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20 个结果
  • 简介:选取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毛苔草沼泽,通过人工施加氮肥和磷肥来模拟农田污水排入沼泽湿地后,沼泽植物污水的净化效果。从植物营养吸收角度进行野外实地污水净化模拟研究,对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营养成分NH4^+-N、PO4^3--P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表明毛苔草沼泽水中的NH4^+-N、PO4^3--P的净化随时间的推移呈现明显的指数衰减下降趋势,随着氮、磷含量的增加,沼泽湿地污水净化逐渐变慢,净化所需时间增长,曲线数值方程模拟效果较好。

  • 标签: 毛苔草 NH4^+-N和PO4^3--P 净化模拟 沼泽湿地
  • 简介:黑碳(Blackcarbon,BC)是土壤惰性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碳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黑氮(Blacknitrogen,BN)同样碳封存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15年生杉木人工林为对象,采用化学氧化法研究2种采伐剩余物管理方式(炼山和保留采伐剩余物)杉木人工林表层土壤(0~10cm)BC和BN含量及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次采样年份,炼山和保留采伐剩余物的BC平均含量分别为2.99~3.70g/kg和3.52~4.36g/kg,储量分别为3.24t/hm^2和3.87t/hm^2;炼山和保留采伐剩余物的BN平均含量均为0.12g/kg,储量分别为0.12t/hm2和0.11t/hm^2。方差分析表明,2种采伐剩余物管理方式下的土壤BC和BN含量以及储量年际差异均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采伐剩余物管理方式杉木人工林土壤BC和BN的长期效应并不显著。

  • 标签: 黑碳 黑氮 杉木人工林 采伐剩余物管理方式
  • 简介:为了完善松嫩平原西部油田区盐碱化湿地中微生物生态学状况和生态功能研究,松嫩平原西部6个油田区的湿草甸土壤中石油烃含量、有机质含量、总氮含量、总磷含量、pH、含水量、电导率以及土壤微生物平板计数和微生物群落BiologEcoplate代谢活性进行测定,揭示油田区湿草甸非生物因子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程度石油污染下的湿草甸土壤微生物数量和代谢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代谢活性随石油烃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石油烃含量为5603mg/kg时,二者都达到了峰值;石油烃促进了油田区湿草甸土壤微生物的生长,使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增强,提高了微生物底物碳源的利用能力;土壤其他非生物因子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代谢强度的影响各异;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代谢活性和多样性都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与土壤总磷含量呈负相关。

  • 标签: 湿草甸土壤 石油烃 石油污染 微生物数量 Biolog测定 松嫩平原西部
  • 简介:为了探讨泥炭沼泽多年生植物种子萌发的阻碍因素,研究了浸水和冷冻处理7种沼泽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种处理下,败酱(Patriniascabiosaefolia)种子都保持相对高的萌发率,小白花地榆(Sanguisorbaparviflora)次之,而鳞苞针蔺(Trichophorumalpinum)种子却都未萌发;在浸水处理下,小星穗薹草(Carexangustior)、臌囊薹草(Carexschmidtii)和山梗菜(Lobeliasessilifolia)种子的萌发率和萌发速率都显著提高,说明浸水处理能促进沼泽植物种子的萌发。在浸水处理下,细花薹草(Carextenuiflora)种子的萌发率最高,其次为小星穗薹草,臌囊薹草种子的萌发率最低。浸水冷冻处理和浸提液冷冻处理都显著降低了沼泽植物种子的萌发率、萌发速率,并显著延长了种子的初次萌发时间。种子在浸水后遭遇冷冻环境可能是北方泥炭沼泽植物种子天然更新的阻碍因素之一。

  • 标签: 种子休眠 萌发率 萌发速率 初次萌发时间 植物 泥炭沼泽
  • 简介:外来种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已经成功入侵崇明东滩,正在大量取代潮间带的优势种海三棱藨草(Scirpusmariqueter).采用圆筒取样比较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不包含蟹类)的密度、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在这两种植物群落的变化差异.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密度在互花米草群落和海三棱藨草群落中分别为3119个/m2和3459个/m2,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一些常见种的密度在两种植物群落中存在显著差异.从物种的相对多度看,两种植物群落中,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优势种都是堇拟沼螺(Assimineaviolacea)和丝异须虫(Heteromastusfiliforms).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互花米草群落中,平均每一个圆筒取样中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物种丰富度、香农-威纳指数、均匀度都显著低于海三棱藨草群落中,而优势度则相反.互花米草群落中,食碎屑者的数量百分比显著大于海三棱藨草群落中,食悬浮物者和食植者的数量百分比显著小于海三棱藨草群落中.这表明互花米草入侵东滩海三棱藨草群落,竞争取代土著植物后,显著降低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同时显著改变了营养类群的结构.互花米草入侵所引起的植物群落高度、密度、盖度、生物量的变化可能是造成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改变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无脊椎动物群落 互花米草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入侵 海三棱蔗草 物种多样性
  • 简介:通过在亚热带杉木林内设置不同隔离降雨强度试验:完全隔离降雨、隔离60%降雨、隔离20%降雨和对照(自然降雨),研究隔离降雨0~20cm土层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10cm和10~20cm土层,除完全隔离降雨处理土壤DOC峰值出现在春季外,其他处理均出现在秋季。0~10cm土层中完全隔离降雨和隔离60%降雨处理的土壤MBC峰值出现在春季,而隔离20%降雨和对照的则出现在夏季,10~20cm土层各处理对应的MBC最大值分别出现在春季、夏季、夏季和秋季。随着土层加深,4种处理土壤DOC、MBC含量均显著降低。0~10cm土层,完全隔离降雨处理的土壤DOC、隔离60%降雨土壤MBC均与土壤含水量显著正相关,杉木林土壤DOC和MBC降水变化响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 标签: 隔离降雨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杉木林
  • 简介:IPCC2014综合报告指出亚热带地区降雨将会减少,这会对亚热带地区森林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产生怎样的影响引起极大关注。以福建省三明市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200年生米槠天然林为研究对象,于2012年在实验样地布设原位隔离降雨实验,共设置隔离30%降雨、隔离60%降雨和对照3种处理。2017年4月不同处理进行土壤采样,研究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隔离降雨的响应。结果表明:隔离降雨(30%和60%)显著降低了0~1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总氮(TN)和土壤水分含量(SWC);但对10~20cm土层影响较小。隔离30%降雨处理0~10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分别比隔离60%降雨处理增加了20.73%和15.71%;10~20cm土层土壤中各处理之间MBC含量及MBN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冗余分析(RDA)表明:TN和MBC是促使0~10cm土层酶活性发生变异的主要因素,其解释度分别为43%和16.5%;10~20cm土层土壤酶活性变异的主要因素是MBC,其解释度是58.1%。2个隔离降雨处理均增加0~10cm土层土壤多酚氧化酶(PHO)、过氧化物酶(PEO)和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酶活性,却降低了10~20cm层土壤多酚氧化酶(PHO)和酸性磷酸酶(ACP)的酶活性。

  • 标签: 米槠天然林 隔离降雨 土壤微生物 酶活性
  • 简介:三峡工程修建所引起的库区水位消涨幅度和节律的改变,导致了消落带植物和土壤种子库的退化,恢复消落带植物和土壤种子库成为消落带生态保护的关键问题。通过样方调查和种子库萌发实验,研究了三峡库区香溪河人工和自然植物恢复模式下消落带土壤种子库的组成与分布特征、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物相似性以及它们库区反季节水位消涨节律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植物恢复模式对消落带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植物人工恢复采样地,土壤种子库含有44种物种的种子,以消落带上部的物种最丰富;在植物自然恢复采样地,土壤种子库含有50种物种的种子,以消落带中部的物种最丰富。在水位消涨的影响下,消落带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都趋于简单,物种生活型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植物恢复模式和水位消涨还引起消落带土壤种子库种子数量空间分布格局、种子库与地上植物相似性的变化。水位消涨增加了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物的相似性,并使得两种植物恢复模式下的土壤种子库的最高种子密度都出现在消落带中部(海拔165m处),但是人工恢复区土壤种子库的平均种子密度显著低于自然恢复区,其土壤种子库植物种子与地上植物的相似指数略高于自然恢复区。目前三峡库区所采用的消落带植物人工恢复技术在土壤种子库的恢复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今后应在物种的配置上作进一步的改进。

  • 标签: 消落带 土壤种子库 地上植物 水位消涨 三峡库区
  • 简介:2010年11月采集了黄河口潮滩湿地两种典型生态系统[碱蓬(Suaedasalsa)盐沼和光滩]表层土壤样品,进行了7d的室内厌氧培养,并测定分析CH4产生潜力及其有机物和氮输入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培养周期内,碱蓬盐沼和光滩表层土壤CH4的产生潜力都在培养的第7天后达到最大,平均值分别为0.0357μg/(g·d)和0.0013μg/(g·d),前者表层土壤的CH4产生潜力高于后者;有机物输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CH4产生潜力,且其碱蓬盐沼的CH4产生潜力较光滩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尽管葡萄糖对于潮滩湿地CH4产生潜力的促进程度高于乙酸钠,但二者的差异性并不显著(p〉0.05);氮输入潮滩湿地土壤CH4产生潜力的影响与氮输入的形态和土壤理化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NH4+的添加促进了碱蓬盐沼和光滩土壤CH4产生潜力的增加,尽管其对于碱蓬盐沼的促进程度要高于光滩,但二者的差异性并不显著(p〉0.05);NO3-的添加对碱蓬盐沼土壤的CH4产生潜力表现为抑制作用,而对光滩土壤的CH4产生潜力表现为促进作用。在当前外源有机物和氮(NH4+—N为主)为黄河入海主要污染物的情况下,黄河口潮滩湿地土壤作为CH4源,在估算潮间带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时应给予特别关注。

  • 标签: 土壤 甲烷产生潜力 潮滩湿地 有机物 黄河口
  • 简介:以鄱阳湖湿地灰化薹草(Carexcinerascens)洲滩表层土壤为研究材料,采用室内水分控制实验方法,设置不做任何处理的自然裸露、含水量保持在30%、放置在水面下10cm和100cm处4种不同水分梯度处理,土样经过42d处理后,研究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放置在水面下的土样的含水量、pH和总有机质含量都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含水量保持在30%的土样的微生物的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最高,自然裸露处理下的最低;放置在水面下的土样的基础呼吸强度、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磷酸酶活性、β-木糖苷酶活性、酚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都显著大于其它处理,且淹水深度微生物的生物活性无显著影响。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灰化薹草洲滩表层土壤性质及其微生物和酶特性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

  • 标签: 土壤微生物 水分梯度 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酶 灰化薹草草洲 鄱阳湖湿地
  • 简介:农户自然资源保护的态度被认为是保护区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中,了解农户自然资源保护的态度是必要的。在秦岭南坡朱鹮(Nipponianippon)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采用典型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了115份农户数据,通过农户环境和朱鹮保护的态度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有序选择模型分析发现,多数农户(66.09%)朱鹮保护持积极态度,农户对保护朱鹮的态度与意愿之间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5(n=115,p〈0.01);住在保护区内的农户环境和朱鹮保护的态度可能更积极,在保护中收益更多的农户环境和朱鹮保护的态度更为积极,承受较高保护成本的农户环境和朱鹮保护的态度较为消极;社会人口学变量中的家庭收入农户环境和朱鹮保护的态度有消极影响,受教育程度农户环境和朱鹮保护的态度有积极影响,然而随着农户受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受教育程度农户环境和朱鹮保护的态度影响便不再明显。

  • 标签: 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农户 对自然资源保护的态度 影响因素
  • 简介:以西安灞柳湿地公园为例,在综合考虑湿地公园城市生态安全影响的多种因素下,建立了湿地公园城市生态安全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层次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建立加权求和定量评价模型,西安灞柳城市湿地公园建成前后西安市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城市湿地公园的建立使西安市城市生态安全等级由建成前的相对不安全(0.646)提高为相对安全(0.665),这说明城市湿地公园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所在城市的生态安全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为进一步建设生态城市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湿地公园 城市生态安全 层次分析法 评价指标体系
  • 简介:2015年9月29日,台风"杜鹃"登陆福建省莆田地区,闽江河口造成了较大影响。为了揭示该台风闽江河口区沼泽土壤间隙水中氮、磷营养盐的影响,于9月27-28日(台风前)和10月1-4日(台风后)在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选取短叶茳芏(Cyperusmalaccensis)沼泽和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沼泽,采集土壤间隙水和涨落潮潮水,测定其中的Cl^-、SO4^2-、溶解性无机氮和磷酸盐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台风"杜鹃"使短叶茳芏沼泽和芦苇沼泽土壤间隙水中的Cl^-和SO4^2-含量显著减小(p〈0.05),使土壤间隙水和潮水中的氨氮含量和磷酸盐含量都显著增大(p〈0.05),亚硝态氮含量极低并且变化不明显,使硝态氮含量都减小。观测期间,潮水中的Cl^-和SO4^2-含量显著减小(p〈0.05)。在土壤间隙水和潮水中的溶解性无机氮组成中,氨氮所占比例增大,硝态氮所占比例减小。

  • 标签: 土壤间隙水 潮水 台风“杜鹃” 营养盐 高潮滩 沼泽
  • 简介:为了研究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浓江河滨河湿地植物土壤环境因子的响应,于2011年6~9月,在保护区内浓江滨河湿地垂直于浓江河道方向设置4条样线(从河道至岛状林),在每条样线上设置7个采样点,通过野外调查和样品采集,得到植物种类、多度和土壤环境因子等数据。应用TWINSPAN分类和CCA排序相结合的方法,其进行分类和排序。TWINSPAN分类将洪河保护区浓江河滨河湿地植物分为6个群丛,即漂筏苔草(Carexpseudocuraica)—狭叶甜茅(Glyceriaspiculosa)群丛、漂筏苔草—毛苔草(Carexlasiocarpa)—狭叶甜茅群丛、漂筏苔草—毛苔草—狭叶甜茅—东北沼委陵菜(Comarumpalustre)群丛、毛苔草—漂筏苔草—狭叶甜茅群丛、毛苔草群丛和小叶章(Calamagrostisangustifolia)—湿苔草(Carexhumida)群丛。影响该区域湿地植物分布的主要土壤环境因子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和自然含水量。

  • 标签: 湿地生态系统 TWINS PAN分类 CCA排序 植被 土壤环境因子
  • 简介:以闽江河口感潮段塔礁洲野慈姑(SagittariatrifoliaL.)淡水湿地为研究对象,2015年12月—2016年10月每月小潮日定期向试验样地施加0、60和120kgS·hm-2·a-1的K2SO4溶液,探讨闽江河口感潮段淡水湿地CO_2排放通量特征SO_4~(2-)沉降的响应,并同步观测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对照(CK)和2个SO_4~(2-)沉降处理CO_2排放通量具有相似的月变化动态,夏秋季节排放通量较高,冬春较低。2)除夏季60kgS·hm-2·a-1的SO_4~(2-)输入显著降低CO_2排放通量外(P〈0.05),2种SO_4~(2-)处理均未显著影响河口感潮段淡水湿地CO_2排放通量(P〉0.05)。3)相关分析显示,不同处理下的CO_2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显著正相关(P〈0.01)。

  • 标签: CO2排放通量 SO42-沉降 感潮段淡水湿地 闽江河口
  • 简介:为了研究滨海化工园区附近潮间带沉积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揭示化工园区排污附近沉积环境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及群落影响,同时也为揭示滨海化工园区附近潮间带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选择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化工园区附近潮间带沉积物微生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利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椒江化工园区附近潮间带的沉积物中,共鉴定出古菌和细菌16门43科76属176种,其中,变形菌门丰度最高,其序列数占总序列数的62.4%;ACE指数和Chao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232和233,Shannon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4.44,Simpson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0.033,表明潮间带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水平较高,化工园区南、北端附近潮间带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水平差异较小;沉积物中绿弯菌门、浮霉菌门物种数量等与多数环境指标显著负相关,装甲菌门、脱铁杆菌门和待定菌群OD2、TM8物种数量则与多种重金属、多环芳烃和多氯联苯化合物含量显著正相关。

  • 标签: 宏基因组 高通量测序 潮间带沉积物 微生物群落 椒江口
  • 简介:针对2014年7月18日12时至2014年7月19日12时"威马逊"台风先后3次在中国华南沿海地区(海南、广东、广西)登陆所带来的暴雨过程,以中国气象局提供的地面观测站点数据作为参考,使用标准化偏差(NB)、相关系数(CC)、均方根误差(RMSE)、命中率(POD)、误报率(FAR)和关键成功率(CSI)等评价指标,基于2种不同国际主流卫星降水反演算法GSMaP和IMERG的5套高分辨率遥感降水产品进行了小时尺度上的精度验证与分析。结果表明:遥感降水产品在暴雨事件中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低估,但地面校正算法较好地修正了遥感降水产品与地面观测数据间的整体偏差[GSMaP_GAUGE(-6.8%),IMERG_CAL(-0.5%)];遥感降水产品的误差主要来自大于100mm的强降水,降水量超过100mm时,5套产品的误报率(FAR)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命中率(POD)和关键成功率(CSI)呈现下降趋势;由于校正算法的数据来源是低时空分辨率的地面观测数据,校正后的遥感降水产品也在一定程度上丢失了高分辨率下捕捉到的降水变异特征。

  • 标签: “威马逊”台风 华南沿海地区 暴雨 遥感降水
  • 简介:“这次培训真是‘及时雨’,为我们送来了‘甘露’和‘营养’。”“通过培训让我们明确了方向,找到了抓手,虽是‘兼职’身份,但对做好工作更有信心了”最近,对于无锡国土资源系统的基层纪检监察联络员来说,一场场“接地气儿”的培训让他们“满格充电”,不仅增大了干事的劲头,更坚定了履责的决心……

  • 标签: 纪检监察 联络员 无锡市 基层国土所 国土资源局 培训
  • 简介:福建省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天然常绿阔叶林及其转变后的杉木林表层(0~10cm)和底层(40~60cm)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总氮(D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呼吸(BR)及呼吸商(qCO2)进行研究,来分析亚热带森林转换对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土壤碳库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同一林分中,表层土壤的DOC、DN、MBC、MBN含量和BR均高于底层土壤,而土壤表层的qCO2却低于底层土壤。同一土层中,天然林转变为杉木林导致土壤DOC、DN、MBC、MBN含量和BR均降低,而qCO2却升高了。综上所述,底层土壤的土壤有机碳质量低于表层土壤,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较低;天然林转变为人工林则导致土壤有机碳质量降低,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降低。

  • 标签: 天然林 杉木林 可溶性有机碳 可溶性总氮 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