",都未能达到现代性的高度,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各种美学流派和美学观点依然处在传统美学的框架之内,而唯独他某一家的"超越美学"才是真正的

  • 标签: 审美人类学 中国当代美学 美学流派 后实践美学 马克思主义美学 生命美学
  • 简介:雷蒙·威廉斯、E.P.汤普森、理查德·霍加特等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家重视工人阶级与大众文化经验,在"文化与社会"的经验视角上建构了"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在理论形式上则表征了一种理论与现实交互影响的经验性特性。"文化与社会"的传统、文化研究的经验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分别构成了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经验性的文化、美学与理论的内容,在文化经验分析与理论研究的张力形式中充分体现了其理论价值和影响,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

  • 标签: 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文化与社会 经验 文化马克思主义
  • 简介:2012年4月第二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在曼彻斯特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会议着重讨论了威廉·莫里斯《生活之美》、马尔库塞的《审美之维》、雅克·朗西埃《歧见》和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四个文本,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讨论了人道主义思想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

  • 标签: 《生活之美》 《歧见》 《审美之维》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道主义 马克思主义
  • 简介:<正>马克思的"感性"概念源自于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在《未来哲学原理》中写道:"旧哲学的出发点是这样一个命题:‘我是一个抽象的实体,一个仅仅思维的实体,肉体不是属于我的本质的’;新哲学则以另一个命题为出发点:‘我的一个实在的感觉的本质,肉体总体就是我的"自我",我的实体本身’。由此可见,旧哲学为了防止感性观念玷染抽象概念,是在与感觉处于不断矛盾、敌对状态中进行思想的;新哲学则正相反,是在与感觉和睦、协调的状态中进行思想的。旧哲学承认感觉的真理性……但是只是隐晦地、抽象地、不自觉地、勉强地承认,只是因为不得已而为之的;新哲学则相反,是愉快地、自觉地承认感性的真理性的:新哲学是光明正大的感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感性存在 形而下 格尔兹 哲学原理 感性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