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8 个结果
  • 简介:1概况2016年9月25日至12月31Et,福建省气候中心高建芸研究员赴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MacquarieUniversity)环境科学系进行了为期98天的访问学习。此次访问的目的是与麦考瑞大学KevinCheung博士合作,共同探讨和研究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群发机理及延伸期预报方法。

  • 标签: 赴澳大利亚 大学 西北太平洋 环境科学 预报方法
  • 简介:1培训概况东北人工影响天气(以下简称“人影”)工程建设的2架新舟60增雨飞机载有先进的云和降水粒子探测、大气环境参数探测、气溶胶粒子探测、云凝结核探测、取样、辐射测量、遥测、遥感、数据系统、云宏观成像、作业设备以及附属设备。

  • 标签: 人工影响天气工程 作业设备 培训 东北 飞机 性能
  • 简介:1概况2013年2月18—25日,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张效信博士应邀访问了美国大气研究中心(NCAR)高山天文台(HAO:HighAltitudeOb—servatory)。此次访问的主要目的是讨论引进高分辨率中高层大气一电离层全球电磁耦合模式(TIEGCM)以及模式业务化的问题。访问期间,针对TIEGCM模式的应用、太阳射电数据和FPI成像仪数据的验证和应用,

  • 标签: 中高层大气 天文台 高山 美国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中国气象局
  • 简介:根据工作安排,笔者于2004年8月至2005年8月在美国气象局雷达业务中心(NEXRADRadarOperationsCenter)执行了“中美大气合作——气象现代化建设项目”(中美大气合作第13次会议纪要)。现已完成了一年的工作任务,开展了有关工作,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 标签: 气象局 现代化建设 合作 大气 汇报 美国
  • 简介:1美国多普勒天气雷达网概况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设计多普勒天气雷达,称为下一代天气雷达(NEXRAD),这些雷达于1988年开始批量生产布站,型号定为WSR-88D。据美国国家气象局网站2013年公布,美国组网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已经有159部。其中,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国家气象局拥有其中的122部,另外37部归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和美国空军所有。美国多普勒天气雷达站点分布见图1。

  • 标签: 多普勒天气雷达 美国国家气象局 雷达网 技术升级 双极化 批量生产
  • 简介: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日前宣布,将开始部署联合极轨卫星系统(JPSS),该系统第一颗卫星JPSS—1将于2017年11月10日发射升空。NOAA官员称,JPSS—1卫星将极大提升NOAA天气预报的精准度,使气象学家能够提前7天预报极端天气事件。

  • 标签: 极端天气事件 气象卫星 天气预报 发射 美国 卫星系统
  • 简介:2017年8月11日至2018年2月4日,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模式室吴方华博士访问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物理和数学科学学院地球科学系,全程参与澳大利亚海洋海冰模拟联盟(COSIMA:ConsortiumforOcean-IceModellinginAustralia)发展的高分辨率海洋模式的模拟研究,工作内容涉及新分辨率性能测试、模拟结果的科学评估、相关数据分析和数值优化等。

  • 标签: 赴澳大利亚 国立大学 访问工作 海冰模拟 气候模式 海洋模式
  • 简介:美国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第52届年会于2007年8月28~30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哥举行,来自美国、法国、俄罗斯、法国、加拿大、日本、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西班牙、荷兰、韩国等发达国家及中国、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及商业代表数千人与会。大会分“光学工程和仪器”、“微光子学”和“照明工程”3个领域,设立9个主会场、78个分会场进行交流,内容涉及了光学工程、仪器设备、光学应用、材料方法、遥感、大气环境等多个学科,还举行了光学遥感、摄影仪器与设备的展览。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新疆大学等单位的中国代表出席了会议,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陈怀亮、刘荣花与会并进行了学术交流。

  • 标签: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 美国 年会 发展中国家 中国气象局 仪器设备
  • 简介:1概况2012年3月16日至4月5日,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管理骨干培训团一行19人,赴加拿大气象局等单位进行为期21天的科技管理培训。参加培训的同志来自17个省(区、市)气象局和科研业务单位。

  • 标签: 中国气象局 科技管理 加拿大 培训 学习 单位
  • 简介:1概况根据中国气象局青年英才"气象科技骨干人才培养"项目,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应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地球系统研究实验室(ESRL)首席科学家ZoltanToth教授的邀请,国家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王毅博士于2017年8月10日至2018年8月10日赴ESRL实验室访问工作.

  • 标签: 地球系统 实验室 工作总结 NOAA 美国 国家气象中心
  • 简介:前一本书描述了奥巴马政府对美国气候政策的新态度和新思路,第二本战略性研究专著的内容来自2009年1月由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组织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会议讨论了什么样的研究和技术需求、趋势以及障碍会影响2025年的海洋学问题。与会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围绕美国海军和海洋战略,制定了到2025年的时间表。

  • 标签: 美国海军 气候变化 海洋学 科学院 联邦 重构
  • 简介:美国气象学会(AMS)编辑出版的大约近10种大气科学类期刊,是目前国际大气科学界最有影响的科技杂志。虽然这些期刊与欧洲的一些刊物相比,除了象《每月天气评论》和《美国气象学会公报》之外,历史都不算悠久,但由于论文质量和论文的国际性获得广泛的认可,近年来期刊的发展非常迅速(链接1)。

  • 标签: 美国气象学会 编辑出版 水文气象 杂志 ISI 采访
  • 简介:环境卫星已经成为以气候监测和天气预报为目的全球观测系统中日益关键的一部分。但是,正如美国国家科学研究院全国科学研究委员会(NRC)的一份报告((EarthScienceandApplicationfromSpace--UrgentNeedsandOpportunitiestoServetheNation:地球科学与空间应用技术——紧急需求与服务国家的机会,2005)中所指出的一样:“目前环境卫星系统正面临着崩溃的危险。”(译者注:由于经费预算紧缩以及支持重点向太空探索倾斜,一些已经批准的极具科学与社会价值的计划与项目不再得到支持,被迫取消、缩减规模或延迟。目前,NASA没有计划在“地球观测系统”(EOS:EarthObservingSystem)平台的6年服役期结束之后替换该系统)。除非立即采取行动,重振美国的地球观测研究计划,并制定一个长期的业务环境卫星发展规划。必须采取措施保障这些计划的不断实施,而且能够得到完善,建造一个低成本、具有灵活性的卫星系统,该系统应是先进的综合地球观测系统的核心部分。在过去的25年中,与天气和气候相关的行业已经引进和采用了许多卫星技术与设备方面的重要进展。尤其是全球各国的气象环境部门和研究机构,他们对卫星遥感资料的依赖性正变得越来越大。

  • 标签: 美国气象学会 空间应用技术 环境卫星 气象业务 全球观测系统 地球观测系统
  • 简介:1概况2017年2月9日至3月10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刘建栋研究员前往澳大利亚,与悉尼科技大学(UTS:UniversityofTechnology,Sydney)作物模拟研究组的相关专家进行了为期1个月左右的模型合作研究工作。在澳期间,按出国计划,研究了相关作物生长模型中的氮元素模块,编写了相应的FORTRAN程序代码,与相关科研人员讨论了模块加入作物生长模型的方案,并在悉尼科技大学作物模型研究组进行了有关学术汇报。

  • 标签: 赴澳大利亚 作物模拟 大学 科技 悉尼 合作
  • 简介:1概况应加拿大环境与气候变化中心(ECCC)、麦吉尔大学林海教授的邀请,国家气候中心周兵首席研究员、储敏和聂羽一行3人代表团于2017年1月9-19日赴加拿大环境与气候变化中心以及麦吉尔大学大气和海洋科学系就北极气候相关问题进行了科研访问。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 标签: 气候变化 加拿大 大学 环境 全球气候变暖
  • 简介: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从2005年开始开办《新预报员上岗培训班》,进行天气预报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培训。作者担任了这三期培训班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通过和学员的接触以及管理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对培训班课程建设的一些建议。

  • 标签: 培训班 预报员 教育衔接 大学教育 职业 中国气象局
  • 简介:2007年12月19日,“北京大学与中国气象局大气水循环与人工影响天气联合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和挂牌仪式在中国气象局科技会议中心多功能厅隆重举行,大会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张人禾主持,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和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应邀参加了会议并分别讲话。应邀参加揭牌仪式的有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标签: 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气象局 人工影响天气 北京大学 水循环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