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在地面观测工作中,蒸发量是每个台站的必测项目。测量蒸发量的现用仪器有两种,一是小型蒸发器,二是E601B型蒸发器。而E601B型蒸发器因其口面积大,盛水多,所测得的蒸发量与自然界中江、河、湖海面的蒸发量较为接近,而优于小型蒸发器,并逐渐取代之。E601B型蒸发器的观测并不复杂,但又很难准确测量,在有大雨或暴雨时,还容易造成日蒸发量缺测。还有一些是人为的责任心不强及操作不当所引起的蒸发量失真。而这种人为造成的原因,只要加以注意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在观测实践中发现以下几点是影响准确测量E601B型蒸发量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日蒸发量 B型 原因 失真 小型蒸发器 地面观测
  • 简介:2010年8月12日晚至15日,四川省因强降雨发生多起泥石流灾害。由于应对科学、转移及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创造了成功避险的四川奇迹。本文将从政府应急管理能力、预警、灾害意识、应急演练等九个方面分析其成功应对原因

  • 标签: 四川省 山洪泥石流 原因 避险 解析 泥石流灾害
  • 简介:2000年9月5日14时20分,松溪县这座小山城上空乌云滚滚,狂风大作,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突然,一道闪电长龙般划破天空,发出耀眼的闪光及振耳欲聋的响声,钻入离第三中学200多米的小山包里,随后该校的计算机网络、广播设备、电话机、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均遭毁灭性损坏。

  • 标签: 计算机网络 雷击原因 松溪县 案例 广播设备 家用电器
  • 简介:利用1979~2011年中国东北地区119站气温观测数据,对东北春季寒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大气环流及北极海冰的变化,对寒潮年代际变化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春季寒潮的频次及强度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均有明显年代际转折,即20世纪90年代寒潮频次减少而强度增加,21世纪初寒潮频次有所回升但强度减弱。北极新地岛地区海冰的变化可能是造成我国东北地区寒潮活动年代际变化的原因之一。20世纪90年代新地岛附近海冰迅速减少,地表温度明显升高,而高纬海平面气压偏低,此处冷空气不易南下,同时东亚大槽偏强,冷空气强度增加。21世纪初该区海冰减少趋势减缓,冷空气频次有所回升,强度减弱。

  • 标签: 春季寒潮 中国东北 年代际变化 北极海冰
  • 简介:利用1960—2010年逐日气候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累积距平和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近51a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最低气温上升最快,最高气温上升较慢;年平均气温自南向北递减,沿海地区递减滞后于内陆地区;上海及杭州湾升温较快,浙江南部则相对缓慢。年平均降水量呈波动变化特点,夏、冬两季降水增加趋势明显;年平均降水量及雨日数自北向南增大,倾向率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年降水量存在13a左右、6—8a、3—4a和1—2a的变化周期,气温变化存在32a以上、12a左右、4—6a和1—2a的变化周期,其中两者1—2a周期震荡能量最强。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变化与城市化进程、海气相互作用、极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逐渐变暖,降水呈集中化趋势,导致发生旱涝灾害的不确定性增加。

  • 标签: 长江三角洲地区 气温变化 降水变化 影响因子.
  • 简介:1预报与实况对比1.1实况2008年4月中旬南平出现两场降水。其中4月11~12日南平市出现了一次暴雨天气过程,11日有四个气象站出现暴雨,12日有两个站出现暴雨,另外南平市已建的自动站显示11日有32个区域站日雨量大于50mm,以光泽司前的104.4mm为最大;12日有6个站日雨量大于50mm。16日南平出现小雨至中雨,日雨量最大为29.1mm。两次降水过程,南平市十个县市区具体雨量如表1。

  • 标签: 降水过程 南平市 预报 暴雨天气过程 原因 偏差